《珍珠港》 PEARL HARBOUR

這份報刊,是浩瀚無邊的文學大海中一個港口。在物欲橫流而精神貧乏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避風港,願這個海港能培育出一顆顆璀璨的文學明珠…… 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創會會長-黄河浪

徐而缓给《甘肃金石录》的序:古·今

徐而缓给《甘肃金石录》的序:古·今

徐而缓给《甘肃金石录》的序:古·今

 

徐而缓先生近照
古者,今人之看往昔者也;今者,未来人之看今人也。

也许您会说:空间从来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时间与人。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物,还是那个物——老子曰:天地之间,有物混成。老子说的这个“物”,是阴阳,是你我,是精气神,是日月星辰,甚至还包括那些暗物质,包括那些我们未知的生命。

世间最可宝贵者,生命也。

千万年来,你我第一次、也是唯一这回,拥有了生命。

而且,还是最高级的人。

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来到人间,就是生命的奇迹。

生,何其短也!死,何其长也!因此古往今来,世人都重视生命,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这样引导我们。

吃不饱时,只有一个问题——想吃饱;吃饱了之后,什么都是问题。欲望,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物质之上是精神。在“横渠四句”的基础上,徐而缓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五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传绝学,为万古开太平,为当下谋幸福。毛泽东更厉害,他把这五句话,总结成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立心,是第一步,是要做一个好人。做好人,要靠做好事来实现。经常做坏事的人,做不成好人。心好,才有可能一切都好。

立命,是第二步,是要我们完成当下的使命。使命,要靠正确的哲学观,与非常强的执行力去实现。有担当、有执行力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传绝学,是第三步,不是什么学问,都叫绝学。绝学,是大道,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因为从秦始皇的角度看,他所焚的书,皆为垃圾。今日中国,所谓的“书”很多,远远多于秦汉之际。但站得更高一点看,这些书,多为垃圾。活在世上,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世上的路,千万条——“我该走哪一条呢?”选择走哪条路,很难。世上的书,很多,读哪些书?放弃哪些书?这时,往圣先贤、父辈们的经验非常重要。他们告诉我们:应该读最经典的书。而那些闲书,可以不读,甚至可以焚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近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古圣先贤的精华,当做垃圾扔掉了。这非常可惜,堪称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浪费。究其原因,是近百年来中国教育有“全盘西化”的倾向。我们常讲: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神农本草经》《山海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道德经》《长生经》(《常清静经》)《孝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左传》《春秋》《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齐民要术》《金液丹经》《黄庭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资治通鉴》《唐诗三百首》《温病条辨》《笠翁对韵》等等。但今天通读了这些典籍的人,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我见到许多所谓书家抄写《心经》,觉得很可笑,打通中国文化之后,回看《心经》,我觉得它太浅薄了。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更多地抄写、背诵、弘扬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天下五心经”: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唐] 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

这简短的五句话,包括了道家、儒家、纵横家、理家、兵家的最高境界。

真经一句话,假经万卷书。中国目前,伪经太多,龙蛇混杂,让很多老百姓走了弯路,虚度了人生。如果有更多的书家,多多关注“天下五心经”,多写写这五句话,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五句话,让这五句话,来指导人们的生活,那该多好呀!身为文化人,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传播国学精粹,让今人少走弯路,让子孙后代直上正途。

在浮燥的社会里保持清醒,在虚拟的世界里保持本真,在物质财富的面前从容淡定,在精神领域做到清静守一,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人,这就是传绝学,也是开太平。甘肃的石锡铭先曾感叹: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好机会,有所作为。

所以,我在“横渠四句”的后面,加上了第五句:为当下谋幸福。

何为“幸”?千万年来,《神农本草经》《山海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道德经》《长生经》(《常清静经》)《孝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左传》《春秋》《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齐民要术》《金液丹经》《黄庭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资治通鉴》《唐诗三百首》《温病条辨》《笠翁对韵》等经典作品,穿过几千年的岁月,历经无数磨难,来到我们面前,被我们看见,我们何其幸也!这些书籍,何其幸也!!!它们凭借着自身的光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星空,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化为了我们的灵魂,变成了我们的精气神,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万古长春。而那些没有传承下来的书籍,不幸成为了垃圾。而神农氏、大禹、伯益;黄帝、老子、孔子、孙武;司马迁、班固、张仲景、贾思勰、左慈;魏华存、葛洪、陶弘景、司马光、吴瑭等人,又是何其幸哉!大浪淘沙,烈火炼金,多少偶然与必然,让他们与他们的作品一起,成为了经典,实现了不朽。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什么叫“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肉体虽然死了,但精神依然长存者,与天地同寿。寿,是精神文化的力量。

何为“福”?《尚书·洪范》把“福”,归纳为五种,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即我们常讲的: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历史无虚言,现实即真经。那些在古代做出了一些超乎常人作用的人,我们总能通过一些历史遗物、一些经典作品,与他们重逢,与他们相遇。甚至他们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物证,后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为他们重新树碑、重新立传——比如诗仙李白去世58年后,唐·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还会为他作《赠左拾遗翰林供奉李白墓誌》,并将他的骸骨,重新迁葬于当涂青山。李白,因为诗酒风流,才华横溢,诗冠古今,而青史留名。范传正也因为给李白写墓誌、迁葬等善举,而名垂青史。当年,范传正给诗仙李白写墓誌、迁葬的那个“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眼中的公元820年;他当年给诗仙李白所写的墓誌、所树的碑文,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文物,成了我们研究诗仙李白必不可少的佐证。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一个人,很难疯起来。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疯起来。所以,古今人们都喜欢觅“知音”,有知音相伴,人生就很幸福。

当年,有一回,诗仙李白与贾淳在一起幸福地喝着小酒,喝着喝着,“疯子贾淳”竟然命令诗仙李白“把酒问月”,于是,李白也疯了,像个白痴一样问月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紧接着,疯子李白竟然妙语连珠,发出了诗仙李白才有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古人、今人如同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李白、贾淳让我们瞬间明白了一个词:“物我两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李白之“今”,已经成了我们眼中的“古”;今天的我们,也将成为后人眼中之“古”。至于那些自私自利、永远只顾自己眼前蝇头小利的人,他们从精神到肉体,注定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幸运的人”。

古有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今有石锡铭、刘卫群夫妇。

宋代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留给我们一部《金石录》,让我们对“上自三代、下讫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仓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钟鼎簠簋尊敦甗鬲盘杅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夫残章断画磨灭而仅存者,略无遗矣!”

今天的石锡铭、刘卫群夫妇,馈赠给我们一部《甘肃金石录》。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瑰宝:“(广河)龟背洛书河图”,(嘉峪关)黑山峡岩画”,“(靖远)吴家川岩画”,“(崆峒)尧碑”、“禹碣”,“(崆峒)西来第一山铭”,“(天水)周彝龙尊”、“(灵台)西周虎纹青铜铖”,“(陇西成纪人)李虎墓志铭”、“(陇西成纪人)李靖碑”、“(兰州)尉迟敬德书”、“(陇西人)李白墓志”、“(陇西人)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成县)吴道子画观音像碑”、、“(临洮)纪哥舒翰功绩碑”、“(陇西人)牛僧孺神道碑铭”、“(环县)范仲淹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庆阳)范文正公祠堂记碑”、“(庆阳)黄庭坚云亭宴集诗碑”、“(庆阳)范公仲淹真赞碑”、“(庆阳)范仲淹题鹅池洞石刻”、“(天水)宋李师中麦积山留题二首诗刻”、“(天水)柳氏家训碑”、“(陇西)八卦图砖”、“(武都)三清阁碑”、“(崆峒)元代狻猊铜炉”、“(秦安)伏羲画卦台记碑”、“(武威)余忠宣公死节记碑”、“(秦安)胡缵宗早朝诗碑”、“(秦安)王九思撰胡缵宗墓志铭”、“(秦安)何栋撰胡缵宗墓志铭”、“(临夏)儒学文庙碑记”、“(秦安)增修太昊庙记”、“(临洮)超然书院记”、“(临洮)超然台诗刻”、“知府李绅去思碑”、“(积石山)禹王庙记”、“(天水)重建伏羲庙记碑”、“(天水)太昊庙乐记碑”、“(天水)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天水秦州)画卦台山重建伏羲庙碑”、“(庆阳)东岳庙铁钟”、“(庆阳)东岳庙铁醮盆”、“(庆阳)关帝庙坊”、“(安定)左宗棠修永定桥碑记”、“(永靖)左宗棠题金花神祠铜匾”、“(榆中)闯王李自成墓碑”、“(渭源)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碑”、“(积石山)重修禹王庙碑记”、“(崆峒)张三丰避诏碑”、“(崆峒)左宗棠撰书玉碑”、“(武威)一品李母雷太夫人墓志铭”、“(敦煌)节孝祠碑”、“(敦煌)王圆箓墓志”、“(敦煌)月牙泉龙王庙记”、“(酒泉)重修五圣宫碑”、“(成县)置义学田记”、(成县)曹增彬政德碑”、“(临洮)重修文庙学宫碑记”、“(临洮)大成至圣文宣王庙碑”、“、“(天水)汉将军李广之墓碑”、、“(兰州)忠义祠记”、“(嘉峪关)天下雄关碑”、“重修嘉峪关记碑”、“(永登)大禹之功碑”、“(玉门)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庆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序碑”、“(临潭)冯玉祥训示碑”、“(于右任撰书)麦积山石窟楹联碑记”、“(迭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两当)习仲勋起义纪念碑”、“(成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永靖)刘家峡水电英雄纪念碑”、“(永靖)龙羊峡水电英雄碑”……这些历史文物,我们难得一见了。但石锡铭先生用《甘肃金石录》,将这些优秀的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

石锡铭先生是当今中国难得的、具有文化自觉的金石学家。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静下心来磨一剑,精心打造《甘肃金石录》,仅凭一家、一己之力,完成了本该是甘肃大学、甘肃社会科学院、甘肃文物局或甘肃文史委等单位集众人之力、多年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如此浩大的工程,由石锡铭、刘卫群夫妇完成了,所以,我要说:“文化疯子”石锡铭很幸运,他碰上了知音刘卫群——这个弱小的四川眉山女子,二十多年来,近似疯狂地支持丈夫完成了这部旷世奇作:《甘肃金石录》。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看见,由岩画、彩陶壶、陶盆、石磬、石铲、石斧、石镰、石环锤、石条、青铜刀、青铜铖、青铜剑、青铜鼎、铜斧、铜镜、铜爵、铜盨、铜釜、铜觚、铜鬲、铜壶、玉人、玉刀(五孔)、玉戈、玉钺、铜獬豸、香炉、石猪、漕瓦、觳、锍金车、石碑……组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古”字。这个巨大的“古”字,是由伏羲、女娲、大禹、老子、李广、李虎、李白、吴道子、范仲淹、黄庭坚、胡缵宗、余阙、左宗棠、冯玉祥、习仲勋等,共同书写而成。

——这个大写的“古”字,将指导今天的我们与后来者,站在更高的视角、拥有更大的格局、选择更好的路径,全力写好“今天”的“今”字。

这本《甘肃金石录》,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去礼拜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祖先:伏羲、女娲、大禹、老子,以及无数先烈;

这本《甘肃金石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典故,如:通过“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并序”,我们知道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败北匈奴之后,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随窦宪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写了这篇铭文与序言。它让我们了解到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也让我们历史地了解到,汉代中国版图远达今天外蒙古的杭爱山;

这本《甘肃金石录》,用实物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黄老之道;老子天下第一,“陇西李”是中国人的骄傲;

深入研究这本《甘肃金石录》,能够让子孙后代更深入地了解“国士”的性格。余阙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余阙 (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西夏)。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安徽泗县)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余阙率兵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红巾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亲自迎击。拼斗中,突见城中火起,余阙知城池已失守,遂拔刀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时年五十六。谥忠宣。有《青阳集》传世。余阙死节之后,“妻蒋氏、妾耶律氏、女安安,皆赴井死。子德臣,年十八,通经史大义,亦溺水死。甥福童战死。侄婿李宗可,蕲州人,为义兵元帅,手刃妻子自刎死。吏民登城楼,自去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乃纵火自焚。其知名者,万户纪守仁、陈彬、金承宗,都事帖木儿不花,万户府经历段桂芳,千户火失不花、新李、卢廷玉、葛延龄、邱卺、许元琰,奏差兀都蛮,百户黄寅孙,推官黄秃伦歹,经历杨恒,知事余中,怀宁尹陈巨济,凡十八人”;陈宗义为官都统制,是余阙的副将,元至正十六年丙申与敌兵“战于潜山东乡九都何家坟,卒与阵”;余阙的女婿邱卺,跟随余阙在安徽安庆一带经历了大小二百余战,也与余阙一同死难。邱卺的妻子余氏“及其子海民、济民亦与难”;元·杨维桢《全元文》记载,余阙死后,“诸将吏恸曰:‘余将军不负国,我等可负将军耶?’从之死者数百人”——这些为国赴死的人,他们虽然死了,但是,他们的浩气长存。人们不会忘记他们,至今,安徽安庆有纪念余阙的大观亭,安徽天柱山脚下有余阙庙。余阙、文天祥们是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国士,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部《甘肃金石录》让我们有机会再次看见“腊子口战役”、“习仲勋起义”,让我们分明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雪山、长城走来的一幕幕神圣往事……

从《山海经》开始,中国历史上那些成功的人,或早或晚会被我们封“神”。

中国人的“神”,与西方人的“神”不一样。中国人的神,是从我们的老祖先慢慢演变而来,他们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是某个阶段的成功人士,他们因为具备一些超乎常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效仿、学习,老百姓就把他们顶礼膜拜成了“神”。这些“半人半神”的“神”,时间上离老百姓较远,空间上离老百姓很近。他们因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历史功勋卓越,文化素质很高,深受老百姓欢迎。

金石会说话,文物将长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生活很温馨。我觉得石锡铭、刘卫群夫妇在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古人并没有走远,他们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他们总能提醒我们: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读国学经典,法古今完人,做利在千秋万代的事,做利国利民的人。我也愿意与石锡铭、刘卫群夫妇这样的精神贵族交朋友,与他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星空。

                           2020年2月3日

作者简介:

徐而缓,安徽人,编剧、词人、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央视导演,《舌尖上的中国》等记录片的策划人、总撰稿;著有《眼睛诗人》《中国财神》《徐而缓之游四方》《徐而缓之唱四方》《徐而缓注道德经》《蜜道与养生》《修身做事在于小》等。
hcwa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