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今年十月將在廣西南寧召開

     受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委託,由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第十五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定於2008年10月在廣西南寧召開。

    本次會議的總主題為:世界華文文學學術前沿。分議題:1.東南亞華文文學新進展;2.華文文學中的女性書寫;3.國際新移民文學的新思考;4.兩岸四地文學整體研究。

     為確保會議論文集在會前按時出版,誠請您圍繞會議議題撰寫論文,並務必在2008年5月15日前提交至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會後文化考察擬設:

     A線:越南北方遊(下龍、河內等地,四天三晚,約1000元); B線:越南北方南方全線遊(下龍、河內、西貢、頭頓等地,五天四晚,約3100元,不含小費); C線:廣西民族風情生態遊(憑祥友誼關、德天瀑布、寧明花山等地,三天兩晚,約700元)。

本會不斷發展壯大       踏入新年欣欣向榮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成功舉辦了慶祝作協成立十周年晚會,獲得夏威夷現任州長琳達。林格爾及副州長聯名致函祝賀,市議會給予嘉獎,各大傳媒都作了顯要報導。同時,我們先後邀請了社會文化名人林貝聿嘉女士、湯恩佳院長、瘂弦先生、戴安德教授、宋明煒教授為作協新顧問,又吸收了多位新會員,壯大了隊伍。在寫作出版方面,也有可喜收獲:名譽主席羅錦堂教授點評(石錫銘選編)的<<歷代隴西詩歌選評>>,理事曹曉雲的<<檀島小品>>,新會員劉湘梅的長篇巨著<<外公的顯微鏡>>相繼出版,顧問貝聿文先生首次提筆,撰寫一系列回憶錄式的散文故事,陸續在<<珍珠港>>發表,均獲好評。

     最近又有曾在<<珍珠港>>發表詩作的年青學生高裕庭以及現在金融界國際組織工作的呂志毅先生和退休教師林月娥女士等申請加入,使作協增添了新的活力。為了使作協更加充滿朝氣,我們除了讓較年青的會員和理事擔負更多的會務外,現決定設立一個青少年組,由高裕庭擔任組長,負責青少年會員的寫作和發展工作,使中國傳統文化不但在第一代移民身上保存,還要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得到繼承和發揚。

     在迎接新年的喜慶日子裏,我們不但收到各成員的會費,還有不少熱情的捐款,其中高裕庭和理事高於晴的大力捐助,特別值得稱讚;顧問謝信一教授,貝聿文先生和<<珍珠港>>編輯葉芳也一如既往,給予熱心贊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月10日以後收到的捐款,我們會在下期<<珍珠港>>接著刊登,希望有心人士繼續支持。尚未繳交今年會費的會員盼盡快將支票寄來。

2008年捐款名單

高裕庭    3680美元

高於晴    1800美元

謝信一    300美元

葉  芳    300美元

黃河浪    200美元

貝聿文    100美元

連  芸    100美元

(截至2008年1月10日止)

夏華作協理事會

2008年1月10日

江少川、朱文斌主編     去年九月推出

《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

     由江少川、朱文斌主編的《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已於2007年9月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作為“華大博雅”文學史系列教材之一隆重推出.該教材作為面向中國高校發行的文學史教材,首次將台港澳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整編在一起,簡明扼要,線索清晰,對於開設華文文學選修課而又苦於無教材選擇的高校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該教材編寫組成員來自全國十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教材還請到了蜚聲海內外的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與香港著名學者黃維樑教授作序.(小草供稿)

臺灣飲食文化協會成立,焦桐當選理事長

    (顏愛琳供稿)一群愛好文壇、餐飲界、學界等各界專業雅好飲食人士,以推廣飲食文化為己任,因此凝聚成立了「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經過籌備半年時間,本月中旬已正式召開成立大會,並選出第一屆理監事。會場上眾人推選飲食文化專家焦桐為理事長,而活動跟企劃力超強的女詩人顏愛琳,則獲推薦為秘書長。

     焦桐近年來致力於飲食文化/文學研究,目前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兩年前創辦《飲食》雜誌,曾策畫過兩次飲食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從今年起邀集秘密評審進行「餐館評鑑」;還主辦國宴、印象主義晚宴、隨園晚宴、作家之夜(臺北文學獎晚宴)、文學宴……等各種主題筵宴,轟動江湖。

     臺灣飲食文化協會成立之後,將朝向推廣中華飲食文化,並結合業界、學界、媒體、觀光、官方等人脈跟資源,多向挖掘並紀錄傳統飲食、新時代的創意食譜、推介臺灣各地飲食產業、舉辦飲食研討會議、開辦各項飲食文化或技術或觀念推廣之講座,並在臺灣成立具公信力的美食評鑑,以提昇臺灣飲食產業與技術為首要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訂於今年舉辦

『第四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

     中國文字與文學源遠流長,承載著無窮的民族文化,面對全球一體化,中國經濟起飛,華文在世界的影響力越加深厚.香港中文大學素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和國故與西學』為使命,對弘揚華文文化一直責無旁貸,文學院自千喜年起創辦第一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藉此鼓勵全球青年華文創作,推動文學發展,令中華文學得以薪火相傳。

     該獎至今已曆三屆,為全球華文文壇一大盛事,深得各方重視。以第三屆為例,大會收到的稿件達2,600多份,參賽者來自世界各地,除中國內地,香港及臺灣以外,還有參賽者分別來自東南亞的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南半球的澳洲。這些年輕人來自全球480所大專院校。包括中港臺及世界各國的名牌大學。

     已曆三屆的『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評判均為當代文壇享負盛名的作家與學者,如小說家白先勇、王安憶、劉以鬯;散文家余光中、林文月、董橋;翻譯界名家陸谷孫、彭鏡禧等。各方名家濟濟一堂,不但令每年的參選稿件數字屢創新高,更能讓得獎青年作者在頒獎禮期間親炙評判風采,接受名家指點與鼓動,可謂意義深遠。

  • 第四屆華文獎將於2008年2月中舉行發佈會,公佈徵稿詳情。
  • 徵稿期由08年2月至12月,預計本屆參賽稿件將突破3000。
  • 每屆華文獎的預算均超過港幣100萬。各組冠軍獎金高達2萬元正。

本會成員劉湘梅教授長篇巨著

<<外公的顯微鏡>>去年底在臺北出版

     (本報訊) 本會新會員劉湘梅教授的長篇力作<<外公的顯微鏡>>中文版,已於2007年底由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的英文版<<Grandfather’s Microscope>>2003年在美國由Xlibris出版,現由作者親自譯成中文並作了補充修訂。該書含有自傳及家族史的成份。

      劉湘梅出生湖南,幼年歷經日本侵華戰爭及內戰的砲火。她最深刻的記憶是她的39歲被殺的外祖父,與他遺留的一台德國顯微鏡。1949年,她在青島的山東大學醫學院就讀時,與情人一同離家遠去臺灣。他倆在臺大醫學院畢業之後結婚,同去美國留學。不幸婚姻破裂,她隻身在異國養大三個孩子,還在兢爭強烈的醫學界作了出色的貢獻。

     劉湘梅曾任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助教,西北大學醫學院講師,布朗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教授、助理院長等職。 1988年回國,在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榮民總醫院,陽明醫學院擔任訪問教授,繼之任成功大學醫學院病理科教授兼主任。1994 年回故鄉,任湖南醫科大學神經生物教授。1997年退休,現居美國檀香山。

     她在六十歲那年,回到湖南(舊日的湘雅)醫科大學教書,在故鄉尋根,發掘了不凡的家庭歷史。作者的母親是最早期的女權主義者,父親曾在湖南湘雅醫學院就讀,一年之後輒學。 他一生的夢想就是希望他的十個孩子之中,有一人能夠實現他作醫生的願望。作者的外祖父於二十世紀初去日本學法律及教育。他的兩件遺物:一本莎氏比亞書和一台德國顯微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神秘的印象。直到她晚年回故鄉時,才發現了祖父一生光榮事蹟,與他在歷史上所占的地位。她進而發覺,祖父的顯微鏡象徵著祖先的共同希望和夢想,也是她個人終身的靈感。作者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與醫學生涯時,摻入了家庭幾代中國婦女的不凡遭遇,與她兩個美國女兒的見解。這本書包括她的家屬所親身經歷的中國近代歷史,冒險,命運,巧合。

    《外公的顯微鏡》於2007 年底由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發行。公司電話:  02-2794-0168 , Email: hochi@ms76.url.com.tw

非馬譯作法國現代詩人《裴外的詩》

絕版書全書上網

      (非馬供稿) 1978年台灣高雄的大舞臺書苑出版社出版了拙譯法國現代詩人《裴外的詩》﹐當時曾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與喜愛。近年來裴外的詩再度在台灣掀起熱潮﹐臺北甚至有劇場根據裴外的詩演出。我曾多次接到年輕朋友們來信詢問何處可買到那本譯著。可惜該書早已絕版﹐我曾去信詢問出版社是否有意再版﹐卻沒得到回音﹐料想詩集特別是譯詩集的出版仍是虧本生意。這幾天心血來潮﹐把手邊的孤本逐頁掃描﹐製成幻燈片﹐擺上「非馬藝術世界」網站﹐網址是 ﹕

http://wmarr9.home.comcast.net/bmz.htm,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前往下載閱讀

著名民樂家張曉峰出版《音樂人生》與《歲月悠悠話宮商》

     張曉峰是中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作曲家。這位江蘇太倉籍的民樂大家近日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與作家出版社同時出版了《音樂人生》與《歲月悠悠話宮商》兩本個人專著,以紀念他從藝60周年。

    《音樂人生》由著名書畫大家程十髮題寫書名,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撰寫代序。集子分“歷史回顧”“音樂雜談”“中外樂評”“作品專題介紹”四個小輯。

    《歲月悠悠話宮商》是張曉峰從藝60年的回憶錄,由太倉市作家協會主席淩鼎年寫序。集子分“童年的苦難”“少年的夢想”“青年的追求”“中年的奮鬥”“晚年的拼搏”等五個部分,並附錄了張曉峰民族器樂作品。兩本書插頁、刊載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計有180多張。(淩鼎年供稿)

和平主義戰士 — 李明心 (下)

記中國象徵派詩歌始袓李金髮的長子李明心教授

(夏威夷)葉芳

父親的叮嚀

     (接第45期<<珍珠港>>) 李明心還復印了他父親在1968年至1976年期間寄給他的家信給我們看,其中李金髮對兒子的工作、家庭、政治立場以及他回國返鄉之行都表達了深切的關懷。1968至69年在李明心因反越戰被夏大解僱期間,李金髮信中焦急地詢問:〝…你的案子將告一段落,教授協會有報告書發表否?他們能主持公道否?…〞又說:〝…時報載有你競選議員之消息…知你成立了新黨成為黨魁…不過搞政治是終身艱苦的事業,可能吃力不討好…教授協會或可為你伸冤…最終要求復職或賠償損失(名譽)…〞得知李明心獲得校方復職後,又叮囑道:〝…知你的糾紛已獲勝利解決。若不是在美國社會則你的受苦無窮。望以後勿太露鋒芒,主張不必過於激烈,可以成為終生職業,是何等可喜之事。因為你子女已多,責任在身,不能不加以顧慮了…〞父子深情洋溢紙上,字裏行間亦透露出他對從政的看法,以及待人處事的哲學。不過他也有望子成龍的期盼,後來他又寫道:〝…你競選議員仍繼續否?若能爭得鄺友良的地位那就好極。這裏華僑很擁護他,為他籌款不少…〞後來李明心雖然沒有做議員,但我曾代表夏華作協親自邀得鄺友良和李明心成為作協顧問,也曾採訪鄺友良寫成<<閃耀陽光的大樹—鄺友良>>一文,這真是一種奇特的緣份。

     和許多海外遊子一樣,李金髮和李明心雖移民美國,在情感上對故鄉都有著深深的懷念。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作歷史性訪華後中美關係解凍,李明心在美國多年來從事中國事務研究,決定與十多位夏威夷華裔參加一次尋根之旅,在當年12月底踏進了中國的國土,行程遍及廣州、上海、北京、延安、西安、南京和杭州,由中國外交部和上海革委會負責招待,參觀訪問人民公社、工廠、大學、博物舘和遊覽勝地等,還百忙中抽空數小時往故鄉梅縣羅田徑探親訪友,新中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和美好的印象。三年以後李明心再次帶著一家人同回家鄉住了數天,讓他們看看祖國的偉大,讓他們尋根問祖,世代不忘。

     李金髮開頭因為對解放後的中國不瞭解,很擔心兒子的回國之行,家信中囑他三思清楚。可是後來知道李明心回了老家,喚起他澎湃的思鄉之情,他寫道:〝今日接到你的信真是驚奇,你居然到羅田徑老家去了,若是我去真不知要下多少淚啊!…〞他還問起祖屋的狀況,關心親朋戚友的生活,多次為自己晚年經濟不寬裕,未能資助故鄉窮苦的親友而難過。他又感慨道:〝昨日接到五幅有色影片真是百看不厭,但看了又無限傷心,景像依稀記得,但又面目已非,如此斑爛破落的樣子,滿地是柴木燃料,一片荒涼,令人哭出眼淚來,那是我們出生的生長至十八歲的地方,如今一草一木都還存在,可是父母兄弟姊妹都一一凋謝了,作了另一世界的人…〞充滿了桃花依舊、人面全非的無奈。他對李明心回鄉訪親表示了讚揚:〝…你給人們很好的印象,皆以為你不忘本,能飲水思源,出人意外,連我們為父母的也有光榮了…〞1975年他從李明心的陸續回信中逐漸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寫道:〝…你能如此遊覽大陸真是人生之大幸福,我只到過北京三日,甚麼也看不到,此外只到過河南之開封、四川、廣西、漢口,望你回到家鄉去好好的享受一番田園之樂,多多的報告出來,則等於我們也回去了…〞

     後來李金髮看到兒子寄來了1931年他在廣州鑄造的鄧鏗將軍的大銅像照片,銅像被移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台附近,但沒有了建造人的名字,便寫道:〝…我在報上常常見人講鄧的銅像在黃花崗如何如何,但沒有說是李某造的,大概人們看不到名字或者字太小人們看不見,否則我也留名千古了…〞他又提到:〝接到五張銅相照片非常高興,這是自移去黃花岡初次見到的,可惜已矮了許多呢。他們自作聰明將石座弄小了,座倒很華麗,可惜沒有作者的名字,千百年後不知是誰造的,你如有熟朋友(或官員) 則可以叫他鑄一凸字的銅牌掛在石壁上,上寫「雕刻師李金髮鑄造」,至好是白銅牌子底面則用青銅那就顯得出來…〞,可見他對於建造過的雕像也傾注了不少心血,多年後仍非常牽掛。李明心知道父親的心意,千里迢迢找到銅像拍攝,後來還在家鄉的李金髮紀念大會上展覽照片,也算是盡一份孝心了。

     李金髮不僅對長子和雕塑作品十分掛念,亦時時在信中提及為次子的事業婚姻操心,又關懷孫子孫女們的成長。他對西方某些倫理觀念不以為然:〝…你的子女日日長大了,千萬不要他們學得美國兒童的壞習慣,否則為害無窮…個個搬出去住,自己過生活,好像沒有父母的人,將來是不會孝順父母的,簡直是變了路人,如何變壞也沒有人管了,前途是很可悲的,如此的子女等於零而已…〞,一語道出美國這些所謂經濟文明發達的社會,但倫理親情淡薄的可悲之處,並以中國傳統的孝道對子孫進行諄諄教誨。另外他對於離異的鉻妲亦心存思念,他稱鉻妲為〝女畫家〞,在信中問道:〝…女畫家現狀如何?想已至七十高年…〞後又寫信追問李明心:〝…你忘記說女畫家怎樣生活?還在人世否?說說是沒要緊的…〞透露他的綿綿情意。通過這廿多封家信,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感性的李金髮重新活在我的心中。命運的多變,生活的多難,令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就是〝死亡唇邊的笑〞,從而成就了歷史留名的一位象徵派詩人。

與夏華作協結緣

     走訪李明心後,我們為他們的父子深情所感動,他保留了李金髮許多珍貴的日常生活照、信件、書稿及史料,並希望中國能出版多些李金髮的著作及評論。正巧次年是李金髮誕辰一百周年,夏華作協主席黃河浪認為應藉此機會在李金髮的故鄉梅州舉行紀念大會,追懷這位對中國現代詩壇影響深遠的詩人,此想法獲得李明心贊同。黃河浪即寫信給梅州文化局及北京的中國作家協會,提議於2000年舉行<<李金髮100周年紀念大會>>,此事引起海內外人士的重視,並獲梅州市、縣各級政府關注,還獲得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2000年10月下旬於梅州成功召開。

     此事李明心曾寫信告知他多年前回國在火車上遇到的同鄉劉淼水,劉寫了<<海內外人士熱誠祈盼:梅州舉辦李金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的文章,文中提到李明心寫給他的信的內容:〝…今年是他(李金髮) 出生的一百周年,本地的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的主席及其他負責人,對李金髮的詩作早有所賞識,近來,他們勸了我,應跟作家協會一起對梅州(市) 政府做個提議,乘這一百周年的機會,在梅州市今年秋季舉行一個<<李金髮一百周年紀念大會>>,為李金髮,為梅縣,為客家人,為中國文化,添些光榮雲。我聽了勸語後,亦覺得此事應該辦,我應加以熱心合作。結果黃主席(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主席黃河浪) 寫了信給梅州文化局及北京的中國作家協會,後者已答覆表示支持…〞,李明心還附上了黃河浪信稿的影本。後來李明心給劉的信還提到:〝…. 他同時介紹了世界各地熱心李金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兼研討的作家、學者及社會賢達,計有夏威夷大學中文系教授羅錦堂、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主席黃河浪、編委連芸、葉芳,台灣詩人瘂弦、洛夫,美國大學教授王德威、奚密以及國內中山大學中文教授,<<李金髮文集>>編者李偉江、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厚誠、古進、黃偉經等一批知名人士。〞

     由於李金髮和著名的畫家林風眠既是同鄉、又是留法的同學、還是同年出生,因此同時舉辦了<<林風眠、李金髮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各地、海外及港澳臺100多名專家學者和梅州市各界人士共400多人參加了這次盛會,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鄧友梅、李國文,北京大學教授謝冕、孫玉石,清華大學教授藍棣之,南京大學教授朱壽桐,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中國現代文學舘副舘長吳福輝,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著名教授學者等,夏華作協的美國與會代表包括黃河浪、李明心、連芸及我,香港代表有許銘珊。這次的會議由政協廣東省梅州委員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嘉應大學及深圳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等8個單位主辦,引起熱烈反響。在大會上各知名大學教授,夏華作協黃河浪、李明心及台灣名詩人向明、深圳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宏海等都作了精彩的發言,李明心還介紹了不少父親鮮為人知的佚事,和父親晚年在美國的生活情況,使大家增進了對李金髮的瞭解。學者們認為李金髮對中國新詩的建設有著不容抹煞的獨特意義,是開創了中國象徵主義詩風的始祖,他晦澀的詩文創造了全新的意象,達到藝術上的成就,應重新認識和評價李金髮,肯定他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巨大貢獻。

     主辦單位還安排我們和李明心一同參觀了李金髮信中提到的羅田徑祖屋,那是李明心的祖父在海外賺了錢後在家鄉興建的。祖屋已經過維修,比李金髮信中提到的境況整潔多了,但屋簷牆角依然佈滿歲月的痕跡,想到李金髮對故鄉日思夜想,看到故鄉寄來的信件就流下淚來,卻始終沒能回來看一看,不禁感嘆命運弄人。而鄉親們早聽說李明心回來的消息,在門外點上大紅鞭炮迎接,一片喜氣洋洋,並和李明心及會議代表們一齊合影,體現了客家人的熱情好客。

     李明心後來成為了夏華作協顧問,作協在2001年為籌備出版第二本文集<<藍色夏威夷II>>募集經費,李明心除了自己出資捐助外,還替作協向夏威夷大學的中國研究基金申請贊助,並寫了<<李金髮在舊中國的沉浮>>收錄在文集中,為作協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作出支持貢獻。另外黃河浪和我於2002年分別出版了中英對照的<<黃河浪短詩選>>及<<葉芳短詩選>>,譯者就是李明心,他精確生動的譯文受到了世界各地文友的廣泛稱讚,為詩集拓展了外籍讀者羣。他也很細心地閱讀作協的<<珍珠港>>文學報,有次我登完山東泰山寫了篇遊記,他看後即電郵給我稱讚,說他以前曾去過泰山,看後如身歷其景再遊了一遍。他還推薦在毛裏裘斯的堂弟所寫的文章給作協,促進文化交流。

     對於他傳奇多彩的經歷,他自己在英文簡歷中曾這樣描述:〝到目前為止,我有一個很有趣和很有意義的人生,繼續享有很好的健康,有很好的精神,期望在退休後多去旅行,去看看世界的其他地方,結識多些朋友,以及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對抗不公平及壓迫。〞

我要對你說

——致一位年輕的朋友

(內蒙古)伊德爾夫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將進酒》

     年輕的朋友啊,你為何久久地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上,仿惶又沉默?你為何久久地躑躅在時間的隧道裡,不求進取、得過且過?錯、錯、錯!無所事事、苟且偷生,虛度光陰、渾渾噩噩,不應該是你的選擇!

     朋友啊,我要對你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就象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急匆匆東去尋海無回波。“紅顏三春樹,流年一擲梭”,一個人的大好年華能有幾多?說什麼也不要把寶貴的時光浪費蹉跎!

     朋友啊,我要對你說:你不是個長生不老的神佛。一個人的錦瑟年華轉瞬即過。茂年好景不長便見桑榆暮色,一到那個時刻,時間老人便毫不客氣地將白白的霜雪往你青絲上塗抹。莫非你成了步履蹣跚的高年老媼才去放聲高歌?莫非你成了蹀躞扶杖的暮齡老翁才去衝殺拼搏?

     朋友啊,我要對你說:再也不能那樣糊裡糊塗、窩窩囊囊地生活,再也不能那樣虛度光陰、得過且過!而要在創業的熔爐中,把自己鍛造成一個鐵骨錚錚的威猛強者。

     朋友啊,通向美好未來的金光大道正在你的面前閃爍,趁著你擁有黃金般美好的青春韶華,何不快快立志、努力拼搏,在你腳下的這片沃土上釋放你的光和熱!

     雲程有路志是梯,勸君且作橫空鶚。

    (伊德爾夫:內蒙古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常務理事)

野    趣    (續編十二首)

(夏威夷)黃河浪

小花  

        

蹲下來,才突然發現

被隨意踐踏的草地上

綴滿細如米粒的小花

不管蜂蝶來不來

每株小草有一顆露滴

每朵小花有一片天地

風颼颼逼近時

枝上的葉飄走了

而樹寸步難移

雪冷冷落下時

枝上的鳥飛遠了

而樹寸土不離

高不可攀的峰巒

排列成銅牆鐵壁

鳥也無法飛越

一朵雲

被天風呼呼喚起

在山的頭頂一按

就輕輕跳過去了

頑石

再大的山

也不能將它壓扁

最怕水,眼淚似的

一滴一滴一滴一滴

把心也滴穿了

水上花

浮在水面的花

美得像一簇謊言

真相常沉在水底

只有魚知道

說不出口

種與收

種玫瑰得荊棘

種藤蔓得淩霄

種瓜得豆

種豆得瓜

種石頭得黃金

種鐵樹千年不開花

雷雨

踩著旱天雷的鼓點

密集的雨腳奔過來了

如一群調皮的小孩子

霹靂八達劈哩啪啦

在農家屋瓦上

跳起了踢蹋舞

彩虹

你回首粲然一笑

就步入迷濛的煙雨

用蘸滿水份的彩筆

寫下不可解讀的七言詩

情感繽紛的七顏詩

醉話

昨夜醉了以後

他對樹說了許多話

今早醒來一看

樹對他開了許多花

他拍拍樹的脊背:

這可是你的回答?

金錢豹

將心底的欲望

繡成漂亮的外衣

赤裸裸披在身上

且以嗜血的尖牙利爪

比風還快的速度

追捕獵物

蜥蜴

出沒在草叢裏

棲身於岩隙中

自得了某種龍的封號

就常趴在大石上仰望

做起飛龍在天的夢

無題

鳥鴉哇哇啼鳴而樹不語

青蛙呱呱喧叫而池寂靜

流水滔滔不絕而山沉默

雷聲隆隆震響而天地無聲

永遠的思念   (加州) 黃騮

—–學生對恩師的思念

—–晚輩對長輩的思念

—–生者對逝者的思念

思念是什麼?

思念是“追思,思念是“懷念。

追思逝去的歷史,解讀它的舊跡遺痕,觀測它的興衰、扭曲、淪喪、殘缺和創傷;

懷念消失的過去,您將大徹大悟,您會走出誤區,您將改變現狀,您會贏得未來。

思念放在心上﹐思念存於心底﹔思念無時不在﹐思念無處不存。

思念是精神的嚮往,思念是靈魂的歸宿﹔思念是痛苦的慰藉,思念是傷痕的撫熨。

思念與生俱在﹐思念與世共存﹔

思念隨風飄蕩到遙遠的天邊﹐思念似水長流到永遠的未來。

從字形上看﹕思是心上的田園﹐念是心上的人。

從字義上講﹕思是日尋夜想﹐念是魂牽夢縈。

古雲:心之官則思﹔有些人活著﹐卻沒有一人去思,

今析:心之動為念;有些人去了﹐卻留下永遠的念。

逝者對學生如慈父﹐他關心學生的成長﹔

逝者對子女如恩師﹐他關心子女的教育。

他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

他平等待人﹐對異己不持偏見。

一語溫馨三冬暖﹐他對受傷的心熱情撫慰﹔

十年育人陽春曦﹐他對枯萎的苗精心培育。

他身教言教﹐在於山頂上講戚繼光、鬱達夫﹔

他誨人不倦﹐在煉鋼爐邊講莎士比亞、雨果。

思念無人制定規則,思念不受時空限制,思念是自由運動,思念屬於自我;

您的思念,我的思念,眾人的思念,是沉默中良知的交流,是心靈的溝通。

思念是不可計量的力,思念是無法遏制的泉;

思念呼籲正義,思念喚醒責任。

歲月流駛,逝者遺風猶存,音容宛在!

歷史犁下他臉上的道道溝痕,是他生前辛勤耕耘的印記,

大地染上他血汗的痕跡,那是忠魂激勵我們奮進的資訊,

秉承千秋偉業,思念難解情結,我們義無反顧,我們責無旁貸。

血沃中原肥淨土,願教育陣地還存留一片淨土,

寒凝大地發春華,願文化領域仍保有傳統文化。

願中華民族傳道、授業、解惑的美德代代相傳,

願生死與共、親如父子的師生情義永放光輝﹗

山 路(外一首)

(重慶) 倪德生

曲曲折折的故鄉山路

是一條牽著風箏的線

一頭握在母親手裏

一頭系著遊子的思念

鄉 情

走出了兒時的搖籃

走不出村口那道矮牆

走出了村口的矮牆

走不出遠方那座山岡

走出了遠方的山岡

走不出母親深情的矚望

走出了母親的矚望

走不出祖先的墳場

悼戴安娜

(夏威夷)李世偉

童話故事鳳鸞儔,

倏來噩耗黯然收,

金童帝裔傳三世,

玉女嫦娥美五洲,

如沉魚兮如落雁,

半似嗔時半帶羞,

霹靂召回民間鳳,

不許美人見白頭。

注:英國太子妃戴安娜,1997年車禍喪生,今年是她的10周年忌辰,世界人士仍然悼念著“羞花美人”的天生麗質,似笑還嗔的自然態度,非時下的影視明星扭捏作狀所能比擬的,故作此律詩悼之。

對聯二則

慶祝華人來夏威夷二百周年紀念(1989)

前賢創業艱難披荊斬棘歷時七萬三千日

晚輩繼承遺志清風明月正值一九八九年

慈航普渡

觀自南無阿彌小乘居紫竹

音原陀佛慈悲大士坐蓮花

注:2000年紀念大日子,中華總商會編排書畫展覽擋口,在『THOMAS SQUARE PARK』譚馬士公園展出,天不作美,上午一陣大風,將上述兩聯吹毀了!籌備的書法作品一朝就報銷了!今次是第二次曝光。

假如我是一個園丁

(夏威夷)楊炳煊

假如我是一個園丁,

我要用我的智慧,

栽種出美麗的花果,

更要保持園地的整潔;

不讓鳥獸走來蹂躪,

也不讓雜草蔓生!

假如我是一個園丁,

我要把園地公開,

而且使它成為大眾的樂園,

只要真誠的心情,

誰都可以播種,

誰都可以收穫!

《最美的花是窗花》

(北京) 王文海

這可能是最原始的信仰  在鄉下

那些紙質的風景帶我周遊天下

就連春天都看著她的表情說話

我堅定地完成了今生審美價值的取向

雞叫三遍  窗花陡然盛開

她們在金屬的光澤裏打撈記憶

秀髮拂水  時光的河岸餘香四散

你閉緊嘴唇  讓隱忍打磨內心的世界

清亮的日子被你持久地歌頌

讓老實的人

也浮現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從春開到冬  一年的樂曲

被黃昏的指鍵彈的幸福而匆忙

 

《敲鐘》(廣西) 高作苦

掙脫死亡般的靜

鐘  揚起宏聲

不曾見集合者披上激動的外衣

是的  不曾見

只有野草猶在顫抖

一張蒼白的臉

長久沉思  莞爾笑笑

終把秋天毀了容

無遮無擋的鐘聲

平原的鐘聲

簡單  厚重

昨晚洗淨行人 今早洗淨自己

傾聽的姿勢一淘即空

敲鐘  就是釘一枚釘子

喚醒越來越深的睡眠

敲鐘  猶如尋覓失散多年的家人

當時的膝頭 溫度 戀母情結

倦鳥張開恍惚的雙眼

此時已家家點燈燒飯

民間的鐘聲入耳即化

初秋吟- 俳詩四帖

(紐西蘭) 阿爽

天公驟變臉

電閃雷鳴花遭殃

秋雨淚漣漣

蛩鳴聲悲切

狂風呼嘯清秋節

金英舞臺階

西風秋意怯

亂翻花叢趕蜂蝶

蹁躚步難歇

楓紅枝頭搖

美若仙女撒樹嬌

豔映秋陽俏

終生不忘恩師愛

——懷念黃曾樾教授

(福州)  陳瑞洛

一個人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老師,常言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其實真正能為“父”的老師卻是少之又少。回首我的求學之路,真正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職責,真正能象慈父一般關愛我,培育我,並像高山一樣一直矗立在我心中,對我一生都產生巨大影響的就只有一位恩師,那就是我的大學時期講授外國文學的黃曾樾教授。

剛解放時,我才讀小學一年級,可就是由於家庭出身不好,我是在被人冷漠與鄙視中長大的。我追求進步,卻仍然被拒之門外。我讀初中一年級上期時,當醫生又是家庭唯一負擔者的父親就病逝了,因為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營養不足的緣故,入大學了,我是班上個頭最小也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可是黃教授的慧眼卻相中了我,他經常在課前或課後踱到我的身邊,對我噓寒問暖,他和藹的目光和親切的話語像春天裏的陽光溶化了我心中的冰雪。我第一次感受到人間的愛。第一次感受到慈父般深沉的愛。隨著接觸的增多,有一次課間休息時,他豪爽的邀我到他家做客,面對這位德高望重的大學問家的邀請,我這個一向被人冷落的小人物確有受寵若驚之感,見我忐忑不安的樣子,他微笑著認真地說:“你一定要來啊!”

後來,我真的到黃教授家去了,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心裏惴惴不安,總怕影響他老人家一周難得的一天假日休息,可是當我扣開他家門,看見他像慈父見到兒子歸來一樣的欣喜時,心中的憂慮頓然消釋。在老師家裏與其說是做客,不如說是學生接受老師的個別輔導。在每一次的輔導中,他不但從宏觀上指導我如何學好外國文學和古典文學,而且就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詩詞對我作細緻而又精闢的講解。從他口裏流淌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知識和智慧,讓我終生不忘,受益終生。每一次輔導時,他總是忘我地傾盡全力地講述,恨不能把自己擁有的全部知識都灌輸到我的身上。坐在他身邊,我不單獲得了寶貴的知識,更深深地受到他崇高美德和奉獻精神的感染。儘管當今有償補課成風,銅臭味嚴重污染師生關係,可是我在從教四十多年的生涯中總是癡心不改,為學生無償補課,這不是我自作清高,孤芳自賞,而是黃教授的高尚人格在我身上所起的效應。

有一次我向黃教授請教屈原《離騷》詩中的幾處疑難字詞,他一一為我解惑後,情不自禁地說:“我十分讚賞屈原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高尚人格”。言畢,他霍地站起身來,高聲誦讀一大段《離騷》詩句,他讀得那麼專注投入,時而激揚飛越,時而低沉委婉,儼然屈原矗立眼前。在老師的面前,我顯得多麼渺小,我讀《離騷》困難重重,老師年歲已高竟能嫺熟背誦,理解透徹。我暗下決心:學老師的樣,一定要用心讀書,過好古典文學關。

 一個夏日的中午,黃老師給我講授法國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藝術成就及其藝術特色後,不顧渾身汗水涔涔,對我說:“都德出身於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立謀生。”生活的磨難成就了一位傑出的作家,這應證了中國一句名言: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知道,老師在“授業”的同時,不忘勉勵我這個身處困境、被人遺忘的小小學生。他隨手從案上的一疊檔中抽出了一封從北京寄來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來信給我看,來信對黃老師指出中學語文課本中都德小說《最後一課》中一句譯文的錯誤表示感謝,並明確表示要迅速按黃老師的意見予以改正。與其說是這封信震撼了我的心,不如說是黃老師博大精深的學問和入微入神的探究精神使我大為折服。

  大學畢業後,由於初上講壇,忙得我團團轉,只是在任教兩周後給黃老師寫了一封信。想不到,過兩天就收到他的回信,他在信中告訴我教師是十分神聖的職業,希望我要既教學生學會做人,又要教學生求知。老師的先見之知,至今仍成為我的一種堅定的教育理念。一個月後,我們這批各類大學剛畢業的人員全部奉命到廈門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我分配在廈門造船廠任社教工作隊隊員,針對運動初期工作隊執行的是“桃源經驗”的“左”傾路線,當時年輕幼稚的我,認為工作隊都是正確的,似乎是“欽差大臣”,要大抓廠裏的“走資派”。我想,自己是大學畢業生,比其他隊員文化水準高,我應該大顯身手,大幹一場。我於1965年3月給黃老師寫了一封信,談了自己的想法。很快就收到黃老師的回信,信中他毫不客氣地批評了我的想法,他告誡我在政治運動中一定要小心冷靜,謹慎行事,萬萬不可出什麼風頭。這封信象一盆清水澆醒了我那顆狂熱的心。1965年8月,我結束了社教工作,又返回學校繼續執教。新學期開學後我給黃老師寫了一封信,把回校教書的消息告訴他。第二天就收到他的回信,他十分欣喜地教導我要當好一名語文教師不容易,要上好一節語文課也是不容易的,在信的未尾,他勉勵我要好好鑽研學問,努力做一個出色的語文教師。

1966年6月1日聶元梓大字報在全國各報發表後,中國的天空一片黑雲壓境。我任教的福州四中是我市文革工作隊最早進點的學校。5月中旬工作隊就進駐學校。不到一周時間,所謂揭批廣大教師大字報鋪天蓋地,整個校園一片白色恐怖,人心惶惶。6月初有兩個教師相繼自殺,使校園的恐怖氣氛更加濃重。六月五日傍晚,我收到黃老師的來信,我感到十分驚訝和意外,因為兩年多來都是我主動去信,他才回信的。打開信封一看,信中只有寥寥二十來個字:閱畢來信,你應即時將我予你的數封書信盡毀,以免累及你。捧著這封短信,我全身似有一股股暖流在奔湧,我一生最為敬重的老師已預感到一場浩劫即將來臨,他首先考慮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我這個被他寄以厚望卻被人漠視的小人物,我反復讀著信,仿佛這封信越讀越長,因為信中蘊蓄著老師那比山高比水深的恩情。信中字字重千斤,字字都閃耀著老師舍已為人的高風亮節。捧著這封短信,仿佛一股股寒流又襲向心頭,我十分擔心黃老師會遭受一場大災難。為了保護老師,   也為了聽從老師的話,我點火燒毀老師的四封來信,禁不住淚水潸潸而下。老師的預感果然靈驗,不久,一場人為的災難降臨中華大地,老師與我失去了任何聯繫;又不久,聽說老師失去了人身自由,家中珍貴文物皆被抄毀;再不久,傳來了黃老師的噩耗!一位學貫古今、學貫中外、學貫文理的名教授、大學問家、大學者,就這樣悲慘地離開人間;一位渴望祖國統一、關愛蒼生的愛國赤子,一位愛生如子、無私奉獻的恩師、教育家就這樣含冤負屈逝去,這是多麼可悲而又可恨的現實!可是我始終都覺得敬愛的黃老師並沒有離開我們!時至今日,他在講臺上激情滿腔地講課的神態,那雙閃動在金絲眼鏡後的能引人入勝的大眼睛,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他那鏗鏘飛揚而又娓娓動聽的話音往往在我的耳畔響起;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時時在鞭策著我盡心盡力地去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

 夜深了,我一口氣寫了以上文字,三個多小時裏,我邊回憶,邊動筆,兩腮的淚水時不時讓我駐筆沉思。我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但在黃老師的面前,我永遠是一個無知的小小學生。

       匆匆歲月似流水,紛紛往事如雲煙,唯有黃老師的英姿,永駐天地人間!

在夏威夷皇后醫院進修

(夏威夷) 薑瑞玲

 1989年5月29日我們夫婦倆雙雙應美國夏威夷Queen’s Medical Center的邀請,赴美進修。結婚廿多年來,他下鄉,去幾內亞援外,去法國進修二年,我下鄉,去日本進修一年,分手幾乎占了1/2的歲月。都是一個人帶孩子,當爹又當娘。他會為孩子縫衣裳,補皮鞋……家務活什麼都要做,都會做。唉!中國的知識份子啊!不僅僅是冰心先生說的象只駱駝,我看象個萬事皆通的孫悟空,無所不能也。

從北京路過東京,停留了四天,與兩個在東京半工半讀的兒子歡聚,分享了他們的苦與樂。

 抵達夏威夷,立即被這裏溫煦的氣候,質樸的人情所迷惑。醫院提供我們三房一廳住處,和免費精美豐盛的三餐。

 這所醫院是皇后Queen Amma在1859捐獻的,醫院有著150年的歷史。也是夏威夷最著名最現代化的醫院,擁有床位600多張,醫生300多名,世界各國不斷的派遣醫生前來進修學習。而由中國來的,我倆還是第一對。副院長Ruth Ono是個五十多歲的日裔美國人,對中國很感興趣,帶我們倆參加夏威夷最盛大的party,結識了市長,神  父和社會名流。她認為有中國醫生前來,是一件很榮幸的事。她還在自己家裏宴請我們和來進修的日本醫生,給我買了黃色的MuMu服,花了100美元,給先生買了紅色的ALOHA衫,這是我倆第一件夏威夷服裝。在一個夜晚,她宴請我倆,朋友們在一個典型的夏威夷餐館裏,有椰林,夏威夷歌舞,樂隊…….。第一次品嘗了夏威夷的食物Luo Luo,是用一種植物葉包著粘米,雞和肉,加些佐料,有點象中國的粽子。

 醫院委託兩個華裔醫生幫助我,他們姓Wong,可是不會寫這個姓的中文,不知道是姓王還是黃。他們都是第三代華人,祖先從廣東中山縣來,還是農民,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奮鬥起家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美國的老年人尤其是貧窮的老年人,基本上由政府供養,每月提供食物券和生活費,每人約500美金,醫療全保,但不管牙齒與眼鏡的費用。那麼兩個老人一月可拿一千多美金,房租200美金,水、電、電視100多美金,吃250美金,汽油汽車保養200多美金,就是說每月800美金可以過得富裕,瀟灑。剩下的一年積蓄可以去旅遊……。所謂貧窮老人就是指沒有房地產、股票、銀行存款在2000元以下,可以有汽車。不少老人把存款轉移到子女名下,而去享受這種待遇,或者說是在白花納稅人的金錢。所以有人說:在美國最有錢的人和最窮的老人是最幸福的。而最辛苦的是中等收入(年收入在4-10萬美金)的低層,尤其是年收入4萬左右的人們,工作累,收入低卻不能享受老人的待遇。

夏威夷氣候美好,四季如春,百花盛開。

夏威夷的州旗在1816年問世,旗上有紅、藍、白相間的八條平行線,代表八個主要島嶼。左上角的米字圖形,因為夏威夷國王King Kamehameha喜愛大英帝國國旗的設計,將兩國國旗的設計合併而成為夏威夷州旗。

州花HIBISCUS。俗名為扶桑花,有二百多個品種,有多種顏色,形狀大小不一。夏威夷的州花為大型豐黃色扶桑花。

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而夏威夷更為明顯,除當地土著以外,有中國人、越南人、日本人、菲律賓人、朝鮮人等。當你問他(她)是哪一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1/4中國血統,1/4日本血統,1/2夏威夷血統……,就是說他的祖先父母一代是中國人或日本人。中國人移民到這二百多年,大都從廣東省中山縣來。一群20歲左右的男青年,乘船2個多月抵達這裏。這些人的名字、年齡,抵岸時間在檔案館裏都可以查出。到達這裏大部分務農。在甘蔗園,鳳梨園,香蕉園裏做工。有的賺些錢返回廣東。有的定居,娶夏威夷女子為妻,生子安家。夏威夷女子喜歡中國男孩,說他們不酗酒,不打老婆,工作努力。中國人還教當地人種米、種麥,在這以前他們只會種芋頭。所以中國夏威夷的混血兒很多,他們第三代人都是此地著名的醫生,律師。而且一家人兄弟姐妹都是醫生或律師,父子同台作手術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改革開放以後,來這讀書進修的中國人很多,拿到學位的人,一些人回國了,一些人留下來了,找到工作,與第三代華人聚成了一支知識隊伍,發揚傳播中華文化,成為社會上的中堅力量。在地球上,哪里有太陽,哪里就會有成功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