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郭沫若國際學會在美國舉行

由世界各國學者參與的郭沫若國際學會第一屆國際會議於2009年8月27日28日在美國華盛頓Jones Hopkins University舉行。與會學者來自中國(北京、山東、上海),日本,韓國,美國,澳門,臺灣。歷時兩天的會議上有18名學者發表了學術報告。會議討論題目以“郭沫若與世界文學與文化”為大主題,子題分為:

                         郭沫若的文學作品研究

                         郭沫若與國際關係問題研究

                         郭沫若生涯活動研究

                         郭沫若與中國歷史研究

                         郭沫若與考古學研究

                         郭沫若與書法文字研究

                         國際性郭沫若研究動向

     會上首先由中國學者蔡震先生、日本學者岩佐昌章教授、韓國學者朴宰雨教授、美國學者周海林博士分別介紹了各國的郭沫若研究狀況。此次學會內容豐富,除文學研究外還有不少嶄新的研究成果披露。如,郭沫若的書法與文字研究,日本學者河內利治教授發表了以“A Glance over Guo Moruo`s Calligraphy”為題目的論文,論述了4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郭沫若書法的變化,引起與會學者們的關注。還有郭沫若佚詩文挖掘的報告,如中國學者魏建教授報告了以他為中心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郭沫若未被收集的佚詩文1600篇,殊為新穎,激發了學者們的研究興致與期待。中國學者震先生與日本學者岩佐昌章教授共同發表了他們調查發現的郭沫若的兩首佚詩,為今後的郭沫若詩歌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美國學者周海林發表了題為:“On the Reception of Upton Sinclair from Japan to China: A Route Through Chuangzao She [Creation Society]為題目的報告,特別觸及到30年代郭沫若通過日本接受和介紹美國文學的問題,提出了日本、中國、美國之間文學交流的課題。韓國學者金良守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圍繞日本關東大地震期間日本作家中島敦、中國作家郭沫若、韓國作家李箕永的作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亦是近來少見的新分野。

    此次學術會議與迄今的學會不同之處還在於會議特設立了“青年學者優秀獎”和“優秀論文獎”。會議最後經評獎委員會的審評選出兩名“青年學者優秀獎”得獎人,5名“優秀論文獎”得獎者,由會長藤田梨那向得獎者頒贈了獎狀和獎金。

     郭沫若學會一直都是在中國國內召開,去年9月由日本郭沫若研究會主辦的郭沫若國際會議第一次在郭沫若曾經留學過的日本九州大學召開,這是在亞洲的第一次以郭沫若為專題的國際會議。此次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性的郭沫若學會,又是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會議, 它擴大了郭沫若研究的範圍,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我們相信本屆郭沫若國際學會將為擴展和發展郭沫若研究起較大的推動作用。 (藤田梨那于東京  2009,9,24)

 

夏威夷作家王秀雲出版

自傳體英文創作《鳳凰展翅》

該書是描述一位五十年代在香港出生成長的灰姑娘,但俱有堅強意志,結果能考入當地大學 ,成長後亭亭玉立的她 ,周旋於各別知己異性,相遇 ,相識 ,相愛而至因故相別離,每一段情就像一首首的情歌 ,緣來緣去 ,曲終人散,可是記憶還深深地縈繞著。

    下半段是如何在放洋深造,在秀麗的夏威夷攻讀碩士課程 ,並蒙當地華人首富相助,受益匪淺,在地產浪底沖浪而上,數年間業務發展如日中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應邀前往上海北京各地考察。

    八十年代中期轉戰香港,多年的商場磨練及中外學識之運用,在香港的發展屢創佳績,並收錄在世界名人錄,美國婦女名人錄。後期因1997年政權移交的大波動,大起大落,恰如烈火中重生的鳳凰 ,仍能振翅高飛。數十年的歲月,在書中如走進時光隧道,一幕幕,一頁頁的追看下去,體驗著生活中的浮沉。歡迎所有喜愛文學,尤其是對香港及夏威夷風土文化有興趣者閱讀。網站: www.whenthephoenixrises.com (王秀雲供稿)

 

黃拔荊、林麗珠著《礁浦集》

今年十月在香港再版加印

廈門大學教授,廈門詩詞學會會長黃拔荊與副會長林麗珠伉儷于2006年初版的舊體詩詞<<礁浦集>>,出版後受到歡迎和讚賞,又在今年10月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再版加印。書中包括黃拔荊的<<梅浦詞>>和林麗珠的<<鹿耳礁詩>>,並附有其公子黃飈的<<聽水樓詩詞>>。封面分別由陳祥耀、尹瘦石、霍松林幾位名家題字,書後還有黃拔荊寫的<<礁浦集>>再版後記,雷石榆寫的<<梅浦詞>>序,以及友誼珍藏各地文朋詩友的書信墨寶,酬唱詩詞等,相當豐富。

 

中國文化研討會第二十四屆年會

島與大陸的對話~21世紀的華語文學

時間﹕2009年10月 31日 (週6 )上 午 10﹕00~下午 6﹕00

地點﹕哈佛大學燕京大禮堂

開場致辭

杜維明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中國歷史及哲學與儒家研究講座教授)

鄭炯文   (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

馮勝利   (哈佛大學東亞系語言組主任、教授)

鄭培凱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教授 )

第一節: 眾聲喧嘩的當代文學

主  席 :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跨世紀風華》《小說中國》等作者

主  講:

朱天文  (作家,編劇)《荒人手記》、《巫言》等作者

柯裕棻  (作家,臺北政治大學教授)《批判的連結》、《甜美的剎那》等作者

劉克襄  (作家,自然生態觀察家)《漂鳥的故鄉》、《永遠的信天翁》等作者

格  非    (作家,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褐色鸟群》、《人面桃花》等作者

董啟章  (作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雙身》、《時間繁史》等作者

鄭培凱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教授 )《紐約看電影》、《茶書雋語》

第二節:文化,生態,傳播

主   席: 張   鳳  (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哈佛心影錄》《一頭栽進哈佛》等作者

主   講:

黃發有  (南京大學教授)《媒體制造》、《准個體时代的写作》等作者

柯裕棻  (政治大學教授) 《批判的連結》、《甜美的剎那》等作者

劉克襄  (作家)《漂鳥的故鄉》、《永遠的信天翁》等作者

第三節: 文學創作與地區想像

主  席: 周成蔭  (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主   講:

格  非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褐色鸟群》、《人面桃花》等作者

朱天文   (作家)   《荒人手記》、《小畢的故事》等作者

董啓章  (作家)《雙身》、《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等作者

第四節: 圓桌討論: 二十一 世紀華語文學地圖

主  席:  黃萬盛  《危機與選擇》《革命不是原罪》等作者

引  言: 宋明煒 (衛斯理學院)、張恩華 (麻州大學)、蔡建鑫(德州大學)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姜雲飛    (上海財經大學﹐塔虎斯大學訪問學者)

茶   敘 (COMMON ROOM)

召 集 :杜維明﹐王德威﹐鄭培凱﹐趙如蘭﹐陸惠風,

        張  鳳changphong@gmail.com

贊  助: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臺灣文建會,劍橋新語社    ( 研討會以中文舉行,免費進場) (張鳳供稿)

 

回望百年經典新詩《1916-2008經典新詩解讀》出版

已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是資深編審、詩歌批評家鄧蔭柯先生集數載寒暑,焚膏繼晷,獨自完成的一項長達五百多頁的詩歌文化工程,意在弘揚被日漸邊緣化的新詩,展示近百年新詩發展的輝煌成就。

 從胡適的嘗試開拓,郭沫若聞一多的磅礴激情,徐志摩戴望舒純潔風雅的愛情歌吟,冰心林徽因婉約的女性歌聲,殷夫蔣光慈黃鐘大呂的革命鼙鼓,艾青田間慷慨深情的抗日戰歌,臧克家何其芳為國為民的質樸的歌唱,賀敬之郭小川的壯闊昂揚的抒情,“九葉”和“七月”詩歌群體深沉渾厚的歌聲,重見天日的穆旦昌耀的天才詩作,食指和《今天》詩人振聾發聵的詩性覺醒,北島舒婷奇峰突起的的創作,海子駱一禾銳利沉重的青春挽歌,加上寶島詩人余光中席慕蓉血濃於水的歌唱,乃至新近高居新書發行排行榜前列的祖母級詩人《灰娃的詩》……     本書可謂森羅萬象,蔚為壯觀。

本書從近百年的詩作中精選了169位詩人的189首詩作,對每一首詩予以了富有個性色彩的解讀。本書編著者鄧蔭柯先生,著有詩集《心緣》、文學評論集《文朋詩侶集》、系列散文集《有一種罪行叫饑餓》、《遼寧文學史》當代詩歌卷、普及性專著《中國古代發明》《歷史之旅》、攝影集配詩《跨越海峽的飛翔》、古典文學今譯《白話聊齋》、明清小說校點《英雲夢》等多種著作。

著名詩歌批評家張清華的《序言》以宏闊的視野提供瞭解讀本書的一把鑰匙。相信這本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916-2008經典新詩解讀》一定會給廣大讀者帶來藝術靈感和美的享受。(莊志霞供稿)

 

夏威夷音樂家伊頓·馬貢

和他創作的百老匯音樂劇《13個女兒》

(夏威夷) 陳豔群

一部有關劇作家、音樂家伊頓.馬貢(Eaton Magoon)傳奇一生的紀錄片,近日正在檀島拍攝。87歲高齡的馬貢不顧親友反對,執意從加州飛來檀島,為完成以他為主題的紀錄片的拍攝,同時也為實現他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個願望;洽商將60多年前創作的百老匯音樂劇「13個女兒」再次搬上舞臺,還計畫將其拍成電影。

     馬貢生於夏威夷,有八分之一中國血統。四年耶魯大學和三年紐約大學法學專業沒有將他引向律師行業,卻陰差陽錯踏進了音樂殿堂。

     在紐約期間,他是百老匯的忠實觀眾,同時也結交了許多劇作家。從那時起,熱愛文學,但從未學過音樂的他開始嘗試創作。

     馬貢置家族龐大的產業和投資不顧,一心沉醉於音樂世界,一生創作了四部音樂劇,包括「49顆星」(49 Stars)、「13個女兒」(Thirteen Daughters)、「豹躍」(Leopard’s Leap)和「感謝上帝的異教徒」(Thank Heaven For the Heathen)。

     從編寫劇本到歌詞,音樂一人包攬完成的四部音樂劇分別在南非、倫敦、夏威夷、新西蘭和紐約等地上演,獲得佳評。他的最愛「13個女兒」於1956年在夏威夷上演。

     在夏威夷成為美國第50個州後的第二年,「13個女兒」又被搬上百老匯舞臺,由好萊塢名星Don Ameche扮演主角陳芳,引起轟動。

    「13 個女兒」是馬貢根據家族的故事編寫的,劇中男主角陳芳(又稱陳阿芳)是馬貢的曾祖父。陳芳於1849年隨伯父由珠海來檀香山,憑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為19世紀 末有史可查的第一位華僑百萬富翁。1857年迎娶有白人血統的夏威夷皇室貴族朱麗亞為妻,生下12個女兒與兩個兒子。

    與貴族聯姻使陳芳躋於夏威夷上流社會,並以雄厚的財力幫助妻子的義兄卡拉卡瓦(King Kalakaua)登上國王寶座,自己也成為樞密院(立法院)議員。1881年,陳芳被清朝光緒皇帝欽命為中國駐夏威夷總領事。

    馬貢的外祖母即是陳芳的大女兒。小時候,馬貢常聽家人提及陳芳的創業史。陳家12個女兒以及兩個兒子的大家庭生活都是媒體爭相報導的題材。作家馬克.吐溫曾將採訪陳芳的報導記錄在「發自夏威夷的信札」中。陳芳精采的人生也成著名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題材。

    身為陳家一員的馬貢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將自家的故事稍作改動,寫成歌舞劇,搬上了舞臺。「13個女兒」講述的是在檀香山商業之王陳芳,如何為13個女兒尋覓 如意郎君的故事。劇情生動幽默,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夏威夷土著文化和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等於其中,展現了20世紀初夏威夷的人物風情和多元文化。

    除四部歌舞劇外,馬貢還創作了100餘首夏威夷歌曲,大部分曾流行於60、70年代。

    馬貢傳奇身世的紀錄片由旅美藝術家,獨立影片製作人張澤川編導、製作。

 

兩岸猿聲啼不住……

(香港)陳青楓

新長江三峽,江面闊了許多,新貌如何,仍未前往開眼界,但舊長江三峽也的確有不少水面是狹窄的,且有激流險灘,變化多端。每次想起長江,總是自然地想起李白那一句名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如果我們從字面理解與感受,當會感到水流急速,船的速度快,幾乎有“坐飛機、飛掠而過”的感覺。那是多麼的飄逸,瀟灑,多麼的教人響往。

    然而,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則小故事:“你知為什麼兩岸猿聲啼不住嗎?”原來有些人在長江三峽樹林間捕捉小猴子,捉到了立即帶上船去,沿江運走,小猴子的父母們看著子女被捉走,他們就沿江山邊,一邊啼叫一邊追趕,那些山石多麼險滑,那些雜樹竹枝盡往身上割削,但猴子父母們那管得這些,只會拼命地追趕,一直呼兒喚女的啼叫。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追趕了好一段路,輕舟遠去,子女給帶走了,從此,三峽兩岸只有哀哀的猿鳴。

    從此,我每念到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總是聲有哽咽。

    寫本文時,又多了一點感觸 —

    正生書院希望在梅窩建校,但當地一些居民大力反對,並且口口聲聲罵什麼“吸毒仔,吸毒女”,誰無父母?誰無子女?誰人沒錯?為什麼總不能有多一點包容?

     两岸猿声啼不住……

 

家庭文化、學校文化、社會文化

(香港) 關智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目標」都是要培育出守法、負責、有道德、知識、和技能的國民,對社會國家甚至整個地球村能够作出貢獻。作為教師、家長、及教研份子,筆者認為達標的基本方法是要培養良好的「個人學習及思考文化」(Individual Learning & Thinking Culture),然後將它推進至「羣體學習及思考文化」 (Communal Learning & Thinking Culture),再由此衍生出優秀豐盛的家庭文化、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

   「文化」的定義繁多,內涵豐富。無形 (intangible) 的文化包括社羣內共識共通的信念、價值、習慣、態度、精神及風氣,有形 (tangible) 的文化則體現在生活上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制度、傳統、行為及器物等。教育可以創造、推動、保固和發揚文化,塑造國家族羣的精神面貌,影響社會地域的文明生態,例如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孔孟儒家的影響,著重修齊治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琴棋書畫等。

     筆者試從社會文化、學校文化和家庭文化與讀者探討一下香港現存的教育問題。當全球趨向工商化和科技化,市場模式和功利主義便主導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甚至教育的運作和發展,造成人類對物質、金錢、名譽和權力趨之若鶩,讀書求學的成就,見諸於考試成績,文憑、出路、地位和報酬等實際效益。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不亞於科舉年代。學位和文憑只淪為追求「黃金屋」和「顏如玉」的「敲門磚」,用完即棄。雖然「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從高薪厚祿的人仕身上,包括許多政教界領導,甚至高官議員,校長老師,亦不一定見到他們頭上戴有基本人格道德價值的光環,更遑論作為青少年的楷模,最近香港教師牽涉到許多風化案件便是一例。香港社會追求功利名望的風氣,冷落了最重要的人文教育與行為標準的培養,將下一代的全人發展和正確價值觀打入後宮。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現今不少學校卻變了質,以商業模式辦學:校監是總裁,校長是經理,教師是銷售員,學生是產品,家長是顧客。學生成績表變了業績報告,吸引家長選擇服務,名校如名店,名師似名模,試問這種著重資源運用與成本效益的校園生態,例如最近有校長要求書商食物商提供不合理的額外資源等,又如何能够培養出有意義、有深度、有內涵和有價值的學習和思考文化呢?或者怎樣去保留敬業樂業的優秀老師去「傳道、授業、解惑」和「作育英才」呢?至於家庭方面,父母多數要工作,朝八晚八,早出晚歸,孩子很多交給外傭或祖父母照顧,孩子與父母見面時間較少,由小學至中學的成長過程中,代溝阻隔,反而同齡朋輩和低俗傳媒的影響成為主力,「潮語」流行於青少年時下的對話,或青少年齊齊「索K仔」(吸毒品),便是一個壞例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現代人若不效法孟母三遷,要培養出濃厚優良的家庭文化,用身教言教去薰陶和改善孩子的修養和品性,談何容易?

    世界很多教研結果(Empirical Researches)都顯示出學校教育和老師訓誨對塑造和影響兒童及青少的行為、態度、知識及價值觀只不過有三分一的力量,其餘的影響是來自父母、家庭、社會、宗教和朋輩。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從自己本身和家庭做起,修身齊家,以身作則,培養自己和孩子的學習和思考文化。中國人說的「幼承庭訓」、「書香世代」、「詩書門第」或「詩禮傳家」都反映了孩童的學習文化應該是自小由家庭培養孕育出來的,香港不少家長期望名校名師

能够將兒女變成「龍與鳳」,實在是多麽不切實際!

    培養學習和思考文化,無論在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層面,都是教育下一代成材的「不二法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所說的「有感性無知性是盲的,有知性無感性是空的」,正是回應我國聖人所言。宋儒朱熹解疏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曾說:「以心鑒照萬物而不遺」,但要「多學而識之」,未有「不學而自能一貫者也」。萬世師表所述的「道」,是要用心學習和用腦思考才能得到的,亦即是「禮記、中庸」篇提示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現代教育學者富倫教授(Michael Fullan)倡議進步的學校應該增强機構和師生的「學習能力」(Learning Capacity),培養優秀的「校園文化」(School Culture),與我國聖賢的見解同出一徹。文化是由內在 (intrinsic)的核心價值 (core values)所推動,最後變成一種慣性的行為 (habitual behaviours)。假如將學習和思考文化的種籽在我們自己內心和家庭裡播下、讓它萌芽生根和茁壯地成長,做父母的不斷「耳提面命」,孩子便會「耳熟能詳」、「耳濡目染」、「耳視目聽」和「耳聰目明」。所以家長從少就要培養孩子優良的學習和思考文化,不可將讀書動機只放在考試成績或測驗分數上;家長又要不斷啓發孩子閱讀各類書籍的興趣,鼓勵她們擴大思維方式,拓闊知識領域,接觸不同事物,養成多角度的批判和分析能力,提升和鞏固孩子整體的學習和思考文化,把孩子培育成一個追求終身學習和理性思維的人 (Life-long learner and Rational thinker),便不需要擔心香港最近的「通識教育科」要求什麽的「籠籠統统」、「空空洞洞」或「窿窿罅罅」的知識了!(本文作者是香港孔教學院副院長暨行政總監關智健博士)

 

名君童話

(夏威夷) 葉芳

 

“鬥牛的奶”

小名君:“媽媽,你知道牛奶是甚麽動物的奶?”

媽媽:“你說呢?”

小名君:“是奶牛的奶。”

媽媽:   “哦,那豆奶(即香港式豆漿)呢?”

小名君:“是鬥牛的奶!”

媽媽:  “嚇?!”

“食可兒子”

外婆:   “別再頑皮了,凡事要適可而止。”

小名君抗議:“兒子怎麽可以拿來吃!”

“雞蛋花花”

學校派發給每個一年級小學生一隻生雞蛋,要他們存放在安全的盒子裏,帶在身邊一個星期不能打爛,從而學習愛護生命。

小名君:“我替我的鷄蛋改名叫花花。”

媽媽:  “為甚麼呢?”

小名君:“因為卡通片裏有隻雞叫花花,我希望這隻鷄蛋快快長成花花那麽大。”

    第二天小名君告訴媽媽有很多同學已經不小心打碎了鷄蛋,第三天小名君想看看鷄蛋有沒有變成花花的時候,鷄蛋也不慎壯烈犧牲。但花花永遠活在小名君和媽媽的心中。

“生日大小”

媽媽:“這個月24日是媽媽的生日,你是下個月生日,我星期六帶你去海洋公園玩,我們一齊慶祝生日!”

小名君:“我要和媽媽同一個月生日嘛,而且我比你小,所以我是這個月23日生日的。”

媽媽:  “23日比24日的生日大一天呢!”

小名君:“為甚麽?23不是比24小嗎?”

“十萬個為甚麽”

媽媽:   “為甚麼你那麼愛問為甚麼?”

小名君:“因為小朋友都愛看<<十萬個為甚麼>>囉。”

媽媽:   “難怪大人和小朋友開玩笑說:只有小豬才會問為甚麼,小朋友都會中招。”

小名君:“為甚麽?”

 

夢和醒(外一首)

(臺灣) 張香華

是什麼自天邊,噴湧下來?

從地平線上,奔馳掃蕩而過?

由海洋中,翻騰匍匐上岸?

太陽的金色流蘇,熠熠發光

層雲,在一旁緩緩敘說故事

情節是 : 一團紛亂而光滑的細絲

鬆軟輕柔的一朵棉絮

刺剌剌的一把苧麻

都等待被手工紡織成章、成節

為布匹

黃昏之後, 篝火點起了

樹林深處野地上,有人正準備盛宴

杯盤清脆碰撞

城市的玻璃纖維大廈

被趕出樹林外圍,倒置矗立

仍一幢幢拔地擎天,卻沒有照明

星星下降,變做新城鎮的地標

詩,一行行,用手語寫成

相遇的人們,無聲的交談

且彼此默契、信賴

田野是旗幟,臘臘拍打西風

心,從胸腔遊走出來

臉,埋在雲裡…

半夜醒來,喘息著抬頭一望

門外,還是入睡前模樣

一片月白風清

觀音

 

水,不能浸透

火,燒不成灰

在風裡寫著

在雲間雕著

不曾有過悔恨的人間愛戀

沒有苦,只分享甜

山中花開一樹,市喧裡

絕響的天音

可以是陰

可以是晴

可以是圓

可以是缺

在哪裡,在這裡

此時,也是彼時

一莖荷葉,托出瑩瑩珠露

無邊的手,擎起沉甸甸的重

香華話觀音

 

有一種美,可以不見於形貌。有一種善,可以不露痕跡。有一種意義,可以不落言詮。有這種可能?

人世間,有許多事,我們不一定親身遭遇過,也不一定親眼目睹過,但,卻不一定她就不存在。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心去思維,心中的空間就開闊多了。人,要活得踏實,也要追求超越;要認真,卻不能沒有理想。

形和影,固然相隨,卻未必要實與虛,步步追逼。這,大概就是「觀音」這一首詩的思想背景吧。

水與火都不能侵擾她,風和雲中,都可存在。人世間相對的諸相,不會那麼尖銳對立。天地間,花,自然開放;絕妙的天籟,隱然出現。那時,陰晴圓缺的變化,相對沒有遺憾。時空的消長,也各有佳境。

荷葉上,滾動著瑩瑩的露珠;沉甸甸的負重,也可以輕輕被擎起。人,豈不可以練習擁有這樣的境界嗎?

 

夕陽中的華盛頓湖

(日本) 藤田梨那

華盛頓郊外的湖水上,

夕陽遲遲地向山后滑渡,

湖中的噴泉吹著號角,

把水沫吹向四方。

環山陰鬱著,

群鵝遊戲著,

一切盡都享受著黃昏的闊靜,

好像不在意夜幕將臨。

噴泉中心高高騰起的煙霧,

好像誇示著它對這塊土地的愛戀,

從高空紛紛落下。

哦,華盛頓湖喲!

你如此安詳!

你如此恬然!

你是在安慰我這焦熱的心?

哦, 遊子的心靈被你沁潤了!

淚水簌簌地流下臉頰。

水沫飛來親吻著,

來和著淚水,

伴隨著遊子一起哭泣。

別了,華盛頓湖!

我何时再来见你?

(2009.8.31於華盛頓湖畔)

 

(三藩市) 柳波(12歲)

(原文是用英文寫的,憂夢翻譯)

 

滴打在我窗前,

洗淨了我的屋簷,

也洗淨了整個世界。

一隻鳥

棲息在花兒盛開的枝頭,

看著旁邊的小溪,

鳴唱希望之歌。

臺灣詩旅(詞四首)

(廈門) 黃拔荊

 

菩薩蠻·赤嵌樓懷古

赤嵌樓下龜碑立,赤嵌樓外滄波碧。古堡壁猶丹,當年鏖戰酣。

荷酋軍潰敗,國姓英名在。莫上最高層,峽門潮未平。

踏莎行. 遊日月潭暢想

玉兔分輝,金烏投影,山中湧起波千頃。

神奇造物巧安排,九天擲下陰陽鏡。

寶島明珠,人間仙境,有緣來訪三生幸。

欲酬遊興覓靈槎,白雲秋水迷幽徑。

鷓鴣天·訪山地九族文化村,

觀民間藝術表演有感

九族緣何聚一村?中華文化本同根。

豈因雅俗分高下,山地花開別樣新。

形自樸,質求真,何須雕錦費精神。

國風本自民間出,泥土芬芳亦醉人。

臨江仙·高雄澄清湖夜景

湖畔亭台湖外塔,曲橋疏柳遊船。平蕪落日籠寒煙。

晚霞紅似染,蕩映綠波間。

良夜如斯能幾有?況逢秋月初圓。戀觀美景久憑欄。

今霄離去後,何日再盤桓?

 

在那遙遠的地方

(澳洲) 心水

在天之涯海之角

那裡有我雙親埋骨的墓園

遙望廣闊茫茫空宇

遠不可及至少是千里萬里

的時空距離

地底幽冥所謂的黃泉

方寸之間是真似幻

啊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地球的另一角

那兒有繁花似錦的墓園

遙思神馳時面對寧靜天宇

遠眺穹蒼記起光年總是億里

的無窮無盡無邊無涯相離

地老天荒如何能報以湧泉

方舟可渡之說無非是幻

啊在那遙遠的地方

後記: 用“在那遙遠的地方”作隱題詩

十六行; 每組八行、句末尾字兩組相同。

(二零零九年九月廿六日於無相齋)

國慶六旬感懷(外一首)

(江西) 許文華

 

紅旗招展壯山河,到處飛揚解放歌。

熱血青年齊踴躍,滄桑歲月易蹉跎。

常懷祖國心猶赤,屢挫鋒芒銳未磨。

詩頌和諧忘白髮,中華一統樂如何!

中秋喜賦

欣逢國慶又中秋,六十年來歲月稠。

構建和諧連兩岸,團圓歡樂遍神州。

共興科學新觀念,大展宏圖聚計謀。

老朽高齡近八秩,童心煥發立潮頭。

 

中英文對照詩一首

(夏威夷)   英文作者: 高裕庭

中文翻譯: 高于晴

 

Day Dreaming

 

I sit in class one day

Head aching and with heavy lidded eyes

As I droop closer to my desk

My mind begins to wander

I glide through dark night

And arrive at a sandy shore

A beautiful sky up ahead

It’s colored with a brilliant blue

And speckled with white puffs of clouds

Such a wonderful fantasy

Abrupt jolts shake my frame

I awake, in the middle of a bland room

With the teacher’s glaring and disapproving sight

How I wish I were back on that island

An oasis, my oasis

Amid the searing drought of those fluorescent lights

 

白日夢

 

一天我坐在課室裏

頭腦疼痛, 眼瞼沉重

正當我疲倦得垂向桌面

我的腦海開始漫遊

我滑翔過黑暗的夜晚

並到達一處覆蓋着細沙的海岸

一個美麗的天空在我頭頂

它染着光輝奪目的藍

和點綴着朶朶白雲

好一個奇妙的幻境啊

突然的震動搖晃我的身體

我驚醒, 在一個乏味的房里

伴着老師生氣和否定的眼神

我多麽渴望能回到那島上

那綠洲, 我的綠洲

在那片日光燈般火灼的旱地中

 

中秋詠月(詩二首)

(夏威夷) 李世偉

 

(一)

李白舉杯邀月飲,

黃昏柳梢月兒彎。

二十四橋明月夜,

安石何時伴月還?

(二)

三五明月照碧波,

廣寒宮殿今如何?

他年太空旅遊日,

待我詳細問嫦娥。

 

甲申端午詩人節感賦(四首)

(廈門) 林麗珠

 

(一)

千古吟壇頌屈原,浩然正氣比崑崙。

離騷一曲驚天地,四海龍舟吊國魂。

( 二 )

蛾眉見妬忠遭謗,悠久文明歎硬傷。

自古心酸多少事?賢良壽短佞奸長。

(三)

無才無德有峨冠,蓋世精英保命難。

天地昏昏綱紀亂,安邦治國畫中看。

(四)

楚王如虎吏如蠍,屈子奇寃幾曾雪?

汨水滔滔為嗚咽,英名不朽昭日月。

我的赴美簽證經歷

(北京) 莊志霞

平生已經歷多次出國簽證。然而,那次應邀去夏威夷的赴美簽證,卻讓我此生難忘。

    那是2008年的2月,我接到美國夏威夷大學的邀請,參加當年3月在夏威夷大學舉行的為期9天的京劇和昆曲交流。我曾于2003年隨先生一起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東京記者站工作過,當時參與了報導東京京劇票房的活動,所以這次在美國和日本的京昆愛好者活動中,他們又盛情邀請了我。我按規定填寫了所有表格。那天天濛濛亮,便攜帶材料趕到位於北京朝陽區的美國使館簽證處。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排隊,終於輪到我簽證面談時,那位十分富態的美國女簽證官不耐煩地看了我一眼,用生硬的中文剛問了一句:他們為什麼要請你去?還未及我開言細說,遞上有關證明,她就隨手交給我一張列印著字的信箋告訴我:“你已被拒簽!”我所有按規定帶的證件,她根本不看,也不告知拒簽的任何理由,就冷冷地用一張拒簽信把我打發了。

    像趕集一樣嘈雜喧鬧的地方,且隔著厚厚的玻璃窗,哪裡容你聲辯?在我臨近的窗口,我一眼見到一位據說是四次被拒簽的女士,當著簽證官員的面,憤怒之極地把那張拒簽信一把撕了,要不是隔著窗戶,我想,她一準會把碎紙片向那簽證官員的臉上擲去……

    我不知自己是怎樣滿腔屈辱地走出那棟人頭攢動的樓房的。回來後,朋友們聽說了,都頗感意外,號稱“美國通”的小強原來還戲謔地對我說過,人家大使館會說:我們美國就歡迎您這樣的人去呢。沒曾想,是這樣的結局,大家於是只好安慰我,算了,不去也罷。遠在日本的朋友聞訊還以他的”內人”的經歷現身說法:十幾年前山下理美女士曾經想帶女兒去加拿大留學,到使館辦簽證,結果被說成是騙子遭拒簽。山下女士為此哭了好幾天。現在家裡人都不敢談這一段,一提起來她仍然流淚不止……

    可我卻不願以淚洗面!此刻,我想到了自己一貫的“解壓法”對!給美國駐中國使館簽證處寫信!我於是坐在電腦旁,飛快地按動了鍵盤:

     美國使館簽證處:原諒我的冒昧打擾。

    我在簡單地自我介紹後說:

    我遺憾在我潔白的人生歷史上,被無辜地寫上這頁被美國政府“拒簽”的歷史,而所以被拒簽的理由,我一無所知。我正是由於在網站上看到你們對廣大中國赴美旅行者表達的友好感情,才決定抽出緊張的工作時間,前往貴國參加不到十天的交流。但是今天早上在簽證處遭受的這樣的冷遇,卻使我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我是一名中國作家,我的根在中國,我的英語並不好,離開了中國這塊土地,我的創作生命就難以延續。我在中國有正當的職業和地位,有穩定的收入和房產,有眾多的親人和朋友。已經不再年輕的我,絲毫未想移民到貴國。由於工作任務繁重,我還準備著再壓縮兩天,早日返回工作崗位。我只是很願意借此機會,瞭解美國朋友對中國京劇和昆曲的愛好,並向中國和美國人民進行詳細的報導。然而,滿懷對貴國友善情誼的我,卻平白無故地遭受了無禮和不恭。我相信,這並不僅是我一人的遭遇。貴領事館曾鄭重表示:“所有申請人都有權得到禮貌、高效、平等的待遇。若您感覺在申請簽證時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請給使館發傳真說明事情經過。若經調查屬實,我們將加以改正。”我相信美國駐華使館簽證處的全體朋友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對所有前來申請者是滿懷誠意,信守承諾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文化界人士,也誠願為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這次是否能如期赴美交流,已並不重要。但為了爭取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應有的尊重,為使廣大的中國朋友通過領事館簽證處這扇視窗,更加切近地走進美國,我必須向您們呈上這封信,我願以人格擔保自己陳述的一切……

    寫完了這封信,我不禁深深地舒了一口氣,如釋重負。確實,在那一刻,此次能否成行,似乎對我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讓我頗為感動的是,發出傳真信件的當天下午,我就得到了大使館簽證處的回復,一位不知名的小姐用中文向我詳細詢問了事情的經過,特地表示了歉意,並承諾我第二次再去簽一次,他們一定會認真對待的。

    根據美國大使館的約定,一周後的早上我又一次“故地重遊”。

    為了有備無患,我這次特意帶好了所有的文件。包括我在日本時,那期六卷三號《中日名流》雜誌在封面上刊登的“中日文化使者莊志霞”的報導(這本雜誌原來我總不好意思示人,覺得文章說得過了,我沒做得那麼好),還有那本在日本出版社出版的《創業物語》以及從網上下載的我寫的有關京劇的文章,我想,我首先要陳述夏威夷大學邀請我的原因;其次帶了中國青年出版社出具的我的工作職稱等證明,以及我2008年將要編輯的18種書的選題,告訴她們,我絕對不可能逾期不歸;再次是帶了我和先生的結婚證、戶口本以及身份證、房產證、存摺等等,用我先生的話說是,“一家一當全帶上了”,以便讓他們明白,我在中國擁有的一切,我決不想移民美國。我在心裡準備好了,這次要是再遭拒簽,我一定要她們說出理由來……

    然而,使我又一次感到意外的是,就像第一次冷冷地被拒簽,花了不到半分鐘時間;第二次,卻是花了不到兩分鐘時間,就順利通過了(這還包括簽證員在電腦上打下通過簽證文檔的時間)。那位年輕的長相可人的女簽證官,看來對我很友好,一見面就微笑著向我問好,然後又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笑問了一句:“就您一個人去嗎?”“是的”,我回答:“其他的人,他們從日本過去。”看到我手裡拿著那本《創業物語》,又用敬重的口吻問道:“那是您寫得嗎?”我指著封面上的我的名字,點頭稱是。她便不再詢問,也沒有看我的任何證明,就熱情地把准簽證給我了。

    和一周前迥然相異的兩種感受,又使我好久沒回過神來。是感到突然嗎?是輕鬆嗎?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先前準備好的所有回答,都沒有用上,似乎還感到了一陣失落……

    人,一定不能懦弱!我想。尤其是當遇到強勢的高壓時,一定要以勇毅和實力顯示自己的尊嚴!同時,要冷靜,要學會用適當方式給自己解壓。這次,我靠著有理有節的申述,失而復得地扭轉局面,更使我堅信這一點。

    其實,小至一個個體,大到一個國家,不都是這樣一個理嗎?

滇西之行 (片段)

(芬蘭) 伍石

 

從芒市到畹町

 

我從昆明首先飛芒市,堂堂的宏州首府機場不見進城巴士,僅計程車“統一價”30元等待乘客,邊疆的感覺撲面而來!芒市又稱潞西市,冬日陽光燦爛,溫暖如春。

古跡不多,僅有新建佛塔(號稱亞洲最大),我遠遠望望,留影即離。市內另有“猛巴娜西珍奇園”,彙集了全國少見的大量古樹名木和世界罕見的矽化木玉石布,我散步小覽頗有情趣。

     2月4日離開芒市到達畹町 – 袖珍小城,與緬甸相鄰。“畹町”系傣語音譯,意為“太陽當頂”,人們常會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著名的畹町橋有不少遊人駐足。畹町橋,一座抗戰名橋。”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與國際聯繫的陸海通道絕大多數都被日軍封鎖。為此,滇西人民日夜奮戰,1938年修築起了滇緬公路,同期建成了畹町橋。1942年5月3日,日軍踏過畹町橋,滇西大片國土隨之淪陷。1945年1月20日,中國軍隊將日軍趕出國門畹町,橋亦毀於戰火。同月,重建“貝雷式”鋼架橋,從印度利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畹町的中印公路全線通車。

    1956年周恩來總理與緬甸總理吳巴瑞手牽手從緬方走過此橋來到畹町,當年的照片如今展示在橋邊。

    我在照片前留影後,租輛小車,到其它幾處中緬邊境景點看看,見“界河”有邊民自由往來,如有不願卷起褲子淌水過河者,有人背,付兩元,邊疆的感覺又一次撲面而來!電影《黑三角》的歌聲(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又回蕩在我耳旁:“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邊疆的歌兒暖人心;清清泉水流不盡,聲聲歌兒唱親人,唱親人邊防軍……”

騰沖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騰沖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衝,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1911年10月27日,張文光、劉輔國等發動騰越起義,打響雲南辛亥革命第一槍。1912年在騰沖設騰沖府。1913年改設騰沖縣。1942年日軍侵佔騰沖,在滇西設騰越省和騰沖縣。日本在華作戰同他們過去在朝鮮打仗時一樣,自始至終有計劃地破壞民族覺悟的源泉-學校!1944年9月14日中國軍隊光復騰沖。

騰沖的地熱景觀應該說是世界級的,在這裡有中國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熱溫泉。

90多座火山雄峙蒼穹,80余處溫泉噴珠濺玉,溫泉泉眼數以萬計,壯觀的熱海大滾鍋等。1996年夏天我曾去冰島,那裡的地熱火山奇景與騰沖各領風騷!據史料記載300多年前,徐霞客曾來過騰沖“熱海”,對“大滾鍋”上百度的泉水噴湧有過精彩描述。21世紀初,我終於來此,“大滾鍋”形如八卦,池廣約10平方米,深約1.5米,泉水仍有97度,仍在翻滾。

    山中還有“懷胎井”,水熱並可喝。在“熱海”小泡溫泉,環抱在藍天白雲青山之中,聯想到人生享受的《四極》:“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談。”

“和順古鎮”見聞

 

去六百年歷史“和順古鎮”已是近黃昏,與麗江古鎮相比,這邊風景獨好。小橋流水有江南風情,火山溫泉是亞熱風光。更有月臺深巷洗衣亭,粉牆黛瓦,稻浪白鷗,一派和諧順暢。和順是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並獲唯一年度大獎的古鎮景區。

 我走到古鎮最高處的一戶人家門口,主人老先生主動對我說:“我看著你面善,請進來參觀吧”。我十分感動!跟進;老先生一間房一間房、樓上樓下帶我看著

百年老院老房的各個側面,並告訴我上世紀60年代他在北京工作過,有些朋友,現已沒有聯繫了。我問他年紀,答66歲。我不禁感歎自己50多歲已經很少與老同學、老戰友聚會了,30 – 40多歲激情懷舊尚存,而後逐年遞減……。

 

與大師論藝

(廣東) 姚朝文

今年8月16日清晨8點整,我如約趕到佛山市禪城區陳鐵軍公園門口,與佛山市禪城詩詞學會的同道們匯齊,準備趕往西樵山太平工業園的蒙娜麗莎陶瓷集團總部,參加《禪城詩詞》第二期的首發式。

到了集合點,恰好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黃松堅先生遇了個正著。2003年我主持出版的佛山市社科十五規劃第一項重大選題《佛山陶瓷文化》裡,曾列專節介紹大師的陶藝創作,這次可謂天做之合,可以和黃大師細細切磋、多加請儀了。話題自然是從大師最新出爐的杠鼎力作《承前啟後》開始。五年前,大師就從美國南科達州拉什莫爾總統山的美國總統“四偉人”巨型雕塑獲得靈感,創作出表現新中國領袖精神風貌的歷史性作品《繼往開來》。現在,為了迎接建國六十周年華誕,大師又創作出了時代標誌性陶塑《承前啟後》,這被《陶城報》等媒體評價為“立意高遠、題材重大、思想深邃、藝術爐火純青、人物形象豐滿且獨具魅力的石灣陶塑作品。

近六年來我一直有一個心願,也一再對佛山市陶瓷美術學會秘書長劉夢涵先生傾吐心聲:“要重寫《佛山陶瓷文化》,寫成文獻資料扎實深厚的、50萬字以上的學術性力作,給後世研究陶瓷藝術的人們一個詳盡完整的交代。”如果下一步開筆重寫,寫到“黃松堅”的章節,應當在拙著前書裡推崇的《媽祖》、《龍之尊者》、《吹蕭引鳳》和《春夏秋冬》之後,將大師在2003年以後的新作,尤其是上述這兩件重量級的作品濃墨重彩地加以評價。

到了蒙娜麗莎陶瓷集團總部的會議大廳,東道主邀請黃大師等陶塑家、書法家、畫家一展風采,留墨助興。我就像18年前在研究生院裡師從著名金石篆刻大師孫曉野教授學書法那樣恭敬地為大師展開宣紙和筆墨,在先生連連揮毫之後,請他為我賜墨紀念,以備日後辰昏觀摩臨習。大師書曰:“石灣陶藝百載盛傳,佛山窯火千年流芳。姚朝文先生雅正”。因為這是第三遍書寫,我看出大師著意書寫的“陶”字造型裡頗具“禪味古風、書意神韻”,連連稱好,大師也說,這一幅要好過前幾幅。因出發前未帶鈐刻印章,大師囑我回佛山後到他的工作室加蓋印章。這個細節既表明大師藝風的嚴謹,也說明大師對這幅書法條幅相當滿意。我很高興,當時就表示,我和兒子姚駿要好好臨摹大師的書法,終身珍藏。

會議即將開始了,恰好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鐘汝榮先生也趕來了。我們坐在一起,一邊交談,一邊等待會議的開幕。

 下午,我們一同攀登西樵山,去參觀世界最大的觀音坐像。這觀音巨像坐姿竟高達61.9米,成為整個風景區最高的標誌性建築。這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觀音像,我在遠居佛山市中心自家住宅區的陽臺上,在晴天的日子裡都能夠看到她巨大的身影。

待到共同參觀了動物園裡黑狗熊練雜技、搶餌食之後,我們來到了石燕岩,決定兵分兩路,分別行動。黃大師來過多次,現在只想想歇歇腳,我就和松堅老師聊他的從藝經歷、詩詞格律押韻法和彼此下一步的心願。當我們聊到大師去美國路易士安娜州立大學講學和我去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大學訪學的收穫時,彼此的感悟和理解進一步加深了。法國曾經出了一位雕塑大師羅丹,而中國當今20位國家陶瓷藝術大師裡,就有兩位與我同遊,暢談藝術。

這是一次有藝有益也有誼的文化聚會,也是一次有緣有趣更有識的文化覽勝,我們的旅程在自然山水的薰陶下充滿了良多生趣與藝術遐思。

                             (2009年8月18日中午  記於佛山聽雨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