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洛夫訪問中國

與本會部分成員會面交流

        現居加拿大的著名詩人洛夫先生攜同夫人於10月中旬訪問中國多個城市,本會主席黃河浪、理事連芸,《珍珠港》編輯兼記者葉芳在上海會見了洛夫伉儷,並進行了詩學交流。

        洛夫伉儷是在10月13日從溫哥華乘搭航機直達上海的。當晚,黃河浪、連芸、葉芳即與他們會面,並設席歡迎。香港詩人、漢英雙語詩刊《當代詩壇》主編傅天虹、副主編盼耕也特地從香港前來上海相聚,在座的還有該刊另一副主編、上海詩人海岸,該刊編審、河南詩人李清聯等人。大家就《當代詩壇》的辦刊事務做了研究,並交流了海內外詩壇的動態和資訊。

        14日下午,由上海詩人默默組織並主持了洛夫詩作朗誦會,出席者多為上海及鄰近地區的中青年詩人及文學愛好者。

        15日晚,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員,詩評家孫琴安先生邀請洛夫伉儷餐敘,黃河浪、連芸、葉芳也應約前往,還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文藝思潮研究所《新詩界》主編李岱松(青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自修》雜誌社,《上海詩人》編輯李天靖,以及上海詩人海岸、鬱鬱等。在相聚中,討論了中國當代詩的現狀及走向,涉及了五四以來新詩的探索和發展等問題。

        離開上海後,洛夫伉儷還前往安徽黃山、雲南麗江、以及廣西南寧等地旅遊,還出席南寧舉辦的洛夫作品研討會。

(本報記者葉芳上海報導)

首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徵文獎在港開獎

   (本報訊)第一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徵文獎”評選結果9月11日在香港公佈:來自除非洲15個國家或地區的23位元作者獲獎,其中冠軍1名;亞軍和季軍2名;優異獎5名;入圍獎13名。冠軍被大陸作者任田奪得,獲獎金2萬港幣。獲獎作品已由香港明報出版社結集出版。

        該獎項的9位終審委員,大陸有同濟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喻大翔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孔慶東副教授,來自港臺海外的則有劉紹銘、小思等7位專家。頒獎大會,籌委會常務主任、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介紹了徵文獎的緣起,喻大翔代表終審委員對評審過程與結果作了總評。

        籌委會聘請了王蒙、金庸、餘光中、柏楊、李歐梵等15位著名作家、學者擔任顧問,金庸和柏楊出席了相關活動。頒獎期間,籌委會還邀請柏楊、余秋雨、嚴家炎、喻大翔、孔慶東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和嶺南大學作了兩場與旅遊文學有關的學術報告。

        據悉,“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即將在港成立,該項徵文獎每兩年舉辦一次。

夏威夷東莞同鄉會舉辦第二屆職員就職典禮

夏華作協理事高於晴榮任第一副主席

      (本報訊)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美國夏威夷分會10月23日下午在檀香山華埠文化廣場幸運酒樓舉行第二屆主席、委員就職典禮及會員聯歡大會,有150名會員出席。新任主席為劉建津,夏威夷華文作協理事高於晴女士任第一副主席,蘇光任第二副主席。

        該會成立兩年多來,在創會永遠會長陳融生、黃丁田大力支持,世界東莞總會王兆生會長熱心指導及首屆主席和職員的共同努力下,發展迅速,已有三、四百名會員,並向政府登記為不牟利組織,設立了固定會館,經常參與社會各種活動,為加強對會員鄉親的服務,本屆更提出了十五個項目,將陸續落實兌現。

        就職典禮由高於晴擔任司儀,創會永遠會長陳融生發動籌款支持同鄉會,首先帶頭捐出二千元,新任主席劉建津和其他人紛紛響應,當日捐款即超過萬元。

本會顧問張明先生逝世

傳奇一生令人懷念

       (本報消息)本會顧問張明先生因夜間起床不慎跌傷,經數日搶救無效,於9月29日淩晨零時30分在夏威夷皇后醫院逝世,享年98歲,積閏百餘。本會委託名譽主席羅錦堂教授向張明夫人王國秀女士和其他親屬表達哀悼和慰問之意。

        雖然張明將軍保持低調,不願驚動更多親友,未在報上公開發佈訃聞,但在10月1日的安息禮拜上,除張家親屬外,仍有一百多人到場送別。張將軍子孫眾多,分別居於美國、中國大陸和臺灣各地,都及時趕到夏威夷。安息禮拜在檀香山努安奴紀念墓園舉行,由李永成牧師主講:《得冠冕的人生》,對張將軍的一生功績和品格給予崇高的頌揚。

      張明將軍十七歲就投筆從戎,獻身報國,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二十歲畢業,開始在軍中服務。跟著的那二、三十年,是中國非常動盪的時期,包括北伐戰爭,軍閥內戰和抗日戰爭等,張將軍經歷了無數的烽煙戰火、槍林彈雨,他也勝過了許多頑強的敵人。

        49年他到了臺灣,由軍中退役後,仍不言休,投身教育事業,成績卓著。1992年張將軍伉儷把他們創立並且經營了21年的學校“勤益工專”奉獻了出來,讓政府接辦管理。他們那份真誠慷慨、無私無我的奉獻,震動了臺灣朝野。他們奉獻的不只是那幾十億台幣的產業,他們奉獻的是二十多年辛勤耕耘的心血。

       勝過外面的敵人固然不容易,勝過裏面的敵人,勝過自己,是更困難。張將軍是克勝自己的英雄。熟悉的人都知道,他自律甚嚴,起居有定,飲食有節,他非常注意運動,甚至是長期忍受痛苦來作運動,絕不放鬆。

        他活到九十多歲,依然是耳聰目明,最後是無疾而終,他真是活到壽數滿足。

        張明將軍伉儷晚年移居夏威夷,頤養天年。除關心美國本地華人社區的活動外,還經常飛回中國大陸和臺灣探親訪友,表露了思鄉戀舊之情。

        夏威夷華文作協籌備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張明先生及其夫人王國秀女士的熱心關注和大力支持,兩人同時被聘為協會顧問。本會出版第一冊會員作品合集《藍色夏威夷》時,他們又趁返台探親之便,親自將文稿帶回臺灣,交給聯經出版社,經各方協調,得以順利出版。

        對於張先生逝世,本會同仁均感痛惜。本報特在第三版《珍珠詩頁》上刊載張先生舊詩三首,在第四版發表張先生長孫女張曉玲的文章《我的祖父張明先生》,以表達悼念之情。

僑鄉文學道盡金門的歷史哀愁

《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補缺金門與南洋華僑的臍帶關係

“啊!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是從異鄉演變而來。”

                                                                                   ——王鼎鈞

        金門位於‘遠臺灣之西、近中國福建南部廈門之東’,土地面積150平方公里,島居人數約五萬人左右。金門在晉代即已開發,舊稱‘浯州’;宋朝朱熹來此講學,文風鼎盛,歷代出了四十三位進士,有‘海濱鄒魯’、‘貴島’、‘海上仙洲’等美譽。明萬曆以後,因天災人禍不斷、沿海地區盜匪出沒等因素,以致數十萬金門人移民南洋,現今在南洋一帶處處可見金門會館、鄉社,於是金門又多了‘僑鄉’之稱。

        這些在異鄉雜根奮鬥的華僑,他們之中有出生於金門,也有生長在南洋的第二代,無論時間長短、距離的遠近,金門華僑對原鄉的牽系,常常反映在他們辦的文化刊物上。據調查,光在南洋的金門籍作家達數十人,已出版百餘種個人著作,內容多少著墨於對金門的記憶、關心鄉事的發展、反映僑居地的生活奮鬥點滴、近代史的華人血淚……‘原鄉’與‘異鄉’互為揉合,可謂東南亞華人文學的特殊一支。可惜在臺灣跟中國的主流文學論述中,因為多年沒有常設研究單位整合作家資料,收集出版資源,至今尚未受到學界的重視。

        詩人寒川出生於金門,落籍新加坡,他曾在1996年發出‘文學回原鄉’論調,尋求唱和。但事過境遷,迴響卻不大;直到2003年開始連續兩年,金門縣長李炷烽率縣府官員及鄉親代表,親到南洋慰問異鄉各地的鄉親,也在各方人士的穿針引線之下,終於有了《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的出版理念,因而匯整了10位旅居海外的縣籍作家,算是第一次有系統地出版金門籍海外作家的著作。

        體現金門文學版圖的豐富與多元、凝聚海內外鄉親情誼、紀錄金門人的生存奮鬥史。

        此輯彙聚旅居海外(以南洋居多)10位縣籍作家的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書寫題材,透露著金門文學版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當然,金門在海外的縣籍作家不只這些,本輯只是作為整理出版的第一步,並激勵海外鄉親注重文學傳承、紀錄僑鄉與金門之間的互動;也希望在第一輯與第二輯的文本出版之後,能逐漸引起兩岸乃至各地的學界,對金門文學作更多的整理與研究。以下簡介這10本書:

《僑歌首部曲》(小說)黃東平(印尼)

《異鄉奇遇》(小說)洪絲絲(廈門)

《失落的珍珠》(小說)東瑞(香港)

《落日故人情》(小說)翁華璧(菲律賓)

《烤紅薯》(小說·散文)方然(新加坡)

《高速風景》(散文)張讓(美國)

《幽默伊甸》(散文)吳玲瑤(美國)

《鄉宴》(散文)黃美芬(新加坡)

《浯島啟示錄》(散文)李金昌(印尼)

《古厝》(新詩)寒川(新加坡)

不一樣的歐洲 (一)

記南歐西班牙、直布羅陀、葡萄牙之旅

葉芳(夏威夷)

       五年前的西歐之行,感受了法國的浪漫花都、荷蘭的風車田園、德國的童話古堡、瑞士的湖光山色、還有義大利的典雅時尚。那麼西班牙和葡萄牙又有何不同呢?當看到某香港知名旅行社打著”不一樣的歐洲”的宣傳口號,我滿懷好奇地參加了南歐西、葡遊。

       第一站到達了西班牙的巴塞隆那,這個因舉辦過奧林匹克運動會而聞名天下的城市,除了擁有規模龐大的比賽場館外,最不一樣的就是建築奇才高迪留下的許多作品。我首先看到了聖家族大教堂,這座始建於1882年的傑作至今仍在建築中,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流轉,那十多座粟米狀的尖塔依然屹立在藍天下,四座最高的主塔直插雲霄。高迪所建的基督誕生之門上,石灰岩的廊柱和雕像已變成暗啡的色調,向遊人昭示歷史的風霜。而另一個建築師接手加建的復活之門,雖延用了高迪的設計理念,還添加了簡約流線的時代感,米白色的塔樓象徵著新的希望。據說高迪為了建成此畢生的代表作而傾家蕩產,整天為籌集資金而傷神。某天有一名狀似流浪漢的男子在未建成的教堂前被電車撞死,無人認領,後經醫院證實此人就是高迪。一代建築大師的悲劇結局,不禁令人唏噓,而他以心血生命建造的教堂,是一首穿越時光的史詩,震憾著閱讀者的靈魂。我曾為米蘭的杜奧莫大教堂讚美,為科隆的大教堂驚嘆,但見到了聖家族大教堂,我明白了甚麼是神蹟。

       高迪帶著他未圓的夢走了,而我又走進了他曾創造過的夢境。米拉公寓圓弧形的外牆,露臺上用黑鐵鑄成扭曲盤纏的葉莖形欄杆,以及沒有直角的房間和走廊,走著走著像踩在了雲端,連天花板也在旋轉,失去了方向。爬上天臺又切換成不同的夢境,許多頭戴盔甲的士兵雕塑一堆堆座落在那裏,另有些像戴皇冠的帝王的大雕塑錯落在其中,彷彿走在一個巨大的國際象棋棋盤上。奎爾公園是另一個童話世界,那些像聖誕節賣的羌餅屋似的小房子、還有用打碎的彩色磁磚拼成的馬賽克蛇形廣場長凳和巨形蜥蜴、以及有立體聲效果的百柱廳,使公園充滿了一種神秘的色彩。走在巴塞隆那的街頭,高迪的浪漫詩意無處不在,曲線形的窗框、紅唇似的陽臺,在林蔭茂密的大道旁偶露迷人的風情。

       馬德里是我響往已久的地方,因為在那年少青澀的時代,曾希望像三毛一樣瀟灑地遊學他方,而她從馬德里開始了一生的流浪。在那裏她與荷西邂逅,在那裏她編織如夢似幻的愛情故事。記得三毛填詞齊豫演唱的”橄欖樹”曾紅遍港臺各地,因此我想像中的西班牙種滿了高高的橄欖樹,而馬德里應該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地方。所以當導遊告訴我高速公路邊的田野中那片綠油油的矮樹就是橄欖樹時,我想像的熱情馬上也矮了一截,現實的距離真大呀!馬德里以懶洋洋的姿態迎接了我們。由於西班牙人習慣晚睡晚起,一般商鋪要到早上十點後才開門,人們到下午一、二點吃午飯,飯後還要睡午覺,晚上八、九點進晚餐,周而復始。我們早上到達馬德里,但見街道上泠泠清清,若大的西班牙廣場上只有塞萬提斯和堂吉訶德的雕像孤伶伶地佇立在水池邊,哥倫布紀念廣場和大皇宮亦遊人稀疏,後來下午到皇馬球隊專門店和市政廳前的”零公里線起點”才感受到首都的熱鬧氣氛。

       令我留下不一樣印像的還有西班牙的古都杜麗多和那蔚藍無雲的晴空。西班牙的太陽是火辣辣的,加上沒有雲朵的遮擋,六月天裏直曬得人頭頂冒煙腳底發燙。這座中世紀古城建於陡峭的山頭上,像座空中城堡,低窪處有一條護城河環繞。不知是否陽光過烈還是雨水太少,城堡附近的山頭都是植被不足,零星的樹木間袒露大片光禿禿的沙土。傳說有位西班牙國王的王妃是法國公主,享受慣法國宮廷安逸奢華的生活,嫁到這寸草不生的古城裏苦不堪言,鬧著要回娘家,國王只好遷都往馬德里,另建號稱歐洲三大皇宮之一的西班牙皇宮。我們的香港女領隊綽號叫”旅行社之花”,一路上發揚她愛美不懈的精神,炎熱的烈日下堅持穿長袖衣褲,撐一把陽傘,於是整團香港的小姐們向她學習,花花綠綠的傘隊使古城單調的石板街生色不少,只是愛曬太陽的西班牙遊人偶爾拋來一個古怪的眼神。古城還有一樣特別的紀念品,那是當地金匠用手工打造的各式黑底金箔項鍊戒指,頗有古典皇室珠寶的感覺,很受遊客喜愛,我也買了一套帶城徽標記的飾物做紀念。

       歷史上西班牙曾受多個外族入侵,包括羅馬人、摩爾人、阿拉伯人等,多元文化的衝激使西班牙擁有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的神韻,其中部份體現在沿途所見的清真寺和基督教堂合二為一的建築物上,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南部城市哥多華的大清真寺。寺廟原由一所教堂改建,後基督徒奪回此城市又再度改回教堂。漫步在石柱參差林立,圓拱層層壓頂的幽暗清真禮拜廳裏,恍惚正旁觀著虔誠肅穆的回教盛大祭典,轉眼回望一邊燈火通明的尖頂基督教堂,頓有時空錯位的迷幻。

       從哥多華再南下就到了地中海海岸城市馬拉加,此地是太陽海岸第一大都市,更是藝術大師畢加索的誕生地。在他誕生住所的小房子裏,保留著他母親親手縫製的嬰兒服,以及一些古老的傢俱,還有幾個房間展示他當年作畫時的原稿真跡,足顯當地人對他的珍視。

       如果說西班牙的建築是記載多元文化發展的凝固歷史,那麼佛朗明哥舞就是一部活著的傳奇,吉蔔賽人以熱烈奔放的旋律、清脆急切的踏步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命運的悲歡離合。在南部的塞維爾,我看到了這種孤傲與狂熱結合的舞蹈。演”卡門”的女舞者盤著高高的髮髻,穿著緊身衣與層層裙襬的魚尾裙,柔軟的腰肢隨高亢歡暢的音樂快速搖擺,時而轉身,時而擊掌,雙腳在地上踏出極具節奏感和感染力的舞步,使觀者的脈膊隨之一齊急促跳動。然而與歡快的舞蹈反差極大的是舞者臉上始終冷峻的表情,那在最狂熱的瞬間驟然定格的昂首挺胸,那傲視一切的不羈眼神,充滿了誘惑的魅力。塞維爾還有一個阿拉伯建築風格的著名鬥牛場,圓形的外牆黃白相間,場內以紅色的圍欄圈住黃色的沙地,觀眾就坐在一圈圈的長石凳上。聽說西班牙鬥牛有分季節,而且一場要看好幾個鐘頭,想想要頂著烈日從下午坐到傍晚,團友們紛紛對這項優美而野蠻的藝術說不。但是要進空曠的鬥牛場拍照還得另付數塊歐元呢,由此可見西班牙人的精明。

       還有一件令人難忘的事就是西班牙的公共廁所不足,而高速公路邊的加油站公廁又不向遊客開放,因此每到一地領隊就要向相熟的小食店借廁所。而為了保持長久良好的合作關係,領隊和團友們都會幫襯買些咖啡或小吃,因此我一路上也吃了不少糖果薯片。但有一次我們晚上停車加油,旁邊的小食店老闆看到有團友想借廁所,居然趕緊把玻璃大門鎖上,領隊向他表示要購買食物也不肯開,特別不近人情。還有一些小食店為了省電,從客人進廁所起開燈僅數十秒就自動熄滅,動作慢者常常忽然間兩眼一抹黑,繼而嚇得尖聲怪叫。作為歐洲的旅遊大國,希望西班牙政府能急眾遊客之所急,解決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廁所問題。

臺灣新詩的播種者——覃子豪

書名:《新詩的播種者——覃子豪詩文選集》

編選者:向明    劉正偉

出版者:爾雅出版社

編選緣起:

        覃子豪先生為早年來臺灣新詩播種開花功臣之一。他前後出版詩集七種,詩論及詩評數十萬字。曾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及軍中文藝函授學校指導教授,造福早年青年詩人無數。其為學生所撰之詩學教材“詩創作論”及“詩的解剖”,至今仍為學習詩歌者所不可或缺之教材,覃子豪先生為臺灣最早最富盛名的“藍星詩社”的原始發起人,曾任該社各型詩刊編輯直至他1962年十月十日因病過世前仍未稍歇,經他培植出來的詩人如瘂弦、向明、文曉村、辛郁、楊牧、    虹、白萩等人至今仍為詩壇的翹楚,而臺灣諸多詩刊之負責人,均為覃氏當年的學生或同僚。覃氏過世後曾由詩壇大老鐘鼎文。葉泥、洪兆鉞共同編篡“覃子豪全集”三大本出版。自1968年出版至今已達三十八年,有數之印製發行早已絕跡,以至現今欲讀覃氏作品及研究覃氏一生者,材料獲得非常困難,而編制大型詩選或詩志者也因欠缺資料而將覃氏漏列,年輕一代更不知早年這位為臺灣新詩奉獻一生的偉大詩人。有鑑於此,我等乃著手搜集覃氏有關詩文資料及有關對覃氏詩文重要評論,編選出版以供研究學習者方便參考。

        覃子豪先生現代詩的創作,與他一生苦難生活經驗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早年出版的《剪影集》與《生命的弦》有著青春期充滿淡淡輕愁與微妙驚詫的少年心情,充滿著抒情感傷的筆調,表露出個人生活歷練與心靈活動的寫實意味。待至抗日戰爭爆發,原本在日留學的他,感受日本軍國主義者積極侵華的野心,乃憤而返國投入抗日工作,《自由的旗》詩集即是全部的抗日詩篇,由是覃氏的詩風走出個人苦悶世界,寫出了強烈的愛國心和溶入時代脈動。曾經寫出《給我一杆來福槍》和《只有默默戰鬥》等震懾苦難人心,表現威武不屈的強烈意志,其第四本詩集《永安劫後》為福建永安遭受日軍無情的轟炸,全市精華,付之一炬,平民百姓死傷慘重,造成永安空前浩劫。詩人乃與畫家薩一佛結合開詩畫合展,表達了人民心中的痛苦與訴求,向世界控訴。《海洋詩抄》乃為覃氏來台的第一詩集。此時抗日戰爭雖已結束,國共內戰又起,千百萬人流放來台,造成兩岸勢不兩立的隔絕,但也因為與海的親近,使他用詩的方式來抒發他過往赴日和從廈門經香港乘機帆船冒險赴台的經驗,以及後來他安居在這個島上的種種對海的感受,寫成了這本以海為背景的詩篇其中如《響往》,如《追求》都是膾炙人口,並已多次選入國內外詩選,並選入教學課本的好詩。可說他這段時期的詩,融合了浪漫與寫實的風格,為以後整個臺灣新詩邁入現代主義開了先聲。他的第六本詩集《向日葵》是他正式在詩創作的追求上大步邁入新境的開始,更是他從抒情走向現代技巧的分水嶺,他自稱這段時期他是在尋求一個超越,也不諱言他這時是在抖落心底的憂煩,和理想追求的表現。《詩的播種者》一詩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也是他一生奉獻給詩的忠實寫照。 這本詩集的集體表現和分至秒來的良好反映,奠定他成為一個大詩人的基本動力。覃子豪作為一個大詩人的最終決定是在他自《向日葵》出版後的再七年,所苦心經營出的詩集《畫廊》,他說這六七年間、思索多於創作,創作多於發表,恒在探求與實驗中,因此他這本詩集只收作品三十一首,幾乎每首詩都經過字斟句酌,千錘百煉。其中最為識者稱道,並為文研究者為《瓶之存在》一詩,咸認為覃氏以象徵手法寫詩的代表作,其實覃氏亦是大膽地將抽象的表現用之於詩成功的第一人,除《瓶之存在》外,尚有《域外》、《黑水仙》、《音樂鳥》等都是此種手法的成功作品。

        《覃子豪詩文選集》已於十月十日他的忌日出版、十月十二日舉行盛大新書發表會,他的好友,現年九十二歲的臺灣詩壇泰斗鍾鼎文先生在會中很感性的說,一個已過世四十二年的詩人,而今仍每年有人在這個時候到他的墳上去獻花焚香致敬,又還有人為他出書,研究他的作品,在整個中國詩史上也少有,值得他安慰,也顯示詩人的世界仍是一個有情的世界。

懺悔偈

羅錦堂(夏威夷)

我愛放,牛羊山坡。

我愛看,社火秧歌。

我愛騎駿馬,馳騁在草原上過。

我愛獨沉思,終日在岩石上坐。

我愛唱昆曲,腔學水磨。

我愛畫蝴蝶,舞姿婆娑。

我愛摹甲骨,筆走龍蛇。

我愛寫新詩,自由活潑。

我也曾,為研究努力寫作。

我也曾,為學術四海奔波。

我也曾,磨磚作鏡無結果。

我也曾,入海算沙費力多。

我啊,我!

把大好的光陰空蹉跎。

時乎不再急如火。

從今後:

拜觀音,勤讀經卷,

持數珠,口念彌陀。

南無呀,南無!

南無阿彌陀佛!

          西元2005年3月改定舊稿

                  於美國檀香山

追  夢

麥穗(臺灣)

  煙霧黃山

山是靜止的浪

湧現出澎湃的永恆

浪是浮動的雲

在群峰疊岩中飄忽

蒼松踩著煙雲迷霧

遊走在深崖峭壁中

時而仰天長嘯

時而低首輕吟

煙霧黃山

是舒展在天地之間的

一幅

畫卷

     吃刀削麺記

將鄉愁削得薄薄的

看它漫自飛舞成

寒冬白雪

一片一片地飄進

記憶中那塘小小水池

剝開一瓣瓣大蒜

如剝開一椿椿深藏的

往事

將它和著麺一起咀嚼

嚼成一腔辛辣

辣出滿眶熱淚

唯一的等待是

啟航

船    沒有別的選擇

無論是

狂風    暴雨

波平    浪靜

船    唯一的目標是

一個可泊靠的

        歲暮有感

歲月似輕舟

在水面輕輕掠過

留下刹那間即逝的

一痕波紋

此刻

舟已遠去

浪花消失

遠處卻傳來一聲

水波拍岸的驚愕

詩的宗教

(外一首)

雁翼(四川)

(一)

詩,在中國是一種宗教

神聖,古老

老過儒老過佛老過道

                  (二)

沒有廟堂

卻有最忠誠的教徒

屈原、李白、艾青……

                  (三)

崇美

揚善

除惡

                  (四)

詩人——

苦行僧

在命運裏苦渡

                  (五)

才有了百代聖徒

用淚用血鋪築

中國詩之路

2005年6月11日端午詩人節

致聯大最高首腦大會

手握戰、和大權的首腦們

請接受一個二戰老兵的期望

拒絕仇恨吧

人類是靠愛而成長

仇恨繁殖戰亂

戰亂繁殖仇恨這個怪圈

應當由你們砸碎

把你們的愛燃燒起來

就是又一顆太陽

給人類以和平

給地球以花香

                 2005年8月5日于成都

潮韻·鐘聲·歌海

蔡麗雙(香港)

黃昏的海灘

淡淡的一陣風,

把我帶到美麗的海灘。

與你相約垂釣黃昏,

讀遍泳衣的斑斕。

請以經典的手勢,

詮釋大海的語言。

濤聲鼓勵牽手同往,

一起走向共同的家園。

爽爽一陣風,

讓我陶醉迷人的海灘。

與你相約品味夕陽,

讀透剪浪的船帆。

請以漁火的眼神,

演繹大海的箴言。

潮韻策勵同舟共濟,

必能抵達理想的港灣。

童年的鐘聲

一口鐵鐘,

掛在樹上,

鐘聲天天悠揚,

敲亮了我天真的童年。

一口鐵鐘,

掛在樹上,

鐘聲天天響亮,

裝滿了我知識的背囊。

鐘聲送我走向生活,

時時在我的心中敲響。

攜我走好人生路,

染我肝膽一寸丹。

山寨歌海

長林環抱的山寨,

流著華夏鮮紅的血脈。

山溝山谷裝滿了歌,

這裏是一個歌的海,

生活在這片神奇的熱土,

用歌聲唱出豪壯的情懷,

歌聲繞著大山轉,

唱出了我們深情的熱愛。

鮮花簇擁的山寨,

走進邦國中興的時代,

犁鏵鋤鐮都會唱歌,

這裏是一個歌的海,

生活在這片美麗的祖土,

用歌聲唱出激情的澎湃,

歌聲繞著河水流,

唱出了炎黃子孫的風采。

張明舊作三首

張明(夏威夷)

登鎮海樓

廣州越秀山,高處有鎮海樓,俯瞰全城。

一九四六年冬,久雨不睛,國內亦多動

亂。八年抗戰,民困未蘇;放眼前路,

懸焉如鑄。

極目人寰感喟生      浮雲蔽日黯孤城

連朝風雨悲家國      何日蒼天為放睛

中秋述懷

一九四八年中秋,余由西安扶病飛南京;

臥行千里,趕歸與家人團聚。今年——

一九四九年中秋,   身留屏東。

去年今日病中歸      一路浮雲繞翠微

今夜月圓人卻杳      可憐勞燕兩分飛

夜歸自新竹

一九五○年,三月十日自新竹夜車北歸,

有孑然無寄之感。

明月照我來      明月照我去

明月自悠悠      問我去何處

旅途三韻

楊炳煊(夏威夷)

返家鄉路過澳門戲詠

(附記:我出生之家鄉與澳門相距約30公里)

寄居媽港植深情      只為當年避敵兵

崔獲重來誰在眼      秋風伴我故鄉行

[注]葡人稱澳門為媽港,即MACAO

音譯,敵兵指當年侵入中山縣之日本兵。

憶  亡  友

青梅竹馬記當年      耳鬢廝磨有夢牽

白髮歸來驚玉殞      空餘珠淚滴墳前

游墨國試馬

破浪乘風墨國遊      秋郊試馬樂悠悠

風光滿眼覽無盡      不負此生空白頭

進居綠色家園

孫鳴(煙臺)

綠色家園黃海濱,

欣欣花木喜耀春。

人流似潮歆慕來,

宅樹如雲快植根。

翠苑幽居昂首望,

接天樓姿映時魂。

鄰眾德馨和睦貴,

逸興抒景仿騷吟。

注:翠苑,是綠色家園一組樓宅的名。

悼巴金大師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百歲巴金於2005年

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

李文廣(陽春)

京都拜別已三年,教誨諄諄繞耳邊。

昨日晴空傳噩耗,寸心腸斷悼先賢!

濺世界一身酒香(組詩)

——寫在國酒茅臺獲巴拿馬金獎90周年之際

李發模(貴州)

一九一五

那一年的那一天,在美洲

當一     茅臺砸地

濺整個世界一身酒香

那一天是被蔑視受屈辱的中華

撕開胸口,將窖藏了五千年歷史的

一顆中國心,亮給世人

以晶瑩剔透的尊嚴

一九一五,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被一壺東方之玉液,沉醉至今

也許他們還未懂得

——酒乃久,久生九九

一晃眼,已九十周年了

與一杯酒坐成兩個世界

與一杯酒坐成兩個世界

想像老子

想像孔子

想像釋迦牟尼

恍兮惚兮,才入世

又出世……

在兩個世界的交界口

花看半開

酒飲半醺

惟恍惟惚,想問因果

卻踉蹌進太極圖,被那

黑白兩尾老魚捉弄……

豪興一揚鞭子

杯與杯的響蹄,被豪興

一揚鞭子

一桌人便團團旋轉起來

時空矮了,約束松了

比上帝還高出一    手的

是碰……

杯盞之蹄,踏一屋

豪言壯語

打開窗,不是天熱

是想讓酒後的俠肝義擔

甚而是臉紅筋脹的強牛脾氣

罵幾聲那些不要臉的損人利已

站起來再碰

人一生中有一次野性的站立

心便與天高了

須知離天很近的地方

曾是八面威風的老祖宗

在近代史之前

轟轟烈烈的崛起

我們都在一壺醉裏

其實我們都在一壺醉裏

在老子騎過的那牛背之上

我們在壺裏互喚:“天人合一”

卻不知時空之杯盞,如蹄

得得地踩我們

名來而攘攘,利去而熙熙

詩二首

韓書亭(上海)

送友人之北京

邙嶺八月未著霜,

香山此去葉初黃。

鵬落燕巢難試翼,

龍入大海任翱翔。

春觀桃花思牡丹,

秋望飛鴻憶洛陽。

古都蕭市舊夢短,

京華繁衢日月長。

                一九九二年八月於洛陽

題小草

世間萬物草最青,

春來萋萋遍地生。

形陋羞和花鬥妍,

身輕不與樹爭風。

體韌多憑風雨狂,

命微只有一春榮。

東風初來花事遙,

接天芳草怡人情。

               一九八六年年九月於洛陽

痛楚裏的堅強

程立祥(江蘇)

        一位七歲的小女孩,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削一支漂亮的鉛筆。起風了,很大,吹開了門,小女孩站起來準備去把門關上,沒有想到,門框打在她身上,小女孩跌倒了,鉛筆尖戳穿了小女孩的胸腔,刺進了心臟,僅剩下半截露在外面。

        女孩的母親緊張但沒有慌亂,打了急救電話,然後把女兒平放在桌上,小女孩掙扎著喊疼,要求母親把那支插在她心臟上的鉛筆拔出來。母親猶豫了一下,沒有同意,並告誡女兒,不經媽媽的同意不允許拔去,有疼痛可以告訴媽媽!

最後,小女孩得救了!

          醫生的解答很簡單,也有科學依據:小女孩受到了很嚴重的創傷,但她沒有失去過多的血液。鉛筆如果拔出來,血液會順著傷口洶湧而出,即使是搶救及時恐怕也無力回天!醫生說小女孩的母親做得很對,並說,小女孩的生命是由她母親的醫學知識救回來的。

          母親的回答卻是別有一番滋味:當初,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女兒很聽話,她聽從了我的決定沒有把筆拔出來,我知道她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而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想,如果把鉛筆拔出來,女兒恐怕認為這樣就可以解脫了,從而導致她意識上的不警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而沉沉睡去不再醒來。在急救車上,我只是不停地問女兒,你痛嗎?女兒點點頭。這給予我很大的希望,她有意識,能感覺到疼痛的存在,證明她在抵抗這種痛苦,她在與生命抗爭,與死亡搏鬥!女孩的母親肯定地說,是疼痛感給予了女兒第二次生命!

         如今,女孩健康地生活著,而且生活得非常健康。

只是醫生無法理解,小女孩的心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應該比較脆弱,不能再受絲毫的打擊。可事實恰恰相反,現在的這個小女孩卻無比堅強,心理承受能力是普通孩子無法比擬的,這遠遠超乎他的想像!

         同樣不太明白還有我 ,但小女孩母親的話卻時常響在耳邊:“你痛嗎?”

         因而,在我被困在荒山野嶺無人援助的時候,在我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在我受到摧殘打擊的時候,我總是用牙齒咬著自己的唇,緊緊的,哪怕是讓鮮血白白地從身體裏流出,我總在問自己:“我痛嗎?”

         在這個世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無數個白天與黑夜裏,在無數次狂風暴雨中,在無數道無法跨越的門檻面前,能夠咬咬自己的唇,給自己、給人生尋找一份痛楚的感覺!

我的祖父張明先生

 我的祖父張明先生對我們兒孫輩有極大的影響。今天在此,我謹代表與我同輩份的家人與各位分享對他老人家的追思。

在我的家人當中,我特別的幸運自出生起就與我的祖父特別親近。母親生我時難產,父親公出未歸,三天三夜只有祖父陪伴,祖父常說:“我這一個出身沙場的大男人,當時真的覺得束手無策。”那樣難以磨滅的經驗讓我的祖父對我自幼特別鍾愛,成長的一路上教養特別嚴格!

我叫張嘵玲,是張明先生的長孫女,從事大眾傳播工作已20年。

祖父出生于民國前四年,他的一生處於近代中國的動盪不安中,就像是一部傳奇。年未弱冠即嶄露頭角,17歲時投筆從戎,獻身革命,那些種種不凡的經歷,是一直縈回在我們耳際,令我們自小即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

祖父是一位嚴肅的長者,但我們更熟悉他的另外一面,他養蘭花、養狗、養畫眉鳥;他喜歡講笑話,但都不太好笑;他最喜歡找我們玩撲克牌接龍;過年玩骰子當莊總是把我們贏得精光。

假如你和我一樣生活在上海,常有機會站在南京路或人民廣場,看見萬頭攢動的情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感覺:芸芸眾生中,個人真如滄海一粟 !那麼你是否會跟我一樣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要如何或者已經如何度過此生?這一個世界有你和沒有你有什麼不同?這一生我們會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

祖父的一生樹立了一種風範,不但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兒孫輩的成長,更因為他無私無我、積極獻身教育,成就了許多人的一生。

我們這一代出生在1955到1970間,何其有幸的參與了祖父的後半生。影響我們至深的是祖父的許多以身作則的美德,辟如:他老人家的一生儉樸、勤奮、清廉、正直、勇敢、擇善固執、悲天憫人;擁有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的智慧與眼光,以國家社會為已任的格局與胸襟。

我們的祖父走了,他給我們的不只是流動在我們身上的血液,更留下讓我們一生追尋的標杆。

愛與夢

高於晴(夏威夷)

 在所有的夢想裏,唯獨愛是最美麗的夢,也只有愛才能達至最終的雙贏局面,它不像競爭,競爭的輸贏則有賴運氣而定。

在愛的實踐裏,我們首先把沉睡在我們所愛的人身上的愛與情感喚醒,當被愛的人感受到你對他的愛的同時,他也將會引 出你身上更多的愛,這種愛的相互牽引就有如日換星移般迴圈不息,以至生生世世。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潛藏著無限的種種潛能,這許多潛能包括身體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或智力上的,還有心靈上的。然而,只有愛的力量才能從一個人的身上把這股潛藏的資源引發出來。以及使他將之發揮及運用,並同時使他把自身的潛能運用在他所愛的人身上。

因此,在這種完美的愛的意念裏,我們的愛之最終目的是去幫助他人,使他懂得如何運用天賦的潛能,同時使他把這種無限的才能發揮在你我身上。

對於被愛的人而言,道理也是如此,當他們懂得回報我們以愛時,他們所付出的愛也將更加激發出我們身上的潛能。

愛的方式就有如,你先給你的愛人一個蘋果,但是你最終總會得回兩個,所以說愛是雙贏的,這也正好說明了為什麼愛是最美麗的夢,由於愛是相互的,愛與被愛的兩個人同時獲得兩個蘋果,為什麼呢?因為樹上長滿了豐富的果實,而愛的無盡力量令愛人們輕易地雙雙爬到樹上,去為對方摘下他心中最美麗而鮮甜的蘋果。

汽油詠歎

許文舟(雲南)

  排隊的汽車一輛接一輛,都只能按油庫為你設置的紅線等侯加油。這讓人想起大集體年代的肉食供給,小城的居民手裏捏著供應本子,一律按先來後到的原則排長龍,等到那位嘴角帶著一絲不耐煩的神色手指按著姓名的服務員點到自己的名字,櫃檯上被曬陽光了一個上午的肥肉已經變得連蒼蠅都不想盯了。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排長隊買這買那的情形漸行漸遠。先是糧票作廢,後來布票退出歷史舞臺,當市場敞開供應的到來,老百姓們才發現,這個世界永遠缺少的是手裏的現金。然而,想不到二十一世紀的春天,街上又出現了排長隊購物的長龍,那物不是吃穿的商品,而是餵養車輪的油料。於是單位裏每到節日,都會買一些油票送這位上司那位元同行,作為協調單位之間關係的潤滑劑。有一次,科長家的老婆誤把別人送來的汽油放到炒菜鍋裏差點釀出大禍,要不是科長老婆平時也就節省慣了,汽油放得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有車族們苦於沒有地方放置各類油桶,油荒的新聞不再是新聞的時候,還開著大排量高檔車就成了另類風景。油荒了,心緊跟著慌。自己才買了新車,雖然每百公里耗油才七公升,但每天都得使愛車奔跑不下一兩百公里的我,開始關注中東的戰火與油田的關係,國際原油價格悄然走高的新聞。巴不得家裏容得下上百年還見不著底的油桶,但五十多平米的居室,就是跑一天長途的油也不能容納,哪還得藏得下況且尚有危險的物品?油荒的消息比任何一款汽車的速度都快,連老家山溝溝裏的表弟也都開著農用車到我工作的城裏,學著別人走關係了,先是到站長家,送了豬火腿之後,才把五百公斤柴油弄到手。一看價位又向上躥了許多,表弟把那些油燒完之後,也就報停了農用車。站長要吃火腿、還要錢,而運價始終在原地踏步。表弟照舊回到承包地上,使起那頭老牛。犁把子雖粗糙卻讓他感到一種實在,街上的車流沒有因為油荒止步,依舊是不息的車流,道路堵車會越來越嚴重,私家車猛增的數量將遠遠超出公路的建設速度,因油荒而堵車的情況十分突出,比起因路段堵車來,油荒堵車更讓人心焦。

在不經意之間,一切都變了,變得我無所適從,一邊打著方向,一邊注視著油標,那紅色的指示線不時躍入眼晴,剛一下線,就急著找加油站,就像拉肚子的時候,見公廁都想著往裏跑的那種感覺又惹上身來,後來,不管油箱裏油還有沒有,指示燈還在正常範圍,一見到加油站,就都往裏鑽,那怕加一公升,就有一公升的把握啊。

兒子看到我對汽油如此關注,只要有汽油方面的消息,都得截住頻道。有一次看到一個“送禮要送腦白金”的廣告,兒子就戲說道:“今年老爸不收禮,收禮要收汽油券”。的確,因為油荒,一些偷盜行為時有發生,單位的公車昨天才加滿汽油,今早卻發現才跑幾公里油就少了大半,超市里最好賣的容器不再是酒瓶,而是五公斤裝十公斤裝的汽油桶,桶外面禮品油的紅字招牌顯然是精明的容器廠老闆操作出來的。盜油過去只在電視上見過,那是一些不法商人從輸油管裏盜取國家資源的一種犯罪形式,現在卻連連在小城聽到,一些小偷一夜裏盜取了上百輛汽車的油箱,成了小城大新聞。

比起用車掙錢養家的師傅來說,我的情況要好一些,我不是靠車掙錢活口的,我不想加入油站前的車龍,毫無把握不知道要等多久才加上油。車沒油了,我選擇步行或坐公車,休息時儘量不出門,泡一壺好茶,看一本好書,或者坐在月光經常光臨的陽臺,想一些過去的事情,在油荒讓人心煩的時下,不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