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華作協五月昆明國際文學會議

獲中國萬達地產集團贊助

 

(本報訊)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與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並由萬達西雙版納國際度假區、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韓國臺灣香港海外華文研究會、大洋洲華文作家協會、新西蘭中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臺灣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東亞細亞文化研究中心、澳門大學中文系、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上海同濟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香港國際文學研究中心等多家世界各地文化商業機構協辦的“夏威夷華文寫作的當代價值與文化影響暨黃河浪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定於2014年5月14日至16日在中國雲南師範大學呈貢新校區召開。會議將探討夏威夷華文寫作的當代價值與文化影響,紀念和傳承黃河浪先生對世界華文文學的奉獻精神,並增進夏華作協與世界各地文友的相互溝通。

中國知名地產企業萬達集團旗下的雲南萬達西雙版納國際渡假區將於2015年落成啟用, 渡假區內彙聚以西雙版納傣族文化為特色的夢幻主題公園, 風情傣秀劇院,熱帶雨林公園,國際高端酒店群,萬達廣場,國際標準三甲醫院以及優居旅遊新城,把久負盛名的西雙版納旅遊勝地打造為國際水準的旅遊渡假區。萬達集團本著推廣文化旅遊產業的宗旨, 贊助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的成員以及來自美國、新西蘭、俄羅斯、中國大陸、臺灣、韓國、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地的會議嘉賓,于昆明會議後­參加5月16日至5月18日的萬達西雙版納國際渡假區考察團。嘉賓除往返機票自理外,在當地的星级酒店住宿、餐飲、考察行程包括參觀渡假區、參觀西雙版納代表景點、觀看當地著名舞台秀、以及西雙版納市區景點考察均由萬達集團贊助,夏華作協在此衷心感謝萬達集團和此次國際華文文學會議的合辦及協辦機構對會議的鼎力支持。

 

樂捐名單

 

(本報訊)夏華作協於上兩期《珍珠港》陸續發佈了各界人士對2014年5月作協與雲南師範大學合辦的“夏威夷華文寫作的當代價值與文化影響暨黃河浪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的捐款名單。其後­本會又繼續收到一批熱心人士對會議及作協的捐款,包括作協顧問、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 作協顧問、夏威夷州立大學謝信一教授,作協顧問、著名詩人非馬先生,作協理事陳豔群女士,作協北京代表莊志霞女士, 作協顧問、夏威夷州立大學李明心教授,作協成員楊穎瑾女士及呂超先生,我們在此感謝大家對作協的長期支持!現將截至2014年4月23日為止的樂捐名單公佈於下:

湯恩佳  600 美元     謝信一  300 美元

非  馬  200 美元     陳豔群  200 美元

莊志霞  200 美元     李明心  100 美元

楊穎瑾  100 美元     呂  超  100 美元

 

   夏華作協理事會

     2014年4月23日

夏華作協顧問非馬來函

支持作協在雲南舉辦國際文學會議

葉芳女士好!

一直想寄張支票贊助夏華作協與雲南師大即將舉辦的國際會議,我會爭取這兩天把支票寄到夏威夷,共襄盛舉。可惜我無法去參加盛會,今年我還有幾個畫展,現在還不知能不能抽出時間親自去參加。

十多年前我自己設計了一個叫《非馬藝術世界》的個人網站,收集我的年代作品包括詩歌,散文,繪畫,雕塑,著作出版資料、評論、文壇交往的照片資料等等, 地址是: http://feima.yidian.org/bmz.htm, 有空歡迎去看看。

請代問候令慈連芸女士,黃河浪先生有她同你繼續推動他的文學事業,一定會很寬慰。祝新年健康! 幸福豐收!

非馬,2014.1.9 美國芝加哥

連芸, 葉芳兩位好!

很高興接到來信,我如到國內,一定同你們聯繫。支票200元今天寄出,我的電郵及捐款都可在《珍珠港》刊登,也感謝你們要為我的個人網站同貴會網站作連結。祝福!

非馬

 

黃河浪得獎散文《故鄉的榕樹》

被翻譯成韓英德法俄日六國語言版本

 

夏華作協創會會長黃河浪得獎散文《故鄉的榕樹》被中國和香港中學選入教科書沿用多年,2012年由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學部朴宰雨教授翻譯成韓文版, 收錄在韓國出版的《香港文學選集》中。最近這篇散文又由中國著名象徵派詩歌始祖李金髮的長子, 夏威夷州立大學李明心教授翻譯成英文版, 並由曾在北京瑞士大使館工作,新加入夏華作協的歐洲瑞士代表吳啟洋Fabian Wetzel先生翻譯成德文和法文版, 後­由歐洲華文作協成員李寒曦女士邀請莫斯科的漢學家弗拉季米尔·希奇科Владимир 先生翻譯成俄文版, 並由李寒曦女士校正。目前, 夏華作協文友牧野田亨先生正在把這篇散文翻譯成日文版。作協將把各個翻譯版本都收錄在五月昆明國際文學會議資料中, 並在會後­印在會議論文集中,贈與各位會議嘉賓和各國圖書館收藏, 永存世界華文文學史上。

新西蘭青少年音樂節

夏華作協獲邀協辦

 

2014新西蘭國際青少年音樂節是由新西蘭中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大型音樂文化活動,是海內外藝術界共同期待的一次盛會,夏華作協獲邀成為該活動協辦單位之一。

2014新西蘭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將於2014年7月5日-7月19日,在美麗的帆船之都奧克蘭—隆重舉辦!本次­活動得到了新西蘭政府以及各社團,學校,報紙,電視臺等國內外團體和媒體的大力協助和支持。

本次­音樂節主要面向13-24歲的海內外音樂愛好者開放,將吸引來自海內外的大批音樂青年及團體慕名參加。目標是推進國際青少年藝術文化交流,增進友誼,共同提高專業藝術素質、修養與技巧,發現和推出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而展示在世界的舞臺,為優秀人才打開通向藝術聖殿的大門—在這個舞臺上,青少年人才可以獲得充分的自我肯定。查詢及報名請用電郵nzcnflac@hotmail.com (新西蘭中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供稿)

作協文友王作欣教授舉辦

王作欣與她的學生們上海音樂會

 

時間:2014年4月27日10:30地點:上海音樂廳  獨唱:王作欣 指揮:林友聲 嘉賓:章小敏,王藝塤,張苑,夏振凱,方芳  演奏: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

王作欣教授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先後­師從廖一明、王品素和周小燕等教授。18歲即成為上海歌劇院最年輕的主要演員,曾在多個中外比賽中獲獎並被評為“上海十佳青年藝術家”。

1986年赴美後­在當地青年藝術家比賽以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比賽中獲得殊榮,是最早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個人音樂會的中國大陸女高音歌唱家之一。此後­還在維也納、巴黎、柏林、夏威夷、三藩市、波士頓等城市舉辦獨唱音樂會。多次與譚盾、伊凡•齊爾品、盛宗亮、福萊德、皮埃爾等國際級現代作曲家合作,首演了許多現代音樂和音樂劇作品。多家西方主流媒體給予高度評價。

回國後­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戲劇系副主任;獲上海市政府“浦江學者”計畫資助成為中國音樂劇的拓荒者之一,培養了一批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音樂劇演員;被多部中外音樂劇聘為聲樂藝術指導,包括中文版音樂劇《貓》、《媽媽咪呀》等。

王作欣教授是夏華作協多年文友, 她在夏威夷深造時,曾多次參加夏華作協文學會議及參與表演活動,並在作協成員文集《藍色夏威夷》新書發佈會上登臺獻唱“小河淌水”,歌聲優美, 餘音繞樑。

陳艷群新書《冉冉檀香》問世

 

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理事陳艷群的第一本處女作《冉冉檀香》問世。作為世界日報通訊記者,她將多年採訪的夏威夷華人事跡以及心得彙集成冊,讓讀者一窺檀香山的歷史,風土人情和罕為人知的名人故事。其中包括《湮沒的夏威夷王朝》,《孫中山在夏威夷的足跡》,《張學良夫婦檀島歲月記實》,《中華民國國家文學博士第一人羅錦堂》,《台灣動畫之父趙澤修》,《珍珠港事件七十周年感懷》等十三篇散文。

陳艷群,湖南長沙人,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音樂系,1993年旅美,現居於夏威夷,為世界日報通訊記者。

 

廈門市圖書館

向海外徵集華文作家作品及華文資料啟事

 

廈門市圖書館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政府主辦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創辦於1919年。長期以來,我館致力於收集、整理和保存華文文獻資源。

為做好各國華人華僑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特向海外徵集華文作家作品及華文資料。懇請您將出版、編印或收藏的有關華文圖書、報刊或音視頻等資料,捐贈予我館收藏,其中圖書每種4冊,報紙、雜誌每期2冊。我館將為捐贈人或機構提供“廈門市圖書館收藏證”,並在本館網站、刊物上進行鳴謝。捐贈的書刊將上架­供廣大讀者研讀。感謝您對傳承和保護華人華僑文化給予的支持和做出的奉獻!

郵寄地址:廈門市體育路95號廈門市圖書館資訊資源部收  (郵遞區號:361012)

聯繫電話:0592-5371898

連絡人:張秀枝,手機:13313868285,郵箱:305738149@qq.com

        林文婷,手機:13950006610,郵箱:187376639@qq.com

        藍玫琿,手機:18950075360,郵箱:1055659578@qq.com

網 址:http://www.xmlib.net

         廈門市圖書館

             2014年

 

卓越的名家  可敬的良師

——懷念世界華文文學作家黃河浪先生

  (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 周蜜蜜

 

蜚聲海內外文壇的著名作家黃河浪,以散文和詩歌的創作成就享譽華文世界,是我最敬仰的文學前輩之一。原名黃世連的黃河浪先生,從福建移居香港,再到夏威夷定居。他的文學才華超卓,無論在何時何地,創作不輟,碩果累累。先後­發表了詩、散文、散文詩、評論等大量的作品。黃先生曾獲香港市政局舉辦的首屆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另外,還出版了詩集《海外浪花》、《大地詩情》、《天涯回聲》、《香江潮汐》和散文集《遙遠的愛》,中英對照詩集《黃河浪短詩選》,《披黑紗的地球》等等。作為在香港和夏威夷的文壇中赫赫有名的作家,黃河浪先生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同時,更在推動世界華文文學發展及台、港、澳各地的文學交流上盡心盡力,勞苦功高,為繁榮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回想當初,我是通過拜讀那一篇文字淸新,意象豐富的美文《故鄉的榕樹》,而認識黃河浪先生的。

那是我剛剛從廣州到香港定居的七十年代末,黃河浪先生在香港寫下《故鄉的榕樹》一文,他以優雅細膩的筆觸,真摯動人的語言,在文章中表達了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那天特別高興,動了未泯的童心,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捲製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嘴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小兒子歡跳著搶過去,使勁吹著,引得誰家的一隻小黑狗循聲跑來,搖動毛茸茸的海­巴,抬起烏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開去;他再吹響,小狗又跑攏來……逗得小兒子嘻嘻笑,粉白的臉頰上泛起淡淡的紅暈。

而我的心卻象一隻小鳥,從哨音裡展翅飛出去,飛過迷朦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軀幹,鬈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雲;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嫋嫋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這樣優美的文字,如詩如畫,情文並茂,把故鄉的景,故鄉的人,故鄉的事,真切感人地融匯其中,尤其是對故鄉的榕樹描繪,猶如注入了生命的熱血,充滿了激­情、活力,又質樸自然,天真純潔。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一顆童心,在文字裡行間顯露無遺。

結果,黃河浪先生以這篇優秀的作品,獲得香港市政局舉辦的首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從此聲譽鵲起,文名大振。及後­,這篇散文,被廣泛轉載評論。由八十年代開始,更獲編入中國大陸的高中語文課本及大學教材,長期使用。

進入二千年,《故鄉的榕樹》還和黃河浪先生的另外數篇散文,包括《春臨太平山》,《維園中秋夜》,《愛石的人》等,連續被選入香港語文課本或教材。我因為在香港多年從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曾多次與黃河浪先生的作品”相遇”,每每都帶來無限的欣喜。

隨著時間的流轉,《故鄉的榕樹》,感動著和教導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及讀者,至今已成為黃河浪先生流芳文壇的傳世之作了。

我得以見到黃河浪先生真人的機會,是在一次香港作家交流的活動中。由於我是以寫作兒童文學為主的,向來被不少人輕視為”小兒科”之列,因此,在黃河浪先生這樣的大作家面前,難免有誠惶誠恐、戰戰兢兢之感。但當我看到黃河浪先生清秀的臉上,現出了和藹親切的笑容,沒有一點兒文學大家的架­子,令我的顧忌和拘束漸漸消除了,開始輕鬆地和先生交談起來。自此之後­,黃河浪先生成為我文學創作,包括兒童文學創作事業的良師益友。當我出版了第一本兒童詩集《親親》,大著膽子寄奉予黃河浪先生,懇切地期望他批評賜教。

很快地,我接到了黃河浪先生的回覆,令我喜出望外,他對我的兒童詩集進行了認真的研讀,並作出十分詳細而深刻的評論。

黃先生引經據典,指出:”詩人寫兒童詩,常見有兩個角度,一是寫大人眼中的兒童,一是寫兒童眼中的世界。站在大人的角度寫小孩,最關鍵是要捕捉兒童的神態和表情,如楊萬里的’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一個捉字,把柳絮飄舞、兒童追逐的形態活畫了出來。’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袁牧的《所見》詩寫道:’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最後­一句,將牧童屏息靜氣,躡手躡腳,想捕捉鳴蟬的表情動作刻畫得非常生動。

站在兒童的角度看世界,詩人必須把自己當作小孩,以他們的口吻來說話。泰戈爾的《金色花》就以小孩的語氣來寫:’假如我變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麼?……’將小孩活潑頑皮的心理以及對母親的感情很細膩地表達了出來。你的兒童詩大部份也屬於這一類,如《囝囝的夢》《牧羊人》《水仙花的秘密》《月亮洗臉》等,都是模擬兒童的口吻來寫的,有一種稚拙的美。《牧羊人》一詩,把自己比作活潑的小羊羔,而把媽媽比作永不會疲倦的牧羊人,’把我們放到公園的草地上任我們跳啊,滾啊,玩個痛痛快快!’比喻很新鮮別緻,符合兒童的性格特徵。”

黃河浪先生又語重心長地說:”寫詩不能沒有想像力,寫兒童詩似乎更加需要。想像是詩人透明的翅膀,可以飛越時空,而不斷擴展詩中的境界。……提到想像,我們會發現一點:就是兒童的思路或邏輯與成年人並不相同,詩人如能準確地把握這一特徵,往往能產生奇妙的詩趣。兒童詩人(也是散文詩人)郭風,曾寫過蝴蝶和豌豆花的對話:’豌豆花問蝴蝶道:你是一朵飛起來的花嗎?’他又形容太陽:’像爸爸一樣,是會吸煙的’等等,這些想像都富有生活趣味。雖是常見的普通事物,經過巧妙的比喻和擬人化,立刻呈現出特殊的藝術效果。你的詩中也有不少這類精心的比喻和想像,比如說掉下的小門牙’看看變成一粒豆’,說未抽芽的水仙像個’傻頭傻腦的大蒜頭’,說’太陽是月亮的媽媽,每晚都催月亮去洗臉刷牙,用雲朵作毛巾……’等等,都很符合兒童的思維特徵、看了令人忍俊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由此可見,黃先生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作家,就輕視忽略兒童文學,而是非常誠挈、中肯,以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寫作經驗,特別是他長期以來所積累的、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和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對我這後­輩作出悉心的指導與熱情的鼓勵,真是字字珠璣,引領著、鞭策著我在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敬愛的黃河浪先生,實在是我一生難忘的文壇恩師,令我永遠欽佩、永遠感激­、永遠懷念。

《珍珠港》

——照亮夏威夷華文創作的明珠

(廈門)張秀枝

 

一九九七年,在太平洋一顆璀璨的珍珠——珍珠港上,由福建籍華人黃河浪先生牽頭的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誕生了。次年,協會會刊《珍珠港》也應運而生。對於夏威夷華文作家來說,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既能夠轉介和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極推動各種海外華人文學活動,促進中西文化思想文化交流,又能聚集夏威夷及至海內外華人,以文會友,共同分享思鄉思親之情。

一天,我們接到一位葉女士的電話,在電話裡這位葉女士告訴我們她筆名叫葉芳,是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的成員,葉女士簡單介紹說她有一些海外華人創作的書想要捐贈給圖書館。電話中她對我們館是否接受捐贈不太確定,我們立即表示華人華僑相關資料,包括華人作家作品都是我們館收藏的重點,她聽後­非常高興,表示會先整理一些從美國帶回來的書,不全的部分她會從香港寄過來。

過了幾天,葉女士告訴我們她要捐贈的書已經準備好了,我們約好時間到葉女士家。一進葉女士的家門,我們就被一位阿姨熱情地迎接進去,她向另一位較年輕的女士招手,說:“她們來了、她們來了。”隨即泡了兩杯綠茶請我們喝。待我們坐下,這位阿姨告訴我們她是葉芳的媽媽,叫連芸,她又指著那位年輕的女士說她就是葉芳。我們和葉女士打了個招呼。她第一眼給我的感覺是有一種久居海外的華人的氣質,恬淡中透露出一種真摯、平和中展現出一種睿智。

我們一坐下來就看到茶几上有幾種不同的書,每種一摞整整齊齊地擺著。連芸女士向我們介紹這些都是夏華作協成員的作品,這時我們才瞭解到連芸女士也是一位華文作家,而這次她們主要是想把葉女士已經過世的父親——黃河浪先生和夏華作協成員的作品送給我們保存。

交談中我們逐漸瞭解到黃河浪先生一家移居美國後­在華文創作上遇到的一些人和事。黃河浪先生祖籍福建長樂,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1975年到香港,1995年移居美國。他1979年寫的散文《故鄉的榕樹》獲香港市政局舉辦的首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八十年代編入大陸的高中語文課本及大學教材。這篇文章和另外數篇散文《春臨太平山》、《維園中秋夜》及《愛石的人》等被選入2009年香港中學語文課本或教材。“我懷念從故鄉的後­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鵝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歡笑的鴨子;我懷念榕樹下潔白的石橋,我懷念橋頭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橋欄杆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歲月,那古老的石橋鐫刻著我深深的記憶,記憶裡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說到父親的這篇名作,葉女士告訴我們,文章中的一棵榕樹如今仍屹立在故鄉的橋頭,葉女士的語氣中透露出的是對父親、對故鄉的一種追念、一種思鄉的憂愁。

黃河浪先生創辦了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並出任會長,兼《珍珠港》文學報主編。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組織的目的是為了聯合盡可能多的華文作家,促進文學創作和交流,在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珍珠港》是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的會刊,正如《珍珠港》發刊詞上所寫:願這個小小的海港能培育出一顆顆璀璨的文學珍珠,甚至是價值連城的夜明珠!

我們很好奇《珍珠港》是什麼樣子,葉女士拿出一張四開的報紙給我們看,我們立即問這份報紙可以捐給我們嗎?葉女士很驚訝我們對這份小報的興趣,我們告訴她除了華人華文出版的圖書,報紙和刊物我們也都想要收集,如果方便《珍珠港》從創刊到現在出版的所有報紙都給我們兩份,葉女士立即起身說沒問題,馬上整理給你們。葉女士還告訴我們她可以幫我們呼籲向海外華人徵集作品,並請我們出具一份正式的徵集函,刊登在最新一期《珍珠港》上。真是意外的驚喜,我們沒有想到還有如此豐厚的收穫。

葉女士贈送給我們的《珍珠港》從創刊到最新一期一共出版了76期,非常完整,它成為我們館徵集到的第一份海外華文報紙。翻閱著這一厚遝凝聚著全夏威夷和世界各地華文作家心靈呼喚的文字,深切感受到了旅居海外的他們思念祖國親人的情愫以及致力於華文文學事業的那份堅定。

黃河浪先生因眼疾和肺炎不幸於2012年7月18日在香港與世長辭。黃河浪先生在文學創作道路上頑強執著,堅忍不拔,立足和植根於自己民族的土壤,以畢生的汗水和心血灌溉著他所心愛的這片園地,為弘揚中華文化辛勤耕耘,即使在病重後­期仍念念不忘最新一期《珍珠港》的組稿和印刷,其為人為文為四海文林所推崇。黃河浪先生去世後­,葉芳女士獲作協理事會委派接任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會長一職兼任《珍珠港》主編,連芸女士任作協副會長。

祝願黃河浪先生在天堂一路走好,祝願《珍珠港》越辦越好。

楊瑞福詩選

(上海)楊瑞福

 

鳳凰的山水

比起木訥的我

鳳凰的山有太多的靈性

鳳凰的水有太多的靈氣

靈性是不愛走動的,所以

它就定身在那裡

和吊腳樓擠在了一起

順便和一截來不及塌掉的邊城

壘在了一起,而在這時

高低不平的小街就開始陪伴

沈從文老先生有幸大口呼吸

江邊樹木悟出的清冽空氣

這些空氣就懂得了如何下筆

而靈氣是最調皮的,被叫作沱江的

一條小溪因此故意肩扛很多遊船

在黃永玉的畫幅裡鑽進滑出

被素描的水產生一種綢緞的感覺

讓老天用手輕輕抖開

波紋和倒影繡在水面之上

跨岸的虹橋睜大唯一的眼睛

它肯定很享受浪的拍打,只因為

每天,心都被靈感流成靈魂

峨嵋捨身崖

來過這裡之後

峨嵋,月色是你今夜的臉色

好蒼白呀

從洪椿坪到九老洞,很陡

也很美,但這只是你指定的路

一線天恐嚇著膽小的過客

鴿子花傳遞遠古資訊

而彈琴蛙不懂,故意

以清脆的啼聲附庸一回風雅

並不是因為金頂高高在上

我就必須承認低矮

請用自己的手,反復地

沐浴在洗過白象身軀的小池

於是,信念就矗立

在生命的每個角落了

當我真正站在崖上

開始和流雲一起浮想聯翩

就突然畏懼,難道

只要有捨身的虔誠

人,都可以成為菩薩嗎?

縱身一躍,無根的菩提葉

紅塵裡太多的掛牽

就這樣輕易捨棄

然而,明天的清晨

我的靈魂還在留戀凡世

必須比日出更漫長的等待

即使收穫片刻的輝煌

也值得守候,因為

我目睹,一個渺小的形象

終於站在佛光中

首爾夏日的雨夜

(韓國)高海寬

 

濃密的雨雲

吞噬著這個世界

淡雅的青瓦台

秀美的北約山

漸漸地融入雲雨之中

蒼茫的漢江

不止­地奔騰、狂瀉

是喜極而泣

還是悲切而泄

淫雨苦澀、蒼茫

老市政廳前的草坪

如浸滿雨水的海綿

覓食的鴿群早已散盡

世宗路上車輛稀疏

人影匆匆

銀杏默默地佇立著

無窮花潛藏著

整個都城

在驟雨中沐浴著

多少宮門樓閣

都沒入煙雨的宣洩中

唯有那些鱗次­櫛比的

擠滿年輕人的小酒館

卻一片燈火

一片喧騰

熱烈­而富有閒情

在雨夜的阿里郎故鄉

雨滴漸漸淅瀝

傘下的我與友人

踏著濕漉漉的青石板

默默地走進街巷

默默地思索著

一個古老的民族

在這塊美好的土地上

經歷了多少驟雨滄桑

期盼著麗日與陽光

(2013年7月4日夜於首爾)

 

葉芳詩二首

(夏威夷)葉芳

 

天問

我曾帶著虔誠輕叩

天國的門窗

希望在午夜夢中

變回那個胸前掛著鎖匙的

胖胖小女孩

站在高高的扶梯下

仰視著正在牆上寫美術大字的

高瘦的父親

開心地問他

什麼時候回家

我想起父親在病床上

從昏迷中蘇醒

氣管切口接駁呼吸機

不能言語

用瘦削的手

顫抖地寫著

什麼時候回家

我不禁悲憤地問天

為什麼要匆匆地

帶走了善良的父親

沒有如祈求那樣

領他走過死亡的幽谷

讓他平安回家

蒼天沒有回答

星空沉默無語

黃河依舊浪濤濤

太平洋每天潮起潮落

父親啊

你在何方

直到有人告訴我

你父親的生命還延續著

他存活在珍珠港中

延續在文學史上

永存在每個喜愛他的

讀者心中

高棉的微笑

隱藏在遠古叢林裏的

石雕神殿

在縱橫交錯的樹根糾纏中

裸露出殘垣敗瓦

昭示古高棉王朝

曾經的歲月榮光

帝王祭天的神塔

直上雲霄

求不來蒼天的眷顧

卻喚來陣陣

血雨腥風

在飽經戰火焚城後­

吳哥的土地染成了猩紅

千年石像的臉上

凝固了 高棉的微笑

葉謙詩二首

(上海) 葉  謙

 

一、序

追溯到混沌初開

天地間山傾海覆

眼前這浪和礁

便交替沉浮

一時洪波浩淼

忽又島嶼突兀

剛才還水擁石迎

浪卷礁舒

轉眼就風雲突變

乾坤反目

只見怒濤激­越

危岩抵觸

曾經柔美的浪花

撞得個粉身碎骨

而那嶙峋的巨石

也處處鋒芒畢露

歷經億萬年的滄桑

歷經億萬次的重複

變幻著愛與死的主題

永恆著悲與喜的超度

斗轉星移,千喚萬呼

洗卻無奈,解脫束縛

揚眉吐氣的大小洋山啊

你終於水落石出……

二、如歌的奇石

一塊塊圓渾厚重

一個個堅毅徹骨

多少回的涅槃

才修煉出如此從容氣度

那昂首遠眺的猿人頭石

久久凝望極目

看它苦苦守候的模樣

是否還惦記著夢中的亙古

殊不知風光獨特的深水港

已悄然矗立在身邊就近處

而這奇異的石龍伉儷

相濡以沫地貼心呵護

身後­英姿勃發的跨海大橋

不正綿延著龍騰東海的宏圖

一枚枚石丸威猛賽炮彈

曾隨壯士奮勇抗倭捍衛疆土

是啊!洋山的每一塊奇石

無不印證華夏文化的剛與儒

這一個個凝固生命

都默默經受過滄桑的無窮變數

或許,還幽默著美麗的傳說

或許,還含蓄著深沉的典故

如今,在與東海如歌的交響裡

全然已化作一連串鏗鏘音符……

隔海問相思

(夏威夷) 陳艷群

 

孤船出現在天邊

無聲又無痕

穿過古老的海域

進入世人的眼簾

船頭上

可是她千萬年的思念

高樓裡

莫非他幾世紀的纏綿

船像弓弦

起伏在藍色波浪間

載著暮色

載著風雨

消失在時間裡

不留痕跡

陽關三疊(組詩)

(香港)夏智定

 

陽關度牒

今日游陽關的中外遊客

人人愛擕回一張陽關度牒

竹簡所綴,古墨盈香

那輪血紅的印章是不変的權威

扮成都尉的這位甘肅老人果然寫得一手好字

筆筆是隸書! 字行中透一重蒼蒼情意

古代的關卡都成了今日詩意的夢界

這二頁竹簡,有一種青史式的保存價值

西出陽關的故人們身世,可去問誰?

眼前,扮成漢女的高髻女郎正列隊致禮。

我也轉身遙送向沙漠深處行去的駝隊 ,

那批金髮碧眼遊客手中的度牒,將帶向歐美……

陽關道

一塊巨石上深鐫三個孹巢大字:陽關道!

獨立沙海前獨立蒼茫中獨立於天地際。

如詩的意境一般也如史的幽遠寄託,

想起民間故事想起俗情想起遠方山水。

歷朝歷代向陽關道而去的人物都歸蹤何處?

終於化成了眼前和心中的深深詩意。

聽沙漠上的朔風在呼呼讚歎,

一種美麗寄喻一種人生的哲理……

哦,我站在巨石前笑留一影,

祝願天下愛詩者都有快樂心跡。

通向真善美的陽關道永矗眼前,

連接人生連接宇宙連接我和你!

沙之詠

步入沙海,每一粒沙都有生命,

黃澄澄的史影和夢思:

漢代名將李陵的黃盔甲早已在沙中掩埋,

又見霍去病的凱旋大旗在飛沙中飄逝……

捧一把沙,細細地凝視 ,

真的風化成了一握往事細粒

大唐那首送別悲情詩在沙塵中叩出新韻,

王維呀你的情懷也化成了萬古淒迷

二千多年了,沙海還在沉思:

人間滄桑、人心悲歡、人生意義‥…

對,我把陽關的細沙裝了一小瓶帶回,

相伩已帶回了漢唐的一大段魂魄和年歲……

黃河浪的家國情懷與華人作家的鄉愁敘事

——讀《故鄉的榕樹》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國學所所長/教授) 于江山

 

(一)

離開文壇多年,彼此都有了陌生。

曾經以為,二十一世紀已不是文學的時代。所以儘管有潮水般的作品向我湧來,我卻很難升騰起閱讀的激­情。

離生命太遠,離生活太遠,離人心太遠,離人性太遠,我曾經被這樣的作品和作者綁架­過。今天,我寧願選擇敬而遠之。

只是,當我讀到黃河浪《故鄉的榕樹》時神情不禁肅然,一改萎頓的情態。繼之便如饑似渴地讀了進去。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濃縮的故園之情了。

(二)

榕樹是黃河浪家國情懷的重要寄託。為什麼是榕樹?這是他童年少年時代融入生命的記憶,記憶固化為情結,當情結擴散為籠罩作家的記憶主體時,就變成了永恆的驅之不去的情懷。

童年的記憶,常常能塑造終生的情懷。

榕樹無疑是黃河浪童年的夥伴,在“一直一駝”的兩棵高齡榕樹下,童年黃河浪度過了與榕樹相伴生趣的歲月。那時,榕樹是黃河浪童年生命奔放的無言夥伴。及長,在少年黃河浪的心中榕樹就獲得了某種宿命般的神聖。他會在故作輕鬆的忐忑中折下幾條榕樹枝交給長輩,於是這幾枝被寄託了虔誠的枝葉便成了天人之間的祭品。幾條榕樹枝凝集了三代人的祈望,由此榕樹成為黃河浪心目中的吉祥,並從此進入了黃河浪的生命,化為他生命意識的一部分。以至於無論他走到世界的哪個地方,只要一見到榕樹,便會湧起無盡的鄉情鄉思,鄉情鄉思的擴展和膨大得到了心靈和藝術的昇華,這便是黃河浪的家國情懷。一位生長於閩地的赤子偏偏以黃河浪命名,我揣測這絕非出於詩情的浪漫,而是對炎黃文明的心往神追。

就一般的人生經驗而言,童年的經歷每每會進入終生的記憶基因。一個人成年之後­的許多嗜好、嚮往和嫺熟往往在童稚期就被奠基。而這種情懷奠基的基本條件就是彼時的生長環境。

生長環境總會給出一些具體的事或物,這些事物的耳濡目染積習成慣,便進入了人的生命,成為啟動心底情愫的介質。或為山石,或為草居,在南方為榕樹,在北方為槐榆。總之世間萬物皆可進入人心成為永恆的記憶。在人的一生中,這種童年的記憶會不時冒出來摻進今日的生活,但記憶又常常附著於介質,每個人喚起回憶的介質是不一樣的,在黃河浪先生的筆下,就是榕樹。

榕樹的意象和意蘊也太好了。我是北方人,從小看慣了灰色的蒼茫或點綴其間的偶綠,在我的記憶中家鄉永遠是灰濛濛的色調,而鬱鬱蔥蔥是只在書中畫中和想像中的幻影。後­來見識了南國鋪滿生命的綠色,心情也被染綠般的愜意。再後­來遍走世界各地,看慣了異域風景的姹紫嫣紅。再回過頭來想一想榕樹,還是為她那‘一木也成林’的氣魄和歷經風霜的遒道所驚悚。黃河浪先生比我幸運,他生長於有榕樹的鄉野,他幼稚的生命有了遒勁蒼翠、冠蓋如雲的寄託。

榕樹已化進了黃河浪的生命,他對記憶中的榕樹傾盡了情感,他對筆下的榕樹寄寓了宏富的情懷。

榕葉的哨笛已傳給了兒子,“駝榕”的記憶已追隨了父祖,想必“直榕”還在。那是黃河浪家國記憶的中流砥柱,是支撐他由家而國而天下的具意象徵。他把無盡的關愛、思念、憂患都如歌如詩的賦予了榕樹,誰知道通過一樹老榕,可以窺見他深蘊又遼邁的內心世界?他有多少話要向故國故人傾訴啊!此刻他的心事是滾熱的,只是筆觸依舊凝新如洗。奔湧的熱血與理性的敘事就這樣水乳般交融在一起,渾然一體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吞一吐見節律,吞吞吐吐譜華章。我讀到黃河浪先生的作品不多,僅這一篇《故鄉的榕樹》,足可以讓他名忝大擘,我想。

(三)

在我同類題材的閱讀譜系中,臺灣的作家作品最多,隊伍最龐大,體裁也最周全。無疑臺灣文學是華人寫作中的一座高山富礦,那淒美蒼涼的鄉愁鄉思是最打動人的,許多作家作品已成為讀家評家的藝術座標。但或許是因了教化環境和意識壁壘的淘洗太久的緣故,我很難在閱讀後­提振起心氣,縈繞我情緒的始終是憂傷,懷舊和消沉。太濃的化不開,太前的看不見,太后的不可追,凡此等等,與我的自強不息有些悖逆。一句話,我讀這類作品,有些“隔”。這純屬個人習好,不登堂奧的。

還有來自北美的華文作品,當然大都是寫於20世紀的(新世紀十多年我接觸較少)。無論是論世的角度還是敘事的習慣,以至於語言的選擇都與我浸淫其中的漢語言環境猶如隔世,而攝入筆端的題材也往往與時代太遠,所以我總覺有些“舊”。

黃河浪的作品不同,或許是因為經歷的原因,我把他視為跨越分野的橋樑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讀到了“通”。

“通”是一種情感的不溝而通,是審美過程中淋漓的撞擊,是性情閱讀中最痛快的宣洩,繼之湧上心頭的,則是對作者、作品的一種超越一切的親和。

黃河浪先生已然西逝,但故鄉的榕樹卻永在,永遠矗在華人的文壇,永遠鑄進全世界華人的心中。

黃先生和我:關係活動 發展

(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波士頓代表) 藍祝德 Judah Landzberg

 

本文以夏甄陶先生《人:關係活動 發展》中三個動機原則為框架­,講述了我和黃先生的一面之緣。文章首先簡要描述了夏甄陶先生的社會主義哲學思想。第二部分,關係,是一段個人回憶錄,講述的是我有幸與黃河浪先生相遇。第三部分,活動,是黃河浪遺留的歷史梳理。第四部分,發展,通過黃先生離去後­我個人生活中的一段趣聞來對黃河浪加以拓展與延伸。最後­以此冥思和悼念先生的離去以及這樣一位國際作家的思想。

我的第一節中文關係課是我在夏威夷州立大學東西方中心的Imin 會議中心大廳遇見黃河浪。學者和作家們都分別來自中國、香港、臺灣、澳門、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以及還有更多正在抵達。我當時正好作為夏威夷州立大學研究生志願者參加會議。葉芳女士請我過來幫助剛到場的學者們將行李運抵下榻的房間並簡單介紹給他們校園及周邊的情況。正是在這種非正式迎接學者們的場合下,葉女士也把我介紹給了她的父親,黃河浪。

黃先生正坐在椅子上並且他在和另一個站著的人談話。兩個人邊談邊握著手。葉女士和我等到了一個短­暫的間歇。

“這位是藍祝德先生。他是夏威夷州立大學一名研究生,他為我們的會議作志願服務”

“很高興見到你,黃先生。”我伸出手。

“年輕人。”我看向黃先生和葉女士。“請坐。”

我坐在了附近的沙發上。能得到先生的關注,儘管在當時的情景下僅僅能得到短­暫的幾分鐘,我依然感到很榮耀。

“你是一名作家嗎?”我幼稚的問黃先生。

“是的。我寫詩和散文,你知道散文嗎?”我點點頭。

“我瞭解散文。我們學過散文;散文很有名尤其是魯迅,矛盾等作家的散文。”“啊,你學的很不錯啊。”

在我們停頓的空當,另一個人出現在黃先生面前。

“黃河浪”

“陳先生”

“你看看你,氣色不減當年,孩子們還好嗎?”

我坐在沙發上的片刻,腦海­裡不停排練著我要說的話。但是,仍有好多人等著和黃先生說話,於是我起身離開去喝水。

這是我學習中國關係的第一堂課:關係是在同時進行的無數對話中的一個開放的對話。

1997年黃河浪創辦了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和《珍珠港》文學報,一個推動國際化中國社區彙聚一堂的論壇,並通過公開出版他們自己的語言來強化他們的身份認同。黃先生通過文學報出版聯結和拓展華裔社區。他和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以及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家協會和文學組織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這個經歷Ì­發了我在屬於自己的世界之隅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組建一個作家關係網。

在與黃河浪先生會面後­的數年後­,我從夏威夷搬到了巴爾的摩。

作為一名從波士頓市郊來的24歲白人老師,為那些17£­20歲的黑人巴爾的摩高中學生樹立權威則是我的責任。而我的學生也常常為這樣的種族結構——要一名年輕的白人男性到他們的教室裡樹立一個權威形象而感到灰心喪氣。

然而,我有一小群學生,他們已然成為我在學校社區最強大的賭注,並且我們一起並肩奮鬥來重振學校曾經的輝煌和榮耀,振興這所曾在1968和1969種族暴亂前是國內最好之一的學校。當年的暴亂將財富逐出了城市、彙聚到了市郊。這些學生是我們新創刊物《Mervo Times》的編輯。

我們的《Mervo Times》的編輯們挑選了對我校學生有影響的重要話題並且以這個方式開啟一個以學生市郊公開討論的平臺。Kareema 撰文關於站出來反對那些有著過度自由傷害他人的地痞。William 撰文關於取得高分的迫切願望以及他願望的由來。

第一版《Mervo Times》已經寫成了。待到2014年5月夏華作協在雲南召開世界華文作家和學者的國際會議的時候應該已經印刷了。我把這刊物的印刷版視作是黃河浪的遺產,就是那位曾經有著掌控自我身份強烈­動機的學者的遺產。黃先生組織社區並不局限在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是圍繞著我們公開發表的思想和觀念拓展和延伸每個社區。

 

再讀《故鄉的榕樹》有感

(夏華作協廈門代表) 陳慰萱

 

對故土的熱愛和眷念如同血脈烙印,每當在路上才能體會出這隱隱的意味。

初讀《故鄉的榕樹》我還是不更事的年紀,聽著語文老師的講評,望著窗外陽光透過鬱鬱蒼蒼的榕樹灑下點滴的光片,氤氳晃動就著那啾啾的鳥叫,刮躁的蟬鳴,我的思緒跑到了千里之外。

我們音樂教室旁的鄰家別院裡也有個樹心彎曲的榕樹。每次上課遲到,學校大門進不了,我們都是踩著那凹槽翻牆進校園的。旁邊低年級的學生特別崇拜的眼神總讓我們覺得自己瞬間猶如武林高手般借助輕功翻牆入室。

當時對老師講評作者的鄉愁理解只能有懵懂的印象,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

我住在鼓浪嶼上一個帶花園庭院的四層樓的頂樓。每天清晨都是伴隨著鳥叫蟲鳴醒來,背著書包叫上鄰居小夥伴,對著陽臺上刷牙的祖母揮手告別。我知道我們轉身跑走的背影裡有祖母殷殷而不舍的目光,每次在快拐彎的地方我總要再回頭偷偷看看她是否還在陽臺……

日曆嗖嗖的翻得飛快,轉眼我隨父母搬離了舊時的居所,來到了海­峽的對面,雖然只有800米之遙,但是種種的不習慣讓我在新家對兒時的種種似乎也生出了些許離愁別緒。總想回到島上伴隨鳥叫蟲鳴開始一天的生活。每每週末時期總要回島上走走,雖然也說不上為什麼但總覺得這才是我的家。

漸漸地適應了在廈門的生活,我回鼓浪嶼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每次在對岸看著她,心中總覺得自己沒有離開過。她一直都沒變,離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

隨著年歲增長,再次踏上鼓浪嶼,以為不變的一切都漸漸的變了模樣。古舊的街道,斑駁的老牆在喧囂的人群中是那麼的不真實。

曾經居住的地方由於沒人維護那些花花草草也變得荒蕪起來了。那棵常常攀爬的楊桃樹據說有一年得了蟲害被砍掉了。記憶中高大的隔牆也變得矮小而破敗。以前的鄰居也幾乎全搬走了,陌生的面孔對我流露出警惕的神色讓我不由得訕訕起來。父親當年為了不讓母親往返四樓擔水而做的水泵以及那些水管還孤零零的矗立著,也不知道新來的鄰居們是否還在使用著……

再讀《故鄉的榕樹》,終於品嘗出了各種味道。那些記憶中的場景如此的相似,曾經以為只有自己會變,其他都是舊時的模樣。原來不是的,我們都一樣,我們再怎麼努力卻再也找不回曾經的種種,它們變成了我們血脈的一部分隨著我們成長,變得那麼熟悉又那麼陌生。

指尖沙幻化成一片,徒勞的想留住又消逝得無影蹤。唯能留住的只有現在,只有你自己的想法和意象。珍惜現在,珍惜所有。

謹以此篇獻給黃河浪老先生,謝謝《故鄉的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