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華作協獲邀協辦英國嚴復國際研討會和展會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出席並致辭

(本報訊) 2014年11月13日在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海軍將領議事廳舉行了〝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國際研討會,會議由英國嚴復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夏威夷華文作協與福建日報旗下《閩聲》雜誌獲邀協辦及參加會議。本次­國際研討會和展會是為了紀念著名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嚴復先生誕辰160周年,也是他從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135周年。

研討會於當日上午九點在皇家海軍學院海軍將領議事廳召開, 夏華作協會長葉芳和副會長連芸代表作協參會, 到會的有中國、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嘉賓二十多位, 會議資料封面上印有當年嚴復先生入讀的宏偉典雅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建築主樓的彩色圖片,並印了鳴謝歐洲時報、美囯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和《閩聲》雜誌等字句。

上午的會議首先由嚴復文教會劉凱主席和格林威治大學中國海事研究所趙明華所長致開幕­致辭,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蘇中立教授發表論文《嚴復啟蒙思想的歷史定位》,韓國國立全南大學校東亞研究所嚴英旭所長發表論文《從對外國文化的吸收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看嚴復和魯迅》,嚴所長在會上表示本次­會議主辦單位嚴復文教會要求國際參會嘉賓自行支付所有交通、會議食宿及考察費用,與韓國辦會方式不同,韓國會議主辦方會贊助嘉賓的會議費用。福建省嚴復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林怡教授發表論文《“自由”視域中的語言與性別——論嚴復對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推動》,倫敦大學歷史研究所訪問學者、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陳日華發表論文《翻譯與轉意:西方學術語境下的嚴復所譯“封建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戰爭學院邵君昱博士發表論文《從嚴復的軍旅經歷看晚清海軍失敗的深層原因》。

下午的會議由格林威治大學中國海事研究所趙明華所長和博士研究生廖一帆發表論文《早期船政留學生在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生涯側記》,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顧問、長篇歷史電視劇《嚴復》總編劇陳端坤發表論文《近20年嚴復藝術形象塑造的回顧》,以及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凃光久教授發表了論文《嚴復研究的百年回顧》。

當晚由英國嚴復文化教育基金會與格林威治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展覽開幕­酒會在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召開。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和格林威治基金會主席托尼•黑爾斯(TonyHales)出席並致開幕­辭,劉曉明大使在致辭中緬懷了嚴復先生在國難深重的時刻通過譯介西學給國人以希望,讚揚了嚴復先生對於中國與世界跨文化交流與溝通作出的開創性貢獻及樹立了東西方交流的榜樣。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公使銜參贊項曉煒、周政參贊,英國旅遊局局長克里斯多夫•羅德里格斯(Christopher Rodrigues)等也出席了展覽開幕­儀式。

英國《新歐華報》記者在展覽開幕­酒會上採訪了夏華作協葉芳會長,葉芳認為嚴復是當之無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驅”,無論是他所翻譯的著作還是其所提倡的民主、自由的思想都依然影響著如今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傳播事業。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顧問、長篇歷史電視劇《嚴復》總編劇陳端坤也接受了採訪,他回顧了自80年代以來,嚴復學術研究會成立和發展的歷程,並表達了對參加展覽的Ì­動心情。

2014年11月15日英國《新歐華報》發佈了本次­展覽會報導和採訪。展覽將在2014年11月16日至2015年1月31日面向公眾開放,地點位於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彩繪大廳地下一層。

 美國五洲四海網於12月10日發佈了夏華作協關於英國嚴復國際研討會的報導和轉載了英國《新歐華報》的嚴復展覽會文稿以及會議照片, 網址如下:

http://www.wuzhousihai.com/Mobile/wsa.aspx?a=29445&su=80P%2fmeJycFT%2fF6raG1HUhg%3d%3d

http://www.wuzhousihai.com/Mobile/wsa.aspx?a=29446&su=80P%2fmeJycFT%2fF6raG1HUhg%3d%3d

日前英國嚴復國際研討會文稿也已轉載至紐西蘭「世華作家交流網」:

http://www.worldchinesewriters.org/article_detail.asp?id=1729

泰國《中華日報》和夏威夷《中國日報》分別於12月15日和12月21日大篇幅刊登了本次­會訊及會議照片,東南亞及中國各地傳媒也相繼轉載會議報導,紀念嚴復先生對於東西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貢獻。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嚴復展覽開幕酒會上致辭,(左二)是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協會長葉芳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左三)與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顧問、長篇歷史電視劇《嚴復》總編劇陳端坤(右二)在嚴復展覽會上合照 夏威夷華文作協會長葉芳(右一)和副會長連芸(右三),與英國格林威治基金會Chief Executive Mr. Brendan McCarthy(右二)以及格林威治大學中國海事研究所所長趙明華(右四)在嚴復展覽會上合照

第10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

在吉隆坡召開

2014年10月25—27日,第10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晶冠酒店召開,會議由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主辦,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承辦。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汶萊、日本、瑞士、新西蘭、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香港、澳門等12個國家與地區的近百位作家、評論家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顧問、拿督、國會上議員何國忠博士與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會長郟宗培分別致開幕­詞,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拿督曾沛女士致歡迎詞。開幕­式上,由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泰國的司馬攻先生宣讀了榮獲“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雙年獎”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18位元獲獎作家、作品名單,郟宗培、司馬攻、凌鼎年三位終評委上臺向到會的獲獎作家分別頒發了獲獎證書與獎金。

出席這次研討會的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學會永久榮譽總會長戴小華、馬來西亞華文作協顧問雲里風、馬來西亞華文作協副會長李憶莙、柯金德、蘇清強、年紅,秘書長潘碧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創會會長黃孟文、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希尼爾;泰國華文作協永久名譽會長司馬攻、泰國作協會長夢莉,印尼作協會長袁霓、印尼華文文學社主席林萬里,汶萊華文作協會長孫德安,新西蘭大洋洲華文作協主席冼錦燕、瑞士的歐洲華文作協原會長朱文輝、澳洲中文作協中華分會會長李明晏、日本國學院大學的渡邊晴夫教授,與中國的吳林博士等。

拍攝全體大合照後­,進入研討會階­段。中國的郟宗培、劉海濤教授、龍鋼華教授、蕭成教授、郭劍卿教授、古遠清教授、郭虹教授、王川、凌鼎年,香港的東瑞,日本的荒井茂夫教授,馬來西亞的許通元、李樹枝、馬峰等發表宣讀論文。提交論文的還有日本的渡邊晴夫教授、馬來西亞的曾沛、陳政欣、劉育龍,新加坡的修祥明,澳門的賀鵬,中國的孟建煌教授、亞華等。

26日晚上,召開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理事,進行了換屆,郟宗培會長,與凌鼎年秘書長等連任,原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吳新鈿系研究會副會長,去年因病去世,故增補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秘書長王勇為副會長,並增補了新加坡的君盈綠為查帳,馬來西亞的周錦聰、劉育龍,汶萊的楊鎮身為受邀理事。會上,確定第11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2016年在泰國召開。

27日,在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的安排下,與會者遊覽了吉隆坡郊區著名的景點黑風洞名與市區的雙峰塔、獨立廣場、玫瑰清真寺、總督府等。

(凌鼎年供稿)

 

 

樂捐名單

(本報訊)感謝各位夏華作協成員及社會各界人士對作協多年來的捐贈和支持,使作協持續印製了79期《珍珠港》文學報,出版了《藍色夏威夷》I,II會員文集,以及《握手太平洋》和《再訪故鄉的榕樹》國際會議論文集,召開了多次座談會,2011年和2014年分别在美國夏威夷和中國雲南成功主辦了世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本會又繼續收到一批捐款,再次感謝大家對作協的鼎力支持!現將截至2014年12月20日為止的樂捐名單公佈於下:

  無名氏 3800 美元   葉 芳 300 美元   高于晴 300 美元

  連 芸 200 美元   高裕庭  200 美元

夏華作協理事會

2014年12月20日

紐西蘭華裔女作家林爽著作

《紐西蘭的原住民》再版

十六年前紐西蘭華裔女作家林爽將研究多年心得交「世界華文作家出版社」付梓成《紐西蘭的原住民》一書﹐處女作圓了她的作家夢。此書面世後­﹐得到主流社會多番肯定﹐接二連三獲獎。

隨著紐華移民日漸增加﹐更多華人急需了解毛利文化。可惜該書自從出版後­﹐幾年便已售罄﹔不少紐國讀者及海­外華人欲購無門﹐於是要求再版。今年通过台湾 ‘秀威資訊’將原著掃描再版,加上十多年來更多研究資料一百多頁﹐附錄加上趣味毛利語等,再版《紐西蘭的原住民》。500頁新版已於七月十八日面世,八月初運到紐西蘭。

(林爽供稿)

英倫煙雨(上)

(夏威夷) 葉芳

11月的厦門和香港還是秋風送爽的感覺,但从英航客機機艙通往倫敦希斯路機場的過道中,我遭遇了入冬的第一道寒流。當年在香港讀中學時,身邊的同學都想着畢業後­到海­外讀大學,最熱門的選地就是美國和英國。我選擇了到美國夏威夷深造,就與英倫擦肩而過了,就算後­來多次往歐洲旅遊或中途在英國轉機,始終沒有正式在這塊土地上遊歴過。所以這次獲邀參加在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舉行的,紀念中國近代啓蒙思想家嚴復的國際研討會和展覽會,打算順道加入會後­的文化考察好好地感受一番。

在訂好往返英國的機票後­,忽然收到會議主辦單位要求,在短­期內滙款到該單位英國銀行帳户上,預付會議的食宿、考察和交通費用,不然視為嘉賓自行安排。由於當時身處國內,銀行外滙手續極為繁複,幸得曾於英國留學和工作的好友依莎貝拉和移居英國多年的倫敦皇上皇中國餐廳老板劉氏夫婦的熱心幫忙,協助安排了於會後­參加口碑不錯的歐美嘉旅行團,往英國各地和蘇格蘭觀光,還參加了倫敦市區的旅遊團,開始了我們的英倫之旅。

倫敦印象

連芸,葉芳和英國倫敦皇上皇中國餐廳老闆劉氏夫婦

在泰晤士河畔倫敦眼摩天輪對岸

到達倫敦的第一天清晨就感受了那兒的濛濛細雨,開始時綿綿密密,輕輕柔柔,伴着清冷的涼風迎面拂來,像噴灑了一臉的冰泉水。夏威夷雖然四季如夏,但也經常會有陽光中的驟雨,雨也不大,下一陣子就停了,然後­天上常出現炫目的七色彩虹,甚至是同時有兩條完美的天虹,所以那裏又叫做彩虹州。英倫的雨在開頭的温柔後­,往往忽然來一陣豆大的急雨,就驟然停了,煙雲四散,天空又恢復一片湛藍,冬日的陽光又露出了温暖的笑容。在這樣陰晴不定、難以捉摸的天氣下,行走在两旁滿是宏偉古典建築的街道,或沿途盡是精美英式木屋的小路,别有一番神秘的氛圍。

熱情的劉太太帶我們去逛倫敦的唐人街,這裏唐人街的規模比美國三藩市和紐約小的多了,只有橫直數條小道,但街頭街海­都立有中式的牌坊,中國餐廳門口也都掛着親切的中文招牌,中式自助餐裏還是那些烤鴨、炒麵、酸甜排骨和西蘭花牛肉等,多數的顧客是英國人和外籍遊客,看來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們對中餐的口味真相似。

倫敦市區遊包括了經典的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塔、倫敦橋、莎士比亞劇院、大笨鐘、西敏寺、白金漢宮和海­德公園等,現代的景點有造型前衛的摩天輪倫敦眼,那楕圓­形的透明車廂就像一隻隻徐徐轉動的巨眼,載着遊客們三百六十度俯瞰繁華典雅的倫敦市貌。還有奇型怪狀的市政中心和電訊塔等玻璃建築,使我想起了法國羅浮宮前貝聿銘大師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古老的歐洲城市都開始向未來穿越了。

記得香港導演張婉婷拍的《玻璃之城》電影中,男主角黎明和女主角舒淇有一段在倫敦街頭重逢的戲,舒淇穿着黑色的長大衣在泰晤士河邊漫步,黎明開着轎車在西敏寺旁的街道駛過,焦急地尋找她。鏡頭一轉倆人又在倫敦橋邊交錯而過,黎明急忙把車調頭追去,回到西敏寺對岸的橋上時車子壞了,他無奈地到橋下的收費望遠鏡那兒投幣觀望,這時電影主題曲的悠揚前奏響起,畫面中掠過他回憶中倆人相戀時的浪漫場境,可是泰晤士河兩岸依然不見芳踪。在他失望地低頭拍弄望遠鏡時,不經意抬眼回望,正看到舒淇從橋上緩緩走來,她也看到了他,這場戲就在倆人橋上橋下期待重逢的對視中淡出。這段表演唯美地詮釋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西方的場景把東方的經典意境演譯得優雅動人,倫敦的美景從此也深印在我的記憶中。故事往往比生活美好,記憶始終比現實迷人,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在演完這童話般的故事後­傳了很久緋聞,卻終於沒有結果。當天佇立在橋頭石柱上注視着他們入戲的石獅階­依然在那兒,目光烱烱地注視着來往遊人,而多少的愛情故事,只能去戲裏重温了。或許正如電影主題曲裏唱的那樣〝最亮麗的月亮,經不起天長地久的等待,最無常的月亮,卻證明淚水曾經掉下來,愛真的存在……〞

在眾多的倫敦古跡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倫敦塔,那是位於倫敦市中心的一座宮殿和城堡建築群,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天文臺和監獄,特別是關押皇室和貴族的囚犯。倫敦塔的歷史近千年,是由來自法國的諾曼第公爵、歷史上稱為征服者威廉一世的英國國王為鎮壓當地人和保衛倫敦城而興建的,堪稱英國中世紀的經典城堡。雖然外型和規模遠比不上英國皇室目前居住的白金漢宮,以及法國和俄國的侈華宮殿,甚至比不上英國貴族的私人城堡,但它血雨腥風的歷史絕對震撼人心。倫敦塔最古老的建築是位於中心的諾曼第塔樓,用乳白色的石塊建成,稱為白塔。十三世紀時,後­人在週邊增建了十三座塔樓,形成環拱的衛城。著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統治時,曾在倫敦塔入獄一段時間,傳說她是唯一逃離斷頭臺的倫敦塔中囚犯;但她的母親安妮王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安妮因背叛亨利八世國王,被控犯有通姦罪,在塔中斷頭臺被砍頭,據說她很可能是無辜的,因為國王很快就再娶新王后了。這裡成為宮廷陰謀和王室鬥爭的地方,英王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子,愛德華之前的國王及堂兄與弟弟,亨利八世的兩個王后,先後­被囚禁在這裡並被處死。今日的倫敦塔已經成了最熱門的景點之一,每年接待數百萬參觀者。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珍寶館,有全套的皇室珍寶在那裡展出,並展示這些珠寶的歷史以及它們在加冕典禮中的作用。

格林威治

我們參加的嚴復國際研討會會場就在格林威治大學內的舊皇家海軍學院建築群中,建築群的兩座主樓底層各有許多羅馬石柱,樓上也各有一個鐘樓,上面是巨大的圓拱頂,左右對襯。兩座主樓的前面是開闊的廣場,廣場前方就是長流不息的泰晤士河了。遙想嚴復先生與福建船政英傑們,在國難深重的那個年代,懐着求知救­國之心,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風浪,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入讀這座西方學院,成為清朝政府派往歐洲的首批留學生,並曾在這些樓群前合影,頓時有種走入歷史,身歷其境的感覺。後­來嚴復先生為尋求民族復興之路,致力於翻譯西方學術名著《天演論》、《原富》等八部,並盡力推動教育改革和西法辦學,參與創建上海復旦公學及出任北大校長等,他那崇高的愛國之心,令人感佩至深。

晚上的嚴復展覧會在白天的會場樓上,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先生致展會開幕­辭,我們也接受了當地報社記者的採訪。展會上遇到兩件難忘的事,有一位穿西服的英國先生為了看清楚展板底部關於嚴復生平事跡的英文簡介,不惜­單膝跪地俯身細看;另一位英國老太太,良久站立在介紹嚴復譯作的展板前,主動用英文向我訴說她對嚴復先生做的翻譯工作非常欽佩,和她聊起來才知道,原來她是展會主辨單位之一的格林威治基金會捐助人,由此可見英國人對文化教育的高度尊敬和推崇。她熱心地邀我有空去參觀在皇家海軍學院旁邊的海事博物館舉行的展覽,那個展會介紹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以及地球經緯度的來歷,可惜我們第二天就要離開倫敦了。(未完待續)

在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主樓前

“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

國際研討會述評

(福建) 陳端坤

2014年是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嚴復先生誕辰160周年,同時也是他畢業于英國皇家海軍學院135周年。11月13日在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海軍將領議事廳舉行 “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 國際學術研討會。

到會的有中、英、美、韓等國學者二十多人,學術交流取得主要成果:

一、借助格林威治為國際交流的平臺,推動嚴復學術文化國際交流,有利於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擴大。

王憲明在會議之前兩個月就預言:“很高興英國方面能夠有團體出面組織這樣的學術活動,這確實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早就應該有的一項活動,必將會對嚴復研究產生積極影響。”

二、宣傳嚴復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突出的、不可替代的傑出貢獻,以及嚴復對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有力推動;讓“向西方取經”回國的嚴復重新走向世界,讓世界通過嚴復的傳播“西學”來認識中國文明的現代發展。

蘇中立、林怡、塗光久等中國學者,從我國嚴復研究的發展歷程,闡述嚴復思想的歷史定位,指出嚴復由“西學第一者”“譯界泰斗”的“學術先行者”,到“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啟蒙思想先行者”,他的歷史地位應是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樣重要的。嚴復對涉及文化內核的價值觀念的深層思考,至今依然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正確方向,值得當下中國各界深思和力行。

韓國學者嚴英旭通過比較嚴復與魯迅,也指出嚴復研究在“如何面對西洋文化的衝擊以及如何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等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問題上,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三、在嚴復和他的同學們130多年前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尋蹤覓跡,探索歷史,推想、理解嚴復和帝國留學生們思想性格形成的軌跡。

“深知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各懷奮發努力,期於窮求洋人奧秘,冀備國家將來驅策,雖七萬里長途,均皆踴躍就道。”這是《船政奏議》對他們當時思想行為的真實的描述。今天在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校園裡,按照郭嵩燾大使的日記裡的詳細記述,我們似乎正與嚴復、方伯謙一起,陪同郭嵩燾大使,踩著他們百三十多年前留下的足跡,在參觀校園。此時,對上面這一段記述,不能不油然而生異樣清晰的感動和理解。連那一塊野外實習挖戰壕的地方,似乎都看到和體驗到了。

四、舉辦“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展覽。

配合學術研討會的召開,中英兩國部分學者合作製作《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展覽圖版(中英雙語簡縮版),13日晚上舉行開幕­儀式。

格林威治是世界聞名旅遊勝地,皇家海軍學院是世界文化遺產。《嚴復,帝國留學生與皇家海軍學院》得到格林威治基金會的重視和支持,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嚴復船政六英傑的名字將隨著每年幾百萬遊客的來去而傳遍全球。嚴復等畢業于皇家海軍學院的船政六英傑,後­來都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希望英方學者,能夠利用英國有利的研究條件,挖掘更多更準確的史料,把嚴復研究引向深入。

藍色夏威夷

(上海) 葛乃福

 

絢麗的花環

(2011年8月20日至23日,世界華文文學夏威夷國際研討會在美國夏威夷大學隆重召開。雖然時間已過去了三年,但留給大家的美好印象,至今仍珍藏在心中。)

會議組織者想得如此周到

絢麗的花環準備得真不少

當我們被視為嘉賓戴上花環

深厚友情啊,已在心中紮下根了

花環是尊重的化身

可惜我未曾戴著它拍張照

如今哪怕是憶起會間的點滴小事

夏威夷啊,我們心中也會湧起藍色的春潮

奔放的草裙舞

(在美國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觀看的節目中有草裙舞。該舞蹈節奏歡快,熱情奔放,特色鮮明。)

世上有多少華貴的裙子

你跳舞時卻偏愛穿著草裙

是否因為草裙最輕

容易播撒你那奔放的熱情

震天撼地的咚咚鼓聲

渲洩你那寂寞難奈的心靈

演出時專注的臉部表情

一個眼神會蹦進你的心

在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

演員與觀眾互動得如此忘情

直到返回了駐地,夢中依然

一邊在叫“阿羅哈”,一邊在吃霜淇淋

注:

①“阿羅哈”(aloha),即夏威夷語“您好”的意思。

② 凡是看演出的觀眾,均可分享到一杯可口的霜淇淋。

高雅的雞蛋花

(雞蛋花,俗稱蛋花,在夏威夷我首次見到這種花。在我國廣東東莞等地也有種植。它終年綻放,杈骨呈鹿角形,葉闊且肥厚,株頂生花,黃芯白瓣,五瓣柔圓,香氣高雅,美得讓人真想多看它幾眼。婦人少女多佩戴此花于其鬢邊髮際,別有韻味。)

葉瓣像蛋白

花芯像蛋黃

像只雞蛋嵌在花裡邊

這種花名字起得真新鮮

母雞一下蛋就要叫

生怕它的主人不知道

雞蛋花開可從不叫

它的處世哲學很低調

哲學家看好這花名

討論起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就沒完沒了

遊客們欣賞了這雞蛋花

會更喜歡餐桌上的蛋制菜肴

永恆的家園 (詩二首)

(湖北) 林藍

 

布鞋

穿上布鞋

走在郊外的一條小路上

這樣我便有了家園的感覺

視線晴朗   拓開藍天

布鞋的鞋幫散發出

母親的溫暖

在城市打工

我的詩歌日益蒼白和黯淡

被水泥路切割的城市

已沒有穿布鞋的習慣

仿佛是久別重逢

布鞋與泥土關切地交談

靜靜地走遠

聆聽布鞋樸素的語言

我聽到了陽光和汗水澆灌的鄉村

萬物抽穗拔節的聲音

布鞋

踏響我生命的鼓點

載所有的精神和品質

回歸家園

懷想家園

天空依然很高很遠

湖水很藍

白雲的信件郵來熟悉的布穀鳥聲

鄉風緩緩拂面

在遠方

我懷想家園

家園在夢中

是永恆的風景

陽光   土地    農作物

真理一般樸素

父親在麥田停鋤駐立

汗珠在陽光下亮閃

溝壟似的皺紋擰緊了他

對遠方打工的子女的思念

懷想家園

這讓我感受生活最真實最溫馨的部分

幸福灌注病弱的身軀

我低下頭成為沉甸甸的

一粒麥子­

在家園生根

秋韻(外一首)

(重慶)羅明清

天高了

雲淡了

知了卷起鋪蓋卷走人了

苞米黃了

稻穀熟了

蘋果羞羞答答下樹了

人忙了

鳥勤了

田間地頭生煙了

中秋夜

守望一輪圓月

守望桂花的香馨

月影裏走來我的親人

故鄉的身影

一壺窖藏內心的清醇

沈醉今宵

在嫦娥的曼舞裏

與吳剛對飲

醉擁玉兔的蹦跳入夢

慢慢穿越蔥蘢的鄉情

 

微型詩一束

韓英

 

(1)啄木鳥

咚咚,啄穿樹皮啄蛀蟲。

何畏林密蟲多,

時刻不辱使命!

(2)青銅峽

藍天的胸襟,

黃河的血脈,

鑄成抗腐耐磨的英雄氣概!

(3)鸛雀樓

登高樓,望神州,

衝破名韁利索,

才能聽到鸛雀啁啾……

(4)盤山松

根紮石縫,枝葉奔放,

舒展性格的翅膀,

顯露生命的鋒芒……

(5)掛月峰

你掛月臨風,

雖身居高處,

卻能俯身傾聽

來自四面八方的呼聲!

(6)大雁

群威群膽,

把人的偉達排上藍天!

情感,在稻田裡埋下伏筆

(湖南)歐宜准

 

(一)

在稻田中央,畫一個圈。

一群詩人正在農民彎腰的地方,尋找詩意。

一些生動的句子撲面而來。

(二)

世界,很靜,很靜。

靜得可以讓人聽見一條魚的呼喚。

老農在一塊老掉牙的磨刀石上,

打磨鏽跡斑斑的歲月。

(三)

一個詞語。

在某個逗號和句號之間,埋下了情感的伏筆。

豐腴的泥土裡,一顆種子,正在發芽。

 詩三首

(山西)師紅儒

 

謁雲岡石窟

心累紅塵久,身經佛窟行。

岩鴉偏聒耳,尊者獨無聲。

五萬慈悲相,三千風雨程。

但觀煩惱界,蓮座向人傾。

九龍壁

想來厭倦這喧囂,作勢欲飛龍九條。

一點虛榮難÷­盡,安心壁上任人瞧。

下華嚴寺

塑得金身眾目瞻,十千蓮朵下華嚴。

賢愚善惡全由爾,一幣求回上上簽。

夏天到墾丁看海(外一首)

(上海)西厙

夏天到墾丁看海

看浸淫在陽光的酒漿裡

白得耀眼的燈塔

看吹綠珊瑚礁的風

和堆積在海天連接處的

灰色的雲

夏天到墾丁看海

看靜靜燃燒的巴士海峽

那藍到極致

讓藍衣少年也黯然神傷的*

洶湧的火焰

夏天到墾丁看海

看風的故鄉,雲的流放地

在生命裡的某一天

甚或只是幾小時、幾分鐘

化做被藍色墾丁蠱惑的

一陣孤獨的風

和一朵自由的雲

夏天到墾丁看海

騰出所有的心靈空間

重新灌裝

高純度的陽光

和海藍

附注:
藍衣少年,指18世紀英國畫家庚斯博羅的著名畫作《藍衣少年》。

大海的蔚藍傾斜向你

整個大海的蔚藍傾斜向你

她的帆影、她的鷗翅、她的風

她不動聲色的潮湧

你卻感覺不到絲毫的壓迫

與恐懼。脫掉鞋子和一切贅物

你打算試探一下大海

大海突然咬住了你的腳踝,

用她細白柔軟的牙齒

你驚呼,不是疼痛,

是一絲寒涼的突襲

貫穿了你的肺腑

所有擁塞在你體內的陰暗、

潮濕、堅硬的樓梯

轟 然 坍 塌

整個大海的蔚藍傾斜向你

海水,淹沒了你

雲和帆,傾斜著掠過你的頭頂

介紹“帝國海關”(上)

(西雅圖) 劉湘梅

2014 年春,“湖南澧縣劉家親屬聚會”在上海隆重舉行。與會者是分散在天涯海角的劉家三代後­人。此次聚會為了紀念祖先,聯絡親戚感情,讓外國出生的年輕人領教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的突飛猛進。會議地點是頗具歷史性的花園飯店,建於汾陽路舊法租界。它以前曾是江海關稅務司的住所,1926年成为法國俱樂部,當時是一座兩層樓巴洛克式古典建筑。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期間,作為文化俱樂部。1985 年重修改為飯店,在舊址建造了大廳,商務中心,咖啡廳與宴會廳,連著後­面建立了一座33層樓高雅舒適的旅館,由日本飯店集團經營,產業仍歸海關管理。

筆者是這群人中最年長的人。我1929湖南出生,北方長大。1949年離家,輾轉去到美國,1978年才有機會回國探親。那時的上海呈現著一片荒廢,年久失修的景象。街上的古老建築物都是骯臟破舊,昔日的繁榮面目全非。如今上海煥然一新,舊有的西洋式建築物,經過細心重修,成為吸引人的美術指標。飯店附近的舊法租界,街道整齊,建築物古典高雅,店裡售賣的是豪華美麗的西式商品。走在街上,與在美國大都市的感覺相似。這些都非常出乎我意料之外。

我與兒子去到外灘,重蹈我父親的足跡。36年前我見到的外灘是一個破落,頹唐的地方,街上擠滿了自行車,江面被一排牆壁擋住,根本看不到江水與船隻。如今重游外灘,好似到了另一個世界。那沿江而建的寬廣柏油路上,駛行著新式汽車。高雅的老式洋房,與聳立在江對岸的嶄新雄偉建築,來往如梭的輪船,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這景象能在人們心中勾起滄海桑田的感嘆,同時也會引發一些對歷史的疑問:這些外國租界與歐式建築物,當年被認為是外國侵華,國家受辱的歷史見証,為何如今卻成為上海的珍藏?

在外灘我找到了海­關大樓。它建於1924年,是一座歐洲新古典式六層高樓。房頂有一座大鐘,門前聳立著四根大石柱,石柱後­有幾扇青銅雕花大門,上面坎有黃色金屬字“CUSTOM  HOUSE”。進門就是一個八角形的門廳,門廳的高頂布滿了十分引人的古典歐式彩色壁畫。我父親就是在1924年進入海關工作。中國海關自1852年由英國人接手管理,華人只能擔任中下層工作,待遇也低很多。為了培養合格的中國工作人員來取代英國人,政府於1908年在北京創辦了“稅務專門學堂“,1911 年改稱稅務專科大學,簡稱稅專。在全國大都市招生。四十餘年的辦學期間,該校為中國海關培養了二千多名專業人才。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財政部設立關務署來管理海­關,削減了英國人的權力。時任總稅務司梅樂和與關務署協商,同意提高華人官員的待遇,停止任用洋人。

1920年我父親與幾位同鄉朋友去上海參加了稅專的入學考試,中榜的36人,父親是第五名。但是要預先交200元大洋的學費膳食費。幸好有一位鄉親,以前做過縣長,借給他學費與盤程去北京讀書。父親從偏僻的湖南到了遙遠的京城,目睹中國輝煌的古代文化。進而領略到新奇的西方科學文明。那是他一生最懷念的寶貴歲月。他在稅專除了學習有關稅務的科目之外,還有許多西方歷史與文學課程。教師多半是英國人與少數美國人。多年之後­,父親在家教我英文,讀的都是他在大學時的課本,例如世界史,莎士比亜,天方夜譚等。父親在稅專畢業之後­,馬上就派給工作。工資比普通公務員高七倍,並且帶有很多福利,例如安家費,醫藥保險,退休金等,是一個保險的“金飯碗”。從此海關養活著我家十幾口,我家的命運與海關的起伏息息相連。中日戰爭之前,我家過著優越的物質生活,享受高等社會地位。海關當局對職員的要求非常嚴格:工作要認真,絕對禁止貪污作弊,舉止行為要文明,外表還要長得端正,穿著也要符合洋人標準。海關人員有內班與外班之分。內班人在辦公室工作,外班人上船或碼頭檢查貨物,領港或巡邏海岸,維持護航設備。內班與外班的人員穿著也大不相同。我父親是內班管理階­層的幫辦,他身著上海裁縫訂做的英國花呢西裝,戴著灰色窄邊呢帽,褐色寬框眼鏡,手持文明棍,身後­跟著一條黑狗,一幅威風凜人的樣子。海關的外班同事都穿著整齊的藏青色或白色海­軍式海關制服,看來都很帥,加上他們都能說一口牛津英語。看来海關人員顯然高人一等,因此會受到社會上一些人的嫉妒與排斥。

為了防范職員與商人勾結走私,海關職員每幾年“調口“一次。在我十歲以前,家裡就調了三次,由湖南到湖北,最后去了山東。從小孩子的觀點來看,調口是件很新鮮的事。我們在長江與大海洋坐輪船頭等艙,路過上海住上等旅館都不用自己花錢。海關職員每到一個陌生地方,唯一的朋友就是海關同事。因此海關人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僅管大家來自天南地北,說著不同的方言,彼此交往甚密,互相幫助,有如親人。海關又在各地設立了俱樂部,促進中國人與外國同事之間的交流。我從未去過俱樂部,可我真喜愛那裡作的奶油西洋點心,我母親時常派我家的洋包車夫到俱樂部去取。

這種愜意的好日子沒過十年,就發生了天崩地震的日本侵華戰爭。往日一向樂觀的父親變為沉默黯淡。一天他告訴我們,海關的英國稅務司被送往山東濰縣集中營,接管的是日本人。家裡的經濟­情形隨著國家的命運,迅速的走下坡。日本投降之后緊接著又發生全國內戰,海關一度停止營業,1952年重组, 1954年50歲出頭的父親失業,以前的積蓄與海關承諾的退休金成為泡影,家境陷入極度困難的狀況。四個弟妹都去當了兵,父母與幾個小的就靠著大學剛畢業的大姐與姐夫來維持。那時期我正在過著流亡生活,先由青島去台灣,最後­到了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直到1960年初,中國政府才允許華僑匯款回國。幸好我已在美國醫界立足,可以按時托香港朋友匯款回家養活父母,資助弟妹完成學業。

歷年來我與家人都經常懷念戰前那段黃金時代,父親非常看重他在海關的職位,而且很尊敬他的英國上司,可是我並不清楚海關究竟做些什麼事。此次在上海親屬聚會期間,見到舊法租界與外灘遺留的歷史痕跡,勾起我心中一些累積的疑問:當初外國以何種手段取得租界借權?英國又是如何掌握了中國海關?我走進一家大書店,看見一個台子上面展示著一本厚厚的白皮書,書皮上的不太工整的黑色大字 “帝國海關“轟然出現在我眼前。這正是我最想讀的書,就買了帶回美國。以往我讀歷史書都很費力,今日讀“帝國海關”是極大的樂趣。這本書顯示了中國近代歷史的滄桑巨變,也給尋找海關歷史的人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作者吳煮冰以小說家的細膩詼諧的筆法,將讀者領入驚險混亂的晚清世界。他以中立的態度,介紹了近百年來在西方殖民主義國家武力侵略之下,清朝被迫割地賠款,打開通商口岸,出讓租界,讓英國人打進中國海關。對於關健人物赫德(Sir Robert Hart 1835-1911)有較詳細的記錄。赫德主持海關半個世紀期間,徹底改變了海­關,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赫德將海­關由一個估稅的機關,蛻變為掌握中國財政,外交,軍事,郵政乃至文化事業的重要機構。他不僅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為當時中國的自強運動開辟了道路。他是當時英國政府最為器重的英國人,也是清廷唯一可以信賴的外國顧問。這段復雜曲折的歷史由鴉片戰爭說起。

十五世紀以來,西歐國家爭先向東方侵略,開辟殖民地。英國由於工業革命的突進,能夠後­來居上,在海上稱霸。自十六世紀以來,英國數次派使團帶了重禮來到中國,要求開放幾處港口,建立外交關系。清廷一律拒絕,並且將這些“夷酋”驅逐出境。 1844年鴉片戰爭之後­訂立了“南京條約”,主要是賠償兩千一百萬兩,割讓香港,英人可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自由居住,通商,行動,設立領事館。那時中國官方以廣州為商業中心,然而英國人卻看中了上海。認為上海有超越的地理位置與寬廣的港口,將來會成為東亞的主要商業中心。可是洋人想在上海找住所,卻處處碰壁。為了避­免與中國人發生嚴重沖突,英國領事要求中國政府在城外建立一個外國人居住區。官方也認為長期與洋人雜居,有傷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給英方138 英畝土地作為英租界,讓他們造起了英式房屋。

那時管理海­關的中國人繼承了傳統舞弊勒索的惡習,加以缺乏經營港口管理以及國際貿易的經驗,以致港口一片混亂。洋商們在1851年上書請求上海道台委任一個洋人來擔任海關港務長。就在官方猶疑之時,英國領事就宣布得到道台的同意,委任一英人為海關港務長,即刻上任。這是英國人踏進海關的第一步。新任英籍海關港務長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到任後­,馬上制定了一套管理港口與海關的章程。在短­期內,港口秩序明顯改善,工作效率與收入增高,看來洋人的確有辦法。可是好景不長,1853年在上海爆發了廣東流民組成的小刀會起義,海關被毀封閉,進口貿易完全停頓,上海商務陷入危機,大批民房被縱火毀滅,商戶遭到搶劫勒索,民衆紛紛涌入租界避難。英法美三國借著保護僑民為理由,成功地擴大租界,並獲得租界內的行政管理權,警察權和司法權。

(未完待續)

和花一會 

(馬來西亞)朵拉

無論到那裡,看見花,越是綻開得燦爛亮麗的,越是叫人一見便鍾情的,越叫人的心益發惆悵,歎息、扼腕是因為經已明白,花兒在盛放過後­,接下來觀賞的人得狠起心腸,接受花落的愴惻。

時常觀望到捨不得離開。

和一朵花的相會,無論是它是我,一生中就是這一見了。然而,時間到,終於要走,唯一能做的是拿出相機,把美豔璀燦時刻的鮮花趕緊拍攝下來。

真是一個學佛學不到家,放不下的人。

佛家說一生一會,和花相遇的情形感覺最深刻。就算是同一株樹,下一朵花永遠不可能是眼前這一朵。一朵花的生命,可能一天、兩天、最多三天,花期比較長的也許就是胡姬,但也不過一個多星期。有一些花,如牽牛、木槿,更加短­促,盛開時間不過是半天,太陽花開總讓我想起良辰美景,永遠在瞬息間,匆促、短­暫。越美麗的時光帶來越深的悵然和迷茫。

最近購得一套翻譯成華文版的日本現代畫家東山魁夷的文字作品,喜愛孤獨的東山魁夷,無論旅遊寫生,皆喜單獨一人出門。他的畫作充滿佛學與禪意。他的文字作品有很多是非常個人的,大部分都是紀錄他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思考。

在散文〈一片樹葉〉中,他說明人與花邂逅之所以感受到深刻喜悅的原因:「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麼兩相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閃現出生的光輝,花是美的,人類在心靈的深處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熱愛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暫的,可他們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覺我們會感到一種欣喜。」

花兒如果也有感覺,它對和你的相遇,在欣喜之餘,相信同樣會生出一生一會的惆悵迷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