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文傳媒羊城合作論壇·2006  十一月下旬在廣州舉辦   

本報成員應邀出席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傳承,全球華文傳媒已經邁進蓬勃繁榮、百花齊放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在這個資訊時代,大家深感為全球華文傳媒創建平臺實現資訊互動,合作雙贏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為此,廣東省僑辦、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和南方廣播影視集團於今年11月22日至29日在廣東聯合舉辦以“互動、合作、發展”為主題的“全球華文傳媒羊城合作論壇·2006”。通過論壇交流,僑鄉采風等形式,為海內外華文傳媒高層探討合作、增進溝通、互動雙贏以及加強對廣東的認識和聯繫搭建平臺。本報主編及編委等也獲得邀請出席論壇,共謀合作發展大計。合作論壇在廣州中國大酒店舉行,各主辦單位領導及海外媒體代表就“多元化時代的媒體責任”發表看法,並以“突圍與挑戰——華文媒體的全球化路徑”為題展開討論。會後來自世界各國的華文傳媒代表分成兩路深入廣東各地采風:一路是茂名——湛江線,一路是清遠——肇慶線。

上海舉行“洛夫詩歌朗誦會”

本會成員請洛夫、李元洛等餐敘

       (本報訊) 今年10月21日,由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圖書館聯合舉辦的“海上新聲——洛夫詩歌朗誦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著名詩人洛夫伉儷和著名詩論家、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李元洛等應邀出席並登臺朗誦,受到熱烈歡迎。

現居加拿大溫哥華的“詩魔”洛夫,去年10月訪問《上海詩人》編輯部,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詩人》名譽主編趙麗宏與洛夫約定,為他策劃一台詩歌朗誦會。今年果然如期舉行,朗誦了洛夫二十餘首具有代表性的詩作,洛夫也親自登臺朗誦《為了風的緣故》,李元洛則以含有湖南鄉音的激情背誦了一百二十多行的洛夫名篇《湖南大雪——贈長沙李元洛》,一氣呵成,聲情並茂,掌聲熱烈。多年以前,李元洛曾在新加坡背誦過這首長詩,技驚四座。當時在場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有感于李元洛和洛夫二人間的詩歌因緣,將兩人名字巧妙“焊接”起來,發明瞭“李元洛夫”的稱謂,傳為一時佳話。

        10月22日晚,本會主席黃河浪,理事連芸,《珍珠港》編輯兼記者葉芳請洛夫伉儷和李元洛等餐敘,祝賀朗誦會獲得成功,出席的還有加拿大華裔作協會長林婷婷女士,林會長並當場捐出800元人民幣支持本會。我們將在下期《珍珠港》刊出新年捐款名單時再一併致謝。

新書出版消息

        洛夫自選集《雨想說的》今年十月在廣東出版。

        今年 10 月,洛夫除在北京出版三千行長詩《漂木》簡體字版之外,同時還在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自選集《雨想說的》,他在後記中指出:“這個集子中的六十五首詩,大約三分之一為舊作,包括我歷年寫的具有代表性且廣為讀者熟知的,……其餘三分之二尚未結集出版,甚至還有十多首是未曾發表過的新作,另外還有幾首長詩的節選。”書前有中國大陸著名詩評論家沈奇的代序《現代詩的美學史》,對詩人的精神面貌,詩藝追求,以及創作心路歷程,都有極為到位而深刻的剖析與評述。書後並附有《詩人洛夫訪談錄》和《洛夫書目》。

   章平長篇巨著《紅塵往事三部曲》今年十月在澳大利亞出版

    現居比利時的著名海外華文作家章平,以二十多年時間先後完成了這三部長篇小說,

均以作者故鄉浙江農村為背景,展開廣闊的生活畫面。作者自言:“《紅皮影》《天陰石》《桃源》,構成了

“紅塵往事三部曲”,共八十多萬字,我自己曾期待過,希望能從骨子裏寫活那個時代的那些人,他們特殊的思維方式和特殊的生存狀態。”曾主編過《海外華文文學史》的汕頭大學陳賢茂教授指出:《紅皮影》是一部奇特的書,作者不作控訴或展現“文革”的災難,而是用他特有的“黑色幽默”筆調,把讀者引進一個古怪、荒誕、詭秘、迷離的境界之中……寫出了歷史的荒謬和存在的無奈。

   丘峰 、汪義生主編《李金髪藝術散文選》今年八月在香港出版

    本書由香港成達出版社出版,共收進中國象徵詩派的開拓者,著名雕塑家李金髪的藝術性散文二十七篇,分為《美育散步》《世相漫筆》《浮生雜記》三部份,內容涉及李金髪的藝術觀念,美學思想,創作體會、生活感受和個人經歷等,時間跨度由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可以比較全面地瞭解他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是研究李金髪的重要資料。扉頁附有編者之一丘峰與李金髪長子李明心博士(本會顧問,夏威夷大學教授)的合影,以及幾幀李的故鄉廣東梅縣祖屋的彩色照片。

林承璜《世界華文文學解讀》今年十一月在福建出版

海峽文藝出版社主任編輯,文學評論家林承璜將多年來有關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和評論文章結集出版。福建省社科院文學所原所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劉登翰在序言中指出此書:關注的重心是包括不同地區和國別的“世界華文文學”,在“綜論”對世界華文文學總體的論析之後,分“小說評論”、“詩歌評論”、“散文評論”、“書評”和“其他”等輯,洋洋一百一十七篇文章計六十餘萬言,涉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文章大多是在他健康狀況並不太好的情況下完成的,其精神尤為令人感佩。林承璜是華文文學這一學科領域公認的有功之人,但他從不居功,也不言退。這種“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默默奉獻的“老黃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聽  瘂  弦 《  弦  外  之  音  》

瘂弦有聲書出版,朗誦、手寫與照片呈現代表作

      (綜合報導)“瘂弦的詩是可以看的音樂,瘂弦的聲音是可以聽的詩。”詩人白靈如此形容瘂弦。瘂弦擁有動聽的聲音,餘光中說:“那鼻音,圓融而溫潤。”長久以來,讀者卻只能讀到他的詩。聯經於今年5月出版瘂弦有聲書“弦外之音”,彌補了這個缺憾。在新書發表會上,瘂弦的詩壇好友張默、向明、辛郁、管管、陳義芝、杜十三、陳育虹還有散文家張曉風齊聚。張默拿來以瘂弦詩作為封面的創世紀詩刊,陳育虹朗誦瘂弦寫給妻子橋橋的情詩“給橋”,管管吟唱瘂弦的代表詩作“鹽”,瘂弦女兒王景蘋也出席記者會溫馨相挺,讓瘂弦紅了眼睛。

    “我們就像遠洋漁船上的船員,大半年才回家,把魚貨帶回臺灣。”當年臺灣現代詩的健將如洛夫、楊牧、鄭愁予和瘂弦,如今移居海外,瘂弦形容他們都是“臺灣的船員”,所捕到的“魚貨”就是“詩”。

    “弦外之音”收錄“我的靈魂”、“紅玉米”、“如歌的行板”、“坤伶”等17首瘂弦代表詩作。每首詩都以朗誦、手寫與照片等三種方式呈現,由瘂弦親自朗誦、抄寫並提供相關照片,呈現詩作的多種面貌。

      如在“給橋”這首詩裏,除了有瘂弦的手抄稿、朗誦CD之外,還附上瘂弦夫人橋橋的婚紗照、兩人相戀時在田邊逗水牛等珍藏照片。讓讀者一窺詩中的旖旎風光:“在河裏的雲上/天藍著漢代的藍/基督溫柔古昔的溫柔/在水磨的遠處在雀聲下/在靠近五月的時候”。

      書中有兩張1965年瘂弦主演“國父傳”的劇照,引來大家的好奇。瘂弦說,劇作家李曼瑰當年編寫舞臺劇“國父傳”,要找一位受過戲劇訓練的新面孔主演國父,找上了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的瘂弦,一演70多場,國內國外巡迴演出。

     那個時代演偉人的演員得戰戰兢兢。瘂弦記得,面試時有四個立委圍住他問問題,他還抱了一堆相關著作回家研讀。幫瘂弦化妝的是聶光炎,他認為化了妝的瘂弦像極了國父。

“國父一出場就是演講,我還把演講朗誦得象詩一樣……,當我演到倫敦蒙難記中,國父對英國群眾發表談話那一幕,我念出的臺詞把台下觀眾震住了!瘂弦說,該劇導演王慰誠盛讚他是金山之後“中國聲音最好的演員”。瘂弦甚至憑此劇獲得第二屆話劇金鼎獎最佳男主角的榮銜。

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

       2006年6月2日,“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由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與東南亞華文詩人筆會聯合主辦。來自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汶萊等國的十四位華文詩人明澈、嶺南人、陳扶助、莎萍、吳岸、海庭、曾心、傑倫、史英、吳天齊、雲鶴、顧長福、郭永秀和秋山(排名以年齡為序)參加大會。

大會由福建省文聯主席許懷中、福建省社科聯副主席馮潮華、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劉登翰、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會會長楊際嵐、馬來西亞華文詩人吳岸、中國僑聯副主席、福建省僑聯主席李欲晞、福建省文聯書記處書記楊少衡在開幕式上致辭。菲律濱華文詩人雲鶴代表與會東南亞華文詩人在開幕式上隆重宣佈“東南亞華文詩人筆會”正式成立。

同日,舉行了三場研討會,分別由雲鶴與朱雙一、嶺南人與戴冠青、吳岸與楊健民主持。閉幕式由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楊際嵐主持,劉小新先生作總結,中國著名詩人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蔡其矯、福建師大文學院博導孫紹振教授、臺灣著名詩人洛夫出席閉幕式並講話。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有福建省及廣東省學術界、文學界、新聞出版界人士近六十名。

“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的籌畫自2005年開始,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會副會長、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員劉登翰、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會會長、《台港文學選刊》主編楊際嵐及菲律濱與泰國華文詩人雲鶴與嶺南人等人發起,會同福建省華文文學研究界以及東南亞華文詩人,經一年時間的精心籌備,得以如期舉行。此次大會除獲得世界詩人大會主持單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承認的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熱烈道賀外,並衍生兩大成果,即:出版了十四位出席大會的東南亞的詩人的華文詩歌及評論合集《蕉風華韻》,與計畫出版《東南亞》華文詩刊。

滄海桑田話煙花

     李松萱(夏威夷)

        隨著神州大地的改革開放成功,到處都是舊貌換新顏。家鄉的變化之大,進步之速、實是令人驚歎。因為筆者尚有年高九旬多的老母仍然健在,每年都分一次或二次回鄉去探望,俗語有話這麼高的年紀了,母子們見了一次就是贏了一次。所以,對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最能瞭解它改頭換面的快速步伐,像我這樣逢三趕五便回鄉的人,確是感觸良深。

     一年容易又春風,今年元旦後的幾天,我又攜家帶眷到了梅城,因受一位親屬所托,捎一封信給他住在中高峰橋畔的親人,坐上了的士,直往城西,繞了幾個圈子,那有昔日田園風光的景象,那小橋流水,炊煙人家,雞鳴犬吠,早已不在。高樓大廈,隨地拔起,到處都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只好用手機呼他出來,自己站在某大百貨公司門口等待。我才完成了這簡單的任務。

    緬懷抗戰勝利後的那一段時期,是我們的黃金歲月。到了元霄的晚上,教子岌的李潘大戰,是一場新春佳節的趣事好戲。大戰者,非戰爭之戰也,乃是李潘兩姓兢放鞭炮花梨火箭及燃燒煙架之戰。看誰家燃燒得最長久,量數最多,款式最新穎。那時太平盛世,交通恢復,僑匯源源而來,教子岌的潘姓據說有南口圩的潘姓望族支援,水喉充足。李姓則有以以磊花煙酒開名全城的井頭街(即淩風西路)李奕興大商號的東主炳基伯,綽號大聲公,有他親掌指揮大旗,他的兒子李世昌跟我是南門縣立中學的初一同班同學,又是縣同宗,又是鄰居(奕興斜對萬可成),正是一對死黨。萬可成左側第三間店子是黎茂生五記鞭炮火箭專賣店,自製自銷,基以街坊關係,紮營在麒麟巷的新李家祠內大量生產花梨火箭和煙架。因為學校放年假的關係,我們幾個小羅蔔頭便在祠堂內跟進竄出,看師傅們在努力加班製造生產,到了元霄那天,一清早便隨著大人們的吩咐,去搬運軍火,出了西門市場,繞過環城公路,渡過中高峰橋,不一會就到了。依稀還記得的小地名,這裏是田心,那是窩裏,那邊是山下,全是李姓人家,莊稼收割完畢後的田埂,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大人們在乾燥的禾田中搭建竹棚木架,以便晚上焚燒。

到了入夜以後,元霄的慶祝活動逐件上臺,壓軸戲便是燃放鞭炮、火箭、燃燒花梨、煙架。碧藍的雲霄,圓月懸空,一串串火箭直上雲霄,如天女散花,又如一盤玉珠不慎從天上傾瀉下來,千萬珠點光芒,照耀整個大地,那迷人的景象只能在記憶中尋找,有一首著名的宋詞“鷓鴣天”為證:“紫禁煙花一萬重,紫山宮闕倚青空。玉皇端拱彤雲上,人物嬉遊陸海中。星轉鬥,驚回龍,五侯池館醉春風。而今白髪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

文緣凝聚中華魂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散記

     陳瑞統(泉州)

        清源山麓,西湖側畔,氣宇軒昂、宏偉壯觀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披著霞光矗立在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土地上,成為一道令海峽兩岸同胞矚目的亮麗風景。它的誕生,實現了血脈相連的閩台鄉親夢寐以求的夙願。它的豐厚內涵,就像博物館中庭高懸的巨幅火藥爆繪榕樹圖《同文、同種、同根生》所展示的:挺拔的榕樹象徵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活力,又象徵閩南人敢於搏擊驚濤駭浪,為振興中華頑強奮鬥的精神。駐足觀覽,會喚起人們多少懷想與思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和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隨著收集藏品的日益豐富和展示內容的不斷充實,它將成為一部記載海峽兩岸悠久深厚血脈關係的歷史巨著,一座薈萃閩台傳統文化藝術珍品的文化寶庫,同時定將成為兩岸同胞攜手合作,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開創光明未來的時代豐碑。

   “閩台緣”的密切關係,集中體現在地緣相近,隔海相對望,咫尺若比鄰;血緣相親,根脈世代相傳,情同兄弟姐妹;法緣相循,無論隸屬建制、典章律法,都是中華版圖的組成部分;商緣相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早就形成泉州臺灣頻繁的商貿往來;文緣相承,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在閩台文化、教育、藝術、民俗、宗教諸多領域一脈相承。應該說,在這“五緣之親”中,文緣是相當突出的。而且“文緣”又可細分為“語緣”(方言、國語)、“詩緣”、“戲緣”(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木偶戲)、“樂緣”(南音、民歌小調等)、“藝緣”(木偶頭雕刻、花燈等民間工藝)、“俗緣”(歲時節慶、婚嫁習俗等),林林總總,繁富多姿。因此,當人們徜徉於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的各個展廳,幾乎隨處都能感受到閩台文化根脈相承的氣息。作為一個文化人,筆者從綜合主題館的“遠古家園”、“血脈相親”、“隸屬與共”、“開發同功”、“文脈相承”、“諸神同祀”、“風俗相通”等部分的展品中,深深感受到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猶如慈母的乳漿,哺育了海峽兩岸的歷代兒女,賦予閩台人民智慧、才能和開拓創業的力量。正是中華民族文化這一神奇的紐帶,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情牽故土的海內外華夏子孫渴望神州一統、中華振興的心,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自19世紀以來,文史界通過對臺灣原始文化的考察及科考研究,證實泉州與臺灣兩地之間原來陸橋相連,河流相通,物種相傳,人類互移,文化薪火相承。據《隋書》、《閩書》等史籍記載,早在西元607至610年,隋煬帝曾三次派出以朱寬、陳棱為首的船隊到臺灣,並有臺灣居民五千人移居福建;而後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交通商貿往來和文化聯繫持續不斷,尤其是明清之際更形成高潮。西元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揮師複台,大批隨軍閩南籍將士攜帶家眷和農具、耕牛、種子,與當地民眾合力開發寶島,同時也帶去中華文化傳播民間,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和文教事業卓樹貢獻……

        如果說,大量確鑿的史實證明自古以來閩台之間文脈相承,那麼,當今閩台兩地的文化交流更顯活躍頻繁。以泉州為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回鄉探親、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的臺胞絡繹不絕,兩地間人員往來每年都在7萬到10萬人次,臺胞來泉參加各種交流活動近兩千場、超過6萬人次。這些年來僅筆者接待過的臺灣作家、詩人、電影家、藝術家就有數十批。泉州先後舉辦了3屆國際木偶節、8屆海內外南音大合唱、5屆“海緣”文化節,各縣區也舉辦了各種大型文化節慶,都有許多臺胞組團前來參與盛會,體現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尊崇熱愛和強烈的認同感。而泉州作為兩岸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十分注重以泉州傳統戲曲文化、民俗文化為主線,以弘揚前哲先賢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全市組團赴台交流項目多達250多個,約3000人次。其中泉州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等戲曲團體多次赴臺灣、金門交流獻藝,泉州木偶劇團11次到寶島巡演,以精湛的技藝和濃鬱的鄉情鄉音引起轟動,許多臺胞鄉親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此外,還有文博、學術、詩詞、工藝、書畫以及“媽祖會香”等民間民俗文化團組赴臺灣、金門、澎湖等地交流。“閩台緣”展館所陳列的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娓娓敘說著海峽兩岸文脈相承的悠久歷史,並昭示了閩台緣得以傳承不息的根源,是凝聚歷代華夏兒女文明結晶的中華魂!

《世界華文文學解讀》後記(節選)

     林承璜(福建)

       這是我第二本評論集的出版。此時此刻。百感交集,甜酸苦辣,一併湧上心頭。

出一本評論集,並非易事,這當中之艱辛,只有自己心明肚知,一言難盡!我寫論文有四種情況:一、為我責編的圖書寫評文而進行宣傳,以擴大其影響;二、為應世界華文文學專題研討會提供論文之需求;三、對某些事件或問題,有感而發;四、出於友情而寫。不管居於哪一種情況,我的寫作態度都是嚴肅、認真的,有什麼說什麼,或褒或貶,實事求是。

    集子裏收入了一百一十七篇文章,加上附錄,計六十餘萬言,有一定厚度,外觀像模像樣,但其內容又如何呢?這只能依靠日後專家學者和讀者的品評,屆時我會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本書中的評文,多寫於一九九四年我第一本評論集出版之後的,但也有部分評文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按理說,後者那些文章應收入我的第一本論文集,無奈當時受出版字數的局限,只好暫時擱著。現在“出頭露臉”的機會終於來到,為了彰顯我不間斷的歷史足跡,哪怕那足跡有點稚嫩或歪斜,而對我來說,都是有紀念意義的;因此,不揣淺陋,也就把其收入了我的第一本論集,有個缺點,那就是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在收入集子時,後頭未標明原載報刊的名稱與日期,模糊了我的足跡的來處,留下遺憾!現在這本集子基本標上,但由於平時沒有把樣報樣刊集中起來,任意亂放,當下找起來費時費力,有的還找不到,又成為一個不小的遺憾!寫到這裏,心中一股“悲情”特別顯現,憑多年從文的經歷,讓我體味到撰寫台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的評文,就如走上一條坎坷曲折的山路般的艱難困苦。評文寫成後,首先遇到的,就是出路問題。國內有數不清的報刊,但專門刊發台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的刊物,卻廖廖無幾僅兩家而已,但“僧多粥少”,發表的幾率有限。其中有一家前幾年主編易人後,我就沒有看到該刊物,斷了該刊物的因緣。我長期也向海外尋覓文章出路,但走這條路並不是那麼順暢,也是充滿艱辛!評文在海外報刊上發表,絕大部分報刊不給稿費不說,連一張樣報、一份樣刊也不主動寄給,只能依靠被我評寫的物件去討到寄來。有時一張樣報一份樣刊折騰好長時間才弄到。寄一份稿件到海外,郵資昂貴,投稿這樁賠本生意,真是傻子幹的。我還遇到這種情況,滿懷熱情為某同仁寫了評文寄去,如石沉大海;後入書了,也不寄樣書來,這真叫熱面頰貼上了冷屁股,自作多情,自討苦吃。雖然這只是個別現象,但對人的傷害卻不小。我為此深深感到遺憾!我還聯想到一個情況,台港澳和海外華文個案作家的研討會,在國內某地召開,應邀與會的代表,花了差旅費,交了會務費,七費八費,一筆大款,有的公家埋單,有的自掏腰包。顯然,受益的是個案作家,做出犧牲和奉獻的是應邀的與會代表者。更令人不忍看到的,個案作家帶來新著,看人贈送,有的與會者沒份,便主動向個案作家要,而被婉言謝絕。這種看人下碗菜的勢利眼,真是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不公平的事,令人齒寒。我本身也遇到類似的情況,我為海外的一個女作家寫過評文,說來我還有“恩”於她,可是在一個研討會上,她帶來的新長篇小說送人。她沒送我,我也沒向她要,可她主動對我說,如果對她的長篇新著有興趣的話,可向新華書店買一本,就權當請她喝一杯咖啡。她把她的新著貶為一杯咖啡,我只能一笑置之。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我心想比她有名望的作家送我的許多書,我看都看不過來,還能花錢去買她的書嗎?話說回來,研討會要代表自負差旅費,要交會務費,說來不盡合理,但這是國際慣例;可我想,不合理的國際慣例,也應當與時俱進加以改革才對。

還有,上面提到的國內報刊編輯部,由於主編易人,使作者與報刊的關係發生變化,在海外其實也有這種情況發生。海外有一家報刊與我關係頗為密切,但也是在前幾年總編易人之後,有一位資深的作家來信告誡我說,今後此刊物的門檻,您別想再跨入了;以後事實證明,他的話果然中的。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檀香山春色

     羅錦堂(夏威夷)

海濱公寓

百尺樓臺倚雲栽,

波光帆影遠塵埃。

房門夜半無人閉,

一任清風自去來。

春郊行

山青水綠映紅霞,

踏過小橋便是家。

盡日無人共笑語,

遍尋春色賞年華。

晚     晴

大雨滂沱向晚晴,

荷花飄落半零星。

昨日紅顏今日老,

令人長歎感不禁。

春     雨

春雨連宵水滿家,

落紅遍地印泥沙。

瀟湘館裏無人問,

黛玉何時去葬花?

晨     起

紅塵擾攘不曾閒,

早起呼朋去看山。

濁酒滿杯花下飲,

曉風吹送一身寒。

檀島家居

幾條綠柳繞廻廊,

一片白雲遮畫堂。

我愛此山風景好,

坐看日落太平洋。

過故人莊

蝴蝶雙飛過別鄰,

豆棚瓜架倍傷神。

柴門不鎖隨風掩,

落盡桃花不見人。

漫     步

閒行踏過小橋西,

紅樹花開鶯亂啼。

長嘯一聲人不見,

遠山深處夕陽低。

詩詞六首

     李靜鳳(南京)

飛機夜過漢水懷武昌小妹

茫茫夜黑翼天龍,渺卻沖雲一線蹤。

三鎮星燈人面暖,漢江水上木芙蓉。

      至湘西鳳凰古城謁沈從文故居

黑鳳才人白鳳居,歸來秋色滿煙墟。

萬般不及湘西好,江晚鷓鴣愁煞予。

注:沈昵稱兆和夫人為黑鳳,渠劫餘

神思迷亂中唯念叨:我要回湘西去。

                 古城換著苗服拍照

銀項圈纏雪步搖,錯絲繡帶押雲飄。

偶來小立篝邊寨,知是山苗與水苗。

                     沱江夜放河燈

綠蠟紅雲別樣鮮,一雙一世火中蓮。

團團流下沱江去,即遇通明座上仙。

                滿江紅    漂猛洞河

翠雪生寒,來勺我、一瓢短筏。休捧

起、指間冰繭,水精明滑。側目灘行

山勢轉,拍肩澗走洄聲咽。伴孤影、

盡日送行雲,飄紅葉。忘機事,情正

愜。窺鬢上,雙蝴蝶。看殘崖度夕,

老藤蒼葛。非雨非晴憑激蕩,疑今疑

古都消歇。剩長繩、不系更歸來,追

明月。

                 湘月    行金鞭溪峽

古荒垂笏,障湘秋自遠,深緘丹冊。半壑溪光初入破,看鼓羲琴農瑟。墜石封墟,迷花閉穀,乳氣騰煙日。壺中何世,倦歸何代魂魄。應見水月精神,纖魚無傍,文藻流空寂。遍指青屏天未老,枯坐危橋誰識。牧地抽鞭,翻雲成雨,出沒林棲跡。縞衣人去,亂飛寒渚紅翮。

朝露與月光

□     洛夫(加拿大)

譬  如  朝  露

時間,一條青蛇似的

穿過我那

玻璃鑲成的肉身

背後

響起一陣碎裂之聲

譬如朝露

一滴,安靜地

懸在枯葉上

不聞哭聲的

                雪         地

雪說的話並不冷

只是沒有聲音

屋頂上烏鴉的啼叫

嚇得隔壁的老狗安靜了一夜

鴉,從十二月飛來

以全身的黑,以及

寡欲的眼神

說話

一張嘴

吐了滿地冰涼的月光

             秋千仍在晃蕩

人散了

秋千仍在晃蕩

夕陽仍在晃蕩

那女子的髮

仍在晃蕩

直到

把月光

扔上了樹梢

          鐵軌拖著落日走

火車開了

拖著鐵軌走

鐵軌伸出長長的臂

拖著落日走

落日困了

拖著一身瘡疤的地球走

最後,最後啥也沒有了

只見拐彎處

一縷淡淡的黑煙

詩四首

     楊炳煊(夏威夷)

題    颶    風

颶風驟起勢難平    走石飛沙日失明

最是傷心耕釣者    千家廬舍一時傾

                    車  禍  口  占

往來道路自知難    馬怕失蹄船擱灘

近有交通新器具    未消車禍轉平安

                    返  鄉  口  占

他鄉負笈慰平生    兩鬢於今無再青

五十年來塵撲面    還鄉竟有瑞獅迎

(我離開家鄉已五十多年,最近每次參加返鄉懇親團,均有鄉人舞獅歡迎)第三句借王播句,改‘二’為‘五’字。

        我家鄉新建‘詹園’感詠

金風送爽返家門    滿眼翠林草色暄

曾是童年遊樂地    於今綠野變名園

(該園是仿蘇州園林風格而建造)

觸摸歷史

     王文海(北京)

《烽火臺的春天》

一粒沙與一段歲月誰更持久?

一棵草與一段歷史誰更偉大?

由沙土堆起來的烽火臺

由野草掩蓋著的烽火臺

你的沉默是誰的深淵

你的春天是誰的傷口

我無法走上前來觸摸你

我怕突然聽到一聲回憶的驚叫

                  《小令》

那南唐的小江山

一縮身子

跳進了你的硯池中

而你卻無法一縮身子

跳出北宋虎狼的視線

摟著半盞月亮

就著殘破的春風

你的心事說給誰聽?

燕子也找不到家了

它銜著你的詞句

茫然地飛過虞美人花叢

                  《白帝城》

白帝城    如一枚

風鈴

在三峽的    腰間

輕吟

李白乘舟而過時

只匆匆和她有過一次握別

就生出了    緣分

風鈴    至此有了靈感

她哦吟的樂章

從此     成了

三峽     絕版的歌聲

葉芳詩二首

     葉芳(夏威夷)

那夜的心情

抱把吉他入懷

在不眠的那夜

用指尖開始撥動

靜止的心弦

從幽幽的小夜曲

到纏綿的羅曼史

激情的西班牙

和溫柔的夏威夷

琴音流淌出

是你

還是他

伏案譜曲

那夜的心情

天使的翅膀

我始終記得

你仰起胖嘟嘟的小臉

向我祈求一雙

會飛的翅膀

翅膀要大大的

要有潔白的羽毛

能夠帶你飛向

高高的藍天

你眨著長長的睫毛

興奮地描述著

大眼睛裏閃爍

夢想的光芒

那你要繼續努力

戰勝你心中

和這濁世上

一切惡魔

我將為你禱告上蒼

賜你一雙

天使的翅膀

金門六寶

     彭聖師(夏威夷)

金   門   刀

炮彈無數遍金門,

廢物回收百煉精;

幹將莫邪頻鑄就,

遠來近悅話繽紛。

       金   門   酒

金門美酒話高梁,

四海馳名禹甸光;

健體強身推‘養命’,

男兒氣概有‘金剛’。

       金   門   糖

進獻朝廷有貢糖,

皇家美食我今嚐;

入口即溶滋味好,

金門特產有榮光。

       金   門   瓷

精巧玲瓏金裹裝,

天工妙奪又輝煌;

千金購得名壺去,

書屋深藏伴我香。

       金   門   面

細切銀絲偌個長,

金門麺線震扶桑;

殷勤購返僑居地,

故土風情慢品嚐。

       金   門   藥

‘一條根’又‘海芙蓉’,

能治冥頑濕病風;

懷璧罪殃頻絕種,

人工培植奪天工。

希臘海島記遊

     葛逸凡(加拿大)

    薄霧消散的愛琴海和天空,藍的動人心弦。郵輪破浪航行,視域中出現的島嶼,覆蓋著似冰雪的純白,原來那是希臘人居住的村落與城鎮。

    記得觀賞現場轉播在雅典舉行的世運開幕的時候,深感希臘民族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去年夏末遊逛了愛琴海上的小島,當時喜愛,歸來後的回味,倍覺意味深濃。

    九月一日我們在以神話命名的海島Mykonos上岸。第一眼,即感悟明顯的民族喜愛色彩。想到法國的建築多屬乳黃色,義大利的城市橘黃杏紅交錯,而這個島上的屋宇全是純白,十分耀眼醒目。白屋配上海藍的窗框和門,窗枱擺設鮮花,石塊路的街巷起伏轉折如迷宮,據說是為了時使海盜迷路,全島居民五千,每年遊客超過百倍,街巷除了餐館,就是畫廊,珠寶及禮品店,產品十足表現當地的特色,全是祗有在本島才能賣到的東西,物美價錢合理。

    教堂是每個地方建築的精華,凝聚了當地財富與才智,人們將最佳的敬獻,小島上的教堂玲瓏小巧,非常精緻,色澤與圖案設計、表現了秀雅純淨的美,氣質不俗。

古物博物館內,陳列著從Delos和Rhenia島上搬移來的雕刻、瓶類,各式各樣塑像等。民俗博物館展覽著既往居民的生活情況,包括古舊的紡織機和制做花邊的物件,感到對美的尋求,古今中外皆然,沒有時間參觀自然博物館,非常遺憾。

    山坡上五座長圓潔白頂篷褐色的大型風車,是這個海島的標誌,我們站在那裏看著夕陽沉沒入愛琴海,岸灘人群優遊自在,琴音、希臘民謠和歡聲笑語交融,入夜燈火明亮,十二點郵輪才起碇航行,讓人們盡情享受海島夜市風光。

    這是一個不能長糧食的海島,居民靠智慧生存的明證。

    在那久遠的年代,在那愛琴海上,散佈著星群似的島嶼,Delos是其中的一個,卻被尊崇為神聖之島,這是阿波羅Apollo(司日光、醫療、音樂、詩、預言與男性美之神)和Artemis‘月之女神’的誕生地,本來它在愛琴海域漂流,二神降生後就成為固定的海島,有了這般神妙的開始,被視為神聖,曾一度制定禁止嬰兒在此出生,和病患與老人在此死亡的規章,在紀元前的千餘年,在那裏居往的人們,締造了文明的榮盛,發輝著歲月的光燦,西元初期,有幾次慘烈的戰爭,島上生靈瀕臨絕滅,繼而遭受劫掠與摧毀,自從西元第二世紀就沒有人居住了,現在整個的海島成為博物館,只有工作人員與守衛。遊客來自於世界各地。

    由Mykonos乘小船到Delos。第一眼就是滿目頹唐,土色山石,斷壁殘垣,在蒼空下,在疾風裏,折損的大理石柱子頑強地挺立在零落中,令人感到震憾式的荒涼,烈日當空,導遊給遊客一瓶水,開始熱心的講解,我不由的全神貫注,傾聽、觀察、搜索、推敲,由枯槁中索閱既往的豐盈,從殘破裏尋求當年的榮盛。

想到了中華與希臘的東西方文明,像地球上幾乎同時開放的智慧之花,東西方的聖哲生存年代的接近實在神奇,‘孔子在478BC去世,蘇格拉底Socrates和469BC出生’李冰父子在四川盆地治水建都江堰,而這滄海一粟般的小島Delos,古人造成水渠,使山水沉沁過濾,供應島民和來往船隻。石子拼花磨平的家舍地面美麗依然,牆壁圓畫未失情趣…在劇場,想像當年人民陶醉如癡,歡欣若狂的光景,在那一行列海豹雕塑完成時,怎樣的慶典祝賀成功?曾經是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喜怒哀樂,真真實實地生活過的地方。

    龐貝毀於火山的威力,Delos毀於人類的殘暴,現在兩地都成為觀光的地方。遊客來了,嘖嘖稱奇的逛了一趟,遊客走了,只有風聲與海濤和鳴,榮枯難測,人生如夢。

    深夜郵輪航行,第二天清晨到來新月形狀的海島Santorini它的歷史悠久,在紀元前三千年聚族而居,連續千年,一場火山爆發,生靈全毀,到紀元前一千年才開始又有了人的蹤跡,經過大大小小的戰爭,更換著統治者,現在成了希臘主要的觀光海島之一。

    它的中心城市在山頂,除了盤山而行的公路,索道和驢行山道也是主要交通工具,海島上風勢強勁,濱海餐館用薄木板製作功能表,才不會被風吹去,整個海島不見大樹,漫山遍野一簇簇的植物原來是葡萄藤,伏地生長,高度只有一尺左右,適者生存,植物和人一樣,據說這種葡萄屬於芳香品種,釀成醇香美酒,不但供應本地,外銷也有名氣,品嘗各色各樣的酒,成為吸引遊客的項目之一。目睹不少旅客,嘗過即挑選付款。

    依山勢而建的市區街巷全是商店,畫廊,極精緻華貴的珠寶店,由觀賞櫥窗,繼而流覽貨品,發現這裏出售更多的仿古陶器,彩色玻璃等工藝製作,複製古物為紀念品出售在傳播希臘的古文化,激發人們尋求的熱忱,喜見歷史的片段,文學,神話的精湛製作在精巧的物品中,將詩情畫意具體的表現。

    就像Mykonos海島似的,各種紡織品展示到店鋪外面,依牆壁排列,伸展向天空懸掛,希臘式樣的長袍短衫,裙裝圍巾,迎風招展,鮮明的色彩襯出純白更為悅目,感覺藍天藍海之間,白色最美,細摺白紗裙子,相當流行,街頭巷尾到處可見雲朵似的白裙,隨著步履飄呀飄地,此時此刻,心也飄飄然。

    在這樣小的島嶼,竟有頗具規模的博物館,仔細觀賞展覽和時候,和中華民族的進化比較,感到東西兩大古文明,遙相輝映,眼見小島的收藏竟然這般豐富,珍惜歷史文化的自尊自愛,令人敬慕。

    素雅的教堂中在舉行鋼琴比賽,教堂的側面接連修道院,修女的晚禱合唱有獨到的境界。有些遊客騎驢下山,我們乘吊車到山腳,坐汽艇返回郵輪 Millennium。在夕陽中,戀戀不捨的望著山頂的市鎮,想著走過的,那爬著鮮麗九重葛的白牆小巷,歡愉的時光,還會再來遊逛嗎?不太可能,這也是暢遊後的心境。

主流,非主流

     宋曉亮(美國)

    一提主流社會,直線思維和曲線思維就爭先恐後地往政府部門兒裏紮。移居美國的炎黃子孫想挺進白宮去攥住美國社會發展的主幹當——總統,說不可能,沒出息;說可能,有出息。

     翻開尚未發黃的歷史:美國第一位華人女副市長,是蒙特利市的陳李琬若。她從1971年開始,在洛杉磯郡社會福利部資源發展局任局長,而任蒙特利議員和副市長屬兼職,乃服務性質的,是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活動,每月只領取象徵性的薪水$200元。

        1984年1月15日,美國華裔吳先彪正式就任美國特拉華州副州長;1984年5月17日,33歲的美國籍華人莫虎宣誓就任紐約員警總局副局長兼審判長;1986年,30來歲的趙小蘭即榮為全美六大傑出婦女中唯一的亞裔女性。之後,她被列根總統任命為美國國務院交通部海事運輸管理署副署長,以及今天的勞工部部長;駱家輝於1996年票選為華盛頓州州長,四年後又成功連任。

    走出政界抬頭望:名醫何大一,主播宗毓華,導演李安、張藝謀,武打巨星成龍、李連傑,還有演技清湛的鞏俐,年青有為的章子怡,大提琴家馬友友,體壇名將姚明……在美國民眾的心目中都有一定的位置。這其中的他和她不全都定居在美利堅。

     中國人的驕傲各行各業都大有人在,但他們畢竟只是黃皮膚黑眼睛中的鳳毛麟角,據Google網站上的肖贏律師介紹:從1820年中國移民美國的一人起,到90年代我同胞落腳新大陸的人數就有419114位啦!這龐大的人群怎樣才能融進美國的主流社會呢?

     在我眼裏,奮鬥在主流社會裏的人大家都羡慕,都鼓勵,都支持他們勇往直前並英才輩出。而在非主流社會裏過日子的咱也不能讓親朋好友覺出寒磣來,中華本色是天然,文化胎記除不去,入鄉隨俗是尊重,跟隨模仿靠修養。從自身做起,在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時,美國人的好,能學到手的就別瞪眼乾看著。用自己的行為去證實我們少數群體的存在和存在的必要,融入要自然,進主流不必強求硬來,是公民了,大小選舉定要陣陣不落,在他們的花名冊上留下咱的名和姓這就意味著自己的族群在壯大。國慶日,老美升旗,咱也掛一面;萬聖節,他們扮鬼登門索糖,咱就給兩把;感恩節他烤火雞,咱烤鴨,關起門兒吃家禽,沒有查證胸嘴裏嚼的究竟是個啥;耶誕節他們張燈結綵,咱家也花花綠綠的晶瑩著……

    生活中,遵紀守法乃第一優先,不要忽視自己的形象與代表性,擾亂社會,損害他人的事,做不得。要知道,一個中國人的好與不好,登出來,傳出去,就不是哪一個人的新聞了。

     不要忽略小事,不要小看小事背後的大影響,99年9月份,我到德州去開會,在抵達會址的途中,猛抬頭,就見路邊的幾排公寓間全飄揚著五彩繽紛的這褲那褂,我驚訝地瞪著身邊的友人,“這裏住些什麼人?怎麼把洗完的衣服全晾在了外面?!”“多半兒是中國人。”那一刻,那點兒“多半兒”的“做為”,把遠居印第安那州的我,活生生地給難堪了。我問自己:初來乍到的同胞,大都不寬裕,然而,把個人的不寬裕“飄揚”在規範之外,留在老外心目中的是同情還是陋習?

     水、陽光、空氣是人類的三大需要,據說受人尊重也列為其中,且排行老四。撇開上四論下四,那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了。往簡單裏要求:

一、要把衣服穿對了。廢話,誰會把褲子套在脖子上,把倆腿捅進衣袖裏?列舉小例:去年夏天,家住佛羅裏達州的一位朋友於國慶期間跟丈夫及孩子一起坐船遊覽加勒比海時,在出席船長特邀的晚宴上,別人全都禮服入座,唯獨他們一行乃清一色的褲衩加T恤。用她的話說,“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齊戳戳地杵在老外的眼皮底下,亁出醜。”是啊,那種尷尬,怎是一個非主流所能詮釋。

二、食的說頭是吃相:與老外聚餐區別於在自家吃飯。有外人地場,能閉著嘴嚼的,就別張著大嘴瞎咂吧;喝湯少出聲兒,端起湯碗可著心兒地海吸溜,還是留著在自己家裏享受吧。還有,飯後要到洗手間去漱漱口,牙上沾著(菜譜兒)的“負擔”就別在異邦繼續“沉重”了。

三、住的要求也不多:把自家的那“一畝三分地”的整潔與否,匯入到全個社區的大環境裏去看,意識一提高,手腳也就變勤快了,住公寓的別擾民,別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往外堆,住獨立房子的,花園應漂亮,灌木常修剪,尤其是自家草地一定要當事管。鄰家的草地老剪得跟“小平頭兒”似的,咱家的也不能披頭散髮地蓬亂著;天乾需澆水,四周都蔥綠,咱可不能獨樹一幟的焦黃著。

四、行的說頭兒就更少了:一看、二慢、三通過,安全禮讓乃基本準則。上街購物,進出商店,前面的人幫咱拉門,咱也等後面的人抬腳進來了,再把門關。趕上排隊交錢時,多急也不能把自己喘出的氣全撲進前者的後脖梗子裏,讓出一人的空檔兒,透著個有禮貌,再說一句;公共場所切不可大聲喧嘩。

主流,非主流,一人一活法。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滲透腳下的泥土,是我的選擇。

(注:人物資料選自《中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