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帶酸澀的清新之風

孫琴安(上海)

        今秋,首屆“新移民作家國際筆會”和“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先後在南昌和威海舉行。許多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葉維廉、張錯、黃河浪等都濟濟一堂,互相切磋,交流華文文學的發展前景。我在與會期間不僅結識了許多華文作家,而且有幸閱讀了一批華文作家的新著,如林湄的《天望》、盧新華的《紫禁女》、黃河浪的《黃河浪短詩選》、麥勝梅的《千山萬水話德國》、宋曉亮的《湧進新大陸》、譚綠屏的《揚子江的魚·易北河的水》以及施雨的《紐約情人》、《美國的一種成長》、《美國兒子中國娘》等一系小說散文。

        在會上會下的交流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首先,是海外華文作家道路的艱難性。他們從中國大陸來到歐洲、北美、澳洲、東南亞地區諸國,在一個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完全不同的國度裏生存發展,並要進行華語創作,其艱巨性是可想而知的。從這一點上說,同樣是一位華文作家,海外作家的生存環境和創作歷程顯然要比大陸作家艱苦,成長的道路也更為艱辛曲折。其次,是女作家特別多。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這次赴國內來參加華文文學研討的作家代表中,女作家占多數,如荷蘭的林湄、美國的嚴歌苓、施雨、連芸、宋曉亮、德國的麥勝梅、譚綠屏、馬來西亞的戴小華、加拿大的劉慧琴、臺灣的田新彬、英國的虹影等。她們顯得特別活躍,也敢於抒發己見,成為會上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線。在她們作家名稱的背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動人故事,為了文學,她們甚至放棄了原有的專業。如施雨本是醫科大學畢業的,在美國留學時又獲醫學博士,後棄醫從文;林湄本是記者,轉入專業作家;譚綠屏則從繪畫與攝影步入文學的殿堂……

         由於海外的華文文學是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生存和成長的,有其自身的文化活力和族群特色,也有其原鄉性和超越性,故與國內的大陸文學仍有著許多區別。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協主席、著名詩人黃河浪認為:海外華文作家由於受到西方文學、文化和思想的直接影響,因而看問題的角度與大陸作家有許多不同,這樣就形成一定的距離。如果問海外華文作家的貢獻在何處,可能就在這些地方。《彼岸》雜誌副主編雖然承認在總體上海外華文文學可視為中國文學的一個分支,海外與國內都有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但相對來說,海外華文作家所受束縛較少,而大陸作家在習慣意識上仍有相當束縛。在談到目前的大陸文學時,王威覺得似乎有兩個現象未必樂觀,一個是太多強調作家的使命和義務,這樣會喪失自我;另一個是太受市場影響,有些作家過分迎合市場需要,粗製濫造,失去了文學應有的品格。

          曾以《傷痕》成名的小說家盧新華,也許有著兩種不同環境中的創作經歷,對此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他直言不諱地對我說:“以文本、語言、技巧來說,海外華文作家未必趕得上大陸,但大陸作家在心靈、思想、精神、靈魂的完全自由上,還存在許多疑問。在潛意識裏總有一個自我審查的意識,還要考慮社會效果等。由於創作環境所受的習氣的限制,因而在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後都有一個自我審查的意識,這些都存在于大陸作家中,也是與海外華文作家的不同點。”王威認為:海外華文作家在反映社會和生活深度上的視角也許更多。國內作家 可以調整一些視角,甚至在價值觀和思想方法上,都可以多樣化一些。

        而解決以上問題的最好方法,便是交流,多管道、多方位、多形式的雙向交流。

       儘管過去國內也曾開過華文文學的國際研討會,但像今年兩會在同月內連開的情況,還是第一次。這猶如一股清風,再次吹入國內文壇,雖略帶一點酸澀,卻仍耐人尋思和回味,對國內的文壇多少也有一些啟示和推動。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此文原載《社會科學報》12月2日)

洛夫、劉慧琴

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手稿、相片等

著名詩人洛夫于2004年9月20日將其最新出版的長詩《漂木》及其它詩集手稿和作品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珍藏。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陳建功、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李榮勝、研究員許建輝、劉屏、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主任陳立鋼、蕭驚鴻以及加華作協的老朋友項小米等出席了捐贈儀式,賓主雙方都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加華作協會長劉慧琴五十年代中曾隨以茅盾、老舍、周揚為首的中國作家代表團任譯員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亞洲作家會議”, 她將收藏的代表團相片以及茅盾在八十年代初的訪問錄音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劉慧琴還代表“加華作協”向文學館贈送“海外華文文學的源泉”紀念牌及剛出版的“加華作家系列叢書”。

應邀出席捐贈儀式的尚有“加華筆會”的訪問團團長餘玉書、副團長林婷婷及團員王潔心、葛逸凡、牛震、吳家駿等。他們也向文學館贈送了紀念牌和作家作品。會後,主人陪同參觀了文學館及設宴招待。

第五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在印尼萬隆召開

第五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於2004年12月5日在印尼萬隆召開,全世界共有15個參會國,約200人參加,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周斌先生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中國有淩鼎年、張記書、張可、淩煥新、劉海濤、韓英、姚朝文、鄭允欽、賀鵬、鍾曉毅、蕭成、白舒榮、欽鴻、劉登翰、湯吉夫、楊匡漢、古遠清等十七位作家、評論家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世界各國共有32位代表宣讀了論文,並就微型小說寫作、評論以及傳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討。主辦方還安排代表參觀了萬隆亞非會議中心以及覆舟山火山口,觀看了沙翁昂格隆的昂格隆表演。在此期間,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改選了第二屆理事會,並審核了下一屆申辦國汶萊的辦會資格,最後同意並確定了汶萊的申辦請求。

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名單

顧         問:林萬里(印尼)、鄭允欽(中國)、林煥彰(臺灣)、

                     湯吉夫(中國)、韓英(中國)

名譽會長:郟宗培(中國)

會         長:黃孟文博士(新加坡)

副   會   長: 淩煥新(中國)、劉海濤(中國)、曾沛(馬亞西亞)、

                      吳新鈿(菲律賓)、司馬攻(泰國)、袁霓(印尼)、

                      孫德安(汶萊)、東瑞(香港)、希尼爾(新加坡)

執行委員:

秘   書   長: (正)淩鼎年(中國)、(副)艾禺(新加坡)

   新年樂捐名單

“跨入2005年,新春時節,萬物欣欣向榮,本會也不斷收到好消息,自發出“重要通知”後,會員們陸續寄交了新一年的會費,還有不少本會顧問,理事和文友慷慨解囊,主動捐款資助本會出版和開展文學活動。其中本會理事高於晴女士、顧問謝信一教授、李明心教授、加拿大作家葛逸凡女士等都是長期支持我們的,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現將今年以來的最新捐款名單和數額公佈如下:

(截止2005年1月20日)

高於晴     800美元

謝信一     300美元

黃河浪     100美元

連  芸     100美元

葉  芳     100美元

葛逸凡     90 美元

李明心     50 美元

希望有心人士繼續捐助,新收到的捐款,我們會在下期《珍珠港》刊出。也請尚未繳納會費的會員儘快寄交今年會費。謝謝!                                                       (夏華作協理事會)

加華作家系列推出新書三種

“加華作家系列”叢書已先推出新書三種:陳浩泉的小說《尋找伊甸園》、王潔心的小說《風在菲沙河上》及韓牧、勞美玉的詩集《新土與前塵》。上述新書由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出版,維邦文化企業公司代理,各大中文書店有售。“加華作協”專門舉行了新書發佈會。

★王潔心的《風在菲沙河上》是愛情推理小說,描述一位火災中重傷的香港少女,經過急救整容後移民溫哥華,受叔父之命去照顧一位年輕癱瘓的富家子期間,所發生的種種奇遇,並揭發一宗國際走私販毒罪案。情節曲折離奇,高潮迭起。

★陳浩泉的《尋找伊甸園》描述香港畫家兼畫廊東主余丹逸移民加拿大,期望在楓葉國尋找他夢中的伊甸園。小說寫出了八、九十年代中、港、台等地移民在加國的奮鬥掙扎、摸索尋覓,他們的悲歡離合、家國情懷,他們的汗水與淚水、失落與收穫,盡在字裏行間,感人至深。

★                      ★韓牧與勞美玉的《新土與前塵》分“新土集”與“前塵集”兩部份,分別寫於香港和加拿大,是七、八十年代以來的作品精選,詩集內容涉及國家民族、愛情婚姻、藝術品欣賞,並附長達萬言的“自跋”。

天津南開大學舉辦

“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

         今年是加拿大著名學者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南開大學2004年10月21日至23日在該校舉辦了“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場面相當感人。出席研討會的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數學家陳省身教授,畫家范曾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臺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學者和葉教授的學生等百多人,加華作協副會長梁麗芳和會員施淑儀以及理事、法律顧問陶永強夫人梁佩也出席研討會並發言。

大雪的日子

非馬(美國)

       今年冬天芝加哥的天氣相當反常,前些日子人們還穿著單衣在戶外活動,這幾天卻遭遇到三十多年來最大的一次暴風雪。迎風的陽臺上出現了一個有五、六尺高的小雪丘,落地窗也有一半埋在雪下。由於最近幾年的冬天都很暖和,雪也下得不多,所以當電視裏一再發出暴風雪的預警,我們雖沒把它們當耳邊風,卻也不夠警覺。等雪真的下來了,才想起汽車油箱裏的汽油所剩無幾,鏟雪機也還沒送去作例行檢查,聯手用的鏟雪工具也不足。好在是新年假期,用不著出門,可好整以暇地來對付車道上堆積的那兩三尺高的雪。何況風勢強勁,鏟過之後不久又會被雪鋪滿,等於做虛功。

        但左鄰右舍的大人小孩們都已紛紛出動,看樣子我們也不好不自動掃門前雪,而且經驗告訴我們,讓積雪堆壓成冰,鏟起來將更費勁。花了兩三個鐘頭的時間在刺骨的冷風裏連推帶鏟,我們終於把車道清出一條小巷來。而一直發不動的鏟雪機,這時大概也覺得不好意思,突然發動起來,幫我們把車道上剩餘的積雪清除。我們的臉都凍得通紅,鼻孔呼出的霧水在我的眼鏡上結成一層白冰,而汗水卻濕透了我的內衣。放下工具,看著開闊的車道以及兩旁高高堆起的白雪堤岸,我們都滿意地笑了。

        前一次的芝加哥大風雪是在1979年一月,一連下了十天,達34吋之多,街道的兩旁堆著比人還高的雪。我記得風雪過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每部汽車的天線上都高高紮著紅布條,以便車子在街口交會時讓對方看到。也是那一次,本來有望連任的芝加哥市長,因積雪使整個公共交通系統混亂癱瘓並使旁街多日無法通行,而被選民轟下了台。從那次以後,在位的市長無不提心吊膽,一聽到有大風雪的預報,便早早做好準備:清掃街道,關閉學校,為無家可歸者預備好足夠的床位,等等。這其實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功用:讓選出來的公僕們兢兢業業于公眾的福祉,不致顢頇自用。這次大風雪過後才兩三天,日夜出動的鏟雪車已清理了大部分的街道,公路也都暢通無阻,而公共汽車及火車雖有誤點卻大多能照常行駛。這樣的效率實在令人讚歎。

        關於雪,我曾經寫過不少詩。〈雪仗〉寫於1978年:“隨著一聲歡呼 / 一個滾圓的雪球 / 琅琅向你 / 飛去 / /竟不偏不倚 / 落在你 / 含苞待放的 / 笑靨上”,記錄我剛到美國初次看到下雪時的興奮心情。而寫於1997年的〈春雪〉:“愛做夢的你 / 此刻想必嘴邊漾著甜笑 / 我臨窗佇立 / 看白雪 / 在你夢中飛舞迴旋 / /

         真想撥通越洋電話 / 把話筒舉向窗外的天空 / 讓夢中的你也聽聽 / 氤氤 氲氲/ 雪花飄蕩的聲音”則記錄我在窗邊看雪懷念遠方友人的心境。都在寒冷中透著舒適的暖意。

民族的彈性與韌性

——簡述五次返故國的觀感

葛逸凡(加拿大)

        九七二年,我們一家在加拿大卑詩省克羅那市的家裏,看電視新聞,眼見尼克森夫婦踏上了中華國土。外子高呼:“既然頭號敵人可以去中國,為什麼我不能去? ”他在一九七五年的春天,回到了闊別二十七年的老家。

       一九七八年七月初,我倆和女兒飛往香港,由羅湖入境,在廣州停留了三天才賣到火車票去北京,轉天津。我們見到了下放到青海的長兄,瘦若枯樹,不敢暢言身受的苦難。去故鄉樂亭縣的途中 ,見到了唐山的殘垣斷壁,碎磚瓦礫一望無邊。在外子的老家,和赤貧的親人相聚周餘,時時心酸難禁。雖然大災難已成為過去,卻感到人們餘悸猶存,心懷不知何時酷劫再臨的恐慌。回來見到鄰人照料的家園,油然而生眾人皆受罪,為何我這般幸運的良心不安。接著即陷入憂愁的深淵裏,脈博減慢,自卑、懶得出門。因為我想到了這是“民族性”的問題,為何極少數竟可以製造空前的劫難?既然千千萬萬人受罪,執行迫害的數字該何等龐大!

       一九八七年,外子和我到了北京,發現一切在改變,我們住進宏偉壯麗的昆侖飯店。長兄有了賺美金的職業,健康好轉。見到堂姐一家,同游王府井大街,逛店鋪,人們的生活顯然改善了。而後我們飛到成都和大姐及甥輩小聚,一同乘火車到峨嵋燕崗。車廂內幾乎人人一煙在手 ,嗆的喉嚨難受。由北京到西南,多次見到人們兇猛地吵架,似乎人群裏怒氣蒸騰,連很小的孩子都會罵人。

        一九九八年九月,我倆來到上海,參加外子校友組成的“臺灣國防醫學院”,在上海入學的五十周年紀念,大家都住在新錦江飯店。當時正值海峽兩岸融冰氣氛濃厚,在汪、辜將要會談的和平飯店舉行慶祝盛宴,並去母校(現第二軍醫大學)尋舊追憶既往。承校方款待,在禮堂聆聽兩方代表情文並茂的演講,不禁萬感交集,熱淚盈眶。血畢竟濃于水,期盼壁壘森嚴的日子成為永遠的過去,大家都是黃帝的子孫。我們逛了上海的景點飛武漢乘遊輪經三峽到重慶,然後去樂山、峨嵋、成都,所經之處,都在建設、速度驚人。振奮之餘,發現了民族的彈性與韌性,活力充沛,潛能不可衡量。見到遊客來自世界各地,深感和平的可喜與珍貴。

        一九九九年,外子和我參加了同學會組成的旅行團,由香港到昆明,參觀了卓越的世界博覽會,接連十天逛遍了重要的西南景點,江山的嫵媚壯麗,攝入心魂。見到西南的少數民族,更加體察中華民族的繁富壯大。

         二零零四年九月中旬,和溫哥華的文友抵達北京,參觀了新世紀的創舉中國現代文學館,深受感動與啟發。在這民族的文學聖殿,王潔心女士唱了她作詩我譜曲的“問月”。二十一日到山東威海,出席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每當參加全球性的文學會議,深感此道不孤的同行共鳴喜悅,精神盛宴的心智豐盈滿足。會後,我們十一人的團體,歌聲亮麗,笑語喧鬧地經過齊魯大地,遊了青島,淄博古城的博物館,曲阜和濟南,看到了難得一見的泰山日出,和曾歇息的趵突湧泉,實在幸運。中秋夜在大明湖畔唱了“問月”,和黃河浪詩譜曲的“翠湖小語”,“山茶花”,繼而民歌小調齊飛聲,好一個中秋!到了上海,享受豐沛的友情,林婷婷女士的盛情款待使我們盡了遊興,又得到了充分的休息。黃河浪會長連芸女士及女兒葉芳,帶我們赴群英聚集的“舟山螃蟹”午宴,暢談盡歡。在西安的鼓樓用力揮拳擊巨鼓,遊覽景點時思憶歷史的歲月。感到古城親切,因為陝西才是我們民族的根,兩日半遊太匆促,要再來。

        這次回故國,見到的城市,都講究市容,植綠樹鮮花青草。親屬都安居樂業滿懷明日會更好的信心。上海的國慶標誌是“和平美麗”令人欣喜。人們在黃金假日全家出遊洋溢著祥和歡愉,真的享福了!

  回溫哥華的飛行中,憶起幼年敵寇蹂躪的家鄉,讀歷史時的悲憤,慶倖在有生之年見到了現今之中國。同時想到應該讓世人瞭解,十三億人口的中華民族步向富足,不會構成威脅,而是人類幸福的源泉。

餘光中與“鄉愁”

陳瑞統(泉州)

    離別故鄉久,歸來鬢已秋。走過一彎淺淺的海峽,臺灣著名學者、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從寶島臺灣再度回到故鄉泉州,擔當“魅力城市”泉州的推薦人,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國CCTV2004年度魅力城市”的展示,評選活動。以余光中先生享譽中外文壇的知名度、廣博淵深的學識和對故鄉泉州豐厚底蘊的精闢理解,定然能夠向世人充分展現“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的非凡魅力!這位“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的遊子,曾經被神州故土的滄桑巨變和魂牽夢縈的鄉情鄉音深深感動,眼含淚光傾吐出一腔肺腑之言:

   我說一個人啊,不離開家鄉,不知道家鄉的可愛;不離開故國, 不知道國家的可貴。作過一次浪子,再回頭,才知道家鄉的特別可愛!

   如此摯愛家鄉的餘光中確實是理想的城市推薦人。更何況,“藍墨水的上游是汩羅江”,余光中先生視5000年中華文化為民族瑰寶,他的血脈與黃河、長江息息相連。

   說來也許是一種文緣,我和余光中先生有過多次“近距離接觸”,對其學者風範和文學成就印象頗深。1992年10月,我赴港參加文學藝術交流活動,恰逢餘光中、瘂弦、李元洛等臺灣、大陸的學者、詩人、評論家在香港科學館舉行的“現代詩與社會”文學演講會,我和香港作家朋友出席聆聽其精彩演講。余先生以自己的詩作為例,闡述了關注社會與人生是文學描寫的一大主題,人在時空中的地位與命運、生命現象乃至整個宇宙,都是詩人的觸角可以探求的,深刻表現時代生活的詩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余光中亦莊亦諧、妙語蓮珠,不時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會後我和余先生握手表達老鄉的祝賀,余先生剛說了一句“我是泉州永春人,很想回家鄉看看”。旋即被一大群青年學生和記者團團圍住,許多要求簽名,採訪者使他身陷“圍城”,窮于應付,根本無法抽空與我再敘鄉情。

  去年9月,正是丹荔飄香的季節。“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攜夫人范我存返回故鄉泉州永春尋根謁祖,並舉行了“原鄉行”餘光中詩歌作品朗誦會等系列活動。主辦方讓我專程陪同余光中夫婦參觀開元寺等名勝古跡,到華僑大學、泉州師院進行學術交流,回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故宅祠堂祭拜祖先。所到之處,鼓樂喧天,鮮花揮舞,濃郁如酒的鄉情、親情使餘光中百感交集,心潮如沸。他激動地拉著兒時玩伴的手,重溫童年枝頭捕雀、古荔聽蟬的難忘往事,發出了“解我鄉愁,幸有此行”的感慨。這時, 我才更深地領悟,為什麼餘光中“鄉愁系列”的力作佳篇能夠那樣強烈地打動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心靈,為什麼餘光中能夠榮膺“中國十大現代作家”之一殊榮?除了他50多部膾炙人口的著作所凸顯的卓識與才華,人們看到的是與歷代傑出愛國詩人一脈相承的殷紅如血的民族魂。他以渾厚深沉的語調吟誦蕩人心魄的詩句:

    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嶽向上

    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方

    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

    朝著熱騰騰的太陽,跟你一樣

    是用“黃河的肺活量”發出的歌唱,洋溢著中華民族與日月同輝的生命偉力!

    與餘光中結伴同來泉州訪問的著名文學評論家、余光中作品系列的重要推薦人李元洛先生向我講起了一段有關《鄉愁》與泉州結緣的鮮為人知的故事:80年代他赴閩參加文學研討會時到過泉州,夜裏在賓館裏偶然從一份泉州地方小報上讀到餘光中的“鄉愁”,頓覺眼前一亮,文思泉湧,很快便撰寫了推介文章,並在《名作欣賞》上發表,從而使《鄉愁》在更大範圍為廣大讀者所關注和喜愛。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李元洛傾注巨大的熱情和心血,發表多篇評論文章高度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成就,兩人也因此成為知交。目前,海內外出版的專門論述餘光中的評論集就有《火浴的鳳凰》(黃維梁編),《餘光中:詩意盡在鄉愁中》(王堯著)、《望鄉的牧神—餘光中傳》等10多部,成為一種引人矚目的文化現象。許多學者、專家充分肯定余光中“納古典于現代,深廣透達,融會了多種文化而不離宗”,“在我國現代文學的眾多作家中,余光中是最重要、最傑出者之一”。溫家寶總理訪美演講時就曾引用其“鄉愁”的詩句,表達海內外龍的傳人渴望祖國統一、民族振興的熾熱心聲。

    故鄉人民為詩人的成就與貢獻而自豪,詩人也為名城泉州變得更加美麗可愛而欣慰。如今,穿越海峽踏浪歸來的余光中先生將作為我們泉州的城市推薦人,以他對故土的真摯情懷,向人們描述“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泉州輝煌的歷史、美好的未來!

    是的,我相信,詩人的精彩陳述,“風也聽見,沙也聽見”,“魚也聽見,龍也聽見”。

雪花飛

夏威(夏威夷)

掩面分手    風吹柔情不斷如絲

如雪   白色夢蝶滿空飄飛  飛成

一片江湖依戀    一片浮生祝福

茫茫中   去路依山面海蜿蜒   直到無盡

海水暗藍

幾度因風飛濺

些許灰色   像你街上童年   有涙有歌

我們在風中依偎   擁抱

一段冷美命運和絃   纏纏綿綿   年年

冬雪在海邊    如白蝶成群

朝不知去向的你   心碎盲飛

古老的地方(外一首)

月雅(北京)

漂泊的心情仍留在

那夢中古老的地方

在那古老的木屋前

在梧桐樹的枯葉

有未落完的夕陽

有孤單的身影在徘徊

信和心

信寄了

心飛了

帶著思-戀

信來了

心樂了

夾著淚-笑

思緒是根長長的弦

一頭系著信

一頭牽動著心

信加心

是團烈烈的情焰

燃燒無奈的黑-寂

昇華了摯愛

夢  星

為樂(山東)

太陽睡了

她們沒有醒來

漆黑

孤寂

北望

用心尋找那點閃亮

永恆的象徵

沒有出現

變成一顆流星

只在我的天空

留下倩影

留下回憶

錦堂散曲小令

羅錦堂(夏威夷)

清江引   遣懷

濁酒一杯情難解。

不夠再添些。

風來燕子飛,

春去桃花謝。

斜倚雕欄人醉也。

落梅風   題畫蝶

不添草,不配花。

照原形淡描細畫。

圖成恥向人前誇。

笑藝林怎生評價?

清江引   田家樂

雞叫一聲天亮了。

吩咐兒童道。

山坡嫩草長,

田野晴光好,

你去牧羊他種稻。

沈醉東風   永紅梅

藏傲骨深山大澗。

騁幽懷古聖昔賢。

白鶴喜為鄰,

蒼松聊作伴。

倚東風一笑嫣然。

神采飛揚座上看。

小窗下、紅飄萬點。

天淨沙   壽於右老八十

髯翁一代詩宗。

草書天下稱雄。

壽與人間誰共?

舉杯相頌。

華山白鹿蒼松。

今生今世

葉芳(夏威夷)

金黃的激情果

冰鎮黑咖啡

混合成某個午後

時間的滋味

相距一天

走不盡的漫漫長路

別用溫柔的星火

點燃翩翩楓葉

燒灼這一季

紅色的秋天

風中又傳來

遙遠的歌聲

那時的玻璃之城中

活著兩個人的

今生今世

北極星

徘徊在幽暗的

十字街頭

踏過

驚雷震碎一地的

水晶之夢

海風以千枝鋼針

穿透神經末稍

你傲然而立

眼裏依然有   不滅的火焰

抬頭仰望吧

在漆黑的夜幕中

有一顆屬於你的

北極星

石  頭

(外一首)

墨人

鋼石頭,一根毛也不長的土

比土硬

比土窮

賣,賣掉所有的

就只剩下

石頭

大街小巷全是你這個

賣得不能再賣的貨

石頭,填路

為磚幫忙;

石頭做臼

為盆幫忙……

石頭怎樣才能使自己

是一塊真正的

石頭

唯有黑夜

石頭、土和所有的東西

才暫時變成

一整塊大黑

土的沉痛:你莫挨我!

石頭的沉痛:我要挨我!

半場電影

這個傢伙

是  好人,還是壞人?

那個傢伙  是

好人,還是壞人?

還有另外一些傢伙……

他們的日子,過得真快

那張幕布,一動不動

夜,過得真慢

也一動不動

那張白布上生活著

就幾個電光人和影子人

他們偷偷

說起人話

做著

人的事情

在黑漆的深夜

所有的人都看見了

看得清清楚楚的

七律兩首

李文廣(廣東)

應邀參加人民文學山東《作家報》

2004青島金秋筆會

秋色迷人接錦箋,

作家報社集群賢。

雅言滴露金珠閃,

妙語懸河熱浪漩。

青島賞心新日月,

琅琊悅目美山川。

騷壇盛會千花放,

傑作扶搖上九天!

應邀參加《中華詩詞》雜    社

2004京華金秋筆會

紫氣東來豁慧眸,

京都雲聚展宏猷。

雅音漫溢瓊漿湧,

妙韻飄繚碧翠流。

新銳華章驚皎月,

方家名作鑄金秋。

詩成把盞心花豔,

藝海千帆競自由!

河傳——靜夜撫箏吟

李靜鳳(南京)

     月小,風嫋。春殘夢老,子規芳草。小蓬窗下指生涼,

點香,繞琴飛鳳凰。

         魯弦洛柱商音古,手翩舞,撚入蘭花渚。幾多思,夢不

知。太癡,夜闌張素絲。

         流水,花蕊。飛香點翠,素妝閑倚。鳳箏三尺牡丹紅,

夜濃,去年人不同。

         黯然雁柱悄斜舉,對誰語,滴滴江南雨。袖空寒,月似

煙。柳綿,況棲風露天。

詞二闋

周涓(美國)

對月  調寄南鄉子(格三平韻)——中秋古稀自壽

相望適恬恬,謝賜輝光七十年。今世今生彈妙曲,綿綿,圓缺陰晴不改弦。

滄海變桑田,恩怨如煙勝敗遷。清淨平和重向上,天天,笑納雲絲落鬢前。

 2004年中秋節于北京香山黃葉村

重上南京清涼山  調寄江城子——與虹、敏、寧敍舊

      重陽一過好清涼。賞秋光,贊疏篁。黃花燦燦,遠近意揚揚。

掃葉樓前茶數盞,知己話,暖胸腔。

         相憐相惜又相幫。敞心窗,細思量。卅年倏忽,共振益鏗鏘。

有緣千里來敍舊,言不盡,友情長。

     2004年11月飛越太平洋時作

夢的自白

高於晴(夏威夷)

      在美麗的太平洋小島上,有一間背山面海,兩層高的白色小洋房,洋房的前面是一個小花園,裏面種滿了深紅、淺紫、淡黃和白色的玫瑰。與兩旁鄰居相隔的籬笆上則長滿了粉紅色的薔薇,大門入口處是兩排開滿如繁星掉落人間般的茉莉,茉莉花無聲地長年開謝,暗暗地飄著甜香,每一個來訪的客人都不自覺地被那帶有魔力的香味迷醉。

       從客廳遙望是無盡的太平洋,日出日落間的漫天彩雲,從東邊飄過西邊,有如無數仙女列隊下凡。朝著落地玻璃窗的左邊角落擺放著一架古老的三角鋼琴,琴音帶出一股遠古的幽情,時而如失戀少女般低訴呢喃,時而如無法從情網中自拔的少年般激情。客廳的右邊橫放著一張淡綠色的義大利沙發,沙發前是一張磨沙玻璃茶几,茶几上擺放著一盆含苞待放的紫睡蓮,此間的女主人並不要為生活而憂愁奔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早已離她很遠,無論歲月如何流逝,總無法在她臉上畫下太深、太強烈的痕跡。

        她每天的功課是用文字去經歷蒼生的愛恨情仇,以及生生死死……“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南無……”

        當一個生命的旁觀者,然後把人生的每個畫面化成一個個美麗動人或悲傷感人的故事,想必就是我此生的追求,我總覺得人生的戲比電影精彩百倍,其結局往往令人拍案叫絕,精彩過癮。

         我剛在學校認識了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她從越南來,是一對美國老夫妻把她擔保來的,女孩長得瘦瘦小小黑黑的,卻有一雙閃著智慧與堅忍的大眼晴,她的大眼晴告訴我她的生命並不平凡,我很想預知她的將來,並且情不自禁地想把她過去的故事寫下來,並為她的將來編下去。

        無奈夢與現實往往隔了一條鴻溝。當那小洋房的女主人,不知要到哪一天才能實現,可是不管何時實現或能否實現,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每天都在編織著這個夢,美麗的國度總是在心中,飄香的茉莉總在我真實的生活裏出現。

        我非常慶倖自己認識了一班朋友,一班文學愛好者,他們的出現令我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也有幸自己能在百忙中抽時間寫作,也許文字寫得不美,結構不巧妙,但是無論文章多粗糙,多麼不能見人,它們總記錄了一點點我對生命的片段思考、印記下部分現實人生的悲喜交集。從中得到的喜樂是金錢也無法買的。

        夢總是被無言無語地編織著,而且充滿了花香與色彩,直到地老天荒,永不言休!

探索出自己的詩作新路

——讀美華詩人黃河浪的《海的呼吸》

林承璜(福州)

         黃河浪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曾在海峽文藝出版社的前身福建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出版過一本題為《海外浪花》的詩集,在我印象中,他的詩比較傳統,但寫得很好。他原是香港詩人,頗有知名度,後移民到美國。他一直對詩作筆耕不輟、執著追求。其間他出版過多種詩集。這次在山東威海參加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們又相逢了,他贈送我一本他的新著詩集《海的呼吸》。讀之,我發現他現在的詩風和以前的不大一樣,即新寫的詩現代味較濃。顯然,在異域他受到西方詩歌的影響而吸取新的養料,探索出自己的詩作新路。他的新的詩作,多採用隱喻、暗示、比較、聯想、襯托、哲理等多種現代藝術手法,以加深其思想意義與藝術美感,使詩作更具有詩的質地和韻味。具體說,黃河浪新的詩作有如下幾個特徵。

        一、意象新穎,內蘊深厚,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這是黃河浪詩作的一個特徵。

        《聽海》一詩,以比喻、聯想與襯托等藝術手法,通過不同身份的人聽海的反應,反映出了各階層人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小孩聽見自己的笑聲/被風翻卷成跳舞的波浪”。顯然,小孩聽海,高興得蹦蹦跳跳,小嘴咧得真像石榴果似的;是什麼引起他們如此興致呢?在他們眼中,波浪翩翩起舞,是由他們的笑聲引來的。小孩的笑聲與大海的波浪都那樣純真與活躍,兩者的意象重疊融合為一體,顯得多麼奇特與新穎!小孩聽海,加強與豐富了想像力!“少女聽見洶湧的盟誓/水晶杯盛滿叮叮噹當的星光”。少女聽海,聽到的是心上人的信誓旦旦,陶醉了的心,如透明的水晶杯,盛滿了她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少女歡悅之情袒露無遺。大海為少女的初戀作見證,因此少女十分喜愛大海。少女聽海,淨化了心靈。“漁夫聽見魚群集會/激烈辯論遊行的方向”。漁夫聽海,由於職業性的原因,他們關心的自然是魚群的資訊—它們所處的位置和走向,考慮如何才能多捕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魚群的集會、遊行,這些組合性意象很有創意,給人以新鮮感!漁夫聽海,增強了自信心。“水手聽見美人魚歌唱/在被月光灌醉的晚上”。水手遠離家鄉,航行在天涯海角。水手聽海,聽到美人魚展開歌喉,仿佛聞到家中愛妻的柔情呼喚。夜晚的明月,最能引起遠行人思念故鄉親人的,李白不是有詩雲:“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吧!遠航的水手陶醉在明亮的月色中,牽腸掛肚地思念家中“那另一半”。水手聽海,大大加深了親情。“教徒聽見神的諭示/晨鐘敲響銅色的太陽”。教徒聽海,心中馬上顯示出神祗的訓誡。做人以善為本,以惡為戒,用善心普救眾生。敲響晨鐘,迎接金色的太陽,這是佛事活動之一種,讓眾生都能沐浴在溫馨的陽光之中。這種意願是十分美好的。教徒聽海,增強了對宗教虔誠之心。“聖賢聽見時間的馬蹄/前足桑田,後腳已經潮漲”。聖賢聽海,聽到的是時間流逝萬分的急促。真是光陰似箭,時不待我;一轉眼,桑田變成為滄海。聖賢深知,時光是沒有回頭箭的;時光是世上最為寶貴的東西,它能創造業績,能創造財富,能創造美好的未來。時間就是生命,只有充分利用時間,生命才會放出光彩!聖賢聽海,心中智慧之花開得更加絢麗!“詩人聽見珍珠的隱語/在一隻貝殼裏纏綿回蕩”。詩人畢竟是詩人,慧眼獨具。大海中珍珠雖然離開母體,但它心中的秘密,仍然留在貝殼之中。詩人透過現象觸摸到其內核,這裏顯然暗示了詩人的才幹,能通過人們的表像,窺視到其內心世界。詩人聽海,加強了觀察力。“瘋了聽見裂膚的呻吟/帆的彎刀剖開藍色胸膛。”瘋子聽海,聽到了病人發出痛苦的聲音,與此同時,面前呈現出了一幅血淋淋的圖景—大海的藍色胸膛被利刃切開,顯得何等殘忍、何等恐怖、何等悲哀!瘋子聽海,只能得到負面的感受。“十萬隻魔指彈奏白鍵盤/海哈哈大笑,什麼也沒講”。大海真是天下一架最大最大的鋼琴,不知多少具有魔力的玉指在白鍵盤上奏響豪邁雄偉的進行曲。那場面如此壯觀、氣勢十足。再不用說什麼了,此時無語勝有語,大海的喜悅之情,充溢在她的笑聲之中。

    這首詩中的許多意象既新穎,又有創意,所組成的場景給人賞心悅目,以美的享受。這類詩作還有《海的呼吸》、《珊瑚灣》、《風的語言》等等。

        二、追求哲理性,這是黃河浪詩作的另一特徵。

        《信念》一詩,黃河浪採取反差的藝術手法,通過以小的對應大的描述,反映出了只要敢於面對現實,樹立自信、自愛、自立、自尊的觀念,加上在前進路上努力奮鬥,必定會成為勝利者。這首詩很短,只有三小段計六句。第一段:“舉一葉綠荷傘/將漫天風雨撐起”。一葉綠荷傘,十分渺小;但它敢於面對惡劣的天氣,儘管風狂雨驟,飛沙走石,有著天大的壓力,而它敢於頂住—與天鬥,與風雨鬥,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壓倒瘋狂的外力。小小的一葉綠荷傘,英勇挺立,傲視蒼天,在嚴峻的考驗中,它顯得何等有能耐、何等有氣魄!它不就是以小的對應大的一個範例嗎?第二段:“劃一只獨木舟/與翻江狂瀾角力”。眾所周知,大海一旦暴怒起來,拋出驚濤駭浪,擺出無堅不摧的架勢;在這種險惡的情勢下,卻有人駕著獨木舟,冒著生命的危險,行駛在一點也不平靜的海面上,把大海壓在自己的腳下,靠著鬥勇鬥智從此岸達到了彼岸,這不是以小的對應大的又一範例嗎!第三段:“植一株仙人掌/冷對黃沙萬里”。在萬里無垠的一片大漠上,屹立著一棵仙人掌,它渺小得微不足道,但卻有頑強的生命力,經受著種種嚴峻的考驗,大漠荒涼、蕭殺、落寞,氣候多變,有時大風乍起,黃沙遮天蔽日、煙罩霧繞,一片迷蒙,但仙人掌卻笑對黃沙肆虐,安之若素。有時滂沱大雨,雷電交加,經受著雨鞭狠狠地抽打,可仙人掌卻挺立面對,不屈服不低頭,敢於與天公比高低;有時烈日當空,受其灼熱地烤著,可仙人掌毫不動搖,以不變的綠意,顯示其生命的堅韌。這是以小的對應大的再一個範例。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絕不能輕視小的;小的在大的面前,憑著其自信和力量,往往是會創造出奇跡來的。這就是詩的哲理性所在。這類詩作還有《放棄》、《橋上橋下》、《水邊隨想》等等。

        三、狀物繪景,擬人化,人情化,這是黃河浪詩作又一特徵。

        狀物繪景是許多詩人常常寫詩的客體物件。黃河浪寫詩,也喜歡狀物繪景,但他卻十分注意對物對景予以擬人化、人情化,具備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色彩,給人以啟示,引人以共鳴。《島的性格》中的島的性格,黃河浪從多方面來闡述其特點。“風在八面發威/島閉目  一片落葉斜飄”。風說來就來,一旦發威,大海萬傾波濤天翻地覆,可把萬噸大船吞噬,可海島在颶風中卻巍然屹立,休閒地閉目養神,一點也不在乎,在他感覺中充其量只不過島上被吹落無足輕重的一片黃葉而已,無損於大局。海島在颶風面前,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充分說明海島的性格十分堅強。“雨向頭頂潑瓢/島閉耳   一隻驚鳥哀叫”。大雨傾盆倒下,狠擊地面,發出猶如千軍萬馬飛奔的響聲,海島充耳不聞,篤定如山,泰然處之,暴雨充其量只不過讓島上膽小的鳥兒發出幾聲悲鳴而已,但卻無損于海島的威嚴,海島又一次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從另一個方面充分說明了海島的性格,何等堅定。“浪從腳下漲潮/島閉口   一尊石頭微笑”。海漲潮時,波峰浪穀,猶如猛獸大蟲,兇相畢露,叫囂咆哮,挑釁叫板,而海島不言不語;島上的一尊石頭見此情景,不覺莞爾,它為海島沉靜而自豪,海島再一次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又從一個方面充分說明了海島的性格:處變不驚,雲水襟懷!海島的性格,既有頑強的一面,又有柔情的另一面,這種性格是理想的性格,值得我們仰慕和學習的!“沉默  不沉沒/島  不倒”。沉默意味著心靜、穩重、沉勇,應對一切外力侵蝕的戰略與方法都是在沉默中而產生的;沉默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深思的外顯。常言道:“沉默是金。”足見沉默的可貴!在沉默中,海島永遠屹立著,像穩如泰山的一座豐碑,引來多少敬慕的目光!

        這類詩作還有《花蝴蝶與蝴蝶花》、《不黑不白的灰鴿子》、《椰子樹》等等。

        從以上幾首詩作所做的剖析來看,顯然,黃河浪追求詩的意象,特別是組合性意象的新穎;追求詩的內涵,特別是思想感情的豐盈;追求詩的技巧,特別是新技法的運用。因此,黃河浪的詩,具有很大的張力,耐人尋味。這是他探索詩作新路的顯著成果!

(作者為海峽文藝出版社編審、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