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成員拜訪林貝聿嘉女士和湯恩佳院長

誠邀二人擔任夏華作協顧問

(本報記者葉芳報導)

 

         本會主席黃河浪,理事連芸,《珍珠港》編輯兼記者葉芳十月份在香港分別拜會了社會文化名人林貝聿嘉太平紳士和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介紹了夏華作協十年多來發展情況和所獲成績,並邀請二位擔任本會新顧問,兩人都欣然答應。

     10月8日下午,我們在香港灣仔林貝聿嘉女士的辦事處拜訪了她,獲得熱情接見。她剛從美加旅行歸來不久,十分忙碌,仍抽空與我們交流,可見她對文化事業的重視。數十年來她服務香港社會和民眾,不遺餘力,功勳卓著,先後榮獲英國官佐級勳章,員佐級勳章,及香港特區金紫荊星章,銀紫荊星章。她曾連任灣仔區議會主席達18年之久,又曾歷任香港立法局議員10年,全國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現在仍擔任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主席,全國婦聯執行委員,中華海外聯誼會名譽理事等要職。她對文化教育事業也十分關注,身兼香港多間中學的校監或校長。還被其母校上海理工大學(前身為滬江大學)聘為名譽教授。我們向她贈送了作協文集《藍色夏威夷》,臨別前還一起合影留念。

     10月29日中午,我們在九龍星光行會見了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及夫人,並共進午餐,在座的還有孔教學院(行政總監)梁伯钜先生等人。我們詳細介紹了本會工作及發展情況,湯院長也談起10月7日為紀念孔子誕生2558周年而在香港舉辦的《孔聖誕環球慶祝大典》的盛況,並向我們贈送了會刊和現場錄製的VCD。湯恩佳博士一生崇仰孔子,自1992年接任孔教學院院長後,更全力在海內外弘揚儒家思想,近年出版《孔教學院叢書》多種,贊助國內外學者出版有關孔學的專著,他本人出席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五百多次,每次均發表演說或撰寫論文發表,並將演講詞及論文500多篇收入《湯恩佳尊孔之旅環球演講集》(1-12集)。他還大力資助中國及世界各地廣樹孔子聖像,修建孔廟,建立孔子醫院,舉辦儒學活動等,在各大學及各城市捐贈的孔子大銅像50多尊,其他大小孔像300多尊。鑒於湯恩佳先生在全世界宣揚孔學的傑出貢獻,2005年榮獲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和教育部長頒發的傑出儒學家獎。他曾前往洛杉磯領獎並演說。此事我們在2007年3月出版的第41期《珍珠港》上報導過。

孔子誕生二五五八周年

香港舉行孔聖誕環球慶祝大典

     (本報訊) 2007年10月7日(農曆8月27日)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生2558年紀念日,香港孔教學院,<<大公報>>,華人廟宇委員會及山東省政府有關部門在香港大球場聯合舉辦歷來最大規模的環球慶祝大典,出席者三萬多人,場面雄偉,盛況空前;充分表達了對孔夫子的尊仰之情,也顯示了在當今世界,孔子學說儒家思想仍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

    在慶典進行中,先後有孔教學院合唱團演唱《孔聖頌》《孔聖贊》《我是中國人》等歌曲,孔教學院屬下的中學學生表演《六藝舞》《八德舞》等,還有其他團體表演舞獅,舞龍,舞麒麟等活動。慶祝大典由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任主禮嘉賓,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致辭,並特邀孔子家鄉山東省曲阜市200人的祭孔隊伍參與祭祀儀式,分為六個樂舞篇章《天人合一》《與時偕行》《萬世師表》《為政以德》《九州重光》《天下大同》。同時香港各界名人,文化新聞界代表,各宗教團體領袖,中國內地有關民政宗教部門負責人及法國,俄羅斯等多國駐香港的領事等分批向孔聖像敬獻花籃,,行三鞠躬禮,祭孔大典隆重而肅穆,是宣揚孔教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重要活動。

石錫銘選編羅錦堂點評

<<歷代隴西詩歌選評>>出版

 

    石錫銘選編羅錦堂點評的<<歷代隴西詩歌選評>>由亞洲聯合報業出版,重點選了自東漢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62名甘肅隴西詩人古體詩、詞、曲作品,分22卷,其中李賀等人單卷收選。本會名譽主席羅錦堂教授的詩和詞曲分兩捲入選,甘肅詩詞學會會長和羅錦堂教授分別作序指出:按隴西,雖地處邊陲而文風特盛,歷代人才輩出,惜多年社會動盪不安,詩人奔走四方,故其作品,亦多散失,幸有近人石錫銘先生,熱心地方文獻,不遺餘力,於是奔走各地,到處查訪,探珠采玉,廣為搜羅;窮多年之力,終於編成<<歷代隴西詩歌選評>>一書;其中除以詩為主要篇幅外,尚涉及詞,曲,賦以及新詩等,新舊並存,文白互見,為其一大特色,今單就詩歌而言,清麗豪放,兼而有之,或自然淡雅,或沉鬱蒼涼,既有俊逸端莊之作,亦有風流韻籍之辭,由於篇幅過大,其中難免有 亂玉,魚目混珠之慮,然均為前賢嘔心瀝血之作,故不忍隨意拋棄,縱不能與《千家詩》及《唐詩三百首》爭席,成為家喻戶曉之讀物,但就隴西一地而言,實為前所未有之盛事,人手一編,不亦宜乎。

2007 臺北詩歌節《詩人進校園》活動

《讀我們的詩  唱我們的歌II》

李泰祥老師領軍、周夢蝶等國寶級詩人親身朗誦顏愛琳導讀

 

    (顏愛琳供稿)本屆臺北市國際詩歌節的開幕活動《詩人進校園》,11月2日由《趙州茶藝文會館》與臺北市芝山國小主辦,邀請國寶級音樂家李泰祥老師,為知名詩人周夢蝶、商禽、管管、羅門、蓉子、席幕蓉等作品譜曲,詩作由顏愛琳導讀並於當天主持音樂會。

     新詩新曲,由年紀輕輕的國小六年級學生來演出,更具傳承的意義。單位除了邀請李泰祥老師譜曲跟指導,還有國內重量級詩人於演奏表演後,親自朗誦自己的詩作,在臺北的秋天,為愛詩人,愛樂者展現一場難得的詩與音樂的盛宴。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主編大學教材

《海外華文文學叢書》共五冊

 

(本報訊)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決定於今年主編一套大型的海外華文文學叢書,由暨南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將作為大學教材在國內外發行,這套叢書共5本;《海外華文文學教程》,以及與之配套讀本《小說卷(上)》《小說卷(下)》《散文卷》與《詩歌卷》,以文學建樹與美學造詣為準則,全力推出經典和優秀作品,叢書之一的<<海外華文文學讀本詩歌卷>>由熊國華教授擔任主編。

本會理事曹曉雲散文集

《檀島小品》出版

  作為《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文學叢書》之一種,本會理事曹曉雲女士的散文集《檀島小品》今年四月由亞洲聯合報業出版社出版。從歷年發表作品中精選二十篇成書,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讀書以及教育演唱昆曲的經歷和感受,還有與心儀文化界名人趙元任,王藍,林雲等相處趣事,書前並附有作者所繪京劇人物水彩畫多幅,鮮豔奪目,相得益彰。

        曹曉雲是湖南衡山人,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理事,臺灣國立中興大學畢業,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修業,先後旅居香港、英國及德國等地,目前定居檀香山,曾追隨國際語言學大師李方桂教授及其夫人徐櫻女士,學唱昆曲二十餘年,其後又從上海嚴仁安、北京萬瑞興、南京沈福慶等名琴師處,學唱京戲,專長青衣及小生,尤以《四郎探母》中楊宗保巡營時所唱娃娃調最為有名,膾炙人口,由於她愛好京劇,,所以又在中國水彩畫大師王藍教授指導下,專習京劇人物水彩畫二十多年。她對京劇的各種腔調,極為熟悉,又對京劇各類角色的身段、表情揣摩細微,所以畫出來的京劇人物,無論喜怒哀樂都畫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北京所出版的《京劇畫報》也特別刊登了幾幅她的作品,深獲梨園界的好評。其運筆靈活生動,有吹煙潑墨之勢。其作品分別在美國檀香山,三藩市以及紐約各地展出,大都為京劇界票友,名伶所收藏,為中國京劇人物放一異彩,曹女士除了愛好昆曲,京劇及京劇人物水彩畫外,更專長寫作,經常在《中央日報》及《世界日報》上投搞,又在香港中外畫報上連載她所寫的元曲選介和眾美圖,均為中英文對照,同時附有精美的插圖,為一般讀者最為喜愛,她的散文,長於敘事;刻畫人物,活潑生動;字裡行間,時時流露著真感情,毫無矯揉造作之弊。

本會顧問王國秀女士來函樂捐

 

近接本會顧問王國秀女士來函,對作協表達關注之情,並主動捐贈200美元支持我們工作,令人感動,王女士及其先生張明將軍在夏華作協籌辦階段,就給予了熱情鼓勵,此後在出版作協文集和具體工作中也都得到他們大力支持和實際幫助。自張明將軍逝世後,王國秀女士身心都受到很大打擊,如今已年屆九十高齡,連提筆寫字都有困難,仍不忘向我們寫信和贊助,這是對我們的關心和鼓勵,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夏威夷華文作協理事會)

浸會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

籌辦傳統文化雜誌<<溯蘭>>半月刊

  (黃偉豪供稿)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中文講師,與學術同好籌辦傳統文化雜誌《溯蘭》半月刊,擬於O八年出版,歡迎各方學者作家惠賜文稿,俾共同戮力宣廣文教,稿例及相關資料如下:一、舉凡有關傳統文、史、哲、語言、美術、音樂、建築、醫學等類之創作、理論、評論、採訪、活動報導,無恁歡迎;二、字數上限為一千五百字;三、附作者姓名、所屬院校、工作單位、通訊位址及電話號碼;四、稿件電郵至:editorial@sulanlit.org或sulan@sulanlit,org;五、倘大作刊載,當奉上《溯蘭》兩本,以酬雅意。至如稿酬,本社董事會尚在討論階段,可望通過。

如何具備國際視野

(香港)林貝聿嘉

 

(編者按):這原是本會新聘顧問林貝聿嘉女士在其母校上海理工大學(前身為滬江大學)的演講稿,所談[國際視野]極具現實意義和前瞻性,本報特予刊載,略有刪節。

 

   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在提倡全球一體化,我想要實現全球一體化,首先要有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Vision)。作為一個大學生、高級知識份子當然更需要具備國際視野。因此我今天就想用這四個字[國際視野]作為題材,拋出我的愚見,與各位分享。

(一)  什麼是國際視野?

    我認為國際視野簡單來說就是關心國際大事,要知道地球發生什麼事,不論各國各地的政治、經濟、民生、文化都應要關心;對這些大事要有準確的認識、詳細的分析、獨立的見解,從而深入思考,去分辨是非,包括對自己的反省、對事物的反省、對工作的反省;對國家的反省,反省後,我們要有寬闊的胸懷、遠大的眼光,把思考後的想法和見地,按步就班地實踐起來,為自己的人生、為家庭、社會的幸福、為祖國的強盛作出貢獻。

(二)為什麼我們要有國際視野?

A、 正因為世界趨向全球一體化,加上資訊發達、互聯網普及,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因此,天下事,便是自己事。

B、 現實上將來的地球可能真不分國界,例如,現在的歐洲,一種貨幣(歐元)已經在全歐洲流通;無國界醫生在落後的國家,不分國籍地救活病人,而許多日常生活習慣、飲食喜好都已漸趨國際化、一體化,尤其是歌曲更不分國界而成為人類的共同語言。

C、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外國人來中國投資,因此我們必須多認識國際情況,有國際視野,才能和這些外國投資者溝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和衷合作,為祖國的經濟及人民生活現代化作出貢獻。

D、  中國目前以[國內生產]為主導,但是我深信在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生產活動會打進歐洲、美國、亞洲以至非洲各國。當祖國愈來愈富強,這種[外向型]的發展是無可避免。可是,到了那一天,如果我們只是[土包子],對外國事情一點也不懂,那麼我們如何打進別人的國家呢?

E、 古代有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多看世界、多懂萬物、多瞭解外面的民族,有了國際視野,我們的智慧、才能和修養都會得到提升。

(三)如何獲取國際視野?

A、 多看國際新聞,包括報章、雜誌、電視。

B、 多讀外國著作,就算翻譯本也好。

C、 好好學習英文,因為這是國際語言,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多用英語,才可以多結交些 外國朋友。

D、 多上國際網站找材料。

E、 多出外地旅遊學習;日本人有一名詞叫[看學],就是一邊看一邊學的意思。

F、 如在外地生活,要融入當地的社會,才會更徹底地擁有國際視野。

        我雖然離開大學已五十多年,但我仍保持大學生的心態;我好奇、我勇敢、我前衛、我進步,為什麼?因為我沒有一天停下來過,而不去吸收外人別國的長處。我喜歡到各地旅行,剛剛去了埃及,我繼續會去地中海,我會不斷的去學習及吸收外國經驗,我望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四)如何利用國際視野去幫助國家?

        這是一個大問題,其實我亦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是中國正在走現代化的路,到底我們應走自己的還是西方的呢?到底[西學中用]還是[中學西用]?這些問題談了數百年,還是說不準,因此,我希望在座的年青人,要擁有中國情、中國心,然後再擁有國際視野,為找出這問題的真相而奮鬥。個人愚見認為:我們不要盲目的走西方現代化,而是應集江河之彙聚、集世界之精華。我們應走[中國特式現代化],要集中西大成,不要固步自封,也不拾人牙慧,以一個客觀、平常和好奇的腦袋和心境去思考出一條路,一條自己人生的出路,一

條走向國際視野的路。

         我一九四九年離開上海,去到華洋雜處的香港,在那裡,我結婚定居,香港這個國際大城市讓我大開眼界,中西皆融,啟迪了我的國際視野,更由於我很多家人在美國,而我由於[家庭計畫指導會]的工作,經常往外面的國家跑,比別人看多了十多倍國際社會所發生的事和物。我非常幸運,因為我是國際視野的受益人,其實幸運除了上天的優惠外,也可以是個人努力的爭取,你看看國際巨星章子怡如何從一個鄉下的小姑娘變成一個世界沒有人不認識的大明星?你便知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學們,偉大的祖國雖然發展起來,但是距離百分之一百公平、公議、和諧、現代、文明的社會還有好長的一條路。如果你不擴闊視野、貢獻祖國、貢獻人類,而只是過了數十年的吃喝玩樂的生活,就太可惜了。

和平主義戰士(上)

— 記中國象徵派詩歌始祖李金髮的長子李明心教授

(夏威夷)葉芳

 

        那是1999年的12月,夏華作協主席黃河浪、顧問連芸和我一同拜訪了李明心教授位於夏威夷檀香山市的家,首次見到了這位聞名已久的傳奇人物。我至今仍清楚記得踏入客廳時的第一印象 — 這是位學識豐富的學者的家,客廳大幅的牆壁都整整齊齊地排放著各類學術書籍和資料,乍看像進了圖書館。李明心身材壯實,長了一張中德混血的臉,有著中國人的待客熱誠,用流利的國語和英語與我們侃侃而談,金絲眼鏡後那雙灰藍的眼睛偶爾也流露出德國人認真嚴謹的性格。

        李明心堅信正義與公平,他也為此戰鬥了一生。1958年他的第一份教職是在馬利蘭大學任教,當時美國仍受麥加錫主義的影響,主張對不忠於美國政府者或親共者進行檢舉,李明心由於在課間表達他的左翼政見而被學生暗中向聯邦調查局檢舉。在李明心獲得博士學位後,他轉往美國國會圖書館任職遠東分析家,但數月後由於雇主獲知他被聯邦調查局審查,便迫令他自動離職。事過境遷後,在1970年代李明心曾向聯邦調查局要求一份他個人檔案的影本,結果他收到一份厚690頁的文檔,包括他學生當年的告狀信及他那段日子的詳細日程表。

        李明心於1963年舉家遷往檀香山,任教於夏威夷大學政治系。1967年他因組織和參加反越戰示威遊行,受到夏大政治系主任及校長的針對,並遭到不公平的解雇,李明心和該校大批支持他的學生及教職員與校方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學術自由抗爭,其間他們曾佔據學校行政大樓靜坐抗議,有一百多人曾遭到警方逮捕,檀香山各大報章媒體都報導了這個事件。最後以校長辭職下臺,李明心複職並在夏大任教38年作為這一戰的勝利成果,但直至退休他的職稱仍是副教授,未獲轉正提升。李明心對於反戰所付出的代價並不後悔,他相信正義必勝,傳媒稱他為“和平主義戰士”。

傳奇身世

         他有位鼎鼎大名的父親 — “五四運動”後出現的中國“象徵派”詩歌始祖李金髮,也是傑出的雕塑家、雜誌主編、美術學校校長、國民政府外交官、美國農場主,曾經留學香港、法國,遊歷德國、義大利,任職于上海、武漢、南京、杭州、廣州、越南、伊朗、伊拉克、美國等地,結交共事過的名人包括林風眠、蔡元培、孫科、宋慶齡、周作人等。李金髮有過三次婚姻,1922年他在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專科其間,結髮妻子朱亞鳳不幸在故鄉服藥自殺。後來在德國邂逅鉻妲,兩人在巴黎結婚,鉻妲1925年在上海生下李明心,但在七年之癢時回了德國,後與李金發離了婚。和李金髮白頭偕老的第三位妻子梁智英是他在廣東梅縣的客家同鄉,是梅縣望族黃遵憲的後代,婚後生有一子李猛省。李金髮1976年在紐約長島病逝,一生充滿了大時代起伏跌宕的故事。

         李明心的母親是美麗優雅的德國女畫家鉻妲,朔義爾曼(李金髮曾用客家話將其名譯為屐妲,但李明心認為國語發音應用鉻妲較準確) ,作為李金髮的第二任妻子,曾跟隨他到過法國、義大利、以及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1930年因與丈夫感情疏遠,帶著李明心回到德國,並與李金髮離異,1999年在夏威夷去世。

        這樣一段烽火年代的異國婚姻,真是比電影故事還要浪漫傳奇,也註定了李明心不凡的一生。李金髮因恐歐洲爆發大戰,要求鉻妲於1937年將李明心送回中國,後又將他送往毛裡裘斯求學,李明心還曾跟任職外交官的父親住過伊朗。童年不斷遷移的環境使他成了語言專家,他能講國語、德語、英語、法語等,加入夏華作協後還曾在作協會議上用多國語言演唱,受到熱烈歡迎。最難得是他離開故鄉多年後回國,依然能用流利的客家話與父老鄉親聊家常,使鄉里們感動不已。1946年李明心移民美國,入讀著名的哈佛大學,後於芝加哥大學深造,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修國際關係。李明心曾這樣回憶他的哈佛歲月:“我享

受在哈佛的生活,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後悔在三年內就加速讀完了學位,如果我多花些時間參加課外活動,我會更懷念哈佛的日子。”

        不過他的這個遺憾由他的大外孫彌補了,因為外孫繼承外祖父的志願,以優異的成績入讀哈佛,並於今年順利畢業。李明心還電郵告訴我這一喜訊,他和家人都親自趕往哈佛參加外孫的畢業典禮,我為這傑出的“哈佛世家”喝采,李金髮泉下有知,也會為這樣優秀的子孫感到欣慰吧。到了李明心外孫這一代,李家可真成了聯合國了,李明心的太太是美藉華人,因此他的三個子女有中、德血統,而女婿則是東歐人,因此兩個外孫都長得非常聰明英俊,小外孫還曾在夏威夷擔任著名英國戲劇<<霧都孤兒>>的主角奧利佛,這剛巧是李明心的英文名字,李明心為倆個外孫非常自豪。

父親的叮嚀

         在李明心客廳的書櫃上放著一張顯目的黑白照片,那是父親李金髮年輕時的西裝照,他的頭髮一絲不亂地向後梳齊,花領帶和袋巾展露著藝術品味,緊抿著薄薄的雙唇,挺直的鼻樑上架一副黑框眼鏡,一雙深遂的眼睛和他的詩一樣透著莫名的憂鬱。相片旁邊一張泛黃的紙上用清秀的毛筆字寫了“明心日記”幾個大字,下麵兩行小字寫著“父題于香江”和“廿七年八月七日起”,那是1938年李金髮交給李明心的日記本,還寫著“須牢記:1. 每日記錄一二百字以資練習,影響將來不淺! 2. 勿懶惰攻讀中文,致將來成不通之中國人! 3. 勿忘繼續讀德文,致白犧牲七年之辛苦!”短短的幾行字,把一個中國父親那殷殷的愛子之心表露無遺。李明心至今仍能流利地讀寫多國語言,包括中文、德文,沒有辜負他父親的一片期望。(未完,下期待續 )

羅錦堂詩四首

(夏威夷)羅錦堂

散步偶成

 

重陽雨過水明霞,老樹盤根長嫩芽。

自有生機無限好,飄然一蝶下尋花。

憶沈從文

 

絞盡文思苦費心,天涯無處不知音。

讀來最是撩人處,筆下時生鄉土情。

(原注)沈從文先生在耶魯講學畢,由於該校傅漢

思教授(hans frankel)之介紹,特來夏大訪問。餘

與沈初次會晤,相談甚歡,曾言其自殺三次而未果,

亦天意也。臨回國前,手書行草一幅贈餘,不意自

此一別,竟成永訣矣。

憶吳曉鈴等

 

人世遷流事渺茫,法書一紙感滄桑。

雪飛幻影今何在,猶有餘音尚繞梁。

(原注)中國科學研究院教授吳曉鈴,應哈拂大學

之邀,途經夏威夷,專程訪餘。甫進門,即高呼師

兄,蓋謂渠在燕大時,曾受教于鄭騫先生,而鄭乃

為余博士論文之指導教授,以此因緣,故呼余為師

兄雲。吳並攜有相聲大師侯寶林為餘所寫《藝無止

境》等小條一幅,另有名伶洪雪飛女士所唱《陽關

三疊》之錄音,淒婉動人,久聽不厭,而今三人均已謝

世,睹物思人,能不憮然!

贈俞振飛大師

 

振衰起敝譜新腔,飛躍功高等魏梁。

大漢天聲幸不絕,師傳薪火定宮商

(原注)女弟黃孟珠,自滬返檀,以其所購振飛曲譜上下

兩冊相贈。偶億一九八0年,餘回鄉探親,初抵北京,

與國學大師俞平伯及錢鍾書等相敘,嗣又經上海,先

謁復旦大學趙景深教授,繼又拜訪藝術大師俞振飛

先生,俞公乃率其及門弟子蔡正仁、嶽美緹等,在餘

下榻飯店聚唱昆曲,笛王顧兆琪笛。蔡唱千忠戮之

慘睹,嶽唱邯鄲記之三醉,俞夫人李薔華唱思凡之風吹

荷葉煞,華文漪女士唱白蛇傳之斷橋,俞公唱長生殿

之驚變及聞鈴,余則唱長生殿之彈詞。其後又邀餘觀

賞其所演太白醉寫。臨行,餘賦此詩以贈。回美未久,

俞公乃為余手繪蒼松圖一幅,青翠溫馨,寓意深遠。

今已逾二十餘載,而當時俞公唱曲時之歌喉、英姿,

至今猶歷歷在目,感念不忘也。

楊炳煊詩四首

謁成都武侯祠

 

早識三分在寸衷,草廬三顧禮優隆;

出師兩表真名世,萬世軍師仰臥龍。

注:第三句借陸遊[書憤]詩句,改[一]為[兩]字。

登張家界天子山口占

 

策杖遍游天子山,峰奇雲繞路縈彎;

幽深穀壑如仙境,況似身臨蓬島間。

贈家鄉老人協會鄉親

 

遊山玩水憶童年,今夕相逢喜有緣;

莫歎明朝惜別苦,且將杯酒樂周旋。

詠荔枝

 

凝脂猩殼嶺南珍,饞口欣然百顆勻;

曾是當年應頌美,幾回憶煞一詩人。

注:末句[詩人]指蘇東坡

非馬近作三首

(美國芝加哥)非馬

 

羅密歐與茱麗葉

 

莎士比亞的羽毛筆

已耗空了墨水

演員們摩拳擦掌等著上場

鳥雀們在嘰嘰喳喳調音

偶爾有一兩串晨光

從黑暗的後臺探出頭來

一切都已準備就緒

就等這對天真無辜的主角

從一動不動的擁抱

與逐漸失效的毒藥中

悠然醒來

張開眼睛拉起帷幕

讓世世代代的觀眾

用淚水洗淨的眼睛看清

一段美麗純潔的愛情

如何在人類莫名其妙的仇恨中

斷氣消魂

混沌初開

 

這是一個

光與笑的

世界

光與笑

是他

頭一次張開眼

便看到的

東西

祝你有一張吊網床

 

有了一張吊網床

便滿天陽光滿眼清涼

       馬雅人的甜夢

       在兩棵綠樹間擺蕩

有了一張吊網床

便滿城燈火滿臉驚惶

       懼高者的噩夢

       在兩棟摩天大樓間擺蕩

注:南美洲的馬雅 (Maya)人至

今仍睡在吊網床上。「祝你有

一張吊網床」是他們的日常問

候語。

一群離退休老人應邀赴園林清野蔬

孫鳴(山東煙臺)

 

(一)

園林聖地聚群仙,

非論人間怪事繁;

莫道東溟魚味美,

群仙共話野蔬鮮。

(二)

秋光林潤野蔬旺,

園土清新泥不沾;

餐宴常食歲歌悠,

林榮魂健益流年。

注:社會上離退休的人群,常被某些人稱之

為“群朽”本詩裡的“群仙”,正是反

其意而美之。

星霜的傳奇

(夏威夷) 葉芳

丹霞赤壁

 

初秋的清晨

久別的你

撐一傘詩意

從縹渺的煙雨中

輕輕走來

曉風驟起

喚醒千樹黃葉

瞬間幻化成蝶

飛舞于丹霞碧水間

山下的紅豆林

吹落繁花似雪

漂泊在琉璃湖面

泛起點點秋思

隨流水漫延

赤壁之上

鐫刻著滄海桑田

星霜的傳奇

見證億萬年

地久天長

感受

 

一隻舊手錶

把時間烙上

古銅的印記

回眸相望的一眼

轉身遠去的背影

時針在刹那

忽然停頓

凝住

一秒永恆

就算把日月遺忘

當琴聲響起

雨中的蕭邦

又尋回

流逝的季節

那飛一般的感覺

所以用筆

刻劃思憶的軌跡

用詩

敘述未了的故事

雲擁黃山

 

我問

到底黃山有多美

你說

到始信峰去吧

為此翻山渡水

追星趕月

拖著疲憊的身心

咪著惺忪雙眼

攀登峰頂

但見紅樓夢碎

碎成飛來頑石

立於崖上

任他夢筆生花

卻彌不了

百年的遺憾

觀海靈猴

目送西遊聖者

駕霧而行

悟空臨別囑咐

不如歸去

極目蒼穹

恍惚人在山中

山在雲中

而雲在

莽莽乾坤中

詩二首

(上海) 瑪可

 

奮鬥

 

一二三四五六七,

天天上班不休息;

辛勤耕耘創佳績,

笑看風雲自得意。

理想

 

地北天南留足跡,

青山綠水逍遙去;

翩翩楓葉秋陽映,

笑看風雲自得意。

紅葉芬芳

(烏克蘭) 姐妹

 

秋夜的寂靜,

安息了最後的蟬鳴,

蕭瑟了月光下白色的森林。

那份初起寒意,

卻難掩枯黃中一抹倔強的嫣紅。

那是秋最真摯的熱情,

亦是對冬最後的挑釁。

醉人的紅葉,

在風裡輕柔的搖擺,

來去間,

捎來悠悠的芬芳。

李世偉作品三種

 

余友L君嗜辣,每食無辣不歡,故作此「辣佬

銘」,嘲笑他是「辣佬」,他也回敬一句,

然則你自招是「傻佬了」,彼此不以為忤。

從此愛上了傻佬兩個字做筆名。

辣佬銘(仿陋室銘原韻)

 

聲不在大,不平則鳴!味不在美,有辣則成。

渾號辣佬,眾人所稱,護田一水綠,雨過兩

山青。對聯有道理,老實無揾丁。髒話一籮

筐,講性經。有無厘頭之趣劇,有無影腳之

身型。北京全聚德,西湖東坡亭。傻佬曰,

何辣之有?

梁祝恨史

 

三載同窗各賦歸,十八相送到橋西,

靈犀一道梁門婦,遲來三日馬家妻,

到死春蠶絲方盡,斷腸彩蝶繞墳飛,

情經難念人人有,此恨綿綿無絕期。

對聯

 

(一) 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早臨翰院聲聲永叔歐陽修

     (羅錦堂提供 李世偉對)

(二) 一燭照四隅諸葛亮  (諧音諸角亮 萬鈞提供)

    單騎劫三寨司馬遷  (諧音輸馬先 李世偉對)

(三) 胡古曲胡茄古月曲  (夏威夷李世偉對)

    何可兒何氏可人兒  (香港楊瑞生提供)

注:“兒”字是平聲,屬於下聯徵上聯,“

何可兒”真有此人,“胡古曲”出於蔡文姬胡

茄十八拍,“古月”出於李白詩句“古人不見

今人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黃浦江

(夏威夷) 貝聿文

 

         黃浦江是上海的一條主要河道,水深可容數萬噸的大郵船。浦東戰前是鄉村農地。浦西就是十裡洋場紙醉金迷的大上海。另一條水道是蘇州河,與黃浦江成T字型。這條河可以直通蘇州,也是從前與內陸運輸的航道。大上海就是被蘇州河隔成南北,由數座大橋連系。

         抗戰勝利後一年,成都的周媽媽做主讓她的兒子寅白,娶了重慶的表妹莊夜村。周家有錢,婚禮辦得很風光,一個新時代舊式的婚姻。婚後兩人也相親相愛。一晚寅白拿出照相薄,笑著對夜村說:“讓你看看我從前一個從香港來的女友露絲,你說她好看嗎?”夜村一看微微一笑說:“有啥希罕?不久前我也有個從上海來的男友叫倪正彥,可惜他也回上海去了。”兩人哈哈大笑,這一晚兩人睡得更甜蜜,一天周媽媽與他們說:“我聽人說,現在青年人婚後都會出門旅行,叫什麼甜月的”,“媽,那是叫蜜月。”“那你們為啥也不出去走走。”回房後,兩人談著。寅白有很多西南聯大的同學在上海,於是就決定去上海了。告訴了周媽媽,收拾行李,在珊瑚壩機場登機飛往上海去了。

         上海的同學到機場接機,住進了國際飯店。上海是一個畸型的大都市,天塌下來當被蓋。不論何時都是歌舞昇平。敵偽時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市面上仍是“聲色犬馬。”(犬是跑狗,也是一種賭搏,由一群經過訓練的獵犬在場內追逐一隻電兔)在滬西還有西式賭場,輪盤、骰子、撲克、排九,都有。這些賭場抗戰勝利後都被關掉了,只有聲色還是生意興隆。舞場如百樂門,仙樂士,都有很多年青貌美的伴舞小姐,個個都嬌嗲撩人。寅白的同學也帶他去過,寅白未見過這五光十色的場面,像是劉姥姥入了大觀園。上海人說:“眼睛吃霜淇淋,靈魂坐沙發椅。”回來後還向夜村津津樂道。夜村雖有些酸溜溜。只笑著說,下次要帶她一起去。

          夜村很想見見她在重慶認識的朋友倪正彥,與寅白說了,打了個電話到他任職的銀行,回說他去了美國多時,尚未回國。她也就安心的想,大概也是緣份已盡,見面也不可能了。

        寅白喜歡上海,與幾個同學商議,合資開一進出口貿易公司。因為和平不久,國內急需大批外來物資,如汽車、木材,鋼鐵等。寅白把這意思告訴了媽媽:說安頓下後,會接媽來。周家有錢,辦起事來大刀闊斧,很是方便。於是在外灘匯來銀行大樓,租了個辦事處,在法租界買了棟花園洋房。不出兩個月都辦妥了。三個同學的父親,在國外有很多關係。於是大做進口生意。從美國運來剩餘物資,有新的汽車,機械等,從加拿大運來木材,從德國運來顏料等等。寅白居然長袖善舞,生意紅火,著實賺了很多錢,夜村在家做她的少奶奶。不久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孩子取了個名字叫思正,寅白也不介意。

         四九年政治變動,黃浦江變了色,寅白早見及此,把大部份資金調往香港,開了一個分公司。把上海的公司交給了他的同學。一家三口都遷往香港,離開了黃浦江。

悠悠國劇情    拳拳愛國心

–喜讀曹曉雲的《檀島小品》

(上海)汪義生

 

         前幾天,喜獲曹曉雲女士的散文集《檀島小品》(亞洲聯合報業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收入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文學叢書),書的封面設計、裝幀、編排、插圖、都極有品位,捧在手中翻閱,如同在把玩一件精緻藝術品,令人賞心悅目。曹女士在書中說旅美華人的愛情、求學、飲食、創辦僑校的艱辛……雖都是個人生活中的事,因傾吐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作者那些喜憂哀樂都能打動讀者的心。

        或許是由於筆者也是位京劇票友,故事中多篇記敘京劇在美國傳播的文章感覺特別親切。從《掌聲響起時》可以看到,夏威夷京劇社成立有二十五年之久,2002年舉辦的一場演出,戲票居然賣出了幾百張,想不到在檀香山竟有這麼多京劇票友!作者描寫她出場時的一段令筆者大受鼓舞:“一口氣唱完了楊宗保的娃娃調,沒有想到唱時每一句都博得觀眾的掌聲及喝采,唱完甚至還起立鼓掌。”看得出,曹女士寫這些文章時確實動了真情的。從中筆者深深感到:在多姿多彩的中國民間藝術中,生命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京劇了,所以,京劇被稱為中國的“國劇”。從書中多篇寫京劇在夏威夷排演的文章可以看到,京劇的確是了不起的藝術,唱腔氣韻生動、抑揚頓挫;唱詞非常凝練,耐人尋味;表演體系具有虛擬性、程式化和寫意型等獨特味道。《夏威夷大學上演烏龍院》一文寫夏大教授楊世彭為推廣京劇不遺餘力,有時忙得連吃飯的功夫都沒有……為了趕著給洋學生排身段,練唱辭,連太太孩子都無暇一顧了。“為了使洋人觀眾能領略京劇特有的韻味楊教授可謂苦心孤詣:“除對白部分為了使觀眾易於明白劇情而仍用英文外,唱辭全用中文……唱辭的含意與各項舞臺上的動作,配合得恰到好處。”洋學生在楊教授的悉心調教下,達到如此高超的水準,真是不容易。具有鮮明的虛擬性、寫意型特徵的京劇作為一種韻味獨特的表演體系,大大豐富了世界戲劇表演藝術,我想,這就是洋學生如些熱衷於學唱京劇的緣由吧。

       書中一些看似不經意,一筆帶過的細節,其實都飽含深意、耐人尋味。例如,《夏大放映貴妃醉酒》中寫道:“當電影放完後,照例是一哄而散,可是這一次卻不然,大家仍舊坐在位子上,相互問長問短,不肯離去,主要的原因是平時英語講得太多了,難得有這樣好的機會,痛痛快快的說一下祖國的語言。一部《貴妃醉酒》的電影,很自然地勾起了海外華人的祖國情結。《夏威夷大學上演烏龍院》在結尾寫道;計畫上演烏龍院的消息一經傳出,一些中國學生趕來報名,而楊世彭教授一一婉謝。楊教授是這樣考慮的:由美國學生演出,對鼓勵一般人學習中國文化,重視中國文化,是會引起普遍的反響,真可謂是用心良苦,可見楊教授,作者曹曉雲女士和他們的許多朋友對於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不是停留於空喊口號,發發議論,而是腳踏實地在埋頭苦幹。在他們的心目中,京劇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徵。排練、演唱京劇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愛好、更是與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息息相關的大事。在此,我要向曹女士和她的朋友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檀島小品》的語言準確、流暢、清麗,且非常合符規範。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黃河浪先生告訴我,曹曉雲女士在夏威夷已生活了四十年,這使我對曹女士在敬重之外,又多了一層敬佩。

古跡

(香港)·東瑞

         2106年,一座極負盛名,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的古橋,忽然搖搖欲墜了。

        怎麼回事?那些用一個個方塊石堆砌而成的橋,渾身出現了千瘡百孔,遠遠看去,就像被無數的蟲蟻蛀食一樣。

        消息傳開,令當局頗為震驚。責令旅遊局長調查這是怎麼回事?

        名橋距離小鎮百里之外,旅遊局長心想:難道沒有管理處專門管這橋的事嗎?他自個兒開車,十萬火急地趕到古橋所在地,對助手說:“打電話聯繫管理處!”

         助手說:“打了好幾次了,老打不通。”

        “可能電話有錯,打到電話公司去問。”

         助手忙了好一會,道:“電話公司說,管理處早就撤銷好幾年了!”

        “為什麼?”

        “管理員工作不好做,都坐不到一個月就被炒魷魚……”

         車子開到名橋附近。局長和助手下車,果然看到橋身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傷痕。

        “下去看,石頭上到底是什麼東西?”局長令助手下到橋下細看。橋下的河水早就乾枯了,露出灰黑的淤泥。助手抓著一個放大鏡,對著那些莫名其妙的痕跡觀察起來。

        “是什麼?是外星人留下的文字符號嗎?”

         助手搖搖頭,笑道:“不是,都是一些遊客畫上的或刻上的詞句—什麼‘我們曾到此一游啦’‘王旦,美麗在此做蜜月遊’啦,什麼‘兩千年紀念遊啦………’”

        “都是些什麼年代的呢?”

        “都至少有一百年了吧!”

        “你再詳細看看!”

        “這個是2006年寫的,這個……看不清楚,好像是2001年刻的……嘩,這個了不起:1986年,有120年了……這個!”

        “幸虧發現得早!大都是超過100年以上,這些古跡太珍貴了,知道這些人的身份嗎?”

        “我看_________”助手很猶疑。

        “恁名字怎麼可靠?讓時光倒流吧!”突然,不知從哪兒鑽出一 個五十歲上下的頭已半禿的男子,站在岸上對旅遊局長說。

        “您是—-”

        “我是這兒小小博物館的館長。不瞞您說,十幾年前橋是由我負責看管的。我們館存有這橋一百多年的歷史檔案。對於到古橋參觀的遊客作每天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錄影—-”

         “這麼說來,要瞭解一百多年前那些字句是誰的手筆,都可以辦到了?”局長大樂。

        “那當然,跟我來吧!”

          在館內,放映著一百多年前的多個錄影帶。多個畫面顯示著非常驚人的影像:有的還未足二十歲,用箱頭筆在橋石上龍飛鳳舞地揮寫-稚氣未消,乳臭未乾。有的全家老少齊出動,又是刀又是筆,在橋石上精雕細刻—-他們全都不見經傳。有的是商人,他們只是好奇來此。有的是導遊帶來的整團團友,他們排著隊,輪流留影之後,又排隊刻字,證明著自己曾到此一遊。一百多年前已是如此;一百多年來遊客依然絡繹不絕,幾乎要把橋石磨損殆盡。

       “停!”局長看了大怒:“他們何許人也?也敢到此亂塗?到過此一遊又怎麼樣?”

        他們一行三人又走到橋側。局長說:“明天開始請多一些臨工,把橋上所有刻字、題辭和落款全部刮去、覆蓋、然後修補—–他們是一百年前的破壞者,任何歷史文物價值都沒有!”

       “一定照辦!”助手指著其中一個橋墩上的四行小紅字,問:“這個呢?”局長看了答:“這個留下。唯一值得留下的,也就是它,不朽的文學藝術!”助手仔細讀下去,覺其給四周亂字逼擠到幾乎看不清了。四行字是——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標題《楓橋夜泊》;署名呢?

         這樣精彩的詩詞。作者竟然不留名!

尋找文學情人

朵拉(馬來西亞)

 

        林語堂在《翦拂集大荒集。論讀書》說明閱讀的旨趣在於“讀書必以氣質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莊子亦好,荀子亦好,蘇東坡亦好,程伊川亦好。……找著思想相近的作家,找著文學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靈魂上發生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閱讀書籍和交朋友一樣,找來讀的書非要感覺與作家氣息相通,翻閱起來才會被吸引,程度達到吃飯也帶到飯桌上,一匙一行,當成菜肴配下。

        言談不歡,如何長期交往?恐怕雙方只溝通了三言兩語,然後就一拍兩散。

        讀者喜歡一本書,喜歡的往往是寫書的那個人。有的作家已經不在,唯有從那閃耀著華彩的作品內涵意蘊,清楚他的個性、喜惡、為人和審美觀,讀著讀著,感歎他的英年早逝,而吾生太晚。幸好,文字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