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十一屆年會

在臺灣圓滿成功舉行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十一屆會議於四日在臺北福華國際文教館貴賓廳揭幕,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吳玲瑤、中國婦女寫理事長封德屏先後在會中致辭,說明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過去二十二年來的成長過程與成就;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副會長石麗東介紹出席這次會議的貴賓。

大會隨後舉行了專題討論會,”女性書寫的新視野”由趙淑敏主持,範銘如主講”眾裡尋她”,譚湘主講”中國女性書寫三十年(1980—2010)”,平路談:”經驗與地域/真實與虛構。”

下午的兩場研討會分別由陳若曦和台灣文學館長、中央大學文學教授李瑞騰主持;陳若曦主持的”海外華文文學的回顧與前瞻”中,由章緣主講”玻璃門與鏡子牆:台灣人在上海”,叢甦談”流放與流浪…海外華人寫作的困境與展望”,陸卓寧主講”生存、救贖、普世…談張翎的創作”。

由李瑞騰主持的”鄉土小說與自然寫作”研討會中,黃春明主講”鄉土小說”,劉克襄談”自然寫作”。

這次會議於六日上午繼續進行,舉行了本會新書專輯發表會,是幾個國家的會員書展作品贈致臺灣中央圖書館,稍後除一般會務的討論之外,並選舉新任會長、副會長。眾望所歸石麗東為新一屆會長,林婷婷為副會長,此外會議上還探討了會員章程以及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十二屆年會將在中國武漢舉行,最後全體參加會議會員拍攝合照。

部分海外華文女作家參加了為期四天三夜的臺灣文學知性之旅,參訪客家文化園區、力馬工坊與臺灣陶藝、台南運河、臺灣文學館、台南孔廟、台南生態之旅(臺灣濕地保存與紅樹林風貌)、阿里山日出、在晨霧中乘遊艇欣賞日月潭風光、參訪桃米生態(瞭解臺灣921地震災後社區重建成果)、參訪中台禪寺、埔裏韶關酒廠、兩蔣文化園區慈湖(兩蔣治理臺灣史跡)等。(夢淩報導)

  

加華女作家接棒籌辦

2012年海外華文女作協雙年會

11月在臺北舉行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簡稱“女作協”)雙年會圓滿閉幕,現居加拿大華裔女作家林婷婷於此次選舉中高票當選為第12屆作協副會長,接棒承辦第12屆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雙年會,原副會長石麗東則接任新屆會長。林婷婷副會長當即在會上宣佈新屆三位評審委員為趙淑敏、喻麗清和吳玲瑤,負責新會員入會的審核。由加拿大會員作家組成籌辦2012年會議的工作團隊成員為:秘書長劉慧琴,副秘書長王詠虹,公關汪文勤,財務長葛逸凡,另設學術編務申慧輝,  並邀現居美國加州的加華作家李安為網頁負責人。據悉,武漢作協主席方方已邀請海外華文女作協在武漢舉行2012年年會。(劉慧琴供稿)

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成立

為了促進世界各地區的華文作家及詩人們、有一個全面的交流平臺,互相交換創作經驗、建立各國華文文友、詩友的連繫情誼。並將各地區舉辦的各類文學會議、作家、詩人大會等訊息即時透過這個交流平臺,傳達給不同國度的文友、詩友。

讓文友、詩友們彼此透過交流,能獲知各地區的徵文訊息、交換發表作品的報刊及網站、介紹出版社等資訊;並為文友、詩友們提供觀光資料或接待;安排地區性文學講座等活動。

定居墨爾本的資深作家黃玉液基於上述理念,熱心創辦「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與一般社團組織有別的是,這個「交流會」將不設理監事會,只有服務性的「秘書處」,各地區敦聘一位「副秘書長」,負責該地區的連絡工作。

消息傳出,即獲各地作家、詩人、學者的支持,初步加入者已有三十餘位,包括國父孫中山先生嫡孫女孫穗芳博士、臺灣知名作家陳若曦、北京白舒榮主編、印尼華文作協會長袁霓、新加坡知名詩人、指揮家郭永秀、拉斯維加斯作協會長尹浩鏐、日本三重大學荒井茂夫教授、雪梨知名學者何與懷博士、墨爾本黃惠元會長等等。

遠在夏威夷的孫穗芳博士、獲該會敦聘為「名譽顧問」後,並率先慷慨解囊、寄來一千美元支持該會經費,林見松委員也捐了一千澳元;令文友們深受鼓舞及感動。

該會經已辦妥立案手續,正式展開活動,招收世界各地區文友參加。(黃玉液供稿)

 

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

九月中旬在廈門市隆重召開

由「廈門市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廈門大學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中心」、「印尼華文寫作者協會」與「菲律賓華文商報小說集課題組」聯合主辦;「廈門大學中文系」、「集美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系」及「漳州師範學院新聞傳播系」等協辦的「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於九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一連四天假廈門市天海花園酒店隆重召開。

應邀出席者包括來自中國北京和各省市及臺灣、香港、澳門、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及澳大利亞等地區總共160餘位知名學者及作家們。提交論文多達112篇,大洋洲地區首次有作家被邀請出席,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心水與婉冰。因為地緣關係,澳、紐與亞洲鄰近,已被視為東南亞成員。

十四日主辦單位安排來自各國的作家們前往福建南靖土樓一日遊,黃昏時始盡興而回,十五日大會圓滿落幕,作家們紛紛賦歸並相約兩年後再見。(心水供稿)

章武新著《一個人與九十九座山》出版

 

福建散文作家章武的新著《一個人與九十九座山》已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39萬字,收錄作者40多年來遊歷中外名山所寫下的遊記散文近百篇,涉及中外名山99座。

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協會與海峽文藝出版社在福州聯合召開研討會,與會的作家學者許懷中、楊少衡、楚欣、黃文山、朱谷忠、姚春樹、楊健民、宋志堅、楊際嵐等在發言中一致認為,作者筆下的山,既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更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全書以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對話形式,表達登山者細緻而獨到的發現和感悟,傳遞出一種厚重的生命體驗,每一次攀登,都是對靈魂的一次拷問,境界的一次提升,人格的一次自我完善。

本書作者章武原名陳章武,曾任福建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五屆、第六屆全委會委員,著有《海峽女神》《飛越太平洋》《東方金薔薇》《章武散文自選集》等,作品入選全國中小學語文課本及百餘種散文選本,並多次獲獎。(章武供稿)

 

《非馬藝術世界》

開啟一扇藝術和世界的天窗

 

《非馬藝術世界》由海南大學教授唐玲玲、周偉民聯合編著,是一本帶有傳記性質的非馬作品集,是著名海外華裔詩人、作家非馬的藝術人生全紀錄,即將由花城出版社隆重推出。書中回顧了非馬的成長經歷與創作生涯,收錄了非馬不同時期的詩歌、散文、譯作精品,輯錄了非馬近年創作的繪畫、雕塑作品,非馬的自述和名家評論以及他與各地文壇詩壇交往等珍貴資料。

《非馬藝術世界》中英雙語對照,圖文並茂,是對非馬藝術創作歷程的總括和梳理,也是對非馬藝術特色的概括和提煉。《非馬藝術世界》將會為海內外文學研究學者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也會為喜愛非馬的普通讀者開啟一扇藝術和世界的天窗。(非馬供稿)

 

加華作家近作發佈

現場交流氣氛熱烈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12月18日與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合辦「加華作家近作發布會」,近五十位會員與中外人士出席。

近作發布會上,會長陳浩泉介紹了他主編的《楓雨同路》(加華作家小說選)及《楓華正茂》(第一部加華文學評論集);麥冬青談自選集《褔溪歲月》的寫作;若智朗讀她回憶錄式的散文集《歲月遺蹤》的首篇;梁兆元簡介他研究紅學五十年的心血之作《紅樓舊事與君說》;韓牧介紹他的《韓牧散文選》;陳華英簡介她與阿濃等人合著的《水上人家》和《流星的女兒》,並由李曉嵐朗誦一段作品的英譯;最後,Serena Leung (林麗芳)朗讀她的英文小說《Fugitives at the Mouth of Pearl River》(《珠江口難民》)的部分篇章,並由楊裕平作簡介。

接著,作家們和與會者在茶會上交流,並為購書讀者簽名,氣氛熱烈。發布會的售書部分收入捐作「加華作協」活動經費。(加華作協供稿)

大眾文化(上)

   —中韓文化比較論之十

(韓國)金惠媛

 

(一)韓流

大眾文化或Pop Culture,可謂「通過大眾傳媒產生並由大眾大量消費的文化」,包括電視連續劇在內的電視節目、電影、大眾音樂等均屬此類。這裏所說的[大眾]性,是指藝術家或作家為了適應于消費者即大眾的趣向,而犧牲自己藝術的意圖。正因為如此,一部分正統藝術家對大眾文化持批判的態度。而且,大眾文化就像汽車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組裝那樣,只有通過相當程度的分工化系統才能建立起來。因此,大眾文化商品的競爭力不僅需要藝術家的才能,還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如何高效率生產商品並供給消費者」的產業方面的因素。

在我小時候,韓國的大眾文化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當時的韓國年輕人,一邊聽著英國甲殼蟲樂隊(Beatles)的唱片,一邊學唱並不太懂的歌曲,還狂熱於美國好萊塢的電影。而且,韓國的年輕人不顧由過去歷史產生的反日情感,在舊書店裏購讀日本雜誌,憧憬物質富饒的「先進社會」。從八十年代開始,繼日本之後在亞洲成功地推行西歐式資本主義的香港,其電影曾經一時橫掃韓國的電影院(但那時還沒有人稱此為「港流」)。電影院裏上映的不是好萊塢的電影就是香港的電影,雖然時而也有韓國電影上映,但卻全然沒有人氣。當時的韓國電影導演,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似乎只是為了自己的某種藝術行為而拍電影。

後來於1993年出現了一部叫做《侏羅紀公園》的電影。利用遺傳工程學重現幾百萬年前已經絕種的恐龍的故事情節,以及把活生生的真恐龍生動地展現在銀幕上的高超影像技術,使這部美國電影完全吸引住韓國的觀眾。而且,當許多韓國人知道這部影片所獲經濟效益比韓國的現代汽車一年裏通過出口所賺利潤更多的事實之後,無不感到驚訝。據此,韓國人開始逐漸地領悟到包括電影在內的大眾文化,是一種經濟效益和附加價值都很高的「產業」。當時正值韓國的企業家正在尋求如何能從所謂「煙囟產業」的製造業,轉換為附加價值很高的「知識產業」的時期。雖然並非只因這一部影片帶來的影響,但無論如何此時已經開始籌備有關法規,資金與人才也湧向有關大眾文化的事業上。

1999年,電影《生死諜變(Shi-ri)》在韓國吸引了六百萬以上的觀眾,取得了巨大成功(1)。可以說,這部電影是當時在韓國消耗鉅資拍攝大片(blockbuster)之首創。該電影的成功,證明了「韓國電影也能獲得巨大經濟效益」,使更多的投資和人才聚集到電影界。另外,隨著大型「演藝企劃社」的成立,能夠系統地培養有才能的歌星和演員的系統也逐漸地形成。依靠這種一系列的「由資本帶來的體制變化」韓國的大眾文化商品具備了相當強的[競爭力]。借助于此,現在的韓國年輕人與我年輕時的情形有所不同,他們都很喜歡聽韓國歌星唱的歌,看韓國的電視連續劇和電影。在後來的階段中,韓國開始向亞洲鄰國出口自己的大眾文化商品,結果還甚至獲得[韓流]的名聲。

韓流還曾受到包括社會學在內的有關文化領域學者的關注。韓流在香港登陸不久的2003年,在香港舉辦的某一學會上,一位教授曾預言「韓流將在幾年內消失」。這是因為,那位教授分析過幾部大受歡迎的韓國電視連續劇,但從中沒有發現任何值得稱讚的特別之處。但是,與那位教授的預言有所不同的是:韓流依然如舊。那麼其原因何在?人們常說韓國人比起理性更接近於感性,既然如此韓國人是否在歌舞或演技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高超才能呢?或者還是資本的力量吧?

有一種見解認為,韓國的文化商品尤其電視連續劇在亞洲區域備註受青睞的原因,是「文化或情緒的相似性」。這種見解主張,對於以中國為首的亞洲人來說,比起歐美的電視連續劇,韓國的電視連續劇更感親近。但是,這並不能成為「為什麼比起別的亞洲國家的作品,韓國的電視連續劇更有人氣」的答案。而且,即使並未體驗過儒教式宗法制度的西歐人,看到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同樣受到感動,可見文化或情緒的相似性並不是保證電視連續劇(或電影)的興趣和感動的必要條件。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好作品的必要條件是工穩的敍述結構和很順眼的演員演技等。也就是說,精細度較高的作品會帶來感動和興趣。

香港的年輕人也很喜歡的韓國大眾歌曲即「K-pop」,在內容方面其實與美國大眾歌曲相差無幾。實際上,據說韓國大眾歌曲經常得到美國的作曲家和編舞者的幫助。根據不同的區域,當然會有趣向方面的差異,但是有競爭力的大眾文化商品,大都不分區域被接受。反而由於大眾的趣向隨著「流行」而隨時變化,比起場所大眾文化更多地受到時間上的約束。因此,為了維持競爭力,需要一種能夠正確掌握大眾喜歡什麼、基於這一點能迅速創造商品的[高效率]系統。所謂韓國流依然如舊,意味著韓國借助於資本化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這一系統,目前還在正常運轉。

我結婚前曾在大學講授法語,結婚後因生兒育女而回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後來為了重新工作,參加了韓國某一電視臺的電影劇本作者的培訓課程。那時我認為,作家的職業在家也能工作,可與育兒並行。工作開始不久,因舉家搬遷香港而中斷,但我已領悟到這項工作並沒有能與育兒同時進行的富餘時間。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韓國有許多文學學子為了成為電影劇本作者,不分晝夜一直付出巨大努力。早在形成韓流之前,就舉辦過大量的電影劇本公開募集展,取得成功的電影劇本作者,會獲得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上的報酬。韓流尤其韓國的電視連續劇之所以能夠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不外乎借助於這些有才能的作家發奮圖強的工作。僅供參考,韓國有些成功的電影導演之中,許多人就是出身于這些文學學子。

韓國與香港歷經半個世紀以上密切的經濟交流,眾多韓國旅遊觀光者訪問過香港,但在出現韓流以前,香港人幾乎未曾關心過韓國。見到韓國人,香港人會問「你是日本人嗎?」當回答「是韓國人」時,會反問「是南韓人還是北韓人?」1998年在香港的大學即香港科技大學初次開設韓國語課程,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知道「首爾是韓國的首都」的學生並不太多。但是,現在借助于韓流,香港人對韓國的理解提高到相當高的程度,他們對韓國的印象也變得非常好。乘坐的士說出「我是韓國人」時,大部分的司機現在可以用韓國語說出幾句打招呼的話。(下期待續)

長樂一中——我成長的搖籃

 —慶賀母校120周年華誕

(福建)黃世貞

 

2010年10月31日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迎來了120周年華誕。作為特邀校友,我懷著無比興奮、喜悅的心情回母校參加120周年校慶慶典活動。

坐落在六平山下、汾陽溪畔的長樂一中面貌煥然一新,一尊新樹立的孔子全身大理石雕像更增添了母校的學府風範。綠樹掩映、山清水秀的校園明亮、整潔、美麗,一派生機盎然。教學大樓、圖書館、體育館、實驗大樓和新裝修、剛剛竣工的校園文化廣場都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全校師生和來自海內外及全國各地的廣大校友。一跨進校門,我立即被融入一片歡樂的海洋。教學大樓、實驗大樓的牆壁上掛滿鮮紅的祝賀條幅,師生、校友們歡聚在一起,喜氣洋洋,滿懷感激,為母校120歲生日送上最真摯的祝福,祝願母校萬古長青!文化廣場上校史、文化成果展覽展示母校經歷的風雨滄桑、銳意進取、不斷發展和取得的成績和榮譽。

長樂一中自1890年創建以來經歷了120個春秋,一步一步發展。近十年來創立了“立德 毓秀 開智 健體”的新校訓,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傳統。秉承“更新更高更好”的一中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品質不斷提高,取得豐碩的成果,為全國高校輸送了眾多優秀學子。1993年以來連續獲得“一級達標學校”、“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實施教育工作先進學校”和“福建省師德建設先進單位”等稱號。長樂一中的學子,無不為母校的發展和進步而無比自豪和由衷地高興。

慶典大會在長樂一中體育廣場舉行。秋高氣爽,陽光明媚,藍藍的天空漂浮著淡淡的白雲,廣場四周鮮豔的彩旗迎風招展。會場沉浸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學生代表、校友代表的講話把我帶回五十多年前青少年時代美好的回憶中。我們兄妹倆都是在長樂一中學習、成長,在母校渡過難忘的青春歲月,汾陽溪潺潺流水聲伴著我們琅琅書聲送走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長樂一中是我成長的搖籃, 也是千千萬萬學子成長的搖籃,一顆顆綠苗在母校陽光雨露滋潤下茁壯成長。深深感謝師長的諄諄教導,讓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暢遊,文史地、政治、數理化以及外語課都為我的大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記得校門口右側的紅牆尖頂圖書館曾是我課餘最喜歡去的地方,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外童話集、科幻小說、古典長篇小說;記得在紅磚樓旁的音樂教室裡,我們伴隨著老師的琴聲歌唱《我們的田野》、《飛奔吧,棗紅馬》…;記得班主任曾帶領我們到海邊看日出,當朝陽躍出海平線的一刹那,萬道霞光灑向大地,同學們歡呼雀躍;也曾記得夏令營活動,少先隊輔導員帶我們上山打野戰,匍伏在小土堆旁,四周靜悄悄的,夜幕籠罩下的六平山、汾陽溪顯得那麼神奇。在母校渡過的六年青少年時光豐富多彩,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一中精神培育了我,使我堅毅、執著。我熱愛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在科海中奮力求索創新。工作之餘,我堅持收聽學習廣播英語。改革開放給了我機遇,我有機會到國外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1981年由農業部派出到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學習,1984年由教育部派出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科學院任訪問學者,從事農業高新技術研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流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室24小時開放為我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緊迫感和使命感時時鞭策著我,激勵著我刻苦努力工作。回國後我主持和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專案,1995年被國際水稻研究所聘請為高級研究專家,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培養青年助手,並先後應邀出席在悉尼、巴賽隆納、巴黎、大阪、聖彼德堡、馬尼拉等地召開的國際學術討論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教授、專家、學者廣泛交流研究成果,我為自己來自中國、曾是長樂一中的一名學子而感到無比自豪。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多篇。個人研究業績也被編入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建校120周年紀念畫冊《跨越彩虹》。

隨著一曲曲悠揚嘹亮的歌聲,雄偉激昂的鑼鼓聲,深情的配樂詩朗誦和歡快活潑的舞蹈,會場上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氣勢磅礡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久久回蕩在校園裡。母校已走過120年歷程,春華秋實、枝繁葉茂,將以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衷心祝願母校——長樂一中蓬勃向上,再創輝煌!

                                           2010.11.28 于福州


感事二則

(廣東)韓英

 

對月坦懷

 

頭銜就像桂冠,不宜戴得太多。

烈士的芳名,不是在石碑上,而是在心窩裏。

蒼老的老子逝去了五千年,還未曾蒼老。

他們為什麼始終不能親密無間,因為他們是刺蝟。

人物無論大小,都是時勢這個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鳥飛得再高,也終究要落到樹上。

樓房為什麼高高立起,是把親情的空間留給他人。

電線杆把光源送到遠方,自己卻未曾挪步。

感動是冰封的江河在春風的吹拂下慢慢溶化。

寧靜是憑窗凝視窗外的蓮池。

敲打木魚雖有回聲,卻是孤寂。

珍藏美好之記憶,乃心靈之慰藉。

 

 

野藤禮贊

你出生在萬綠叢中, 枝枝蔓蔓,平凡中蘊含著不平凡。

你擇友不分富貧、貴賤,大樹、小草,都是你的夥伴。

狂風大作,你為兄弟遮掩。

暴雨突襲,你替姐妹撐傘。

你與親人廝守,心坎相通,手臂相挽。

你與戰友同經風雨,自知輕微,不與比肩。

你懷有感恩之心,銘記朋友的無私支援。

與近鄰相處,你溫存良善,從不計較說你“攀附”的譏貶。

小鳥為你起舞翩躚,你對小鳥妙語纏綿。

你拋出繩索,縛住凶獸,絆倒疑犯。

你以身捐梯,説明考察隊越嶺翻山。

你與百鳥、千樹、萬花,共同裝扮家園,奉獻一處處森林奇觀……

 

遊學紀事詩

(夏威夷)羅錦堂

我本讀復旦    渡海到臺灣①

基隆初上岸    細雨正連綿

報名進台大    學醫濟世間

向晚饑腸痛    出門去用餐

不意天變色    警報四處喧

人言颱風至    威力大無邊

滂沱降驟雨    海浪高過天

急忙回校轉    快跑莫遲延

赫然有市虎    迎頭撲面前

咯噔一聲響    身首恐不完

良醫共歎息    四肢俱摧殘

頭骨受震盪    遍體血斑斑

離家千萬裏    無人問饑寒

仰天長太息    淒涼又孤單

後腦鳴不已    徹夜痛難眠

輟學暫休養    病瘥心漸安

棄醫攻文史     取捨實兩難

寒窗十二載    高調我獨彈②

忽然聘書至    赴日進科研

整裝京都去    乃得會群賢

論曲詣青木     談詩有二川③

其後到新亞     據仗穆公錢

同僚唐牟李     更有曾左潘

龍虎風雲會     一時為美談④

教部考口試     胡公主考官

答辯三時整     僥倖得過關⑤

友朋來慶賀     拍手展笑顏

鄉音久斷絕     寄書多不傳

應聘轉港大     黌舍倍莊嚴

門牆高且峻     世人難見攀

饒羅與宗老    文史哲俱全

朝夕共相伴     令我眼界寬⑥

休假來檀島     耕耘四十年

解惑兼授業     傳道何敢言⑦

迄今已告退     不為名利牽

避賢居牖下     安心學坐禪

清靜無雜染     榮辱亦等閒

念佛為日課     與佛共結緣

刻意求解脫     躍登九品蓮

明明揚方廣     十願尊普賢

          2010年農曆中秋節

於檀香山寓

附注]:

    ①堂於1948年甘肅省立隴西中學畢業後,以成績較優,乃得教育部保送上海復旦大學深造。入學不久,又得教育部令,改保送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攻讀,旋因發生嚴重車禍,乃轉入台大中文系。

    ②1952年在台大中文系畢業,在鳳山陸軍官校受軍訓一年,亦以成績較優,由政府分發就業,在台大訓導處擔任助教,並未就職,乃又考入台大文科研究所,獲文學碩士學位,不久,乃報名投考入由教育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以及國立中央圖書館三大學術機構聯合主辦的文史專門人才培訓班,一切費用,由教育部直接支付,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合作,分碩士班與博士班,碩士班大約有十五六人,而博士班僅余一人。

    ③1960年,應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之聘,擔任研究員,在人文科學研究所中之同仁計有平岡武夫,田中謙二,入矢義高,花房英樹。長尾雅人,具塚茂樹,以及所長桑原武夫博士等。又在京都大學文學部中,有曲學泰斗青木正兒博士、吉川幸次郎博士、小川環樹博士,均為漢學界領袖人物。其次年輕學者為尾畸雄二郎、一海知義。以及詩人清水茂教授等。

    ④余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時,接獲香港新亞書院院長錢穆先生來函,略謂公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請,接受該校所頒發之榮譽博士學位,同時又應邀在哈佛大學講學,公在新亞書院所開中國文學史課程。令堂接替云云,於是辭別京大,轉赴香港。而其時,京大吉川及小川兩教授,正安排堂在京大任教,講授中國詩學及寫作,亦因離日而罷。當時新亞書院,因得耶魯大學及哈佛大學之合作與資助,在錢公名望下,著名教授如唐君毅、牟潤孫、李聖五,曾克端、左舜生、潘重規以及劉若愚等。

    ⑤當時臺灣所授博士學位,系由教育部主持,不由各大學自行頒發,號稱為國家博士學位。考試委員亦由教育部自各大學中聘請。計有台大鄭騫教授,台靜農教授、戴君仁教授;師範大學有文學院院長梁實秋教授。國文系李辰冬教授,以及國立成功大學蘇雪林教授為考試委員,另敦聘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為主任考試委員,共計七人。

    ⑥余在香港大學之同僚為饒宗頤教授,羅香林教授、牟宗三教授,以及劉百閔教授等,均為國際知名之大學者 。

⑦當時香港大學,在英國人統治下,凡獲得永久教職之人員,每教滿六年,得休假一年,餘在此休假期間,又獲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正式聘請為終身職教授,於是辭去港大,久住夏威夷,將近五十年之久。

 

 

六十自敍

雲南)張國慶

 

我生六十惟誠厚,

嚴已寬人敬昊天。

苦鬥青春風暴裏,①

樂游中歲貝章前。②

依依親友情難解,

暖暖師生意可圈。③

學海煙波追夢遠,

輕帆自在賦新篇。

①風暴: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革命風暴”席捲中國。

②貝章:印度人多以貝樹葉子寫佛經,故佛經也稱“貝葉經”,此處借指“華章”。詞當作“華章”,“華”字平聲,不協,故借作“貝章”。華章,美好的書籍辭章。

③難解、可圈:難解難分,可圈可點。

又:庚寅三書

 

歲值庚寅,予逢甲子。立此故國新邦,睹陰風濁浪乍起,而治策恒優柔進退,不禁感慨憂思,夜不成寐。爰起奮筆,一吐愚衷焉。

 

一、            致國家高層領導書

神州狐兔已盈目,

億萬民心猶可為。

千種疑難須立斷,

療傷刮骨見新暉。

二、            致某些地方政府書

 

緣何行事總狂悖,

上抗中央下逼民?

“發展”大旗掩百醜,

豈知公道在人心!

三、            致共和國公民書

 

百年民主洗神髓,

千載詩書樹禮儀。

浩氣正聲雷電起,

妖氛蕩盡喜明時。

盛夏雜詠

(台灣)黃維樑

 

(一)〈佛山有為南風講壇〉(1)

 

佛山自古是名城,   近代有為撼北京(2)。

文化講壇槐聚論(3),南風陣陣主人情(4)。

(1) 8月6日晚上我在佛山市圖書館的“南風講壇”以〈向錢看,鍾愛書:紀念錢鍾書百年誕辰〉為題,作公開演講;7日晚上在佛山市南海區的“有為講壇”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為題,作公開演講。

(2) 南海的康有為,為百日維新的領導人物。此為震撼近代中國的歷史事件。

(3) 文化崑崙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

(4) 這兩天在佛山,得主人家熱情接待。佛山大學的巫小黎教授和“有為講壇”的鄧卿先生,且陪同我、內子陳婕與小兒若衡參觀康有為故居等名勝。主辦者更為是二次演講印製精美的書籤、海報等,盛意感人。

(二)〈2010年韓中文化論壇〉

全南麗舍論交流(1),文化中韓歷史悠。

孔院首間立首爾(2),長今仁雅動神州(3)。

(1)是年為第十二屆“論壇” ,2010年8月28日在光州全南大學的美麗新建大樓舉行;與會者近百人,來自不同國家、地區。

(2)朴宰雨教授見告,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建於首爾。是次論壇協辦者包括首爾孔子學院。

(3)韓國電視劇《大長今》的女主角仁愛雅麗,此劇風靡亞洲各國,西方國家也有播映的。本人在是次研討會上提出的論文題為〈孔子、劉勰、《大長今》——一部著名韓國電視劇的跨文化考察〉。

(三)〈參觀2012年韓國麗水世博場地〉

綠樹碧波藍湛天,   生金麗水境如仙(1)。

喜迎世博滔滔浪(2),氣象壯雄我看先。

(1)〈千字文〉有“金生麗水”之句。麗水市在韓國南端,為一極美麗的海港。舉辦世博,則商機勃勃,可以生金矣。

(2) 8月30日眾與會者參觀麗水市,在2012年麗水世博博物館看到有關規劃,有多媒體的展示。海濱世博場地正在施工興建中。

(四)〈贈朴宰雨教授〉(1)

宰雨先生今孟嘗,善籌研討待賓忙。

黌宮儻論海山旅,歡宴酒濃烤肉香(2)。

(1)朴宰雨博士為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為中國現代文學專家。是次研討會的籌辦,出力至巨。期間也全程參與,安排與會的中、韓學者參觀光州、光陽、麗水諸市名勝,包括光州市的518民眾抗爭民主墓地。宰雨先生真有古代孟嘗君之風,對中韓文化交流貢獻良多。

(2)是次韓國之旅,內子與小兒隨行。28日晚會酒濃肉香,其間四歲勿多的若衡不請自來,唱歌兼致辭,引人注目。

胖子

(天津)任芙康

 

朋友一上來,就介紹此君叫胖子。“胖子”順口,又親熱。之後見面、通電話,張嘴閉嘴,就全是“胖子、胖子”了。以致長達數年,竟不曉得真名。胖子在紐約、北京、天津,均有至愛親朋,皆可隨意長住。端的是,浪跡天涯好兒郎,處處無家處處家。

我與胖子的口感,所見略同,便相約下了幾趟館子;我與胖子的腿腳,完好無礙,卻共同做了幾回足療。於是,兩個都討厭無端沉默的人,話就多了起來。

胖子聽說我籍貫蜀地達州,先是瞳仁一亮,跟著雙眼眯縫,似在一點點啟開塵封的記憶。“你的老家要得喲!”迎著胖子脫口而出的川語,我大感意外:“你去過?”胖子告訴我,像是告訴一個外地人——達州建于東漢,已近2000高齡,城郭三分之二被大河環繞,另餘部份倚托拔地而起一尊高山。胖子旋即喟歎,府上老城如同佳餚一盤,要色有色,要味有味,要形有形,證明古時的官人,設郡造邑,多有章法,並不胡來,比眼下一些剛愎自用的要員,講究多了。、

胖子突然問我:“一中畢業的?”得到肯定回答,他又感慨起來,百年老校喲,你曉得不,你的學長中,一個張愛萍,人民海軍創始人;一個黎玉璽,臺灣海軍“總司令”。我趕緊回應,後學添列校友,實屬巧合,怎敢拿先賢炫耀。又一邊納悶,眼前胖子,純種冀人,長於北國,何以對川東北一小碼頭瞭若指掌?

接下去,話題轉向,聊起胖子的紐約生涯,市政府上班一族,家居長島南端云云。我便說我去過長島,並歌頌景觀獨有,令人回味。胖子並不理會我的恭維,劈頭問道:“走的哪條線?”“可男女裸泳的海灘。”胖子光頭輕搖,微微一笑:“那是東線。東線無非看稀奇,中線則能看歷史。等你下次來,帶你遊中線。”

胖子的話音剛落,我又湊巧遠涉重洋。先至邁阿密,再折返紐約,選了個春鳥啁啾的日子,走進長島南端胖子家中。

與胖子一家異域重逢,彼此都生出內心的愉快。胖子的妻子莉珠,典雅而又真誠(這兩種優長往往相克,融會出色者甚少),屬於上海女人堆中,遴選出來的好女人。莉珠的生意一度頗具規模,當今多位元畫界翹楚,20餘年前于紐約奔波時,在她公司設計室開過工資。衣著素樸、現已歸於散淡的莉珠,奉上茶點,提議我們稍事停歇,不妨轉轉家中胖子的領地。進得書齋,文房四寶,樣樣質地上乘。想不到胖子的字,自成一格;胖子的畫,畫中有話。更出人意料的是,地下室“傢伙”齊全,儼然書畫裝裱的作坊。胖子自嘲,我這人有一毛病,玩啥就玩他個有來道去。

長島中線,乃昔日國道,彎來拐去,林木繁茂,步步有景,果是奇特。跑出個三二英里,路旁便靜臥一座小鎮。許多房牆上,釘有鐵牌,標明構建于上世紀初、乃至上上世紀末某年某月。臨街小店五花八門,出售的笑臉與貨品,曼哈頓絕然難遇。胖子一邊駕車,一邊導遊。衡量一個鎮子昔日盛衰,鑒別十分簡單,就看有無郵政、消防。談及類似“常識”,胖子笑日,美國年輕一代,也未必個個明白。就像弄清“西點軍校”的來歷,無須別人指教,他獨自沿哈德遜河,溯流而上,實地觀察、考證,隨後悟出“西”為方位,“點”即要塞之意。

驅車跑著跑著,常會見路生岔,側目百米開外,橫著氣度非凡的鐵門。雜樹花影之中,似有黑衣家丁出沒。胖子解說,這便是中線的鬼魅,你搞不清某座有湖有島的宅子,盤踞著哪位顯要。比方說,再過一會兒,就可瞧見宋美齡的故居啦。

長島中線遊之後,不足兩年,我再去美國。因未曾逗留紐約,憾與胖子失之交臂。尋常日月,朋友居間傳遞,我與胖子,倒時時互有消息。

前些天,朋友遞我一迭文稿,囑我務必翻閱。“誰的?”“陳九。”對這位陳九,我真還略知一二,在多家報章及選刊,見過其人詩歌、散文、小說,似為寫蟲一條。“翻閱可以,為何務必?”朋友一樂:“陳九就是胖子的筆名呀!”什麼、什麼,胖子竟然等於陳九?文墨之徒露相,通常俗如土財顯富,初次見面,來言去語三句之內,必讓明白,你對面不是水貨,活生生一位“作家”,不止“著名”,且已量化為“國家一級”之類。而熟稔的胖子,竟在眼皮底下,成功潛伏,含而不露,再忽地變臉,現身為“旅美華人作家”中的名將,簡直是對我視覺、嗅覺的嘲弄。

往日讀陳九,隨意又潦草,無關痛與癢。此番讀陳九,卻總有胖子的模樣,在眼前晃動;總有胖子的聲音,在腦海蕩漾。他的敍述可靠,區別於“放洋三日,成書一冊”的淺薄之徒;他的觀照真切,迥異于久居異邦,思維狹隘的偏激之輩。胖子啊胖子,我的好兄弟,早早結識,是咱的緣分;相見恨晚,是你的文章。你的文章是面鏡,映出半生苦樂。你的文章是杆枰,稱出作人品質。你的文章 是把尺,量出為文氣象。“你說美食,我想餃子。你說女人,我想賢慧。你說喝酒,我想高粱。你說吃肉,我想紅燒。你說中國窮,我想流淚。你說中國壞,我想抽你。”如此句子,就是你的人生的自白,細膩至極,同時又粗獷至極;深情至極,同時又簡潔至極。於你而言,大到魂牽夢繞的故國,小到本不相干的達州,細到其風物、掌故、軼聞,只要住過、去過,無不入眼入心,經久不忘。倘若忽略境界、情懷,用輕飄飄的“記憶超群”來誇你,無異混淆智者與凡夫,以為龍蛇之差別,只在長短和粗細。

這兩日念叨胖子,突生疑問,胖子筆名陳九,他的真名呢?“陳、志、軍。”朋友一字一頓地回答我。陳九,陳志軍,都好,都不錯。但是,但是,都不如“胖子”響,都不如“胖子”親。

文心壯懷堪長憶

上海南社紀念館觀感

(香港)夏智定

 

久仰南社之名,日前,有幸去了位於上海金山區張堰鎮新華路上的南社紀念館一遊,暢覽而歸,心潮汩汩猶在。南社人物,多至一千六百五十名,女社員也有一百零三人,他們在後來百餘年中的昇沉分化各自的命運和時代歸宿,竟與一部中國近、現代政治史、教育史、文學史等密不可分,撫今追昔,感懷萬千,可謂深沉且深情。

南社,成立於一九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其發起和主持者,為早已加入反清組織即同盟會的柳亞子、陳巢南、高天梅三人,為了反對腐朽的清廷統治及其無恥的賣國行徑,這批愛國文人專以抒發”憂患平生事,文章感慨中”為社旨而成立了南社,故而發展甚快,自最初的僅為十餘人,至後來成立的南北諸省分社人員在內,很快達至千人以上。由於南社的成立和其後的發展時期,正值近代和現代中國進入政治和文化大変革時期,許多南社社員在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地方軍閥統治及反對獨裁統治的各個時期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因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姓名,誠如今日南社紀念館中的”青史垂功”展室中所見,光輝永將不減。

步入南社紀念館的”建盧”正庁,迎面便見一張收集有近百位著名南社人物頭像的大合影巨照,讀其姓名,居然全是名人,如宋教仁、黃興、蔡元培、廖仲愷、陳佈雷、于右任、陳英士、何香凝、邵力子、楊杏佛、章乃器、李叔同、馬君武、陳望道、黃賓虹、邵飄萍、沈鈞儒、葉楚傖、沈尹默、曹聚仁、周瘦鵑、蘇曼殊等,這批名人,或成了後來的政界要人,或為當時的新聞界、教育界、文化界的名流賢哲,一部南社史,百年滄桑感,今日之參觀者靜靜面對,不免感慨系之。

南社,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特殊人文產物,這批善詩能文的社員,以文學結社,以囯事天下事為己任,心系華夏安危並不斷地探索救國富民之道,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如被袁世凱殺害的宋教仁,被張作霖殺害的邵飄萍,被蔣介石殺害的楊杏佛等,都是為了中國的進步而血染史冊。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們。

 讀史實方知,凡要加入南社者,第一個條件便是”品行和文學兩優”,故而在南社社員雅集後所出版的各期詩文集,在當時的社會上的影響均很大。作為第一任社長的柳亞子,其詩名更是遐邇皆聞,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和毛澤東主席詩詞唱和呢。

參觀南社後,感到”南社精神”在今日之發揚光大已具有新的時代特點,即在當今富國強民的攺革開放的新時期中,新一代的文化人和知識份子,除了文章華國外,更應在亙古未見的華夏大地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高潮中,作出新的貢獻和建樹。

 “ 茫茫樂土知何在? 人世蒼黃一夢知!” 當年一位南社知名人士在舊中國黑暗歲月中的寄懷悲吟早成往跡,且看今日中華盛世之富麗和十三億人民步向小康的豪邁腳步,南社諸君之詩魂有知,其魂兮歸來乎?

故鄉炊煙帶乳香

(河北)常書偵

 

自從三十年前踏上外出謀生之路,故鄉,便成為我最長的思念和最厚重的牽掛。而故鄉最溫馨最親切的,莫過於帶有母親味道的炊煙了。在這一萬多個夜晚,那裊裊的炊煙,時常會進入我的夢境,當一覺醒來,便會被那炊煙陶醉著,一直到天明!

這帶有乳香味兒的炊煙,讓人感到最滋潤的時候是在早春的清晨。當麻雀子吵醒了農家的黎明,出早工的父老鄉親站在田間回望村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從自家屋頂的煙囪中徐徐升起的那柱炊煙,它在微風中緩緩地漫散開來,和左鄰右舍乃至全村人家的炊煙融合在一起,飄浮在村莊上空,散發出誘人的淡淡的乳香,任誰都會深深地吸上幾口。各家各戶升起的炊煙,有的淡雅透明,婀娜多姿;有的灰白穩重,落落大方;有的如墨菊綻放,又如畫家的即興潑墨,酣暢淋漓。稍有些風兒吹來,它們又一個個彎下身腰,撫摸著將要泛綠的樹枝,那麼溫文爾雅。而掩藏在炊煙中的村居,則顯得姑娘般的靦腆與羞澀。這無比美妙的炊煙,讓人感到格外滋潤,生出一種菊花般的好心情和青山綠水般的好心景。

這帶有乳香味兒的炊煙,讓人感到最溫馨的時候是在晚秋季節的黃昏。那時,太陽剛落,晚霞一片燦爛。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萬物遠離了喧囂,天地一派靜寂,就連浪漫的風兒也隱藏在田壟裡屏住了呼吸,彷彿萬物都在等待著一個神聖時刻的到來。這時,隨著夜幕的降臨,村落的上空便升起裊裊的炊煙,這該是怎樣的一種靜與美的極至啊。炊煙纏繞著村莊,村莊擁抱著炊煙。它緩緩地飄蕩著,慢慢地遊移著。此時,車把式愜意地坐在牛車的前盤上抽著長長的煙杆兒,任憑識途的牛兒不緊不慢地駕車回家。牧羊人手執羊鞭,趕著咩咩叫著的羊群懶散地行走在街街巷巷的炊煙裡,似騰雲駕霧。荷鋤的姑娘們邊走邊說著悄悄話,時而傳出一陣銀鈴般的笑聲。當娘的則站在村口,喚在野外貪玩的小兒回家。這一切都顯得無比的溫馨和滿足。紅磚青瓦的農舍在晚霞的映照和炊煙的包裹裡,顯出一派寧靜與安詳,充滿了濃濃的詩情和淡淡的畫意。

這帶有乳香味兒的炊煙,讓人感到最親切的時候是在臘月。一踏進臘月的門檻,鄉親們都忙活上了,尤其是臨到年根兒,從早到晚,村莊整日被炊煙纏繞著,熱氣騰騰,煙霧漫漫,充滿了濃濃的母親味、家鄉味。在沒有風的時候,遠遠望去,炊煙直直地從各家各戶的煙囪裡緩緩地升起來,如三伏天的莊稼,可著勁地長。為了做豆腐、煮豬肉、炸丸子、蒸年糕,家家戶戶灶火不斷,炊煙不斷。菜香、米香、肉香整天瀰漫在大街小巷,整個村子也就浸泡在炊煙和越來越濃的年味裡。在這時的村口或街頭,那些趕年回來的天涯遊子,他們撲進了故鄉的懷抱裡,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炊煙味很濃的空氣,象飢餓的嬰兒貪婪地享受著甘甜的母乳,長年在外積累在心頭的煩惱被炊煙一掃而光,一顆漂泊疲勞的心終於回到了它溫暖的港灣。他們跨進家門,扔下行囊,喊一聲爹,叫一聲娘,便直奔灶房,添柴續薪,讓自家的炊煙冒得更歡實、更暢快、更旺盛。

這帶有乳香味兒的炊煙,是一部悠長的鄉史。我對它母乳般的熱愛,是溶入到血液中和骨子裡去的,儘管它已淡出故鄉的現代生活,但它像一壇陳年老酒,永遠陶醉著我那顆四處漂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