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中華傳統  創造多元文化

     ——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威海召開

       (本報記者葉芳報導)由山東大學、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山東省僑辦、威海市政府主辦,暨南大學和齊魯晚報社協辦的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今年9月21-24日在山東美麗的濱海城市威海隆重召開,來自世界各地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90名學者、作家,與中國內地50餘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90余名學者共聚一堂,就“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華文文學”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各抒己見,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山東大學校長展濤,威海市政府領導及山東省僑辦主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炯,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饒  子等在開幕式上致詞。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劉登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雅谷校區教授葉維廉,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張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黎湘萍等作了主題演講。還有美國嚴歌苓、英國趙衡毅、虹影、日本廖赤陽、韓國金惠俊、樸宰雨、馬來西亞戴小華、新加坡吳耀宗、臺灣田新彬、菲律賓雲鶴、比利時章平、德國譚綠屏、法國黃育順、加拿大餘玉書等也在大會上交流各地區文學現狀和各自見解。

夏威夷華文作協成員黃河浪、連芸、葉芳、彭聖師、周涓也參加了這次大會,黃河浪並在分場會上就世界華文文學和新移民文學的特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出席會議的還有加拿大華裔作協會長劉慧琴,加華筆會會長林婷婷、副會長葛逸凡、王潔心等。會議期間,還特別安排了海外女作家專題報告會,由嚴歌苓、黎紫書、張翎、林湄、吳玲瑤等作報告。也為《傷痕》的作者,現居美國的盧新華剛出版的長篇小說《紫禁女》召開了一次專題討論會。

          在閉幕式上,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楊匡漢作了會議學術總結,對世界華文文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會議休息期間,代表們乘車遊覽了威海市區和海濱公園,對這個被聯合國評為“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最佳範例”,並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綠色海城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會後,部份代表遊覽了山東各地的名勝古跡,包括蓬萊、泰山、曲阜、大明湖、趵突泉等。並參加了9月28日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舉行的紀念孔子誕辰2555周年祭孔大典。

     《傷痕》作者盧新華   推出長篇力作《紫禁女》

      (出版社消息)1978年8月,因在《文匯報》發表《傷痕》而一舉成名,揭開中國“傷痕文學”帷幕的盧新華,在復旦大學畢業後,進報社工作幾年,1986年自費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語系深造,獲文學碩士學位。經過多年沉    和思索,近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長篇小說《紫禁女》,借一位生殖器官有缺陷的石女的經歷,“可以象徵一段我們都熟悉的現代歷史,也可以象徵民族從閉關鎖園到走向開放的艱難歷程”。(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語)小說出版以來,受到廣泛重視,其母校復旦大學和山東大學等都舉辦了專題討論會,對該書的內容和形式分析探討。

            鄺友良先生因病逝世

        前美國聯邦參議員、本會顧問

       (本報特稿)美國歷史上首位亞裔聯邦參議員鄺友良(Hiram LeongFang)於八月十八日淩晨因腎衰竭症在夏威夷逝世,當日的英文報紙《星報》與電視臺立即予以報導,人們紛紛表示深切哀悼!

       夏威夷州長琳達·林格爾女士聞訊,十八日通令全州公共機構下半旗致哀,直至鄺友良葬禮舉行之時。州政府及檀香山市政府所在地率先下半旗,包括美國國旗及夏威夷州州旗。鄺的遺體於二十六日晚移往政府供公眾瞻仰遺容,二十七日葬入墳場。

林格爾州長、現任國會參議員丹尼·阿卡卡(Daniel Akaka)、國會眾議員尼爾·亞布卡林比(Neil Abercrombie)和眾議員悅·卡士(Ed .Case)均發表感言追悼這位在夏威夷出生的偉大政治人物。

州長表示,她曾經參加在Waianae舉行的一個有二千人的大會。當時鄺友良參議員八十多歲,非常健壯的。在這集會上,鄺站起來對群眾發表演說,他的演說很有說服力,令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聯邦參議員阿卡卡說,鄺友良是很善於跟共和黨和民主黨打交道的政治人物。一九六○年出現歧視黑人事件,他敢於出頭支持黑人,後來就宣導並在國會通過了移民改革法,廢止了不利於亞洲及太平洋國家移民的移民名額計算方法,又幫助婦女取得與男子平等的同工同酬的權利。

       聯邦眾議員尼爾·亞布卡林比表示,鄺友良的地位很高,但他始終記得自己的根,他肯支援夏威夷的工作家庭。他對夏威夷人的貢獻,再過幾代人也會記得的。

中華總會館主席余玉佳表示,鄺友良先生是在美國的華人華裔參政從政的先驅者,是我們的楷模。他一生為移民改革盡心盡力,不少移民可以申請配偶、子女和父母來美國團聚,這就是得益於他提出的移民改革法案。這是我們移民千秋萬代都不可忘記的功績。我們及子孫永遠都懷念著他老人家,祝禱他安息永祥!

        鄺友良先生 從1959-1977年擔任美國聯邦國會參議員達18年之久,經歷五屆美國總統,建樹良多,深受人民敬重。 退休後回夏威夷經營家族事業,並不失農民本色,經常到農場花園勞動,種花植樹,怡然自樂。他關心華人社區的各種活動和公益事業,也熱心關注並積極支持夏威夷華文作協的工作。當本會出版《藍色夏威夷》第二集時,熱情寫信給予高度讚揚和鼓勵,他應邀出席作協的周年大會和新書發佈會,並上臺演講自己的寫作體會,還欣然答應擔任我們作協的顧問。給大家很大鼓舞。他的逝世是全體華人的巨大損失,也是美國人民的損失。我們對他表示深深的懷念!

             樂捐消息

       本會成立以來,不但受到夏威夷地區會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熱情支持,多年來陸續捐款資助本會出版工作,而且也獲得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地區許多文友的關注,並且欣然解囊相助。最近,居住溫哥華的加華筆會會長、著名作家林婷婷女士樂捐100美元支持本會,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體驗雙重人生    堅持邊緣寫作

——首屆新移民作家國際筆會九月中在南昌舉辦

      (本報訊)鑒於二十餘年來,有大量中國各地新移民前往世界各國留學、謀生或定居,其中並產生一批從事文學創作,取得相當成就的作家。為了進一步瞭解各地華文創作情況,交流創作經驗,以便加強聯絡,深入研究,由南昌大學、中國文藝報、江西省旅遊局、江西省當代文學學會和江南都市報等聯合主辦的“首屆新移民作家(昌大)國際筆會”從9月16-19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五湖大酒店舉行。來自美加、歐洲、澳洲和其他地區的近三十位元新移民作家和國內數十位學者、教授及文化出版社單位的編輯們,在大會主要召集人,南昌大學中文系陳公仲教授安排下,經歷了一次難得的聚會。

        南昌大學校長周文斌,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炯、江西省委宣傳部長陳東有,《文藝報》常務副總編輯范詠戈等都在大會致辭中表示要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打開面向世界的大門,對於經歷了雙重人生在寂寞中寫作的新移民作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會議就新移民文學的成長歷程及其在當代世界華文文學史上如何定位,新移民文學的主要特徵,新移民文學在大陸與海外互動中的發展前景問題展開討論。夏華作協成員黃河浪、連芸、葉芳、周涓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筆會,黃河浪在會上介紹了夏華作協成立以來組織會員創作,出版《珍珠港》文學報,《藍色夏威夷》文集,以及開展其他文化活動的情況,並對新移民作家的界定和創作情況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會議期間及會後,與會代表還組織參觀了南昌大學新校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避暑勝地盧山、千年瓷都景德鎮等,也加深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

訪新式農民企業家

共同富裕的帶頭人李德海

威海文學會議結束以後,9月25日,黃河浪、連芸、葉芳前往煙臺,訪問中國著名的農民企業家,海德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德海先生 ,瞭解該集團的創業歷史和現狀,並參觀了所屬的企業單位,受到熱情接待。

海德集團前身原是煙臺牟平區西關一個貧困落後的小村子,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由李德海帶領全村農民艱苦創業 ,同心協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很快改變面貌,西關村先後名列“全國十大首富村之一”,“全國產值最高和100村中第七名”“鄉鎮企業銷售總收入全國第四名”“全國千家最佳經濟效益第四名”等。而李德海本人也曾榮獲“全國農村十大新聞人物之一”“全國百名優秀農民企業家之一”等稱號。

1981年,西關村集體收入202萬元,人均分配1000元,到1995年,全村總收入達到16.8億元,人均分配4000元,迄今海德集團已成為集農業、工業、商業、貿易、飲食服務、建築、交通運輸、文教衛生為一體的大型企業。到2000年,該企業的總人口已超過一萬人。

被稱為“膠東第一好漢”的李德海是一位新式農民,也是傳奇人物,既有吃苦肯幹精神,又有敏銳思想和領導魄力,更有嫉惡如仇的性情和令人敬畏的權威,呈現出轉變時期中國農民企業家身上某些典型的特徵。

其夫人鄒明珠女士是《海德之聲》報社長兼主編,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出版有詩集《難忘情懷那杯酒》等。九十年代赴瑞士留學,獲瑞士國際酒店管理學院研究生文憑,現于英國謝菲而德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

                (連芸)

從書系列(新加坡)出版

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

“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新加坡)已經出版了一套高品質的微型小說叢書如下:

《新加坡華文微型小說史》(賴世和著)(已經出版)

《黃孟文微型小說》            (黃孟文著)(已經出版)

《希尼爾微型小說》            (希尼爾著)(已經出版)

《艾禺微型小說》                (艾禺著)    (已經出版)

《董農政微型小說》            (董農政著)(已經出版)

《周燦微型小說》                (周燦著)    (已經出版)

《君盈綠微型小說》            (君盈綠著)(已經出版)

《駱賓路微型小說》            (駱賓路著)(即將出版)

《新加坡微型小說精品》    (林高主著)(即將出版)

《新加坡微型小說評論》    (許福吉著)(即將出版)

叢書由黃孟文博士主編,玲子傳媒(電話:65-62935677; 傳真:65-62933575)出版兼發行,新加坡各類大書局皆有發售。這套書將於今年底帶往印尼萬隆,參與“第5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國際研討會”的展出。據悉該研究會以後將會繼續出版微型小說集子。

登泰山與天地同在

        葉芳(夏威夷)

        印象中的泰山總是沐浴在旭日東昇的朝暉裏,霞光萬丈,輝煌壯觀。而我們選擇下午從濟南前往泰安,到達時已是黃昏,凱迪拉克在泛著金光的柏油公路上飛馳,路旁筆直的楊樹是兩排站崗的英武衛士,忠心守護著權威至尊的東嶽大帝。在蒼茫暮色中,夕陽溫柔地擁抱泰山那雄偉挺拔的身影。

      我們夜宿於泰山腳下一間古色古香的賓館,準備第二天一早登山。賓館依山而建,幾座石牆灰瓦的客房小樓座落在林木蔥郁的斜坡上,從小樓天臺可以俯瞰整個泰安市。賓館有間新開的餐廳,門前及露臺都掛了一串串大紅燈籠,餐桌和凳子是整套的青花白瓷。坐在暗紅的燈光裏,感受夜風冰涼如水,遙看山下車燈勾勒出一條蜿蜓的火龍,沿著迂迥轉折的道路緩緩前進,那是我們來時走過的路,那將是誰的命運之路?晚餐成了一幕懷舊電影片段。

      次日清晨登上小樓天臺,涼爽的空氣滲透肌膚,紅日隱在晨霧中,城市正在漸漸甦醒。天臺旁有一個人字形的瓦頂,我躺在那兒想像古代俠士飛簷走壁的瀟灑,卻發現俠士真不好當,躺了一會兒背脊便冷得生疼。早餐過後,我們一行人便開始了泰山之行。

       據導遊介紹登山主要有三條索道,包括中天門、桃花源及後石塢索道。亦可從山下岱 廟步行9公里至極頂,攀登6660余石階,經險要的十八盤,去體驗登峰造極之壯美。由於時間和體能有限,我們只好一步登天,乘中天門索道上月觀峰,然後從天街往玉皇頂。

        中天門索道全長2078米,高差達600多米,為吊廂式索道。透過圓弧形的吊廂玻璃向外看,山谷中蒼翠深幽,崖壁上怪石嶙峋,蒼勁的古松迎風傲立,險峻的盤道直上雲霄。由於正值金秋季節,山坡上的爬山虎及野藤蔓幻變出迷彩的色譜,為光禿禿的岩石披上草綠、啡紅和金黃的秋裝。飛瀑湧泉已經乾涸,沒有了淙淙水聲的和應,秋風在空山靈穀中孤寂地迥蕩,等待下一個雨季的到來。

       頃刻間,我們已到達月觀峰頂,向南天門及天街方向走去。從索道站到天街之間要經過一道橋,那是名符其實的天橋。橋的一邊是千仞山壁,另一邊是萬丈幽谷。站在橋邊往下看,群峰盡在腳底,頓生與天地同在的豪情壯志。同行友人說,這兒像電影“臥虎藏龍”最後一幕中玉嬌龍縱身一跳的絕壁懸崖,只是少了雲霧縹緲的襯托。

       天街顧名思意是天上的街市,入口處有一個石雕牌坊,上有四條石龍盤旋在柱頂,牌坊的兩邊各放四  像石獅子的神獸,正怒目圓睜地盯著騷擾天庭淨土的往來遊客。導遊說跨過牌坊我們就成仙人了,不過仙人也得填飽肚子,天街上一溜仿古店鋪賣的都是凡間小吃,有山東薄餅、茶葉蛋、可口可樂等等,外加琳琅滿目的泰山石敢當等旅遊紀念品,古今中外,彙聚岱頂。

       天街旁的碧霞祠始建於宋代,供奉道家的泰山老母碧霞元君,道家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此祠還有一個親切的俗名,叫“奶奶祠”。碧霞祠外形是傳統的紅牆灰瓦,雕樑畫棟,與一般道觀無甚區別。但因地處泰山岱頂,供奉泰山女皇,所以香火鼎盛,信眾繁多,連祈願的銅鐘也被撞裂了。人間那凡塵俗世的願望,天上的奶奶能聽見嗎?

       從碧霞祠外的懸崖遠眺,極目處尚有許多名觀古刹隱現於層層疊疊的叢林中,見證封建皇朝興衰輪迥。祠的東北有大觀峰,絕壁平滑如削,這是著名的唐摩崖,刻有《紀泰山銘》,是唐玄宗封泰山歌功頌德的碑文。石刻曾多次貼金,但隨著風霜雨雪的   冼,已是金壁黯淡了。另一邊有宋代和清代的摩崖,上書“呼吸宇宙”、“天地同攸”等登山感言。據說在登山盤道邊有一塊清代摩崖,是清光緒年間才子劉廷桂題  的,上刻“蟲二”,隱喻“風月無邊”,惜無緣得見。這些歷代的摩崖碑刻,正孜孜不倦地向遊人敍述著一個個古今傳奇,只是碑文猶存,作者卻在宇宙的何處呼吸,天地的何方同攸……只有泰山以其頂天立地的軀幹記載著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的歷史。

       日觀峰位於玉皇頂東南面,峰北有蛤蟆狀巨石橫出,名拱北石,又稱探海石,是登泰山觀日出的象徵,已成為泰山主要地標之一。這時已是正午,遊人們剛覺得饑腸轆轆的時候,耳畔忽然響起誘惑的叫賣聲,“刀削麵、牛肉麵”,而且聲音越來越大,從不間歇。循聲望去,才發現附近的店家將擴音喇叭掛在小樹上,不停地重複播放,真是大煞風景,令人覺得拱北石像  貪吃的大蛤蟆正想吞食天上的太陽。

       終於到達泰山玉皇頂,那兒有一座玉皇廟,殿前立有石碑,上書“泰山極頂1545米”,石上還有一個像道家符咒似的字體,導遊說那是將“風雨”二字合寫,寓意“風調雨順”。極頂石周圍有一圈石欄杆,欄杆上纏繞著數圈鐵鏈,上面鎖滿大小各異的同心鎖,有的還刻著情侶的名字,有的已鏽跡斑斑了。他們在祈求甚麼,是希望風雨同路,還是能經得起風雨考驗?綁 在鎖上的紅絲帶無聲地在風中飄揚著。

        乘索道下山已是午後,我們匆匆吃過午飯又到岱廟走馬觀花轉了一圈。自古歷代帝王均把泰山視作權力象徵,每逢登基便來泰山封禪,拜祭皇天后土,而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就在岱廟。岱廟始建於北宋,主殿天貺殿是中國三大宮殿建築之一,殿內牆壁上繪有兩幅巨型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其中所繪人物及儀仗隊伍均一模一樣,只是圖中去時的駱駝背上無物,回來時已背有書卷經文,滿載而歸。

        又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開始向曲阜方向前進。公路旁的景物在車窗的螢幕上飛逝,泰山高大的身影也漸漸淡出視野,落日在不遠的右方陪我們一起追趕時間,繼續著齊魯大地的旅程。

三峰塔感懷

黃世鼎(福建)

      我家住在福建省長樂六平山汾陽溪邊,庭院小立,在樓上憑欄遠眺,便能看見雄峙南山上的 聖壽寶塔(亦稱三峰塔)的姿影。每當夕陽西下,西邊彩霞似錦,遠處淡淡的青山,若有若無,更顯得塔姿雄偉奇秀。在陰雨連綿的日子裏,有時烏雲密佈,雷聲滾滾,南山塔依然聳立在那裏,直刺雲霄。

        三峰塔始建于北宋哲宗紹 聖三年(1096),由福建省長樂金峰人林昂和僧人景休募緣共建此塔,歷時23年才落成,塔高27·4米,八角七層,花崗石砌成,為仿木樓閣式。傳說為祝賀皇帝壽辰,命名為“ 聖壽寶塔”。這四字塔名勒於塔身第二層四面塔簷下的匾額上,塔的頂層門壁上鐫著記敍建塔歷史的原始題記。後改稱三峰塔。

      三峰塔造型優美,雕鏤精緻。塔座為大力士座八面環飾獅子、牡丹等石刻圖案。第二層以上至頂層都是仿樓閣式建造,每層簷角均有龍頭形斗拱。塔壁飾有取材於佛教故事的佛像浮雕,如對奕、騎龍、出海、鑿石等,這些雕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塔的正面雕刻著兩尊相貌慈祥和藹的菩薩,一為騎象的普賢菩薩,一為騎    的文殊菩薩。塔的各面共有50尊神態各異的羅漢、8尊勇猛粗獷的護法天王、16尊輕盈優美的飛天樂伎、16只威猛雄壯的獅子、8枝美麗逼真的牡丹花。各層還有環飾塔身和塔座的蕉葉紋、蓮花紋圖案,以及鳳凰、麒麟、飛鳥、八寶紋樣和獸形座腳等。這些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觀者無不讚歎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高超技藝。三峰塔不僅造型挺秀美觀,而且結構堅牢穩固。據舊《長樂縣誌》載,此塔歷經南宋德祐元年(1725)、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三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此塔是研究我國古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清華大學教授考察此塔後稱讚說:“整座塔,無論是設計或建造,都是高水準的。泉州東西塔大而雄壯,三峰塔精緻而俊巧,這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新中國建立後,該塔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政府撥款對其進行加固、修復。

        從前,塔的西邊便是茫茫的太平港,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多次由此出發。1985年是鄭和首次下西洋58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航海家,長樂市人民政府在塔左側天妃宮舊址,建造了鄭和史跡陳列館。這座仿古建築,與三峰塔相互輝映。

        從明代永樂三年(1405)起,三保太監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屢次駐泊長樂,等待季風,招募水手,補給糧食淡水等,都曾維修塔寺。永樂十年(1412),經奏准在塔寺旁修建天妃宮。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時,還大修塔寺。他在《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中敍述:“右有南山塔寺,曆歲久深,荒涼頹圯,每就修茸。數載之間,殿堂禪室,弘勝舊規。今年春,仍往諸番,艤舟茲港,複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寺上的題額“三峰塔寺”還是鄭和親題的。弘治年間(1488-1505)寺圯,知縣潘府將其改建為南山書院。書院在抗日戰爭中被毀,今已蹤跡俱無。

       三峰塔飽經滄桑,是長樂縣治的標誌,也是歷史的見證。它記錄了家鄉的光榮和恥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和歡樂。

       高高的三峰塔啊!它曾目送鄭和船隊浩浩蕩蕩地開出閩江口,闖進大海,一路斬波劈浪,駛向天涯海角,把祖國的文明帶到異國他邦,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在日寇淪陷縣城的日子裏,三峰塔和家鄉人民一樣蒙受恥辱和苦難。三峰塔成為日本鬼子瞭望哨,每層塔里被煙火薰得一團漆黑,翹角簷沿的塊石紛紛隕落,糟踏得不堪入目。

       但家鄉人民是不甘心忍受恥辱的,中華民族富有反侵略的浩然正氣,像三峰塔一樣直沖霄漢。在日本鬼子撤退出城關的時候,為了奪回三峰塔,抗日遊擊隊員向南山猛攻,附近的民眾聞聲趕來,有的扛著鋤頭,有的拿扁擔,一湧而上,把南山團團圍住,切斷了殘餘日本鬼子的逃路,敵人像驚弓之鳥到處亂竄。當時有個民間拳師,小孩都叫他劉“叔叔”。這時劉“叔叔”追趕逃敵,一馬當先,他赤手空拳把一個日本鬼子壓倒塔旁。“砰”地一聲,鬼子的槍響了,劉“叔叔”腿部受傷, 血流如注,但他忍住傷痛,向敵人撲去,把敵人抱住……

       巍巍的三峰塔啊!它目睹這悲壯的一幕。它為有這樣的英雄兒女而感到自豪!正是這樣的英雄兒女,把紅旗插上三峰塔。千年的聖塔終於回到人民手中,獲得了新生。

        想不到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三峰塔又一次遭到浩劫。當時“文攻武衛”的口號甚囂塵上,三峰塔成了兩派爭奪的制高點,每天槍聲大作,塔頂上喇叭高叫,整個城關惶惶不安。我有一個族人,他已訂婚多年,正準備做新郎,被派去守塔。當他在七層塔頂逡巡時,不幸被流彈擊中頭部。那時,三峰塔遍體鱗傷,彈痕累累,孤零零地站在那裏,是在默默沉思?是在無聲譴責?還是在啞然失笑?當死者屍體被背下塔時,人們能說什麼?真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那樣的日子不會再來。現在家鄉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登上塔頂,舉目四望:遠處,群山如屏,江流如帶;近處,高樓鱗次櫛比,街道縱橫交錯,行人車馬絡繹不絕。特別是實現了撤縣設市的願望,更鼓起家鄉人民的豪情壯志。千年的聖塔也恢復了青春:每層建造了石欄,裝飾上光帶。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三峰塔像嵌著無數鑽石的火樹,挺立在市區的中心。我在心中遙祝:千年的聖塔,永遠色彩斑斕,永遠青春煥發!

情懷似酒

鄒明珠(英國)

側耳辨別

來往的腳步聲

哪一步是邁向我

經過門前又行遠去的

跫然敲我   有如懸在樹上

那口剛被敲過的古鐘

淚珠滴落

滴到深淵一孩子的臉上

他抹了一把臉說

溶岩

拿過一本書翻彈

歲月一下子翻過幾百年

我是百年前的那     流螢嗎

你是百年前的那捧手掌嗎

究竟發生了什麼英台已落

上枝頭     梁兄梁兄還沒有來

愛情

贈你一把刀

然後由你一點一點切我

溫柔的過程

海洋深處

一顆珍珠自孕

凝視半晌

一條魚被淨化為

水母

映射著最純淨的藍

一天天增積     一觸即破

四處找尋     而抓在手裏的

只是一次次倏然而落的

海水

夕陽西下

風中的長髮

碧波裏的水草

一絲正向另一絲

訴說著孤獨

五條魚兒緩緩游過

最後一管紅顏料

也被梵古擠上了畫布

夜色從他的煙斗裏

爬上岸來

一     螞蟻

扛著一枚樹葉回家

雲鶴的詩(四首)

雲鶴(菲律賓)

一  句  話

不必等我,我已來

趕在比早春更早的清晨

趁夜露尚重,朝霧末散

時刻,正好讓我

用半生的企盼與期待

說出那一句

除剛掠起的蜻蜓外

只有你我才聽得見的話

              秋     思

想你的時候

說不定,千里之外

已是落葉蕭蕭的

深秋了

最美的還是這種

早一點嫌暑

晚一點嫌寒的季節

當葉子紅成我的思念

忽而想起

該是敲你的時候了

敲醒你,不用別的

用那偶而落在秋寒裏

細雨輕輕的淅瀝

無詩之夜,枕著煩躁

一盞燈,微弱的光

竟千斤般重了

推開窗

象一群竄飛的驚雀

光,撲入夜

被釋放了的光

是恒存於宇宙裏

被釋放了的

生命

           

容納了一海潮音

我的瓶,靜默如一塑像

盲瞳裏刻上萬頃煙波

柔和但不可逼視

真實卻無以觸摸

 你以海的遼闊與深邃

以波光的閃爍與浪濤的起伏

透過你,我的瓶

讓我觀看,你如何把宇宙

濃縮、翻轉、且倒置陰陽

泳於你腹中的冰澈

我已迷糊,是泉?是酒?

是不甘不烈的非泉非酒?

當千航慈渡,鐘聲

繞千岩萬壑南來

不沾唇,但我已醉

已解纜遠去……

山海蒼茫

黃河浪(夏威夷)

身在廬山中

被迷霧柔軟的手蒙住眼睛

有人用腳趾抓住岩峰

象蝨子叮在山的頭頂

風從綠髪上蕭蕭梳過

錦繡穀中跌落幾     小蟲

仙人去後,洞裏灌滿寂寞

老別墅的陰氣爬出窗櫺

謊言如魔術變烏鴉為白鴿

蝙蝠用翅膀遮蔽天空

煙雨中尋找真面目

被萬年冰川咬得骨格崢嶸的

蒼崖,仰天一嘯

就嘯出廬山最高處

一株勁松

     景德鎮千年古窯

面對著一堆泥土

你就是上古的神——女媧麼?

從溫縶的掌心旋轉而出

經靈巧的手指輕撫細捏

這泥胎,在古窯的母腹中

成孕,等待降生

一千三百度熱風的擁抱

七日七夜火舌的狂吻

竟如千年之煎熬和修煉

爐門開處,出窯的

仍是一具腰纏青花牡丹的

古典瓷瓶呢

或是經窯變而脫胎換骨的

現代中國?

          登蓬萊閣

蜿蜒山徑上一步就踩出

吱吱蟬叫的傳說

屈指敲敲臨海崖壁

一群神話撲翅翻飛如海鷗

徐福的帆影化作白雲

漢武帝登高遠眺的目光

被水鳥卸到藍天盡頭

來,到蓬萊閣上喝酒

醉意醺醺的八仙腳步漂浮

或騰雲、或踏浪,各顯神通

翩翩然飛往煙水迷茫的

海市蜃樓

過了海未必都能成仙

從海的那邊回頭望

蓬萊也就是仙山瓊閣

遙遠的思念掛在簷角

如銅鈴,將滿海風濤

搖成叮叮噹噹的音樂

2004年9-10月

西江詩草(四首)

之   一

青山湖畔白雲飛,

濱湖別墅眾友歸。

白髪青絲聲聲切,

學術探尋聚英美。

騰王閣上觀神女,

秋水廣場望雲薇。

文化大樹根深遠,

太平洋裏多雲水。

之   二

南昌城裏華燈上,

五湖水上浪花白。

弱柳青楊風雨又,

嶽奇今夜抒情懷。

舊友新朋滿廳堂,

笑語歡歌流窗外。

西江風月盡擁有,

江南山水無塵埃。

之   三

紅穀灘間白鷺飛,

贛江水岩草芳菲。

天地高遠秋水躍,

男女牽手望霞暉。

滕王遙對嫦娥女,

青廬山下多情水。

京廣一脈貫南北,

少年王勃十七歸。

之   四

滕王閣前抬望眼,

月華如水瀉地天。

落霞孤鶩盡飛翔,

翩翩如狂美少年。

唐宋元明今又來,

秋水無涯對春山。

文食茶藝精巧手,

天地靈氣流江灣。

落日:沐浴之歌(外一首)

黃曉聰(廣東)

炎熱擰出他身上的汗水

污垢猶如泥土覆蓋著莊園

沐浴者陶醉於天地的空曠

雨水洗刷著呼吸

他在傾聽中垂淚。身上的污垢

猶如葉子上的塵埃

渴望田野的遼闊和寂靜

潮潤是從記憶開始的

煙霧在蔓延

仿佛一條潔白的浴巾拉動

指示燈照耀著時間

松樹林宛若盔甲齊全的秦俑

從黑夜中廝殺過來

玫瑰    笑樸素的泥土

而災難在園丁張開和合攏的剪刀上

月光下的暴露者

葉子是枝條的翅膀

在月光下扇動

輕風啊,你是誰的呼吸?

讓田野的積水毛骨悚然

雜草的晃動讓整個沼澤地感到驚惶

月光是白銀的光芒,光線的花朵

在雲朵面前誇耀自身的皎潔

雲朵則暴露了那件灰色的內衣

它羞澀地躲避,如幽靈般飄浮

果樹上的果實暴露表皮的一半

另一半則是月光的陰影

溪水流動的聲音譏笑石拱橋

籠罩的情欲,菜花是菜地裏的絕色

少女的胴體如樸素的泥土被月光淋濕

昆蟲熱愛大自然的樹林

它的樂隊在演唱。烏鴉模仿月亮的表情

最終在潔白的雪地裏暴露身份

僑鄉山水

楊清龍

春   山

春山勝景漠河嬌,

隱隱煙嵐繞雲霄。

絕     平疇皆入畫。

千般美意靠誰描?

村   景

流雲世事曆滄桑,

滿目青山襯曉妝。

芳草春風堪笑慰,

千家倉廩穀飄香。

情   牽

飽覽煙波喜醉人,

雲霞舒卷總牽情。

芳林縱有枯榮事,

聽盡鷓鴣三月春。

 

鄉   音

誰道鄉間靜且幽?

小橋流水自悠悠。

百靈喜鵲歌聲脆,

碧澗青峰共唱酬。

2003.8.26

巴黎火車站的情侶

時東陸(美國)

  今年我在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做短期工作,有機會去巴黎度週末。冬天的法國總是多雲,天幕一片灰濛濛的像是初夜的迷障,但朦朧中的巴黎卻別有一番浪漫。無論是塞納河畔還是盧浮宮前你會看到雙雙情侶,與你擦肩而過,並給你留下一縷醉人的法國香水。法國人酷愛咖啡和酒吧,巴黎街頭比比皆是。與法國人一起出去,動不動就會建議:去喝咖啡吧。然後便沿街而坐,一聊個把鐘頭。法國的侍者大多男性,他們往往身著白襯衣,深色的坎肩,動作敏捷,禮貌大方。法國人見面總是以“你好”開頭然後用“謝謝,再見”結尾,而且用正式的敬語。所以剛到法國,首先學會了這幾句話,每天不知要用多少次。法國人愛喝用高溫蒸氣煮的咖啡,倒在小小的瓷杯裏,再放上方糖和奶乳,聞起來一股咖啡的純香。冬天的巴黎已經很冷了,那街邊的座位已空蕩無人,但咖啡屋內卻總是滿滿地坐著巴黎人,或是朋友,或是情侶。他們品著咖啡,談著自己的事,同時望著路上的行人和街景。我想世界上每個城市都有行人和街景,但巴黎的街景最為別致,巴黎的情侶最為浪漫。

兩天的週末一晃而過,我幾乎沒有去那些著名的“景點”。我似乎更鍾情於漫步巴黎市街頭,細細地體會這今人難以琢磨的法國情調。但我深知,如果不懂法語,不在法國人中生活,是不會真正懂得法國的。那些匆匆的旅遊者們所感興趣的不過是明信片上的法國。怪不得當他們從法國回來後抱怨:巴黎不過如此!

週一的清晨我到巴黎的里昂火車站搭乘去格勒諾布爾的TGV高速火車。里昂站是巴黎的一個大站,四通八達,在此轉車的巴黎人從RER郊區火車下來然後又急急地穿過甬道,登上其他車次的月臺,我在十年前來歐洲就對這裏的火車站充滿好奇。歐洲人出門習慣乘火車,所以各國的火車相通而且車次極多非常方便,但由於文化的不同各國的車站建築風格各異。在英國我曾看到巨大的拱型天蓬並在蓬頂雕刻了許多精彩的圖案,火車進站時從車站入口緩緩駛入氣派非凡給人一種歐洲特有的感覺。我也在莫斯科的基輔站看到過類似的頂棚,但當時到處坐著難民一樣的候車人,那裏的列車使我想起二戰時滿載士兵的軍車。我總是認為火車站與飛機場的情景有著迥然不同的感覺。也許是由於火車產生的時代,它給人對舊時的遐想,儘管是極為現代的火車。火車站似乎停留著上世紀初時的情緒:紓緩,逸靜,甚至傷感,纏綿。多少年前,歐洲的火車站也許就是這樣:那白霧一樣的蒸氣,悵然的氣笛,車輪的金屬聲,還有那隨車而去的別情。我總認為火車站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好在有朋友指路,我很快找到了去格勒諾布爾的火車。我在G月臺登車,在6號車廂找到我的14號座位。這是一個緊挨車門的位子。我可以透過車窗清楚地看到每一個上車的旅客。一位法國母親來送她年輕的女兒和外孫,男孩大約不滿周歲,在小車裏躺著。母親50多歲,但卻能從她臉上看出她年輕時的美貌,她身材適中,穿著時髦的黑呢長裙,一直拖到地上,絳紅色的拉毛圍巾長長地掛在脖子上。她俯身親著孫子,輕柔的法文充滿親情。她抬頭吻著女兒的臉頰,眼睛裏閃爍著晶瑩的濕潤。女兒扯開雙臂熱烈地擁抱她,遲遲不願放開。這怕是遠行吧,她們如此動情。啊,火車站,這別情的地方!

在母親與女兒 的身後有幾對情侶在依依惜別。他們擁抱著,親吻著,有如置身無人之境。一對年輕的情侶靠在車窗外喃喃細語,姑娘留著美麗的長髮在陽光下閃動著,她平滑的前額與高高的鼻樑連成近乎直線的鈍角;鼻樑細而直並向兩側如峭壁一樣縱然滑下,鼻尖躍然向前;鼻孔是橢圓型的,然後以內彎的曲線接入上唇立面的頂端;嘴的輪廓線條十分清晰,把膚色與雙唇儼然分開。那配色的口紅已被熱吻吞噬,留下原初的粉紅,滲出一絲法國人特有的性感。她嘴角略向上彎曲,給人自然的笑意,即便是在傷感的時候,我想嘴的形狀一定與語言相關,口和舌的幾何結構也一定是母語的自然發音而建立並優化的。我雖聽不懂,也聽不清她在說些什麼,但她口腔的形狀和動感使法國人,尤其法國女人的情態表達得淋漓盡致。誰說眼睛才最能表達情感?我認為法國人最富表情的是嘴與唇,當然要配上充滿浪漫情調的法語。

法國人的眼神是鍍了一層掩飾情感的屏障,他們的眼睛似乎永遠聚焦在空間某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私處,除此之外的任何地方他們都僅作餘光。在街上你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法國人的目光直接接觸,除非你貿然向他們問路,這時他們才驚醒了一樣把目光對準你。從他們的眼神中你可以體會到法國人特有的驕傲,深深的自尊和富有文化底蘊的情感和浪漫。

她的眼睛是灰藍色的,上面掛著長長的睫毛,但並未有任何修飾。這時那雙眼睛的屏障已經全部打開,它們正脈脈含情地注視著情郎的雙目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那纏綿的情緒,那傷感的情懷透過這法國女郎的眼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我突然感到一種幸運,這里昂火車站竟讓我看到巴黎法國情人離別的一幕,儘管我的行為的確有些不禮貌。那雙注滿別情愛意,灰蘭色的,法國女郎的眼睛至今留在我的印象中。我想一個藝術品之所以讓人流連忘返,是因為它把人帶入一種意境。而這種意境是我們在生命和生活中極少出現的。這種意境即便稍縱即逝也是值得珍惜,回味的。這時展現在我面前的就是一幅活的藝術精品,它的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是即時的。在我面前僅僅存在片刻。然而它的意義又在於發生在法國,在巴黎,在歐洲火車站。除此之外,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有這種意境,這就是法國的意義。

聽到有廣播的聲音,是悠然的法國男中音,大概在提醒旅客火車離開的時間,人們略微有些騷動。但窗外的情侶卻無動於衷,這個時刻對於他們一定是凍結了。終於,那位男士伸手看表,女郎轉身向身後望著什麼,從而與他拉開一點距離。使我能看到她陡起的胸部和近乎藝術品的臀部,讓人聯想到盧浮宮的石雕。那兩千年前的雕像如何與今天的法國女人如此相似?似乎現代人的乳房略微比石雕的更為豐滿。為什麼法國女人的這兩個部位如此完美,好象是她們特有的權利。我失笑地暗暗自語:“若是把一般的東方女子都賦予法國女人的胸與臀,那麼她們個個都成為美女。”也許是上帝造人時先造法國女人,然而在造東方人時卻發現料已不足,在精打細琢之後構出人體,而只好在胸和臀部缺斤少兩了。

我想藝術家在鑒定美人時一定先從脖子開始,它構架出美的基礎。任何人,無論她的臉部有多美,如果沒有美麗的脖子也絕不能稱為美人。就像一束鮮花,必須插在精美的花瓶裏。

她的雙肩透著藝術品般的骨架,與她悠長的脖頸渾然一體地組成法國式的人體美與一種隱含的高傲。我好像此時才恍然意識到藝術與人體的內在關係,或許是藝術家遇見某個人時感識到她具體的美而被其震憾了。為了永遠留存這個具體的美,他用自己的才華把其抽象成普遍的美,並放在藝術館裏。所以原初的美就在人間,我那天偶然看到了這個法國美人,可遺憾我不是藝術家。不過能看到藝術品般的美人在敍述別情,我真感謝巴黎。

大概火車就要開了,情人相吻而行,慢慢移上車廂的步梯。他站在車門口,一手拉著門邊的把手一手勾住情人的脖子,把半個身子探出車外。她忽然掙脫他的手臂,轉身向另一個方向跑去。我這時才看到不遠處有個男子手握一束紅玫瑰,女郎上前與他說些什麼然後隨手拉出一朵,男子向她微笑著似乎很情願送她鮮花。她又說著什麼,兩臂在胸前揮舞著。他向她點著頭,會意地笑著。她好象激動起來,竟然上前吻了他的兩頰。舉著紅玫瑰,她清風一樣的跑回車廂門口,把花獻給自己的情郎。他顯然是感動了,與那男子揮手致意。他禮貌地點頭,用右手輕輕搖著花束,像是為她們祝福。我看看手錶離開車僅有幾分鐘了,乘務員走到門口示意大家上車。這時我看到情侶的手仍然緊緊地拉著,誰也不想鬆開。男的一用勁,一下把姑娘拉上車。兩人相擁而吻,好似忘了開車的時間。乘務員禮貌地提醒他們,並笑著與他們打趣。好像在說,下車吧姑娘,他很快就會回來的。但是她回過頭,向乘務員用力搖著頭,執意留在車上,我見她已是滿眼淚花了。時間已到,乘務員攤開雙手,為難地,卻又是果斷地關上車門。姑娘似乎有些詫異,卻很快意識到自己還在車上。她起先有些慌張,但很快冷靜下來,並幸福地笑起來。他們一起靠近視窗,向那位元男子致意。我聽懂了,他們在喊:謝謝你的玫瑰。男的還大聲說:她說你很迷人!說完抱緊姑娘,裝作怕她離開。

火車動了,緩緩地駛出月臺。我側身向窗外望去,列車帶著送行者的目光,牽扯著車上人離去的別情毅然向格勒諾布爾方向駛去。TGV是直達快車,中途不停。這說明,那位姑娘要去格勒諾布爾,然後再乘晚車回巴黎。這趟車大約要行駛兩個多小時。令我驚訝的是這對情侶竟然在我對面坐下,並向我友好地微笑。男的順手把那支紅玫瑰放在窗邊的小桌上。那玫瑰斜躺著,就在我面前。玫瑰是紫紅色的,飽滿,誘人,象徵著浪漫和愛情。他們擁抱在一起,靜靜地坐著,望著玫瑰。情侶,玫瑰,車窗,我被這眼前的圖景所深深地感染了。車身輕輕地搖著,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列車飛馳,兩邊閃過北部平原的法國村莊。一路上這對情侶卻出奇的安靜,幾乎沒有任何交談。

我閉上眼睛,忽然感覺到這種法國式羅曼蒂克對於我來說是多麼遙遠。這種法國普通人的愛戀,美感,動態,風格,以及幽默永遠是我可望而不及的。我陡然感到一種失落,從而對自己經歷過的羅曼史產生了一種可笑的懷疑。

 陽光透過車窗灑在玫瑰上。她斜靠在他的肩頭甜甜地睡了。她似乎在微笑,法國式的微笑。

夏  泉

憂夢(美國)

 聖誕葉又紅了,聖誕禮物漫天飛。我的生日剛好落在耶誕節的那一天,因此,這些年我得了不少禮物,也分不清是聖誕禮物還是生日禮物。無論獲得的禮物我是否喜愛,都會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長留在我記憶中的那一份聖誕禮物,想起夏泉。

那年,我在廣州嶺南美院任教,週末騎自行車到野外寫生,不慎把背包掉失了,財物全無。當時正是盛夏,南國的熱浪把我身上的水份淘盡,使我焦渴難忍。在白雲山頂的茶水亭,我拿著心愛的色筆可憐巴巴的求賣茶水的人給我換一瓶水喝,但被拒絕了,我失望地搖著頭,這時,一位長髪披肩、穿著綠色衣裙的女孩走過來,微笑著遞給我一瓶水。我接過那瓶水,直往口裏倒,喝完了才感動地對她說謝謝。

她告訴我說她名叫夏泉,是嶺南美院三年級的學生,她在美院見過我。

夏泉總喜歡穿一身綠色的衣裙,配上她清麗純情的臉蛋,使她看起來象一朵綠葉相隨的茉莉花,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利用師生關係,對夏泉窮追猛攻。不久,夏泉匯流進了我的愛河裏,如果說那一瓶水對於我是夏日的甘泉,那麼夏泉本人就象一泓夏日的甘露,柔柔地流進了我的心間,滋潤我的心田。

我們剛種下愛之樹,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愛的甘泉,我就被國家派往德國進修了。我有千種難舍,萬種牽掛,但為了前途,我不得不忍痛和夏泉暫時分開了。

我在德國孤獨地呆了快一年,在耶誕節的前一天,我收到了夏泉郵寄來的一份獨特的禮物……兩個相連的心形,一個心形上面用彩線繡著“生日快樂”四個字,另一個畫著一對在蔚藍色天空共翱翔的小鳥。

這是我在德國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禮物,也是唯一的一份聖誕禮物,雖處身於異國他鄉,但我看著這份禮物,有一種回到故園的感覺;平安夜雖然冷雪飄飄,但我撫摸著這份禮物,仿佛能感覺到夏泉的體溫,有一道暖流從我的心裏流出。

次日,我打電話回大陸給夏泉,但到處找不到她,她家裏的電話一整天都沒人接,我心急如焚。十二月二十六日,她家裏的電話終於接通了,夏泉的爸爸低泣的聲音,“夏泉走了!就在昨天,你生日的日子,她騎著摩托車和一輛大貨車相撞上了……”

一陣淒厲的哭泣聲傳進我的耳朵,電話聽筒從我手裏掉了下來,那一瞬間,我覺得天旋地轉,心中的那一泓夏泉仿佛頃刻流乾了,發出陣陣乾裂般疼痛,呐喊……

歲月悠悠,夏泉走了快二十個春秋了,我從德國到法國、加拿大、美國,走遍了大半個地球,也結婚成家了,夏泉的禮物一直都陪伴著我,就象我心中那道永不枯乾的夏泉一樣。每縫耶誕節,我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份心形禮物,想起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