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華作協獲邀參加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

「第四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晚宴

 

(本報訊) 夏華作協是「第四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的協辦單位之一,本會副會長葉芳及理事連芸獲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邀請參加6月6日晚於香港科學園喜慶酒樓舉行的「第四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晚宴。當晚出席晚宴的包括有香港中大文學院各位領導,文學獎籌委會主席何杏楓教授、副主席黃念欣教授及籌委會其他成員,中大北島教授、黃坤堯教授,嘉賓評判余光中教授、金聖華教授、王安憶教授、張大春先生等。部份協辦單位代表以及獲獎同學一齊參加了晚宴,交流文學創作心得。

    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第四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華文獎),參賽者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和荷蘭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作品分為散文、短篇小說和文學翻譯三組,由著名作家、學者和翻譯家余光中、劉紹銘、顏純鉤(散文組);王安憶、張大春、劉以鬯(短篇小說組);金聖華、彭鏡禧、黃國彬(文學翻譯組)擔任決審評判,選出各組冠、亞、季軍,一等優秀獎、二等優秀獎和鼓勵獎多名。

   「華文獎」以全球大專院校學生為對象,鼓勵華文創作。主辦單位希望透過各項活動,推動青年文學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各組冠、亞、季軍及一等優秀獎得主,出席了本年6月5日於中大舉行的文學翻譯與創作專題講座,以及6月6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頒獎典禮及得獎作品展覽開幕典禮。得獎作品於6月7日至6月18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3 號展覽館展出。

中大舉辦的「華文獎」活動詳情:

活動一:文學翻譯與創作專題講座

日期:2009 年6 月5 日(星期五)

地點: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西部教學綜合大樓 LT7 演講廳

(一) 「散文創作」講座

主講嘉賓:余光中教授、劉紹銘教授、顏純鉤先生

(二) 「文學翻譯」講座

主講嘉賓:金聖華教授、彭鏡禧教授、黃國彬教授

(三) 「小說創作」講座

主講嘉賓:王安憶教授、張大春先生、劉以鬯先生

活動二:頒獎典禮及得獎作品展覽開幕典禮

日期:2009 年6 月6 日(星期六)

地點: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六十六號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灣仔區街坊福利會成立六十周年及

二十二屆理監事就職典禮敬老聯歡晚會

夏華作協顧問林貝聿嘉太平紳士致歡迎詞

(本報訊) 6月2日晚灣仔區街坊福利會於香港中環大會堂美心酒樓舉辦了「灣仔區街坊福利會成立六十周年及二十二屆理監事就職典禮敬老聯歡晚會」,本會顧問、灣仔區街坊福利會理事長林貝聿嘉太平紳士於會上致歡迎詞,介紹了會務發展及成就。出席晚會的嘉賓有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太平紳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太平紳士、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太平紳士、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太平紳士、立法局議員葉劉淑儀、中聯辦港島工作部部長吳仰偉先生、灣仔區議會主席孫啓昌太平紳士等。

    晚會場面盛大隆重,會上舉行了第二十二屆理監事就職典禮,並致送耆英金牌,致送主禮嘉賓紀念品。此外晚宴時還有抽獎及精彩表演,賓客人人有獎,歡聚一堂。

中國新文學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

暨“中國當代文學六十年”學術研討會

定於今年八月在哈爾濱舉辦

“中國新文學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暨‘中國當代文學六十年’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新文學學會和哈爾濱市文聯聯合主辦,會議主題為:中國當代文學六十年。可分別從四個方面選題:1.整體觀照中國當代文學的成就、經驗和教訓;2.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的解讀;3.黑龍江文學六十年;4.台港文學研究。

會議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1.會議排程: 8月13日全天報到,晚上學會理事會; 14日上午開幕式,下午大會發言;15日上午大會發言;下午市內文化考察;16日到大慶參觀考察,晚上閉幕式並在劉老根劇場觀看演出。8月17日起由大會聯繫旅行社安排去俄羅斯文化考察(自願參加,費用自理)。

2.報到地點:哈爾濱市省工商賓館,地址為:哈爾濱市道裡區西六道街。

3.會務費:600元人民幣(包含食宿、市內文化考察費用)。

4.出境旅遊:請赴俄羅斯考察者在電子郵件、信件中注明。按國家規定須辦理出境旅遊護照,可在您的戶口所在地提前半月辦妥,護照、照片等隨身帶至哈爾濱。請於8月6日前將有關資料傳真至旅行社。

5.論文列印和回執:大會提交的論文務必於2009年8月1日前統一Word文檔用電子郵件方式傳送,過期不候,請合作;回執務必於2009年8月1日前電子郵件或者信件方式回復。

電子郵箱:wblmh@126.com(劉茂華)。信件地址:430079 武漢洪山區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李遇春教授。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第八屆年會在維也納召開

 

5月22日至28日,歐洲華人作家協會第8屆年會在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召開,來自歐洲十多個國家的30多位華人作家,參加了這次年會。

    會議還特邀了旅居紐約的著名女作家施淑青、澳大利亞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何與懷博士,與中國作家、世界華文微型文學研究會秘書長凌鼎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小說界》常務副主編謝錦、《人民文學》事業發展部副主任趙智等參加了這次活動。中國大陸作家是首次應邀參加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年會。

    歐洲華人作家協會在旅居瑞士的女作家趙淑俠的宣導下于1991年成立。目前有會員60餘人,分佈於18個國家。

    這次會上,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班子,著名評論家俞力工教授連任歐洲華人作家協會會長、瑞士的朱文輝、捷克的李永華、德國的謝友當選為副會長,比利時的郭鳳西任秘書長,德國的麥勝梅、荷蘭的丘彥明任副秘書長。

    會議還組織與會的作家與嘉賓遊覽了莫札特的故鄉薩爾茨堡。(喬一丁供稿)

趙小琪主編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

 

本書由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小琪博士主編,作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並獲得武漢大學文學院學術出版基金贊助,於今年一月出版。全書共十章,從“五四”以後中國初期象徵派,現代派、九葉派、至臺灣的現代詩社,藍星,創世紀,再到七、八十年代的“朦朧派”,新生代,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析和總結。

在中國現當代詩學研究上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在時間上打破現當代的界限,在地域上溝通大陸詩壇和臺灣詩壇,會通中西詩學,以史實與理論相結合,對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整體性的研究與整合。

一部女人的史詩

趙玫長篇小說《漫隨流水》問世

 

著名天津女作家趙玫又一部長篇巨著《漫隨流水》,今年三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全書共約四十七萬字,以十年文革為背景,塑造一個“穿黑裙的女人”。從紅衛兵年代,上山下鄉,到回城上大學,進入歌舞團工作。在風雲突變的環境中,不斷地改自己的名字,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以適應形勢的需要。理想追求與道德淪喪,忠誠與背叛,人性的泯滅與復蘇,以及歷盡滄桑後自我的反省和救贖。作者在《跋:敘述者說》中指出:“作為我另一部長篇《秋天死於冬季》的姐妹篇,《漫隨流水》仍然是一部對人性進行反思的作品。對這部小說的作者來說,她最想要問的就是,誰讓夢想變得低沉?”

紀念一個人和一個時代

——寫在《藝海拾貝》重版時

(北京)莊志霞

一部當年曾引領千萬青年踏上藝術之旅的經典、一部歷經半個世紀仍暢銷不衰的名著《藝海拾貝》,今天在中國青年出版社終於印出了第9版,我個人能忝為此書的責任編輯,深感榮幸。

和作者秦牧先生的因緣,應該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那時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剛出版不久的《藝海拾貝》,是我非常鍾愛的課外讀物,書中的許多篇章,都恭敬地抄了下來,熟讀至幾乎能背誦,也由此記住了“秦牧”—— 這位自己深深敬仰的作家的名字。

與我們歷經坎坷的民族一樣,自己作為一個融入時代的個體,也無可倖免地經歷了那個年代。記得“十年動亂”結束的前夜,當時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就讀的我們,去《廣東文藝》雜誌社(即今日《作品》的前身)實習,我有幸見到了自己久仰的作家秦牧先生。那是在一次編務會上,我有感於當時那麼多大學生主動報名去祖國的邊疆農村,談到了自己很想以此為素材,創作一首長詩的設想,但是又生恐自己能力不逮。時任雜誌社負責人的秦牧先生沒有正面回答我的疑問,卻舉了一個解放軍小戰士的例子。他說,這位小戰士三個月前,還是一個“旱鴨子”,但他通過三個月的勤學苦練,後來獲得了部隊游泳比賽第一名……凝望著秦牧先生莊重的表情,我聽懂了他的勉勵之意。此後,在三個月的實習中,我和我的合作者權德毅同學走訪了當時全廣東高等院校奔赴農村邊疆的畢業生,我們為大學生們的一腔青春熱血豪氣動容,從而滿懷激情地創作了長詩《畢業之歌》。秦牧先生當時對這首四百多行的長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親筆簽署審讀意見,在當年第九期的《廣東文藝》上發表,還配發了署名“童丹”的評論文章。

此後,我和我的合作者都走過了一段曲折的人生道路。作品發表後,我們收到了很多大學生的來信,說他們將踏著《畢業之歌》的旋律,奔向祖國的邊疆農村……那是一個激情滿懷的火熱的年代。我於是主動放棄了原來大學畢業留校的機會,又回到了當年下鄉務農的江西銅鼓山區,權德毅同學則去了祖國的西北邊塞新疆喀什,我們都以實際行動去踐行了這條我們曾以真誠的心熱情謳歌的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光陰倏忽。怎能想到一別十年後:秦牧先生來江西講學,他居然還記得我這位當年普通的文學青年!瞭解到我那時頗為艱難的處境,他當即向江西省文聯領導推薦我,以更好地發揮我的文學專長;猶記得當時聽到江西省文聯楊佩瑾主席轉告秦牧先生對我的種種關切,自己何等感念的心緒!此後我因工作調動,來到了北京。秦牧先生作為人代會代表、全國文聯委員等,每次來京開會,都還牽掛著我。忘不了那次秦牧先生在京開會時當面和我談過的話:編輯是一項可以終生為之的事業。一定每天都要練筆,無論寫什麼,每天至少寫千把字,否則,筆頭就會生疏的……要豐富自己的知識,注重生活積累……一位長者關心後學的殷殷之情溢於言表。當秦牧先生告別人世後,我從如雪片一樣的悼念文章中,看到這位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精神遺產的老作家生前對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是如何付出他的愛心的,自己只是當時受到他關愛的無數青年中的一個。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尋夢者的足印》中,自己滿含哀思留下了《永遠的懷念》……

關於作者及其《藝海拾貝》在那場歷時十年的浩劫中的命運,在以往和秦牧先生的多次接觸中,他很少提及。在編輯此書過程中,我更進一步走近了這位老作家,知道了這部薄薄的小冊子,在那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歲月,曾怎樣渡盡劫波;而伴隨著這部作品的多舛時運,作者本人被誣為“一條藝海裡的響尾蛇”,又遭受了多少莫須有的屈辱和損毀!正所謂“十年夢,屈指堪驚”!與秦牧先生風雨同舟半個多世紀的夫人紫風老師在本書的代序中所指出的,也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泣血呼喚:但願這一出惡夢般的人間悲劇永遠永遠不要再重演!

《藝海拾貝》這部發表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名作,幾經沉浮,影響了整整幾代人,迄今已發行逾百萬冊。作者以縝密睿智的哲思,優美活潑的文筆,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生動有趣的故事,介紹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各方面的理論知識,提出了文學創作實踐中常見的讀者所關心的問題,涉獵古今中外,世間萬物,深入淺出,言近旨遠,語言或警辟雋永、含蓄深邃,或幽默淡定、輕鬆灑脫,讓人們暢遊於藝術之海而流連忘返……正因此,它一經問世,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由衷的喜愛,即使在萬馬齊喑的極“左”年代,它也猶如一股奔突的地火,閃著不滅的光焰,在廣大知音心中燃燒,在眾多讀者中悄悄地傳抄。

《藝海拾貝》中折射出的不僅是這位馳名文壇的散文大師的才華和智慧的閃光,還有他卓越的人品和寬闊的胸襟的長者風範。捧讀全書,字裡行間洋溢著的對大千世界關愛的溫暖,對人類知識追求的渴望,對自然生命謙恭的敬畏,以及在喧囂時代追求高尚的執著,都能帶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和靈魂的洗禮。我們從作者借用惠能和尚的“下下人有上上智”的偈語,再次領悟了“偉大寓於平凡之中”的真理;從象和蟻的童話中,看到作家對弱勢者的扶持和關注;從蜜蜂的勤勉,博采花蜜,體驗到對世間最可貴的創造性勞動的讚美;從而激勵我們要努力像作者描述的蜘蛛那樣,善於攝取養料精於編織,來結一張密集的知識之網……

“文如其人”!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秦牧先生生前,無論是對高朋顯貴、還是普通百姓,都一視同仁;對生活中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奉獻出一片溫暖誠摯的愛心……不由得想起紫風老師曾憶及的一幕:抗戰時期在遵義,秦牧看到一個被捆住手腳的壯丁在寒風瑟瑟的古廟外凍得發抖,竟猛地脫下自己的外衣一步上前給他披上……掩卷沉思,深感秦牧先生已在我們面前樹立起了一個為人為文的典範:良善而剛毅,細膩而博大,既有小溪潺潺的逶迤,又有大江東去的雄渾……

日月如梭,荏苒年華。回顧當年自己在秦牧先生指導下在《廣東文藝》實習,距今已33年了,秦牧先生離開我們也已17年了。然而,那凝結著他畢生心血和汗水的十餘卷煌煌巨著的《秦牧全集》,包括這本發行已逾百萬冊的《藝海拾貝》,今天還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那些名篇佳作不但被選入各種文集、選集、新文學大系、中小學課本和大學文科教材,還入選了東南亞等國的中小學課本,作為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將會一代一代地傳之久遠,激勵人們去創造美好的明天。相信秦牧先生若地下有知,當含笑九泉了。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重新出版這本半個多世紀前就風靡一時的散文經典,追溯這本名著及作家所走過的人生道路,不禁使人感慨萬端,也讓今天的讀者諸君共同來紀念一個人和一個時代。

夏威夷的護理天使

——記張學良夫婦晚年護理員沈萍

(夏威夷)陳豔群

初次遇見沈萍時,會被她那柔潤體貼、略帶上海口音的親切語調吸引。這正是她在張學良夫婦移居夏威夷後,在眾多應聘護理工作者中,被兩老看中的原因之一。

沈萍28歲時由上海移民來夏威夷。在這裡,她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護理人員。經過一段十分艱苦的自學英語和護理知識過程,她獲得了由紅十字會頒發的護理證書,從此開始了她十多年的護理工作。

護理時間最長的病人,當屬張學良將軍夫婦。在她的細心照料下,兩老備感欣慰。八年的相處,沈萍已經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這是兩位較特殊的病人,需要付出多一些的精力和時間。

她每天的工作,不僅是健康方面的悉心照料,還常常帶老人去公園散心,陪同應酬頻繁的客訪。兩老吃膩了外 賣的飯茶,沈萍會抽時間為他們做些可口的中西餐,給他們換換口味(沈萍的廚藝是有口皆碑的),雖然這並不屬她的工作範圍。

在老人院的最後兩年裡,固執的張老先生拒絕理髮,不讓別人碰他的頭,經沈萍的勸導,老先生能順從地坐在沈萍面前,聽由她修剪。到後來,沈萍把整個身心都投入進去。對兩老的身體的照顧,生活品質的改善,情緒的調控,應酬等方面做到無微不至,直至為兩老送終。

如何讓病人在有生之年過得開心,減少痛苦度,是沈萍常常思考的問題。病人比健康人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愛,尤其是臨終病人。

有一位患腦癌的日本人,癌細胞已轉移到骨質裡,病人的眼睛腫得暴出來,身子瘦如骷髏,模樣很可怕。但這位日本人極為堅強,他拒絕吃止痛藥,打嗎啡。至後來病情惡化到連碰一下他的手臂都會痛,他才接受止痛藥。

面對這位可憐又可怕的患者,沈萍儘量掩飾住恐懼。她知道,在瀕臨死亡的病人面前,她所能做的,是給他一個微笑,一句安慰的話,和一份體貼。[病人的最後生命在你手裡,你應使他在關愛中平靜地離開世界。]這是她樸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面對一些長期癱瘓的病人,你得有足夠的耐心和心理準備。]沈萍說,[他們因為身體的缺陷而導致精神失衡,脾氣古怪爆燥,甚至無理罵或打護理人員。遇到這種情形,護理人員要有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度量。]

有位89歲的癱瘓病人,靠胃管進食,因胃管對胃的副作用反應很大,改為由鼻孔插管下去。一根管子像象鼻似的翹起,讓人同情,她心情不好時會打人。沈萍都忍受著,把委屈往肚裡吞,仍親切地稱呼她[婆婆]。下班回到家還牽掛著老人的處境,尋思怎樣改變老人的生存狀況。

[像這些老人,你給他們多一點關愛,他們能體會到,感受到的。我無法分擔他們身上的痛苦,至少有機會讓他們發洩一下,他們也會感到舒服一些。]沈萍通情達理地說。

這是一條艱難的路,面對的都是老弱病殘者。許多人試圖擺脫這份又髒又臭、既苦又累,甚至受氣挨駡的護理工作。而沈萍卻是情有獨鍾,樂在其中。

她認為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使命感,一份責任心,更是對自己身心的一種戰。做這份工作必須具有十二分的誠心,信心、耐心和愛心。病人能遇到沈萍這樣的護理人員,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海洋變奏曲(三首)

(夏威夷) 黃河浪

 

藍色的風

由無限遠處呼嘯而來

遼闊的風吹藍了海洋

吹藍水手們

漫無涯際的思緒

雲在海的脊背上疾走

浪在風的蹄聲中疾走

帆在浪的斜坡下疾走

匆匆而去

留下孤峭的礁石

在泡沫中流淚

被風激怒的狂濤

是一群大白鯊

以森森鋸齒撕咬崖壁

岩洞裸露掏空的胸膛

日夜廻響

萬古蒼涼的悲歌

潮水將洗白的貝殼

折斷的珊瑚枝

沖上荒寂的沙灘

退潮時,帶走海鷗的羽毛

散落的足印

人生是身不由己的魚

恆在動盪的海中

被潮流的手推來推去

永遠無法立定

如一棵椰子樹

海上風暴

 

一排排浪花踮起足尖

在藍色曲調中

跳起古典芭蕾舞

驟然鋼琴變奏

驚惶的天空臉色灰暗

風,以峽谷的虎嘯

灌滿所有洞穴

大樹折腰  山岩傾倒

落花是墮樓女子

伴著玻璃墜地的聲音

摔得粉碎

天河決口嘩嘩而下

為蒙塵的世界施洗

公路流成江河

汽車模仿兩棲動物

在水裡游泳

池塘漫成澤國

雀躍的魚

紛紛越獄潛逃

海洋心潮澎湃

白沫飛濺演說滔滔

揮動狂野的巨臂

撕裂船帆如薄紙

將遊艇托起又放下

像顛簸膝上的小孩

濤聲是他得意的笑

一個魔鬼

從禁錮千年的瓶子裡

放了出來

鯨的獨白

 

降生於暗藍深淵

唯有無涯的汪洋能接納

龐然如山的身軀

背脊是浮動的島嶼

呼吸是沖天的噴泉

東海作洗澡盆

太平洋當游泳池

烈日在上

冰山在側

從南極洲到北冰洋

八萬裡海域

正好舒展筋骨

奮力躍起

能吻到月亮的臉

落下時飛騰的浪花

會濺濕天上的星

聽慣了海潮的交響樂

常枕著濤聲入眠

無奈巨大的尾鰭

趕不走嗡嗡蒼蠅

緊追不捨的捕鯨船

將自由的海洋當作

殺戳戰場

一枝枝漁叉刺入軀體

食肉獸的利齒撕咬靈魂

裸露的傷口

是地球深深的創痛

假若偉大註定滅亡

一如恐龍

願在杳無人跡的港灣

海的盡頭天的盡頭

悄然逝去

別讓溫熱的血

染紅海洋

自會有另一雙眼睛

看到主宰天地的王者

轟然倒下

永恆的是蚊子蟑螂

或者螞蟻

四川省德陽市

假肢康復中心

開幕題詩

(香港)潘德鄰

 

德陽市在四川省[5.12]地震災區。08年7月開始,有香港醫生參與志願服務地震受傷康復人士。該中心由市殘聯及香港紅十字會合辦,08年11月正式開幕,到09年5月12日,中心已服務超過500名康復人士。

               春仲子規悲不啼

               青林搖落百花淒

               還鄉肢斷誰能助

               入暮心愁世已遺

               天下原知同血脈

               人間普濟共安危

                微風遠托旌旗滿

                德若朝陽草木暉

(作者為香港骨科醫生,年來志願參與四川地震災區的救援醫療服務)

七絕

(福州)溫祖蔭

 

女學生小林為上海一白血病人獻幹細胞,特賦詩褒揚

      大愛無私一片丹,

      青春甘獻解疑難①。

      慧中秀外高風範,

      世有溫馨耐歲寒。

注①            疑難指疑難病症,白血病屬此。

緬懷于右任先生

(外一首)

(福建) 李廉德

 

西北奇才世哲賢,神州救主志高天①。

 同盟加入身心許,號角呼籲家國牽②。

 離母孤舟懷統願,思鄉羈叟伴愁眠。

 國殤絕唱沖霄漢③,葉落歸根夢未圓。

注:①于右任筆名“神州救主”。

    ②于右任曾先後創辦《民呼》《民籲》《民生》三報。

    ③于右任臨終吟詩《望大陸》,又名《國殤》,成為千古絕唱。

 鷓鴣天·紀念于右任先生130歲誕辰

俠士鴻儒蓋世雄,超群文武建奇功。

弘揚國粹詩書傑,羈旅孤舟風浪凶。

持氣節,舞蛇龍,哀歌一曲慟蒼穹。

哲賢學養垂青史,齒德俱尊千古崇。

京城漫吟(五首)

(湖南) 楚石

 

燕京寒夜吟

 

月滿西窗霜滿天,興來擱筆讀詩箋。

不知寒切三更近,又檢家書到枕邊。

        題秋壑尋詩圖

 

有約尋詩絕壑幽,松蔭石徑聽泉流。

疏鐘幾杵來雲外,極目江山萬裡秋。

       京華初春觀牡丹

 

無分紅綠一園栽,春到竹籬蜂蝶來。

不與菊梅爭景色,風流偏向百花開。

    京城觀女畫家徐氏飲酒

 

一杯京啤穿腸過,兩朵桃花上臉來。

正是微醉酒後看,恰似朝霞一色栽。

       京城春日偶成

 

楊柳情多因風推,荷花色豔帶水開。

燕山煙雨初相識,他日買酒醉灜台。

醉歌

(上海) 吳易夢

 

春山未老雲海空,

依稀夢影思還瘦。

百里湘江東流水,

千年楊柳挽新愁。

夜啼子規誰聆聽?

泣血杜鵑何長久。

隔窗細看雲歸處,

雪落蒼山已白頭

童話的理由 (外一首)

(加拿大) 汪文勤

 

必須相信  另有一個世界

鳥兒會唱

天使在飛

小貓小狗和小熊

都能開口說話

必須相信  明天

太陽照樣升起

紅帆船在來的海洋中

小橘燈

從未熄滅

相信冰心和

葛翠琳

相信童話

說出的部分

是人類最後的良心和

天真

葛翠琳

 

種瓜的得瓜

種豆的得豆

你種下國

便得著了國度

你的國裡

翠鳥和鳴

野葡萄以藤蔓狂舞

小松鼠有栗子谷

小猴子有紅棗林

即使笨笨的小熊

也有一座核桃山

多叫人羡慕

世間的栽種

十之八九會欠收

你的節氣

也曾經被辜負

只要回到你的國

陽光曬熟

春雨灌注

缺失的

都在這裡補足

還有兩條著名的辮子

編織著如帛

四散開如瀑

花冠若虹霓

再怎樣鋒利的刀剪

都不能使童話

中斷  打住

愛是唯一的語言

落在所有的嘴唇上

自在出入

挑夫·船

李作生

 

一根扁擔壓在

你有力的

雙肩

任 驕陽

把汗水曬乾

你把希望放在

由岸邊到船上這條

短短的小道邊

你把淚水

藏進深深的心田

你把汗水撒遍

這條古老的河畔

這條舊船

是你人生的旅伴

這條彎彎的小河

是你生活的風景線

你和你的旅伴共同

在這條風景線上

走向明天

驚蟄聞春雷喜而賦詩

(江蘇)王志樑

 

驚蟄春雷一聲響,      大地蘇醒有希冀。

往年寒冬隔夜雪,      皚皚白雪景色奇。

明朝日出送暖氣,      沐浴陽光人愜意。

今年寒冬連綿雨,      再也不見艷陽起。

寒氣逼人又潮濕,      叫人如何過冬季。

只因人為有污染,      致使氣候生變異。

寄語人間早重視,      回歸自然順天理。

據氣象學家雲:由於地球變暖,導致了氣候據變。經年寒冬臘月雖天寒地凍白雪皚皚,但在冷空氣作用下,豔陽高照暖意洋洋。至今因地球變暖,雖冷空氣已長驅來襲,卻因暖空氣不肯示弱,頑強抵抗,堅守陣地,致使冷暖空氣交會,造成冬雨連綿。既寒冷又潮濕,更無陽光送暖,真叫人難以忍受。如今終於熬到了驚蟄一聲春雷,春光明媚指日可待。喜而賦打油詩一首,以志喜悅之情。

寶貝的錢罐子

(三藩市) 憂夢

 

我有兩個小女兒,老大名叫寶寶,小的名叫貝貝。我像大多數母親一樣,望女成才。既希望她們成為自由競爭的美國社會的姣姣者,也希望她們繼承中華文化的精華,具有中國人勤儉治學的情操和善良的美德。

去年,我專門去唐人街,給她們買了一個很雅致的小孩存放硬幣的陶瓷罐子。教她們把省下的零用錢存放進罐子裡,並許諾待罐子裡的錢滿了,就帶她們去廸士尼樂園玩。

寶寶的零用錢是每星期一塊,貝貝五毛。寶寶讀小學二年級。她就讀的學校每個星期五對學生出售霜淇淋,每份五毛。寶寶從未放棄過購買的良機。無論春夏秋冬,對寶寶來說,霜淇淋都是最佳美的食品。貝貝還未識辨錢面目,只知道錢可以買東西。她的零用錢主要是交給姐姐幫她支配。

自從我和小孩達成去廸士尼遊玩的協定後,每逢星期五,寶寶在學校裡看到同學吃霜淇淋都忍而不買,還教妹妹別隨便花零用錢。每個星期天的傍晚,她們把全部零用錢,六個quarter,原封不動地放進她們的罐子裡。然後,姐妹倆樂滋滋地把罐子裡的錢全搖倒出來,一遍又一遍地數算,手舞足動地計畫著將要去廸士尼玩什麼東西。

那天晚上,我給兩個小孩講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我講完了,才發現寶寶眼淚汪汪,兩滴淚珠正慢慢地劃過她那張純真的臉。貝貝那雙人見人愛的童眸,也含著欲滴之淚,似哭非哭,似泣非泣,一付沉思的樣子。見此,我馬上走去衛生間拿毛巾,回來準備給她們擦拭眼淚。

我回到小孩房,看到寶寶正雙手端著她們的錢罐子,一個勁地搖倒。然後把搖倒出來的硬幣一個個放進妹妹的手裡。貝貝兩隻可愛的小手合在一起,一邊端接著姐姐放進的硬幣,小嘴巴一邊數算著。

我站在房門口,默默地看著兩個小傢夥。她們搖倒數算了半天,然後來到我面前。寶寶把八個quarter放進我手裡說,“媽媽,幫我把這兩塊錢給賣火柴的小女孩買麵包吧。”貝貝則一個個地把quarter數放在我手裡,邊數邊說,“一,二,三,四,好了,媽媽,我給這四個quarter賣火柴的小女孩買鞋鞋。因為我四歲。”

那甜甜的童音迴旋在房子裡,回蕩在我心間。

我激動地雙手分別摟抱著兩個寶貝。頓覺人性中一種原始的純真,一份本質的善,一份天然的美,一股自神而來的愛心從她們的童心溢出,深深地感染著我……

年初,我給遠在大陸的父母打電話,得知我母親病了,且病得很厲害。我放下電話,想到自己有國難歸,有家難回,連母親病了都不能回去探望。一股酸楚自心裡油然而生,淚水不斷地湧出眼眶,滴打而下。接著,我和丈夫商談要寄錢給我母親治病。寶寶站在一旁,默默地看了我一下,然後拉著妹妹的手走進小孩房裡。

過了一會,寶寶和貝貝從她們的房間出來,雙手抓滿了硬幣,一起來到我跟前,把錢捧遞給我,異口同聲地說,“媽媽,你別難過了!拿我們罐子裡的錢給外婆看醫生吧。”

我望著女兒抓滿硬幣的兩雙幼小的手,那一瞬間,淚水又控制不住地流了出來。但那淚是熱的,是心裡沸騰而泛出的。時隔多日,我依然能感覺到那淚的溫度。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剛把寶寶從學校接回家,一陣強烈的敲門聲也跟著來了。我們住在公寓裡,很少有人來敲門。我沒看門上的“貓眼”就開門了。站在門前的是一位頭髮往上豎立的高個男青年。他說準備去讀書,沒錢做路費,要我給他二十塊錢。

我從錢包裡掏出兩塊錢給他。他搖著頭說不要,說最少要給十塊。我有點緊張地再次打開錢包,但錢包裡只剩一塊多現金。我把錢全部倒出來給他。他嫌少沒伸手接,並很不友好地瞪著我。我心裡開始發悚了,想到家裡只有我和兩個幼小的女兒,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如果他無禮怎麼辦?

正當我不知所措時,善解人意的寶寶猛地走進她房裡,端出那寶貝錢罐子,當著那男青年的面使勁地搖倒硬幣。一個小紅包也從錢罐子裡倒了出來。寶寶馬上拿起小紅包,邊遞給那男青年邊說,“這裡面有兩塊錢。但這不是一般的錢,這是中國的新年我媽媽給我的壓歲錢。你得到了會幸運的。”那青年依然沒伸手接寶寶給他的小紅包,但他的臉變得柔和了。他看了一下寶寶和貝貝,笑了笑,說,“我不能要你們的錢,謝謝!”然後走了。

我鎖上門,緊緊地抱著寶寶和貝貝。寶寶和貝貝則抱著那錢罐子。

歲月悠悠,自從我和丈夫滿懷抱負,帶著我們的全部財產 —-兩隻大箱子,背井離鄉,西渡留學到如今,不知不覺已流逝了十個春秋了。我們漂蕩了十年,寄人籬下十年。原本那頭朝氣蓬勃的青絲,已被異鄉的風吹掃得可見絲絲白髮了。這個時候,我們終於可以步入自購住宅的行列,結束租住他人房屋的生涯了。這是應該高興的,但我身上主管興奮的那部分細胞卻不聽使喚。我甚至命令自己笑,可掛在臉上的笑是那麼的勉強。真正高興的是寶寶和貝貝,因為她們知道將有一個後院可以玩,她們在地上跳,再也不會有人來敲門指責了。

為了籌集房屋的首期付款,我整天絞盡腦汁,查來算去,挖空心思設法省錢,忙得連小孩都顧不上。母親節的那天,正當我專心致志地計算著將如何節省維修籬笆的費用時,寶寶手持賀卡和她給我做的禮物 —-一個硬紙筒做的小花籃;貝貝則雙手端著那錢罐子,雙雙來到我面前。

“媽媽,今天是你的節日,別太辛苦了!這是我和妹妹送給你的禮物。昨天,我做好了這個花籃,拿給爸爸看,問他媽媽會不會喜歡。爸爸說,你現在最喜歡的是錢。媽媽,我和妹妹把我們罐子裡的錢全部給你買房子吧。”寶寶一口氣說完,接著把那個小花籃和賀卡放進我手裡,然後和貝貝一起端著那錢罐子,遞給我。

四隻柔嫩的小手齊齊地托端著那錢罐子,四隻清澈的童眸純純地望著我。那小手,比蘭花嬌美,比長青樹富有生命力。那童眸,如晨霧般柔美,比晨霧清純;似湖水般寧靜,比湖水寫意;像月光般清麗,比月光有情。那是我夢中的畫,我希望的風帆,我生命的詩。

我凝望著那錢罐子,凝望著女兒端托著錢罐子的四隻小手,凝望著她們純真無瑕的臉蛋,望著望著,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開始震撼、熾熱、昇華,我情不自禁地摟抱著兩個寶貝,一個勁地親吻她們的臉蛋,小手。一股快樂,甜美,自豪和欣慰交集的情感,自我的心底泛出,迴旋在我的心間……

我們搬進了新家,寶貝的錢罐子也跟著搬進來。罐子的錢雖然全倒空了,但罐子裡裝滿了女兒的童真和愛心,還有我的歡慰與喜樂。

讀到“通”時方可“悟”

——讀書札記之四

(江蘇) 孫茂廷

我們在談論某一個人的潛質時,常常會用有沒有“悟性”這個詞作為衡量的標準。有悟性的人,遇到難題一點就透;悟性不強的,你就是講上很多遍,他還是弄不明白。

悟原是我國佛教中禪宗的一個專用字,禪的最終目標便是開悟體驗,開悟意味著“人的全部身心對真實的充分覺醒”。佛教經典《五燈會元》中記載了幾百個禪宗公案,每個公案的答案都是要通過悟才能獲得。比如一位老和尚帶著一群弟子去化緣,走到一處開闊之地,只見四周山水環繞,幽靜異常。老和尚贊道,此處乃建廟之勝地也。隨即問眾弟子,誰能在三年內用化緣所得在此處建成一座廟宇,我的衣缽便傳給他。眾弟子面面相覷,誰都不敢吱聲,只有一個長得又醜又矮的小和尚說,我能。就見他拿起一根樹枝,走到開闊地中間,將樹枝朝地上一插,說師父,廟宇建成了。老和尚大喜,拍著小和尚的肩頭說,真吾傳人也。老和尚為什麼認同小和尚的作法?書中並沒有交待。其實,老和尚提出的要求是誰都無法做到的,小和尚的作法說明修行不一定要在廟中,只要佛在心中,處處都可是廟宇。從此例可見,悟能使人進入完全的建設性狀態,不再隔開我和“非我”的幕障,客體不再是客體,它不再與我對峙,而是與我同在。難怪西方的著名哲學家榮格說:“悟,描述一種啟蒙的道路和藝術,這在實際上是“歐州人無法品味的”。

悟分天生的和後天的兩種。天生的如美國著名影星霍夫曼主演的電影《雨人》中的雨人,本是個白癡,但他對數字卻有著特殊的敏感,一盒火柴散落地上,他不用數就能說出這盒火柴的數字。他弟弟帶他到賭場去賭輪盤賭,他連猜都不用猜,張口便說出每一盤的實際點數,一把都未輸過。這雖然是電影中的故事,但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這種人。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的兒子傅聰,五歲時和普通的孩子沒什麼兩樣,有一天,音樂學院的一位元教授到傅雷家作客,閒聊時,這位教授講起學院近年來招收的學生素質太差,鋼琴系大一的學生有的連和音都搞不清楚,教授邊講邊在傅家的鋼琴上彈奏了一組,誰知一旁的傅聰竟然脫口說出這組音的高低,教授有點不相信,便又彈奏了幾組,傅聰都答對了。問他學過鋼琴沒有,傅雷說從未學過,只是有人彈奏時,他喜歡在一旁聽。教授大為驚訝,便對傅雷說,這孩子是個學鋼琴的天才,你讓他跟我學鋼琴吧!後來,傅聰果然成了著名的世界級的青年鋼琴演奏家。不過,象雨人和傅聰這樣的天生對某種事情和藝術門類就有悟性的人是極為少見的,大多數人的悟是要經過後天的艱苦努力才能達到。這後天的努力就是多讀、多看、多聽、多練等等。不過,悟不是一種外在的知性知識,而是一種內在的體驗。因此,有的人就是做到了上面說的那幾多也不一定就能達到,這個世界上拼命努力了一生達不到這個境界的人比比皆是。就拿多讀來說,有的人讀了一肚子的書,你和他談論起來,上自天文地理、國家大事,下到民風鄉俗、雞毛蒜皮,真可謂無所不知,評論起來也頭頭是道,可就是沒有他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世間這樣的書呆子並不少見。是不是這些人沒能得到好老師和高人的指點?非也!這悟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任何解釋和論證都不能把悟的體驗傳遞給他人,因此,靠老師和高人的指點並不一定能縮短這個過程,一切全得靠自己。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悟的境界呢?還拿讀書來說吧,僅僅多讀是不行的,還得多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學思結合,才能有所進步,才能“通”。

“通”即融會貫通。看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典故、一個故事,馬上就能聯想到曾經讀過的其它書中與其相關的詞、詩句、情節,並在腦海中將它們之間進行相互對照、比較,找出差異與優劣,然後再假設如果讓我來用或寫這個詞、這首詩和這段故事,怎樣才能用出新意或寫得與眾不同?如果能達到這一步基本上也就“通”了。比如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歷代詩話》中記載,這詩第三句中的“綠”字,王安石最早用的是“到”字,後改為“過”字,又改為“入”字,再改為“滿”字,最後才選定“綠”字。後代詩評家讚不絕口,齊聲叫好。如果你讀書讀得不多,也未讀通,那只好人云亦云。如若你書讀通了,便發現“綠”字這種用法在唐詩中早見而也屢見,如丘為的《題農父廬舍》詩中便有“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李白詩句中也有“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至此,你如果再能深入地思考一下,你心中就會產生許多疑問,如王安石的反復修改是忘記了唐人的詩句而白費心力呢?還是明知道這些詩句而有心立異呢?他的選定“綠”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後想起唐人詩句而欣然沿用呢?還是自覺不能出奇制勝,終於向唐人認輸呢?再如,有一個業餘作者曾和我講,他想寫春秋戰國時西施的戲,問我能不能寫?我說能。問題是關於西施的戲,從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到1962年曹禺先生的話劇《臥薪嚐膽》,到詩人白樺的《吳王金戈越王劍》,再到後來的昆曲《西施》、閩劇《姑蘇遺恨》、婺劇《西施解纜》,以及不久前的京劇《西施歸越》、錫劇《浣紗謠》等,有近十部。這些戲中的西施有的為了國家,主動斬斷與範蠡的戀情自願挺身去吳;有的寫越王勾賤滅吳後,比吳王夫差更壞,竟然要娶西施為妃;有的寫西施和同去的女子鄭旦的友情;還有的寫西施歸國後,竟然發現自已懷了夫差的孩子等等。我對這個作者說,你現在再來寫這個題材,首要的是先把這些劇本找來細讀,搞通了,然後才能考慮寫個什麼樣的西施方能跳出以往這些戲的窠臼?才能出新,才能在舞臺上一炮打響。

其實,書讀到“通”時並不能直接就達到“悟”,在“通”與“悟”之間還有許多階段,而“頓悟”就是最高和決定性的一步。這就如把一支蠟燭放進全暗的屋子裡,黑暗消失了,屋子裡有了光明。但是,增加十支、百支或千支蠟燭,屋子裡無非是變得越來越亮。但決定的是第一支蠟燭,是它衝破了黑暗。有史料記載說,懷素是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後,草書技藝才有了飛躍;蘇東坡看到蛇打架方悟出自己字的風格;鄭板橋是因為妻子的一句話才下決心創出“亂石鋪街”體的。這就是“頓悟”。但他們三位在“頓悟”之前,真、草、隸、篆早已在筆下融會貫通。如果達不到這個層次,就算是看了舞劍器、蛇打架等也是枉然。

由此可見,讀書讀到“通”時,離“悟”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