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定於今年十月底在湖北召開

受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委託,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三峽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定於2010年10月28—31日在湖北武漢和宜昌召開。

相關事宜如下:

一、會議總議題:多元文化共建的世界華文文學

         分議題:1.近三十年華文文學學術史梳理;

                 2.兩岸四地文學對話;

                  3.海外文化語境中的華文創作與研究;

                  4.華文文學教學實踐與教材建設的新問題;

                  5.世界各地區華文文學最新資訊交流。

二、報到時間:2010年10月28日全天

三、報到地點:武漢中天世紀大酒店

四、收費辦法:本次會議每人收取會務費400元,文化考察、旅費及住宿費敬請自理。

五、會後文化考察:1.線路一:神農架探秘;2.線路二:長江三峽遊。

六、論文提交時間:2010年10月1日前。

    根據學會理事會決議,本屆研討會論文集將在會後編選出版。

    收到邀請函後,請於2010年3月15日前填寫會議回執,並採取郵寄信函或E-mail

回復。聯繫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1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郵編:430073)

連絡人及電話:羅曉靜  027-63187209(小靈通); 13995682316(手機)

電子郵箱:xiaojingluo@163.com

                            第十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組委會(代章 )

夏華作協黃河浪會長多篇散文

入選香港中學《中國語文》教科書

(本報訊)夏威夷華文作協會長黃河浪年來有多篇散文被選入《中國語文》課本,包括《故鄉的榕樹》、《春臨太平山》、《維園中秋夜》和《愛石的人》等,先後由有關教育出版機構“朗文香港教育”、“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思達出版社”等選編入新高中學制的教科書;以及《中國語文校本評核資料冊》(並附有光碟和電子檔檔案),已於年前陸續出版,在香港各中學使用。

   《故鄉的榕樹》一文,曾獲1979年首屆香港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八十年開始被編入中國大陸的高中語文課本,至今仍在使用。《春臨太平山》一文寫於1986年,也獲得多位評論家的賞析。兩篇文章都選進作者的散文集《遙遠的愛》中(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至於《維園中秋夜》和《愛石的人》二文,則編入作者另一本散文集《生命的足音》,由香港明窗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

中國《華文文學》期刊徵文啟事

為迎接《華文文學》創刊25周年,本刊將與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共同舉辦“學術新人獎”徵文及評獎活動。

1、投稿截止時間:2010年9月1日。

2、文章字數:6000-10000。

3、研究內容: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詩學、學科建設、文學比較、華文文學期刊及文獻研究等。

4、文字表述:中文。

5、作者範圍:從事華文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和作家,年齡45歲以下、地區、學歷、職稱等不限。

6、投稿方式。請將論文郵寄到:廣東省汕頭大學《華文文學》編輯部(郵編515063);同時發送到電子郵箱:o_hwwx@stu.edu.cn

7、評獎範圍:所有未發表的徵文稿件。

8、評獎方式。每篇稿件均由兩名專家匿名評審,根據評審意見確定入圍名單;由評獎委員會成員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決定獲獎論文名單。

9、評獎標準:觀點明確,學理性強,思路嚴謹,有創新性,學術視野開闊,文字功底堅實。

10、評獎委員會成員: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和《華文文學》期刊社共同組成。

11、頒獎時間:在2010年10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年會期間,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華文文學》期刊社和年會主辦單位負責人聯合頒發獲獎證書或由本刊直接寄給獲獎人員。

12、注意事項:徵文稿件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本刊有權擇優刊發,請勿一稿多投。

       本刊熱情歡迎海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把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華文文學》期刊社

加華作家中國訪問團向文學館移交百件手稿

並遊並遊北京和西北絲綢之路

去年金秋九月,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應中國作家協會之邀,於六十周年國慶前組團訪問中國,行程包括北京和敦煌與蘭州之間的一段絲綢之路。在北京並參觀中國現代文學館,及向該館移交一批加華作家的手稿與著作簽名本。此外,在北京和蘭州,加華作家訪問團也分別與當地的作家、學者進行兩次座談,整個行程歷時十天,收穫豐富。

    加華作家中國訪問團由「加華作協」會長陳浩泉任團長,創會副會長梁麗芳任副團長,成員包括林婷婷、韓牧、汪文勤、葛逸凡、施淑儀、黃冬冬、亞堅、陳華英、陳麗芬。訪問團此行得到了中國作家協會的盛情接待,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為加華作家訪問團的手稿捐贈安排了隆重的移交儀式。團長陳浩泉把手稿移交給文學館,由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館館長陳建功接收。此批手稿與著作簽名本乃「加華作協」接受文學館的委託收集的,共有近四十位作家的近百件手稿與作品簽名本,包括洛夫、瘂弦、梁錫華、胡菊人、古華、葉嘉瑩、張翎、李彥、戴天等人和「加華作協」會員的作品。文學館將在新館第二期工程於今年底落成後舉行台港澳與海外華文作家手稿展覽,此批手稿亦將展出,然後作永久收藏。

    訪問團還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參觀遊覽,這是絲綢之路的精華所在,遊覽行程包括敦煌、莫高窟、玉門關、漢代長城、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陽關、鳴沙山、月牙泉、嘉峪關城樓、長城第一墩、張掖大佛寺、武威的雷台、文廟和蘭州。在蘭州,甘肅省作家協會熱情宴請,並安排與當地作家進行座談。加華作家訪問團結束了在北京的參觀後,已返回加拿大。(加華作協供稿)

美西華人學會創會卅周年慶祝大會

吳玲瑤女士作晚餐演講“笑裏藏道話人生”

吳玲瑤女士於去年11月14日在美國洛彬磯舉行的美西華人學會創會卅周年慶祝大會上作晚餐演講,主題是〝笑裡藏道話人生〞。吳女士是西洋文學碩士,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美國暢銷幽默作家。

    吳女士著有<<美國孩子中國娘>>、<<女人的幽默>>、<<比佛利傳奇>>、<<幽默酷小子>>、<<不幽默也難>>、<<非常幽默男女>>、<<生活麻辣燙>>等49本書。現與先生陳漢平及一兒一女旅居加州矽穀。陳博士是美西華人學會第11屆會長,為加州大學UCLA電腦博士;人稱右手設計電腦,左手寫文章的才子,出版過<<在矽穀喝Java咖啡>>等5本暢銷書。曾創極成功的電腦公司。兩人志趣相投,鰜鰈情深。他曾寫過:「五湖四海,我何幸運。千山萬水,有你同行」送給妻子。(吳玲瑤供稿)

2009臺北詩歌節舉辦節舉辦

「樂善好詩」捐一首詩徵稿行動

活動主旨是順手捐一首詩,送給陌生的他/她。邀請愛詩的人,以手寫、打字或其他方 式,寫一首盈溢著快「樂」氣息與良「善」念頭的詩作,投入「樂善好詩」捐獻箱。舉辦 單位邀請詩人從中選出他們最想私藏的好詩,於媒體發表,並公開朗讀。優勝作品初次朗讀會設於2009年11月29日臺北詩歌節「詩的進行式」節目,優勝作品發表會設於2009年12月13日誠品信義店mini forum。優勝作者獲《樂善好詩》詩集一本和500元誠品禮券。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文化局,合辦單位:遠景出版社、誠品書店、幼獅文藝,執行單位:閱讀地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活動官網 http://poetry.culture.gov.tw/front.html

《江蘇微型小說》創刊號出版

《江蘇微型小說》創刊號2009年12月出版。《江蘇微型小說》系江蘇省微型小說研究會 的會刊,由淩鼎年總策劃、並主編,天津《微型小說月報》主編傅國棟為出品人,微型小說名家尹全生為特邀主編。

   《江蘇微型小說》大32 K本,148頁,裝幀典雅清新,大方大氣,內容豐富,圖文並茂。 淩鼎年撰寫了《把微型小說“蘇軍”打造成品牌》的創刊詞。創刊號刊登了江蘇省微型小 說研究會成立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法國、德國、瑞士、荷蘭、波蘭、捷克、奧地 利、土耳其、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 汶萊,與香港、澳門等海外國家與地區文學團體,以及國內微型小說作家的120多則賀信賀 詞,與會議的專題報導;還辟有微型小說的“理論研究”、“序跋選登”、“人物寫真”、 “評論專欄”、“文訊書訊”,徵文資訊,以及江蘇從事微型小說創作的418位作家的名錄、通信地址、聯絡方式。

    《江蘇微型小說》信息量大,是江蘇微型小說作家作者自己的園地,也是江蘇微型小說界與海內外微型小說同行交流的平臺與視窗。(婁鎮洋供稿)

奔馳在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

(夏威夷) 葉芳

自從看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名著<<射雕英雄傳>>,就開始對他筆下壯闊的大漠草原有一種朦朧的響往。後來陸續看了跟據此書改編而成的不同版本電視劇,更為塞外風光添上了激情唯美的印象,蒙古這個名字,因為這些策馬挽弓射大雕的英雄故事而盪氣迴腸。

    到達內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時已是黃昏,日漸西沉,汽車沿著草原上由輪胎壓出來的斑駁泥路在顛簸地前進。草原的地勢並非一馬平川,有波浪般的起伏,像一片綠色的海洋,一望無際。在這寬廣的土地上,只搭建了一堆堆色彩斑爛的蒙古包和矮矮的樓房,更覺天大地大。可惜因天氣乾旱和過度的放牧,草原上的草只剩下薄薄一層,再也不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路邊有疏落的羊群和馬匹在啃吃著短短的青草。為了保護草原生態,沿途有些草地被圈起來養草,防止牲畜進入。

    我們一行香港團隊被安排入住豪華蒙古包,體驗一晚草原上的生活。所謂的豪華蒙古包外型與傳統蒙古包相似,也是上尖下圓,只是不用原始的帳蓬,改用混凝土建造,牆上有大玻璃窗和小氣窗,裡面還間隔了洗手間,居然有太陽能熱水器和衛星電視,真是超現代的。

    難怪年青風趣的當地導遊說常有剛到內蒙的遊客對呼和浩特等城市的現代化表示驚訝,紛紛追問他為什麼不是騎著馬而是坐著汽車來接團?其實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加上龐大的乳業集團,因此城市內已是高樓大廈林立,公路網絡也相當完善。還好有些高樓上還繪有蒙古族的祥雲圖飾,以及偶爾看到清真教堂的洋蔥頭圓頂,否則和中國內地城市真是無甚差別。所以要體驗蒙古風情,只能到草原上去了。

    當天的晚餐也是在一個蒙古包餐廳內,室內不大,只容納了我們及另一個四川團隊。餐廳進門處有一對穿了蒙古服裝的男女,男的拉著馬頭琴,女的唱著蒙古歌,對賓客一一敬酒和獻上藍色的哈達。草原上的菜肴實在乏善可陳,因為都是長途運來的,不太新鮮。雖有提供手扒羊肉、烤羊腿、烤全羊等,但味道和火候都欠奉。倒是旁邊桌上的四川團隊興致高漲,幾杯白酒下肚後,有幾個人就開了強勁的音樂,在餐廳中央搖頭擺腦地大跳勁舞。跳到高興處,他們的團友索性把餐廳的電燈也關了,黑暗中幻影幢幢。這時我們團隊的幾個香港年青人就拿著手電筒當射燈,一閃一閃地配合著音樂的節奏。跳舞的人看到有人和應,跳得更加賣力,一時間蛇腰電臀盡出,還跳上椅子大耍雜技,周邊圍觀者都笑不攏嘴。飯後餐廳職員在空地上點了一盆篝火,四川團隊的人像一羣撲火的飛蛾,圍到那盆火邊繼續狂歡,而我們都早早回蒙古包休息去了。

    草原的日夜溫差極大,雖然蓋著棉被但仍覺冰冷刺骨。聽說草原的星空很美,我還特地在夜深時開門看看,只見彎彎的新月旁有點點繁星在閃爍,但比不上我在印尼婆羅摩火山看到的星海那麼浩瀚。

    徹夜難眠,到淩晨天未亮就起床去看草原日出。清早的空氣新鮮冰涼,空地上的火盆尚留著昨夜的餘溫,散發著淡淡的碳香。火盆周邊散落著一堆喝剩的啤酒瓶,還有放完煙花後的淩亂紙屑,為什麼狂歡的舞會過後總是一片狼藉,要別人收拾殘局呢?天邊的微白漸漸轉紅,再彌漫成滿天霞光,太陽趁我回蒙古包加件衣服的時候就跳出了地平線,由鹹蛋黃的顏色變成金光萬道,照亮了整個草原。

    早餐後我們就隨著導遊到草原上的馬隊去騎馬,這是行程中的主要活動之一。雖然以前我在西安的烽火臺、雲南的玉龍雪山、河北內蒙邊界的壩上草原、印尼的泗水都騎過馬,但那時有馬伕幫忙牽著走。這次情況可不同了,聽導遊說全程要自己騎,而且馬還會跑起來。路上導遊預先教了我們幾招基本騎術,比如坐上馬鞍後要用雙腳的前部踩緊馬鐙,左手抓住馬鞍前的鐵環,右手拉住韁繩,想馬匹左拐就往左拉,右拐就往右拉,停止就往後拉。當馬匹小跑起來時,為了避免顛得腰酸背痛,屁股開花,要用一招”騎馬蹲襠式”,雙腳踩緊馬鐙,提起臀部,感覺有點像香港賽馬時騎師的騎姿,又像中國功夫中的紮馬。導遊還說馬是相當有個性的動物,有的馬好勝心特別強,怎麼拉也拉不住,總要拼第一,稱為”先鋒馬”,有的馬卻怎麼踢也跑不快,總在中間或後面的位置。

    我臨時抱佛腳,心中默唸著導遊教的騎術口訣,跟著一個穿蒙古袍的馬隊長來到一匹黑馬前。看看這匹馬長得不算高大慓悍,就放心上了馬。當我們的隊友都上馬後,只見兩個蒙古馬隊長一拉韁繩,他們的馬就跑起來了,我們的馬也一齊奔騰開來,完全沒有什麼熱身運動,就已經奔馳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團友們都還未熟悉如何控制馬匹,臨時背的騎術口訣也忘到九霄雲外了,倒是想起了武俠電視劇中的招數,一時間“駕駕、吁吁”之聲不絕於耳,夾雜著驚叫聲,和躂躂的馬蹄聲,好像參加了一場賽馬,真是熱鬧。馬隊長在旁邊提醒我們別大呼小叫,這樣馬匹受驚會跑得更快。

    後來我們漸漸發現不管怎樣小聲,或用力拉住韁繩,這些在草原上奔馳慣了的馬群是不會妥協而慢下來,只有當騎著摩托車拍旅遊照的攝影師追上來時,牠們才稍微減速配合一下拍照,然後又撒著蹄兒狂奔起來。到我稍稍熟悉了韁繩的控制而定下神來時,才發現我騎的黑馬總是與另一匹白馬爭頭位,怎麼拉都不肯落後,這兩匹大概就是所謂的“先鋒馬”,難為我們在馬上汗流浹背,努力保持著騎姿平衡,當“先鋒”不容易呀!

    耳畔風聲蕭蕭,極目草原莾莾,白雲悠悠,跑馬溜溜,人在蒼茫的天地間像流星一樣劃空而去,頓感速度的神奇。想當年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踏平歐亞,在馬背上贏得了天下,是何等的驍勇善戰。然而掠奪而來的霸權王朝,也像星際流火一般,劃過歷史的長空,那麼耀眼,卻又極速殞落了。

    這群識途的馬兒載著我們到了草原深處的濕地停下拍照,又到了牧民家品嘗乳酪奶茶,最後跑到敖包山上轉了一圈。草原上有高低不同的敖包山,是蒙古族人用石塊壘成的小石山,用以祭神。我們去的敖包山位於一個坡頂,大家騎在馬上繞著石山走一圈,馬隊長叫我們趕快在心中許願。

     回程下坡的時候,大家已熟悉了馬上馳騁,氣氛變得比較輕鬆,有個年青人還模仿香港的賽馬評論員,開始賽事報導”現在一號馬排頭位,二號馬從後面追上,三號馬由外檔切入…就快到達終點,一號馬和二號馬爭持激烈,哎呀,二號馬贏了個馬鼻!另一個被馬顛得頭暈腦轉的年青人說“我回去要吃馬肉報仇!”他朋友立刻勸他”等下了馬再說吧,不然被馬兒聽到就糟了!”我伸手輕拍黑馬的脖子,感謝牠一路辛苦的奔馳,牠似乎懂得我的心意,體貼地放慢了步伐。我們在這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馬背上的草原之旅。

    隔天導遊還帶我們去了響沙灣坐沙漠衝浪車、看沙雕、騎駱駝、玩滑沙,各有樂趣。但我覺得整個旅程最精彩刺激的還是策馬奔馳在大草原上,追逐飛翔的願望。直到今天,當我想起內蒙古,耳邊仿佛還聽到馬蹄踢踏,駝鈴叮噹。

交通管制

(芝加哥) 非馬

旅遊團從八達嶺回到北京,大家都很累,巴望著快點回到酒店去休息,卻在途中被困在進退不得的大巴上,足足有一個多鐘頭之久。問導遊,說是前面交通管制,大概又有甚麼外賓或高幹經過。他說這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平靜的敘述語調著實讓我吃驚。更讓我吃驚的是,前後停滯不動的成百上千部車輛,居然比一群綿羊還要來得溫順安靜,連一個咩咩聲都聽不到。這同我記憶中喇叭亂鳴的景象距離太大了。旅遊團裡面本來有善唱愛唱的團友,這時不是緊閉雙眼在休息,就是睜大眼睛呆看著馬路上淤塞的風景。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寫的一首叫《路》的短詩來:

                          兩小鎮間的

                          那段小腸

                          在一陣排洩之後

                          無限

                          舒暢起來

    多麼希望這時候來一陣痛痛快快的排洩啊!

 貴為京城,經常有外賓來往是正常的;管制交通讓貴賓們能順利通過去赴國宴或趕飛機也是可以理解的。讓我不解的是,公安人員應該老早就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交通管制,為什麼不事先發佈消息,讓車輛改道,不致大家措手不及,把整條街道都堵死成了停車場?而且一堵就是一個多鐘頭!而在任務完成後,我只看到那幾部車頂亮閃著紅燈攔在街口的警車,拍拍屁股一溜煙走個精光,讓積聚了好幾裏長的車輛在沒有頭腦的紅綠燈死板的控制下匍伏前進自生自滅。他們難道沒有責任或不知道該留下來指揮疏導,讓兩邊的交通儘快恢復正常嗎?後來同一位當地新聞界的朋友談起此事,他笑說大家對這種情形早已麻木了,更多的時候是把它當成笑談。我發現他的笑裡含有太多的苦澀與無奈。

 兩天後,我們在天津的火車站又經歷了另一次交通管制,雖然形式不同,而且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四分鐘。

 我們正排著長隊要進入車站,突然前面的隊伍停頓了下來。正奇怪發生了什麼事,我從眼角看到左邊遠處有幾個像是官員或幹部模樣的人,正大搖大擺走了過來。顯然是有高度警覺性的車站服務員,早早地摒除障礙為這些官員們開道。這時在我前面一個年輕人突然冒出一句“貪官!”把我嚇了一跳。我想這些官員當然不可能都是貪官,但國內這種“官主”(相對於“民主”)文化,等於在製造分裂隔閡,很難為外界的人所瞭解接受。在芝加哥機場,我親眼看到一位在美國國會裡舉足輕重的眾議員,同普通人一樣排長隊接受檢查過關,也沒看到有哪個馬屁精會想到要給他一點額外的優待或方便,更不要說交通管制了!為什麼在國內連一個芝麻小官都要處處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呢?我不由得又想起多年前寫的另一首叫《小草》的詩來:

                       被烤得死去活來的小草

                       再怎麼平反

                       都是一樣枯焦

                       卑微的心

                       只希望

                       阿諛的向日葵們

                       別再捧出

                       一個又紅又烈的

                       大太陽

至少,我希望,別捧出一大群刺眼的小太陽來。

羅錦堂八四生日口占及和詩

八四口占

(夏威夷) 羅錦堂

處世為人有長短    事涉愛憎豈能免

而今退隱到山林    吟風弄月閒消遣

心中惟有念佛忙    事無大小全不管

塵緣已了何處去    撞破青天雲一片

(梁朝謝譓,官至右光祿大夫,不

妄與人交,居嘗獨醉,曰:入吾室

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有明

月。二00九年七月二十七於檀香山)

步韻奉和錦堂先生八四口占

(夏威夷) 黃河浪

長路迢迢白髮短,陰晴風雨焉得免?

拋卻煩憂歌一曲,召來鷗鷺共消遣。

檀香山上逍遙客,野鶴閒雲無人管。

仰對青天俯滄海,滌淨紅塵月一片。

步韻奉和錦堂先生八四口占

(南京) 俞律

榮生百年苦春短    古來老病誰苟免

鳥飛千里不離天    馬行八百任人遣

羨君物外心即佛    為雲為雨天不管

安得塵心我亦了    化作玉壺冰一片

(己醜(二00九) 秋月菊味俞律於南京)

奉和錦公八四生日口占詩原玉

(美國) 林雲

處世率真忘長短    七情六慾不可免

隱到禪境都放下    花月當前偶消遣

口不絕聲持佛號    八四仙翁誰能管

紅塵已斷歸何處    青天平步雲片片

(私淑後學林雲,時客筧立仁波切

黑教再傳人紫紅軒0九. 九. 十二)

和錦堂先生八四生日口占

(南京) 李靜鳳

量天尺不厭其短    三見海桑何能免

火魯奴島太平洋    巨浸小隱閒歲遣

有佛西方號彌陀    琉璃造出娑婆管

定然了破文字禪    八十四蓮光一片

(己醜重陽靜鳳)

莎萍詩三首

(印尼)莎萍

寫給未來

沒有靜夜思的遺憾

沒有故鄉成異鄉的感受

沒有浮萍無根的飄泊

沒有念玆在玆的鄉愁

生於斯  長於斯 老於斯

每個都是這塊土地的丁口

舌根不該再掀排斥的聲浪

血淚不應再濺歷史的街頭

橘黃棕褐黑白……

膚色各異血同樣鮮紅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

和諧共存無私奉獻互相尊重

鄉愁

根在北國家住千島

為了生存流浪漂泊遷徙

多層的鄉愁 酸楚的苦淒

不要再向下一代傳繼

念茲在茲填補精神空虛

懷鄉念舊那是遊子的專利

在家是家似家非家

經歷的人事滄桑越老越清晰

鄉愁是成功者噴薄的懷念

鄉愁是孤獨者不滅的記憶

同是桔黃的日出紫橘的日落

誰也找不回那相同的過去

豬仔

如果日子不向歷史屈服

如果記憶不向時間告退

即使歲月更替日夜飛奔

民族恥辱始終無法銷毀

提你是血說你是淚

多少人間悲慘的命運

在你身上迭演你是

無姓名的牛羊不算人類

沒有人理睬你原籍哪裏

沒有人問起你父母是誰

付出身軀、血汗、力氣……

換來綠的錫湖白的沙堆

荒野把住一個冷月

湖中水草搖曳生輝

夢沉在湖底已逾百年

南來的孤魂可已回歸

注:〝豬仔〞是契約華工的

辱稱。早期華工挖掘錫沙後,

廢棄的礦坑,積水成湖,人

稱錫湖。

永恆的鄉情(組詩)

(吉林) 於佳琪

炊煙

飽足了桔杆的精華

從鄉村的灶堂走出

擋不住天空的誘惑

從故鄉的泥土

開始丈量天空的高度

曾幾何時

電鍋  煤氣灶

開始安家落戶

鄉村已經遠去了你的身影

和時光一起流進了記憶

在高樓矗立的小村上空

成為故鄉天空中

最美的那朵雲

老井

歲月殘缺的井口

遠去了村民打水的身影

繩索磨出的溝槽

拴住了人們對往事的記憶

石板鋪成的小路

彎彎曲曲攜刻下

比薔薇花還絢麗的

山村發展史

我站立在長滿青苔的

石板上

凝望村裡高聳入雲的

自來水塔

養育了我半個世紀的老井

已成為母親大襟掛上

一塊古樸典雅的補丁

奶奶磨面

每當我站在村頭

被閒置的石磨前

就想起了

三十年前

那個飄雪的冬天

瑞雪漂白了整個冬夜

奶奶在磨房裡碾面

牆上的馬燈把整個磨房溫暖

麵粉越來越細

奶奶的腳步越來越慢

石磨嗡嗡作響

推著時光向前

我裹著奶奶的黒襖

在麥穰裡睡去

麥香彌漫

潔白的麵粉像細碎的陽光

悄悄流進了我的睡眠

風車

放大的蝸牛肚

裝上幾片扇葉

就能吹出銳利的風

糠和癟殼

被刮得很遠很遠

米和種子

留在身邊的稻籮裡

老土老土的風車

前些年

是我 面朝黃土背朝天

寡言少語的農民兄弟

鑒別真偽 最有力的武器

農業機械化的實現

將老土的風車定格成一種記憶

少女行

(三藩市)憂夢

柳綠桃紅又一歲,

波蕩風搖舞春暉。

生來堅韌風流質,

日曬雨淋勇相隨。

快慢成才皆神定,

樂悠悠求生無悔。

健身追索生價值,

康體寬心成人瑞。

如智如才如仁德,

意真意善意美輝。

迎春詩二首

(福建) 李國梁

田園

聽春曉啟碧紗窗,耕土鐵牛開唱腔。

更喜泥香隨意送,引來伴舞蝶雙雙。

大煉村采風

紅笑綠迎車曼馳,溪山春訪戀情移。

高挑畫棟花妝色,香艷蔬園蝶弄姿。

源浚潤青苗益壯,路開通富跡尤奇。

風韻可人吟不盡,田間長滿散文詩。

李世偉詩二首

(夏威夷) 李世偉

佛偈之一

菩提有樹花不開,

明鏡高懸亦非臺?

色即是空無一物,

阿彌陀佛即如來。

佛偈之二

日間坐不臥,

夜間臥不坐,

靈修此肉身,

佛說無坐臥?

《論語》吟 (外一首)

(福建) 李廉德

華夏遺經典,箴言集大成。

仁心施博愛,德政鑄清平。

濟世藥療疾,為人燈照程。

和諧今古貴,寰宇月同明。

孔子誕辰2560周年感懷

私學為民史創先,黌門桃李足三千。

不疲不倦乃師表,忘食忘憂真聖賢。

律己修身君子德,施仁倡禮豔陽天。

五洲孔院猶春筍,木鐸聲聲環宇旋。

秋悟三章

(上海) 吳易夢

靜夜思

孤日落蒼山

靜月臥松林。

山空鳥還啼,

泉清魚無影。

禪院鐘聲虛,

遊僧步履輕。

風寂葉自落,

人閑夜不寧。

《秋悟》

南風入林正和煦,

東來紫氣落禪雲。

流水穿石似覺悟,

蟬語別夏也分明。

山深借得月光去,

穀幽還就菊花來。

且聽柴門風推動,

猶聞仙姿上露臺。

《立秋》

夜臥秋分煙雨新,

細處無聲似有聲。

一夜秋風秋不住,

十裡蛙音語分明。

禪院深深落倦葉,

竹影婆娑夢佳人。

睡意何須風作媒,

幽思不待月西沉。

懷念臺灣詩友陳天賦先生

(泉州)陳瑞統

海峽幾番踏浪來,

相逢故園笑顏開。

洛陽橋畔聚詩侶,

刺桐吟壇抒情懷。

心縈故土常眷戀,

筆繪神州見風采。

不信君真駕鶴去,

應是雅集滯蓬萊。

唐德剛雜憶

(臺灣) 張香華

猝然接到德剛先生辭世的電話,雖然並不意外,但手持聽筒的我仍然沉默了半晌。因為德剛先生和柏楊同年,都屬猴,去年柏楊過世,而德剛先生也頻傳中風,所以我心裡多少都有準備。

 1981年的秋天,我正浸淫在閱讀一本文情並茂的書—【胡適雜憶】裡,有個下午,柏楊進門拉大了嗓門說:晚上有飯局,有唐德剛先生……。我一聽喜出望外,那不就是我正心儀的【胡】書的作者嗎。傍晚興沖沖的出門赴宴,果然滿載而歸,那是我們第一次晤面。不久之後,我寫了一篇小文<八仙過海談新詩>登在中時副刊上。記得當時我執筆受到德剛先生波濤洶湧的思潮鼓舞,心情十分活潑,他旁徵博引、厚實而又風趣的言談,精闢入裡談新詩的論點,至今都還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

 當晚,我拿出了正在閱讀的【胡適雜憶】請德剛先生落款,心中何嘗不曾興起一種因仰慕而希望博得他注意自己的念頭!

第二件和德剛先生交往過程中,又有一樁和詩相關的「事」。其實這關係一個「人」-詩人。那年代柏楊正忙著伏案翻譯【通鑒】,我就充當我們家的禮賓司司長,每逢貴客駕臨,都由我一個人招待,柏楊窩在書房裡趕稿。我常常安排三五好友圍著貴賓歡聚,德剛先生一向溫暖熱情,對年輕晚輩不但沒有身段,只是一派天真的體貼,這場晚餐中,他忽然問起臺灣詩壇是否有位安徽老鄉,我馬上想起確實有那麼一位。他突然興高采列的說:把他約出來我們見面聊聊。半碗飯時間,安徽詩人出現了,加入飯局,相見之後,詩人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你寫過書嗎?寫什麼書?一時我這個東道主,真是又急又窘,不知所對。這個晚上,德剛先生仍然談興很高,從胡適在美的生活瑣事談到張學良恢復自由身之後的紐約行。聽到德剛先生行雲流水又閒話家常式的談吐,不難領會到他寫李宗仁和胡適口述歷史功力的深厚。「安徽詩人」的疑問自然沒有人有興趣去答覆。至於<八仙>小文註銷後,則有一位詩壇上泰斗型的詩人寫過一篇文章,對德剛先生談詩的意見,語意嚴厲的響應。這樣一位學貫中西、出入古今,熱情澎湃的學者,在我面前和「詩」交錯,都扞格不入。我只有深深警惕自己以後要把這些神經脆弱的詩人朋友和博學鴻儒的學問家拉開一段距離才好。

 他最後一次在我家用膳,餐畢之後一個人坐在窗前,我發現他默然無聲,原來他低下頭來,在籐椅上睡著了,回憶1981年<八仙過海>的餐敘,結束之後他還邀我們繼續談、去吃宵夜,而此時他卻低頭默睡,我第一次發現他蒼老了。

 如今,德剛先生去了,我不能再和他談現代畫、古根漢的畫廊,當然,更不用和他談詩和詩人了。

日本郭沫若舊居今昔

――我的外祖父亡命生活的紀念碑――

(日本) 藤田梨那

外祖父郭沫若1928年因受到蔣介石的通緝,被迫亡命日本避難,外祖母郭安娜,我的母親郭淑禹(當時4歲)和幾位舅舅也同行。他們換了幾次住處後定居在千葉縣市川市須和田,就是現在的郭沫若舊居。郭沫若在這裡居住了近十年,亡命期間的著作: 《創造十年》、《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蔔辭通釋》等都作於此。1937年7月郭沫若秘密回國後,外祖母帶著5個孩子在此生活到1948年。以後舊居幾經周折,最後由市川市代為管理。舊主遠去,訪者稀疏,近幾年來房屋陳朽,庭園荒蕪,從外面望去只見草木亂生,幾乎遮掩了舊居的全貌。幸而2004年市川市為紀念市政施行70周年,特支出了一筆經費,將郭沫若舊居仿建於附近的一個公園裡,並將它命名為「市川市郭沫若紀念館」。今年是紀念館落成二周年,6月間北京郭沫若紀念館館長郭平英(郭沫若女兒)女士訪日之際,我陪同她再訪了紀念館。當我看到坐落在幽靜的公園裡的紀念館時,不由得想起兩年前竣工典禮時的情形。

 2004年9月23日,我接受市川市市長千葉光行先生的邀請,參加了「郭沫若紀念館」竣工典禮。重建的郭沫若舊居坐落在真間五丁目公園裡,從以前的舊居背後的坡路向北走,登上須和田臺地的頂峰,那裡是須和田公園,穿過公園,就可看到五丁目公園了。23日那天我便是按照這個路徑,從以前的舊居走到五丁目公園的。因為我到得很早,便先訪了須和田公園。這裡是我學生時代最熟識的地方,雖然已是事過十多年,但這裡的一棵樹,一株草,一座石碑,都和以前一樣,並無疏隔之感。公園裡幾乎見不到遊客,蕭索著,只有我一個人沿著彎曲的小徑,在「和平紀念碑」和郭沫若的「別須和田」詩碑之間緩步徐行,追念著往昔外祖父和母親曾在這裡遊玩的情景······

  紀念館竣工典禮在下午2點開始,郭家方面的列席者除了我以外還有舅母郭喜代,郭沫若的長孫郭昂。政府官員方面有駐日中國大使館一等書記、四川樂山市代表團一行。日方則是市川市市長及市政機關負責人、縣議會議員、市議會議員等,共70人左右。千葉光行市長首先致辭,介紹了重建郭沫若舊居的過程,還回憶了市川市與樂山市締結姐妹城市以來的歷史,希望新的郭沫若紀念館能夠促進今後兩國、兩市友好關係的發展。郭喜代也講了話,她對參與仿建工作的工作人員表示了深厚的謝意。

 重建的郭沫若紀念館在規模、設計和裝璜上據說是完全仿照了舊居的,看上去確實與我熟識的舊居別無兩樣,但也許是因為用了新的木材的緣故,整個房子顯得非常清新、漂亮。我在1980年代曾在市川市居住了7、8年,我住的地方離外祖父的舊居很近,騎自行車只需10分鐘。當時四舅郭志鴻曾住在那裡,一有空我便去玩,有時乾脆就住在那裡。1983年外祖母郭安娜為接受亞非和平獎來日時也住在須和田的舊居,我便去看望她,本來能接受這樣的獎,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自然我要向她老人家恭喜了,可是那時外祖母好像並沒有感到多麼高興。授獎的事情只輕輕帶過,她很認真地講給我聽的卻是1937年外祖父回國後的情形。因為外祖父是秘密回國的,日方的特高(員警)好幾天沒有察覺到,但郭沫若歸國的消息在報紙上登出後,他們便惱羞成怒,把外祖母抓去上刑,百般拷問。外祖母把褲腿卷起來,指著膝蓋內側的紫黑色的傷疤給我看,告訴我這傷疤就是特高們用燒紅了的鐵棍子燙的。她臉上分明地露出對日本特高和憲兵十分仇恨的神色。那時我不過是大學二年級學生,對外祖父亡命日本的經歷還不十分瞭解,但聽著外祖母的講述,看著她臉上的表情,我不禁慄然了。我便知道外祖父外祖母在須和田的生活絕不是愉快的、平坦的。如今眼前嶄新的紀念館裡的每一個房間、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讓我想起那先前看慣了的舊居,我想,如果外祖母還活著,看到這重建的舊居,她又會以怎樣的表情說出怎樣的話來呢?

 參加竣工典禮的來客每人都領到了一份紀念品,是郭沫若的詩「別須和田」的拓片,這是用朱墨采拓的十分精細的拓片。詩碑就立在須和田公園裡。1955年郭沫若率領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有機會重訪須和田――他的舊居,「別須和田」一詩便是那時寫的。1967年市川市為了紀念郭沫若的訪問,在須和田公園建了「別須和田」的詩碑。對於這首詩的解釋,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一直是從宣揚日中友好的角度,正面地肯定它的政治意義的。在日本,郭沫若詩歌的日語翻譯,要以須田禎一氏為代表。在他翻譯的《郭集》(未來社 1972年)中可以看到「別須和田」的日語翻譯。日本二松學舍大學教授齋藤喜代子曾在「郭沫若研究會報」(日本郭沫若研究會) 創刊號上發表「郭沫若與須和田」一文,對須田禎一氏的翻譯提出質疑,特別不滿於「別須和田」最後一句「別矣須和田」的翻譯,她說:「到底按須田氏的譯‘さらばなつかしき須和田よ’去理解這一句,是否正確,我是頗有疑問的。我以為問題在於須和田對郭沫若來說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首詩?我一直也在考慮這個問題。竣工典禮之前,到須和田公園散步,我曾久久站在「別須和田」的詩碑前,重複了齋藤教授的質疑和自己的思考。

                             《別須和田》

                    1、 草木有今昔,人情無變遷。

                    2、 我來遊故宅,鄰舍盡騰歡。

                    3、 一叟攜硯至,道餘舊日鐫。

                    4、 銘有奇文字,俯思始恍然:

                    5、“此後一百年,四倍秦漢磚。”

                    6、叟言“家之寶,子孫將永傳。”

                    7、主人享我茶,默默意未宣。

                    8、相對查眉宇,舊餘在我前。

                    9、憶昔居此時,時登屋後山。

                    10、長松蔭古墓,孤影為流連。

                    11、故國正荼炭,生民如倒懸。

                    12、自疑歸不得,或將葬此間。

                    13、一終天地改,我如新少年。

                    14、寄語賢主人,奮起莫俄延。

                    15、中華有先例,反帝貴持堅。

                    16、苟能團結固,驅除並不難。

                    17、再來慶解放,別矣須和田。

為了方便起見,在每聯前面加上了數字。從第1聯到第6聯寫作者重訪舊宅,受到近鄰的熱情歡迎。第7聯到第12聯則是對往昔的回憶,這裡的感情卻是陰鬱沉重的,「憶昔居此時,時登屋後山。」這裡的「屋後山」指的就是須和田公園那裡,我的母親也曾屢次提到去須和田公園遊玩的事情。但在母親記憶中的須和田公園卻不是現在孩子們知道的可以歡樂愉快地盡情玩耍的公園,那裡樹木參天,即使是白天也總是陰鬱著的,烏鴉停在樹枝上,時而怪叫幾聲,再夾雜著牛蛙的悽楚的叫聲,頗使人感到陰森可怕。郭沫若在第10聯中回憶的後山的情景正與我母親孩兒時的感受相仿。當然與孩子們的恐怖心相比,他所感到的是更深刻的寂寞與危機。第11,12聯便道出了他的苦悶。在須和田生活近十年,郭沫若一家每天都被日本的特高們監視著,沒有言論的自由,沒有隨便走動的自由,也沒有發表作品的自由。在舊居的周圍總有一兩個員警監視著,他們可以隨時闖進家裡來質問和檢查,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郭沫若,被壓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為了排遣胸中的鬱悶,他時而來到須和田公園,徘徊於松蔭下、古墓旁。中日關係的危機、中國內政的混亂,這些都刺痛著他的心,憂國憂民,懷志而不可舒展,正像古墓象徵著死亡一樣,他擔心自己終不能回歸祖國而埋骨異鄉,化入須和田的土壤。此時的壓抑感和挫折感與1923年他結束留學生活回國時寫下的「留別日本」一詩中的自信心和豪放感是多麼不同。這正說明他的亡命生活是非常苦澀鬱悶的。郭沫若的自傳《創造十年》、《我是中國人》、小說《雞之歸去來》等都敘述和描寫了他在日本的不愉快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對郭沫若來說須和田至少在感情上是一個勾起沉重、不快的回憶的地方。因此,我認為把「別須和田」最後一句譯成「さらばなつかしき須和田よ」確實是欠妥的,對這一句的讀解其實就概括了對整個詩的理解,可以說,譯者並沒有完全理解郭沫若的真實的心情。不能否認,郭沫若重訪須和田時,他的身份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已是中國政府中的重要人物,又任訪日科學代表團團長,以他這樣的政治身份,他必然要注意到言行上的分寸和分量,而「別須和田」一詩本身就帶有非常濃厚的外交性和政治性,但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窺見到作者的一些真實的心情,雖然它被一層層政治與外交的面紗掩蓋著。

 當我打開「別須和田」的拓片時,發現還有一張紙夾在裏邊,拿來看時卻是這首詩的日語翻譯,我馬上找到最後一句,「別れなん須和田よ」,這是與須田禎一氏不同的翻譯,這又讓我想起了劉德有先生的《隨郭沫若戰後訪日》一書。這本書於1992年由日本的中國研究家村山孚氏翻成日語,書中也引用了「別須和田」一詩,最後一句村山氏的翻譯是「さらば 須和田よ」。可以說繼須田氏的翻譯以後,到目前對這首詩已有不同的讀解出現。我認為,為了深入瞭解郭沫若亡命十年的生活,我們有必要對「別須和田」一詩作重新的讀解和重新的翻譯。 (2006年8月20日於日本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