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 PEARL HARBOUR

這份報刊,是浩瀚無邊的文學大海中一個港口。在物欲橫流而精神貧乏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避風港,願這個海港能培育出一顆顆璀璨的文學明珠…… 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創會會長-黄河浪

信仰的力量! ——贺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暨青春文学院创办40周年座谈会召开!

信仰的力量! ——贺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暨青春文学院创办40周年座谈会召开!

信仰的力量!
——贺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暨青春文学院创办40周年座谈会召开!

作者:本群1号服务员 邹明珠
2021年3月18日都柏林

别回头,回头已近40年!40年,人类史上的一瞬,却是我们人生的一半!因此这个座谈会更加值得祝贺,衷心祝贺这个座谈会的召开,因为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走过的路,是拉开的大幕,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表演者,置身其中,不敢回头,回头已非少年人!

然而这个座谈会的师者长者,在替我们总结,在继续鼓励支持我们。为了什么,为了文学。所以我常想文学是什么? 她让我们忘我投入,流连忘返。文学在总结人类的命运,于其中得到认知原创性的发现,展望比目前高出一个层级的未来,那一定是更加美好更加人性的未来!文学是挖掘黑暗中人性仍然闪亮的那一部分!——一己之见。

我们的老师,当年的魅力大叔,如今已进耄耋之年。当年不足20岁的我,也已年过半百。这些年我们依然在文学的路上,磕磕绊绊地向前走着,从南京出发,去敲文学的门,去验证文讲所课堂上的那些经验与理论,批评与指导。当身处宝石的中央,伸手抓取的时候,它们却飞到了天上,这时候是不是就会想起那些谆谆教导里有没有一条秘笈~?

推开案牍之累,欣赏了座谈会的视频,学习了冯亦同老师、王德安老师的发言,作为本群一号服务员,我极想弄明白的是,当初的文讲所,青春文学院,把五万人召集到一起过,气谊之隆,于今罕见,这是怎样的盛举,这盛举留下的是什么。

我想它留下了对文学的信仰!当年的师者坚信,这些文青们的心中一定有一盏小灯,经过点拨,就会放出更大的光来,闪亮自己,奉献社会!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组织者、参与工作者一定克服了无数的困难,资金、人员、场地、日程、协调等等,顾事必要于图成,力难期于齐一。即使今天这些师者能聚到一起开会,也一定是克服了很多的不便,年龄、天气、车辆、病痛~所以我说这一切都源于信仰的力量!既为信仰,必为不竭,赖以永修文学之茂,萦萦在抱,却瞬息一生也。

视频里能看到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依然亲切而正直!这股力量温暖着我们,启迪者我们,前方,依然怪石嶙峋,取经的路从来没有坦途,但我们却有这股力量的护佑!

王德安老师说:雨露滋润禾苗壮~“青春文学院”是这批文学青年的加油站、充电宝,起飞的基座。青春没有退休,文学没有退休。愿我们的歌声永远没有皱纹,愿我们的诗文永远不长老年斑!真是情文备至!

冯亦同老师说:青春文学院是“新型学府”,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青春苗圃。冯老师总结了当年联系到的社会资源、师资情况、学员成绩。学员竞达5万之众,牵动的人数之多,是不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学盛况?成绩平平,虚名大于实际的我,竟也被老师拎出来激励~千金重字,愧无以当,既惭且感! 老师的这篇文注明的时间是3月12日植树节,我们这一棵棵小树,倾注了老师多少的心血?!

任家龙书记瞩望各位老师,保持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热情,让南京的历史与当下,成为人们的心中豪情,笔底波澜。 希求各位老师不忘继续传帮带,一起逐梦前行~

都柏林依然在封城,南京已然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京都柏林能否在我们的手上合作一把?南京青春文学院有没有一天会重新复课,重新繁盛起来?既然有梦,必奋起逐之,依然努力中,待得良机,不至徒有寸心耳。

想念南京,想念南京的老师同学,文学如航程,有些人走了,有些人上车了。南京人像山东人,热情耿直,多良师益友。我对同班同学至今印象深刻,安娟英、周端庄、赵成武、周启云、范弘、杨学芳、郁建中、沈方、余自豪。。。。。。

最近常感失忆,无法展望来生,灵魂没有详细地址。但此刻还可以沿着师者的脚步,同学的笑语,沿着文字的勾点墨香,回到南京,去看一看田野里的石像,栖霞山的佛,品尝一下金陵味道还是不是当年的味道,还可以走进夫子庙、鸡鸣寺、雨花台、南大、鼓楼,豁蒙楼,糊涂楼。。。。。。

停云在望,落月增怀。有生之年,愿再次回到南京,异日果至,再图申贺!

附:
参加南京文学讲习所事纪

当年我的高中地理老师郭呈祥,知道我要去参加南京青春文学院的学习,全部的学费由他个人出资赞助,以此激励我一定要去参加!多年后从海外回国,去探望老师,老师已在法院工作,奉赠了一支金笔,还得强行才能让老师收下。

第一次寄往讲习所的诗稿,是写在哥哥的香烟盒上,不是没有纸,是耍酷吧,假装有点“豪”,那时候看普希金看得有点多~

从烟台到南京的火车票竟买不到直达,路上倒车好几次!

去南京40天,母亲每晚没有睡好觉,怕她的小棉袄被骗了。那时候我的身上正穿着母亲给新做的小棉袄。

到了以后开始收集南京的雨花石,回家后纷纷送了朋友,自己一块儿没留~

认识了老师们,包忠文、王德安、冯亦同、余小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当时应该有缪云。

参加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学习期间的活动安排,观众一枚)。

听了贺东久的报告,他的诗还记得一句:手和手大胆地编织着柔情~

门后有一双拐杖,我去试了试,被简洁用眼神示意放下~

周端庄在讲知青、下乡、泵站,还有扬州和上海~

安娟英穿着漂亮的风衣,在用吴侬软语讲无锡~

杨学芳安安静静的~

南京有高高的法桐的林荫大道~

南京有六朝的古迹!石像、庙宇、名人、诗词~数不胜数

南京有各种好吃的江南小吃。第一次吃到橄榄!

回到家乡那天,下大雪,雪深半米,一步一个窟窿的到家了~

hcwa

评论已关闭。